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研究
第669期 作者:□文/缪 琨 时间:2021/11/16 11:26:05 浏览:406次
[提要] 对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分析基础上,采集2015~2019年江苏省各地级城市数据,以区位熵测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结果显示: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在省级层面具有显著的集聚现象,但区域内集聚水平较为不平衡、集聚水平差距比较明显。根据结果分别提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议。
关键词:江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江苏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研究”(编号:2019SJA064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7月2日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推手,具有资本及知识等要素密集度高、产业关联度高等特征,在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实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新型基建投资将成为新的增长点,这就势必需要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具备高知识密集度、高产业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做出突出贡献。因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是江苏省未来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和支点,也是推进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2019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99,631.5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51,064.7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1.25%,同比增长6.6%,增长速度均超过第一、第二产业。自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过半以来,江苏省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其中2017年增速达到8.2%,第三产业成为江苏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江苏省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得益于现代服务业的较快发展,2019年江苏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3.9%、8.8%,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趋向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信息软件类服务业和金融业正越来越成为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柱性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规模工业的发展,带动人员集聚和消费能力的提升。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历来是江苏地区的重点产业之一,由于便利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江苏省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总值较高,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较慢,这可能是因为该行业中同时存在传统交通运输物流方式和现代物流方式两种技术手段,传统交通运输物流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产业的需求,但行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过程仍较为缓慢的缘故。此外,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远远高于其他生产性服务业。
在从业人口数字来看,2019年末江苏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口1,998.7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41.6万人,从业人口数量继续不断增加。与第三产业相比,2019年末江苏全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734.5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2,012.0万人, 2018年末江苏全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764.9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2,033.4万人。可见,越来越多的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中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有不断扩大的态势。
目前,江苏省已建成超过107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合计吸纳就业人数近200万人,涌现出中国(南京)软件谷、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南通家纺城等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集聚区8家,超500亿元的集聚区十余家。与此同时,江苏高度重视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地方培育、省级命名、自主申报、联动推进的方式,培育和遴选认定了亚信科技(南京)、江苏徐工信息、苏州电科院、江苏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中电环保等138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在生产性服务业前沿技术、高端产品和细分市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突破。
二、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测度分析
本文实证分析部分所选样本为江苏省13个地级市。数据主要来源于2015~2019年《江苏统计年鉴》和13个省辖市(示范区)的《统计年鉴》等资料。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的要求,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七个行业。
关于产业集聚程度的测算方法主要有:行业集中度、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H指数)、哈莱-克依指数(HK指数)、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及空间集聚指数等多种测算方法。其中,大部分测算方法为描述行业的集聚程度,可用来识别集群的数目、组成和内部关系等。综合考虑研究目的和数据来源,本文选择区位熵这一指标来测试区域的产业集聚程度:即主要用来衡量区域内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系数,度量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具体计算公式为:
LQ=Zij/Xi
其中,Zij釆用i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值占该城市总产值的比值,Xi指全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值占全部城市总产值的比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可以衡量出i城市产业结构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全部城市平均水平相比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具体来说,若一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值占该城市总产值的百分比,等于全部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值占全部城市总产值的比值,则定义LQ值等于l。若高于全部城市水平,即LQ值大于1,则定义该城市存在产业集聚,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若低于1,则表明该城市产业集聚水平较低,不存在集聚现象,处于比较劣势。
根据测算,江苏地区及各地级市2015~2019年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熵值见表1。区位熵计算的是某产业在特定地区所占比例与全国该产业所占比例的比值,它衡量的是某一产业或该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从表1可以看出,2015~2019年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区位熵值为1.78,可以认为江苏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在省级层面具有显著的集聚现象,彰显出江苏省这几年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关行业具有良好的集聚效应,但是从数据中也能发现部分城市之间熵值差距明显,反映出区域集聚水平较为不平衡,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差距比较明显。(表1)
发达地区和城市对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或者说生产性服务业首先在具有较好的基础措施、制度环境和产业基础的地域发展。江苏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突出,而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一样存在。苏南、苏中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的整体水平明显高于苏北地区,即使在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江苏省会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同样处于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等经济发达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紧跟南京之后,但同样处于苏南地区的镇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较为低下。苏北地区,除连云港之外,各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苏南地区相差悬殊,原因可能是苏南地区整体工业基础雄厚,经济较为发达,位居沪宁沿线,交通便利,经济创新活力大,产业结构逐渐调整优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从而吸引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发展,由此说明我国服务业发展差异主要来自区域之间的差异。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受资源禀赋、第二产业发展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影响,苏南地区由于经济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转型以及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促进了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的提高,最终导致地区差异加剧。生产性服务业一般聚集在发达的大中城市,随着大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产业逐步通过产业链延伸、生产分散化等过程在空间上迁移,从而使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均衡分布。现代制造业具有促进现代物流、金融、研发、会计、法律等行业发展的作用。只有结合制造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才能有发展的基础。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部门。因此,需要政府在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同时也需要企业在其特殊的人力资本上加大投入。
三、几点建议
(一)苏南地区。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其基础产业实力雄厚、金融体系完整、科教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其作为江苏省发展的核心引擎,应发挥其科技、产业、人才、投资、信息等发展要素的集聚功能,积极发展服务经济,争创国家中心城市,优化城市布局,推进城市要素合理配置和共建共享,促进跨界增长区域的合理布局,同时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共建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地区得益于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增长势头迅猛。苏州、无锡、常州3个核心城市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扩散作用日益显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苏锡常都市圈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进的关键,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主要依托。经济增长模式要实现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集约经营转变,并要全面提升与上海的对接与互动水平。在城市产业布局上,第二产业要逐渐从苏锡常市中心向外围地区和县级市转移,而苏锡常市区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要以工业设计、动漫创作、文化创意、金融保险、咨询服务等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积极做大科技、文化、会展、教育、医疗、体育等产业化规模,着力创新和提升各类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的业态和能级。同时,要紧紧抓住欧美国家服务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建设成国家服务外包业的重点区域。
(二)苏中地区。随着江苏省内跨江通道的增多及宁镇扬、苏通板块的跨江融合发展,沿江城市带应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先进制造业中心,打造江海一体的高端生产服务业集聚区和我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先导区。要继续加强与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合作,重点推进宁镇扬同城化、一体化建设。
(三)苏北地区。徐州、连云港两个市区和邳州、新沂、东海三个县(市),已被列入国家城市化战略格局,属于沿东陇海地区,其发展应以我国联系中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加快徐州都市圈建设,提升其在淮海经济区的区域性中心地位,并加强与中原经济区等内陆区域合作;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不断强化现代化港口的要素集聚功能,深化与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协作发展,着力增强市区、港区和沿线县城镇及重点中心镇的产业人口集聚能力,力争成为国家陆桥通道的东部重要支撑。
淮安是苏北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创新区。按照“提升功能、建设枢纽、培育特色”原则,淮安的建设首先需要加强大型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枢纽的建设,强化区域交通枢纽职能,要依托外来资本集聚和本地产业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空港产业园为载体,推进东部沿京沪线产业带整合进程,建立具有根植性的本地产业集群,以带动周边城镇协同发展。同时,要注重保护湿地生态资源,协调工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关系,增强中心城市公共服务的功能,促进苏北腹地的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伟丽.郑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2).
[2]董苏.政府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对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以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为例[J].科技和产业,2021.21(06).
[3]朱雪梅.论江苏省城镇空间布局形态及发展策略.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科技创新与促进江苏新型城镇化建设[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4]白斌.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贡献及竞争力分析[J].经营管理者,2021(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99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