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资源衰退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思考
第538期 作者:□文/张翔宇 赵雅琼 傅建祥 时间:2016/6/1 16:43:55 浏览:937次

[提要] 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严峻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河北省井陉矿区这样一个资源衰退型城市,通过数据资料分析探索其发展特征和问题,并进而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衰退型城市;井陉矿区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322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天然国土),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中确定全国共262个资源型城市,262个资源型城市分为四类,其中成长型城市31个,成熟型城市141个,衰退型城市67个,再生型城市23个。中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其中,全国资源衰退型城市的矿产资源开发已进入后期或末期阶段,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等问题已经凸显,如何实现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健康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河北省资源衰退型城市特征分析——以石家庄市井陉矿区为例

资源衰退型城市又称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一般可使用当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当初测定总量之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五年的城市就可将其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河北省资源衰退型市区有3个,即石家庄市的井陉矿区、承德市的鹰手营子矿区和张家口市的下花园区。

(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截至2014年,井陉矿区剩余煤炭可采储量仅占累计探明可采储量的4.8%,鹰手营子矿区煤、铁、铜的消耗量分别占累计探明储量的86%96%96%,下花园区煤炭消耗量累计占探明储量的97%。可见,3个城区的资源已濒临枯竭,这种因矿而兴、因矿而衰的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二)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近几年来,石家庄市各市县区的年生产总值均位于110000万元,唯独井陉矿区的每年生产总值是70000万元左右,可以看出井陉矿区的生产总值最低,且远远落后于其他各市,地方财力十分薄弱。经济发展落后,将会严重制约整个地区的发展,社会结构逐渐紊乱,社会功能日益失调,运行无序,将进一步影响教育、医疗、卫生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城市形象和生活品质等也会趋于落后,因此经济总量不足是井陉矿区的最大特征,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随着井陉矿区被列为资源衰退型城市,为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煤矿关闭退出、淘汰煤炭落后产能的要求,对境内的小煤矿进行了关闭,全面退出了煤炭开采行业。一般而言,资源开采大都遵循自上而下、由近而远、先易后难、先优后劣的原则,而在一段时间的大规模开采后,剩余资源的开采难度开始不断增大,使资源型企业面临着边际成本上升和规模不经济的困境。微观实体企业的衰退,必然引致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的终结。长期以来,我国把重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轻视轻工业发展,导致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不协调,形成了超重型的产业结构,致使产业间的发展失衡,轻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不仅如此,单一的工业结构使资源利用面窄,产品门类简单,产品附加值低,输出区外的产品以资源型产品为主,同时消费品对外依赖性强,造成井陉矿区长期存在着利润向外转移的现象,从而不利于城市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井陉矿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井陉矿区的发展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由于资源枯竭而衰退,社会由于经济衰退而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由于资源过度粗放式开采日益恶化,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面临考验。

(一)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井陉矿区的经济过分依赖矿产资源的开采,它们大多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长期的大量采掘,资源的总储量越来越少、日益枯竭,而且由于矿产资源位于地底的深度越来越大而导致它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受资源开采量、环保问题等影响较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总之,井陉矿区城市经济结构欠合理,城市发展仍处于重工业发展阶段,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的格局尚未有效改变。

(二)社会问题。井陉矿区在发展过程中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伴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依赖开采资源的工矿企业的关闭,失业和贫困人口日趋增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进而使得社会保障压力也逐渐增大,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三)环境问题。历经多年大量开采资源,除不可再生资源已濒临枯竭外,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存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地面沉陷等一系列环保问题。据测算,未来亿吨煤的开采每年将产生1500万吨煤矸石的排放量,采煤沉陷区面积将会以每年2万多亩的速度增加,矿井水每年产生量将会达到7000万吨,火电基地每年会有近500万吨灰渣排放,化工基地每年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井陉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

(四)城市问题。井陉矿区的城市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空间布局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和调整,城市功能尚未形成对周边的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城市建设还没有形成综合经济体系发展所必需的城市空间,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城市的制度、体制、机制、法制急需进一步完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类组织和制度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社会建设任务繁重,新农村建设与煤炭资源开采的矛盾日益加大。

四、资源衰退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井陉矿区矿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煤矿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导致资源浪费大、经济效益低。为了合理开采与保护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必须通过联合改造、股份制合作等形式引导小矿联合办矿,以区域、矿种关联为基础,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以大矿为核心,乡镇小矿为紧密程度不同的矿业集团,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发展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矿业结构,从而达到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矿产资源的目的。

(二)发展绿色矿城。就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理念,以现代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做好城市与区域的生态恢复和重建规划,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搞好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实施绿色城市战略,就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制订切实有效的城市环境保护措施,实行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对已破坏的土地和生态环境,要及时进行土地复垦与恢复,搞好城市园林绿化。

(三)实行结构调整及进行产业升级。即实施资源型产业接续和替代工程,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拓宽资源开发领域,拉长资源产业链条,积极发展接续产业,一方面鼓励和支持矿山企业加快采选设备改造和采用新工艺、新方法,大力提高主体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加强深部及周边外围地区矿产勘查、加强共伴生资源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开发利用衍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发挥人员优势,向相近产业领域拓展。另外,鼓励发展资源产品的精深加工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物流配送、物业管理、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替代产业,努力打造精品钢材、优质建材、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五、结论

本论文以国务院最新发布的《规划》为依据,依托资源型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为例,研究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河北省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唯一出路,该结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成立的,对推动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健康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尽快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到衰退期的必然过程,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一过程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采自然资源来延缓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进入衰退期。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够顺利地完成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资源衰退型城市要根据自身的状况加快转型,转变对资源的过度依赖,积极创建新型城市;(3)河北省资源衰退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整个社会中各个方面的参与、支持和行动。最后需强调河北省应充分发挥省内优势,优化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结构,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号召,努力找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河北经济的腾飞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伟.河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技资讯,2011.

2]郭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3]郑伯红.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及案例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9.3.

4]周余义,唐丽萍,蒋子龙.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J.发展,2008.3.

5]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吴传钧.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3081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