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论述油气生产企业运用作业标准成本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对油气生产作业中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指出油气生产各环节中成本动因的识别、选择,以及合理划分成本动因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油气生产;油气开采;成本动因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油气生产作业的成本动因分析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7日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油气生产属于采掘业,从事石油资源开发。但我国大多数油田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开发已基本相继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高投资、高成本、高消耗已成为常态。采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的形势与压力越来越严峻,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许多油田公司积极采取各种技术和管理方法降低油气的生产成本,开始借鉴作业标准成本法,即把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结合起来,建立油气作业的标准成本体系,这对于实现“低成本开发战略”和“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于油气生产成本不同开发生产阶段差异较大,并且随油气资源的自然地质条件、开发技术条件而不同,随条件变动而变动,且参数复杂。因此,简单地将适用于制造业的传统标准成本方法移植到油气开发企业,效果会受限或失败,需要引进油气生产作业标准成本,分作业制定标准成本,才能提高油气开发成本控制的效果。从现实来看,我国大多数油气生产企业,都积极建立作业标准成本体系,运用作业标准成本来核算和控制成本。
自从1909年,泰勒理论的继承者美国效率工程师哈尔顿·爱默森(H.Emeson)在《作为经营和工资效率》一文中,对标准成本进行了详尽全面的介绍。20世纪20年代,为配合泰勒制的实施,标准成本方法开始引进到成本管理中,成为成本会计方法的组成部分之一。
1991年突尼(Peter B.B.Tunney)发表了《ABC的功效:怎样成功地推进作业基础成本计算》,论述了如何实施ABC以及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功效。此时,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成本控制与计算方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成为美国大企业成本控制的一种代表模式。
自1988年以来,我国开始研究和使用作业成本法,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最早的如许继电气、东风汽车等都取得了成功。王平心在“适应先进制造系统的作业会计研究”课题研究中,在西安变压器厂、咸阳钢绳厂、西安高压开关厂、中原油田特车厂等企业开展应用研究,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江苏一德集团的王志敏(2006)在他的论文《作业成本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中总结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实践。刘卫京、方莉(2014)对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石油企业中应用进行了研究,认为成本费用与相应的成本动因合理分配是油气生产成本控制的重要一环。代伯春(2015)从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在石油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
但是,从现有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看,把作业与标准成本结合起来,运用于油气开采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实践的研究文献、研究成果还很少。油气生产作业的成本动因选择与划分,也由于石油企业生产成本的特殊性,成为了成功运用作业标准成本的关键,必须运用科学方法予以解决。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油气生产作业区划分与成本动因识别
根据油气成本发生的特性,油气生产成本一般分为三部分,即生产基本运行费用、生产保障费用、措施作业和专项支出等。根据生产工艺和作业环节,油气生产作业又进一步细分为采油系统、注水系统、集输系统、井下作业系统、运输系统五大专业系统和管理费用、社会成本两个专项成本库。通过采油业务流程设立作业成本库,建立作业成本中心。由此,整体作业流程可划分为注水作业、采油作业、集输生产作业、井下作业和运输作业等五大作业区间,而每个作业过程又可以具体划分为若干个明细作业过程。
成本动因识别主要是识别在油气生产过程中,是什么因素引起了成本?即识别(选择)引起成本、发生成本的动因。
油气生产成本是油气生产状况的直接体现,油气生产成本的传统分类方法是按成本要素进行分类。这样分类的弊端是只注重生产后的成本管理,难以将成本准确分配到各生产单元,不能清晰表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难以落实各项工序和作业的成本责任,不利于资源节约,不利于控制成本,也不利于建立油气生产全过程的责任制度和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因此,必须要运用成本动因识别对油气生产的成本构成进行科学分类,有助于合理分析油气生产成本产生的原因,对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油气生产特点和作业流程划分,成本动因的识别必须遵循尊重生产实际、代表性、同质性和独立性的原则。
三、油气生产作业成本动因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影响油气生产作业成本动因设计的因素有:油气产品/服务成本精确度的要求、油气产品多样化程度、批量多样化程度、作业成本库大小、部门经理行为因素等。确定油气生产成本动因时,除了考虑成本标的有关要求和特性之外,最主要应结合油气开采的作业流程来设计。
