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公共/财税
后疫情时期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第672期 作者:□文/贾 伟1 王素华2 时间:2022/1/1 8:58:13 浏览:329次
[提要] 随着新时代数字化、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新挑战,我国养老服务需求日渐升级。基于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特点,本研究聚焦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常态下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发展模式,以期更好地提升现有养老服务水平。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8月17日
新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速度加快。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5%,日后这一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上升,养老压力和需求将继续加大,传统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养老服务模式在资源供给和服务质量方面愈发难以满足新的社会需求。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拓展信息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一方面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数字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虽然养老服务模式迎来了新机遇,但是由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新技术投入和应用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企业优化服务模式的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老龄化人群自身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处于弱势状态,加之后疫情时期,防疫常态化趋势的局面,结合数字化赋能提升养老服务模式的服务水平任务更加艰巨。
一、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模式现状
(一)数字化智慧养老服务处于发展阶段。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革命的发展,形成了新型养老模式,当前我国新型智慧养老模式主要有智慧居家养老、医疗养老、机构养老和城市养老四种,但是这四种智慧养老形式均存在养老产品缺乏“智慧性”,智能化程度偏低、智慧养老产发展稚嫩等问题,数字化智慧养老服务仍处于不断探索发展阶段,在新人口政策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养老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困境,有待进一步整合养老服务数据资源推动养老产业数字化发展。
(二)数字化赋能养老模式的重要性。数字化智能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养老资源配置,但目前多采用西方医学及护理方式,养老服务智能化建设依赖于多元供需主体程度、技术领域、组织与管理领域的覆盖面等因素。虽然目前传统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在数字技术背景下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催化了数字化和平台化养老服务,但是老年人数字生活适应能力同互联网应用融入生活的速度存在一定差距,克服数字融入困难需要政府、社会、家庭、老年人等多方主体的共同联动,促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数字红利亟须解决,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模式有助于推动养老服务体系转型升级,对于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资源整合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后疫情时期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模式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划分模糊。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知,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分为第一个层级基于衣食住行用的生理需求、第二层级健康医养的安全需求、第三层级基于家庭情感的社交需求、第四层级基于他人认可的尊重需求和第五层级自我实现需求,受老年人年龄、身体健康程度、自身经济状况等的影响,老年人所处的需要层级不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老年人自身生活的需求已经不仅限于基本生活和医疗保健的需求,正逐渐呈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养老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有待提高,难以有效满足养老多样化、多层次和精神慰藉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养老服务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细分定位不足,存在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不平衡现象,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若仅是智能化搬到线上的养老院,忽略养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那么养老服务产品终将脱离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二)养老服务模式孤岛问题存在。传统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不同养老服务模式的供给主体间各自为战,缺少有效沟通,但是在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过程中,任何模式中参与的主体间信息共享尤为重要,政府、医院、养老平台运营商以及家庭等参与主体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使得养老资源利用率低进而造成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现象。尽管随着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养老近几年在逐渐兴起,但是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养老理念和数据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各种养老方式间协调不充分、功能尚未完善、信息化技术水平应用存在局限、结构缺乏统一、各参与主体之间缺乏整体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有效联动。鉴于养老结构协调能力的影响,各种养老模式进一步将资源协调整合和分配,提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特色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丰富服务供给内容与方式,保障养老服务品质和参与主体利益,才能更好地打破现有养老服务模式壁垒。
(三)疫情增加了老年人身心压力。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使得社会良性运转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老年人养老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受到活动场所和基础设备的限制,居家或者养老机构内隔离的生活方式,老年人在休闲、医疗、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面临着新的适应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老人日常生活的枯燥感,在老年人心理层面上,较疫情前存在落差大,疏离感和孤独感加剧,与家人之间的沟通联系的不便更使得老年人产生“遗弃”感,情感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此外,在生理方面,由于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的不断退化和改变,身体抵抗力较弱,自主生活能力存在局限,疫情爆发期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使得老年人对于养老专业性健康照护、日常陪伴照料的需求更加旺盛。
三、后疫情时期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发展优化策略
(一)打造“智慧化”满足多元化需求。在注重智能化的基础上融入智慧化建设,推进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模式优化,以多元化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智慧化汇聚居家、社区、机构和医养等要素,围绕充分简单、方便、经济、明了、智能和智慧为核心构建养老服务新业态,并结合年龄、经济和文化不同的差异,充分了解养老服务市场,坚持以人为本,基于用户中心和数据处理中心,精确定位养老服务细分市场,注重养老服务质量和效果。同时,合理配置资源,通过数字化养老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实现多方参与主体的深度融合对接,提高对老年人健康信息动态化实时关注能力,灵活应对各种风险问题,避免造成信息过载和用户使用负担,充分尊重老年人意见和自由选择权,增加养老服务选择的丰富性和便捷性,让老年人享有“一站式” “一条龙” “全时候”的服务,提高养老服务效率,使老年人掌握获取养老服务的主动权,最大化满足他们的诉求,为老年人群体带来多元化和个性化养老服务体验。
(二)推进数字化赋能养老信息资源协同共享。同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相比,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最大的特点在于打破各参与主体间“孤立、重复、脱节的模式”,拥有资源顺畅的沟通服务通道。一方面通过构建数字化赋能养老信息综合资源汇合平台、应用各种智能服务终端、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和定位不同养老服务需求,提供针对性强、个性化突出和定制化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体验的质量和性价比,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另一方面不同养老服务模式参与主体通过共建共享养老信息资源合作,数字化赋能管理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养老服务对象以及养老服务设备,构建养老信息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充分重视数据技术与老年人服务模式的衔接,数字化赋能技术的应用切实融入到老年人日常生活之中。同时,需要强化政府对于养老服务模式的监督管理,透明化管理流程,广开言路,引导养老服务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
(三)创新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交互体系。疫情防控常态化和老年人疫情后身心状况的改变对养老服务模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打造智慧多方位参与主体养老服务模式交互体系,提供多元化服务功能,通过智能家居技术打造实时在线交互,实现“老人-家人-社区-机构”全方位网络连接。一是打造虚拟化养老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心理、人际交往和精神文化等归属性服务;二是整合资源完善远程监控监护和医疗救助平台,完善老年人健康信息数据库建设,更加充分及时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以提供精准服务。通过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交互体系的构建,致力于帮助老年人重新塑造自我认识和对疫情发展防控状况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提高新环境适应能力,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老年生活新常态;帮助他们摆脱疏离感和孤独感,增强多方位联系关怀,保持应有的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不断提升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水平,避免老年人因无法外出产生的心理焦虑负担,积极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养老服务氛围。
(作者单位:1.郑州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童玉芬.中国人口的最新动态与趋势——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1.35(04).
[2]张雷,韩永乐.当前我国智慧养老的主要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J].社会保障研究,2017(02).
[3]师博,张新月.新人口政策背景下中国产业适老化转型发展研究[J/OL].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8-15.
[4]张先庚,彭德忠,刘月,王梅梅,张泽菊,王静,曹冰.数字化智能养老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03).
[5]张锐昕,张昊.“互联网+养老”服务智能化建设的条件限度和优化逻辑[J].理论探讨,2021(02).
[6]刘奕.从资源网络到数字图谱: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的驱动模式研究[J].电子政务,2021(08).
[7]杜鹏,韩文婷.互联网与老年生活:挑战与机遇[J].人口研究,2021.45(0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02619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