油气开采作业流程,以采油作业为例,集中的油井都直接用管线输油,从井口输送到一般的转油点,多口井的原油汇集到转油点后,再加压后通过集输管线外输至转油站,转油站再次加压外输到集输站,再次经过沉降脱水、污水处理等工序,最后交输油公司外输卖出。
油气开采生产作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二是作业贯穿于油气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构成包容企业内部和连接企业外部的作业链;三是油气开采作业是可量化的基准。因此,油气开采的每一项作业,都可看作是一个典型作业成本模型中的最小成本归集单元。也可以把油气开采作业看作是由一系列更详细的任务所构成。因此,根据油气生产实际和组织结构等情况,对成本动因加以分析,可分为注入作业、采出作业、集输处理作业、生产管理作业、辅助作业等五个。
1、注入作业:是以注入适量水为前提,以保护油层为基础,达到保持油层压力,实现油田稳产增产的目的,将液体利用高压注入泵增压,通过注入井井口注入油层,保持油层压力,提高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的生产过程。此作业又分注水、注聚和辅助三个二级作业。由于注入作业主要资源的成本动因是注入液量和辅助作业次数,因此可设计为一个成本动因。
2、采出作业:是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通过地下装置将原油举升到地面,汇集到计量间,输送到转油站的生产过程。采出作业是整个油气田生产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是作业成本的主要发生环节。采出作业分提液、捞油、监测、管理、采气、安全等六个环节。采出作业主要资源的成本动因是采出液量和辅助作业次数,可设计为一个成本动因。
3、集输处理作业:是油气田生产作业的另一重要环节,油气经开采作业之后要进行集中、计量、加工、分离、外送等后续作业,它对应着产品的最终归集和形成,以达到商品油(气)的标准。集输处理作业包括油气集输和油气处理两套系统。其中,油气集输是从油井开始经计量站到转油站,再到油库,由不同尺寸的管网和各种专用设备组成,油井产出的油、气、水混合物经出油管线进入计量站,经初级的油、气、水三项分离后,分别计量出油井的油、气、水日产量;再经输油管线混输进集油站,经过油、气、水三项分离和原油脱脂净化后,再经加热和加压输向油库。
油井产出的油气产品,经过上述过程集输处理后,原油即成为商品油以外销或出口,天然气则加压输往气体处理厂进行加工处理,成为商品天然气对外供应。原油净化脱出的含油污水送往含油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处理合格后加压回注到油田地下。
集输处理又分转油、脱水外输、污油回收、污水处理、增压输气、反冲洗、辅助等作业。集输处理作业中,主要资源的成本动因是处理液量。因此,可视为一个成本动因。
4、生产管理作业:指为维持油田正常生产所设置的管理机构和部门进行的生产管理活动。生产管理作业中心主要包括厂、矿机关,成本重点是各级管理费用。
生产管理作业中,主要资源的成本动因是人员数量、生产规模,可设计为一个成本动因。
5、辅助作业:指为油气田主要生产单位提供修井、电力维护、机泵修理等劳务的活动。辅助作业与其他作业中心密切相关,为油田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
油气生产运营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部门的参与、服务和配合,除采油和集输等基本生产作业外,还需要地质勘查、采油工艺、生产规划设计、检测、供应等部门的服务支撑。一级作业包括地质勘查、采油工艺、规划设计、检测、供应等五个二级作业。它们相互独立,构成辅助生产作业的全部内容。
油气田企业的生产辅助作业由于各油气田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辅助作业中心也可能不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处理,一般可以设计为一个成本动因。
另外,在选择油气生产作业成本动因时,需要注意产品的多样化程度。多种产品按不同比例消耗某项作业时,称为产品多样化。它可用单位产品消耗作业的不同比率来表示。显然,比率差异越大,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
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产品成本的扭曲程度越大。这时,需要通过增加作业动因的数量来跟踪产品成本,才能有效提高产品成本精确度,降低成本扭曲。
四、结论及对策
随着油气开采企业生产过程的复杂化和精细化,作业成本动因的数目也在日趋增长。这直接导致油气生产成本核算工作量急剧增加,使得成本管理更加繁琐和不经济。在设计油气生产作业标准成本管理体系时,合理选择成本动因,通过将不同产品消耗比例相同或接近的成本动因合并,可以在降低作业成本的同时,获得满意的计算油气生产成本精确度。
在现代化的油气生产环境下,生产组织细分的作业层级愈来愈多,宽度也愈来愈大。若对每种产品所消耗的作业或每项作业所消耗的资源,都选择相应的成本动因并加以详细计量,无疑会使成本信息的纯粹性和精确性大大加强,但难免会人为地低估或高估成本数据的统计误差以及不同系统或层级成本动因的冲突,所以未必能够有效地为成本决策服务。因此,成本的动因合并,无疑会减少成本核算的工作量,使成本信息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建立油气作业的标准成本体系,准确计算成本,有效控制费用,需要对油气生产的采油采气作业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将油气生产中对采油采气生产作业影响最直接、比重最大、符合成本动因标准的影响因素作为作业资源的成本动因,并在推行作业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改进、细化、科学划分作业,明确作业成本动因,达到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的目标。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Brimson,J.A.Activity accounting:an activity—based costing approach[J].John Wiley&Sons,lnc,1991.4.
[2]王平心,靳庆鲁,柯大钢.作业成本法在中国企业的应用探讨[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0.2.
[3]刘卫京,方莉.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石油企业中应用的研究[J].财经界,2014.21.
[4]代伯春.石油钻井企业作业成本法应用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