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汉服文化活态传承与发展研究 |
第672期 作者:□文/祁迪雅 时间:2022/1/1 10:00:20 浏览:569次 |
[提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除了物质追求之外愈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汉服热”的兴起促使汉服成为复兴传统文化的焦点之一。活态传承是文化传承的最高境界,汉服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文化符号,在传承与发展中更应得到活化利用。本文分别从汉服文化内涵、汉服文化符号以及汉服活态传承的社会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为汉服传承与长足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汉服;文化符号;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8月13日
2018年起,每年农历三月三日被定为“中国华服日”,汉服从小众的“汉服圈”走进公众视野。从最初在街头“奇装异服”到如今的“汉民族服饰”,从博物馆的珍藏到现如今的日常穿着,汉服之美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接受。汉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提升民族文脉构建与文化自信传播的高度,不论官方与民间、学界与业界,都对汉服传承与发展高度关注并充满期待。
一、汉服文化概述
“布衣穿春秋,服装识中国”。看似简单的服饰,犹如一幅记录社会变迁的活地图,每一处针脚无不隐隐浮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印记。自“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汉服便经历了“华服” “国服”等名称上的演变,历朝历代也在不断地改良与创新。它并不只是汉朝的服装,而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系辞下》有言“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该句意在表明我国历朝历代都很注重衣冠礼仪,衣冠、礼仪代指文明,可谓汉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
“汉服”一词最早取自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其形制有“上衣下裳制”,即上装和下衣分开剪裁;“深衣制”是把上下衣裳缝合为一体;以及“襦裙制”则是一种短衣类型。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以华夏礼仪为核心,承载了古代中国的礼制文化,承担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
二、汉服文化符号分析
自2017年发迹于互联网的传统文化复兴运动——汉服运动倡导以来,以汉服为代表的传统服饰文化得到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度,海外华裔、部分外国人以及中国留学生和华人华侨纷纷将汉服视为中国的代表符号。《左传》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代名词——“华夏民族”便是从这优美的华服即汉服中而来。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犹如“中华民族的皮肤”,是一种代表中华民族的外在视觉符号。在对外交往中,人们往往可以根据不同的服饰来辨别其代表的国家亦或是民族,正如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等。五千年的岁月沉淀铸就了汉服绚丽多彩的制衣工艺,其代表的文化内涵也别有一番审美意蕴,从不同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解读。首先,汉服是一种民族服饰符号。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化,也是汉民族的象征。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交际场合,人们身着汉服无疑是在传递自己是中国人(华人)的身份,正如身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多会选择身穿汉服参加毕业典礼等一些正式场合。其次,汉服是一种非语言的视觉符号,除去遮身、御寒等功效,衣服本身便可以传达丰富的信息。2006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官网页面“56个民族”中的汉族代表图由肚兜更换成汉服,随后其他各大网站也进行了替换,这无形中代表了汉服首次得到了官方的认同。此外,汉服形态、色彩和纹饰,即人们可穿戴、可感知的部分,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彰显了“锦绣中华”的中国形象。最后,从消费层面来看,汉服是一种消费符码。商业发展是助推汉服文化传播的重要引擎。随着“汉服热”的兴起加之年轻人对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国民对汉服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汉服的商业化也随之迅速发展。
三、汉服文化活态传承的社会意义
汉服作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的文化,植根于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当代也有新的发展和突破。“着我汉家霓裳,兴我礼仪之邦”。汉服文化的传承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样,都应响应“活态传承”的呼声。对于汉服来说,活态传承才是真正意义的传承,是传承的最高境界。汉服文化活态传承对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有利于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一)带动多元化产业链发展。艾媒咨询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汉服爱好者数量有356万人,并且近3年均保持70%以上的高增长率。此外,汉服产业市场销售额突破45亿元,同比增长318.5%。该数据表明,我国约有4.5亿人是汉服的潜在消费者,汉服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伴随着消费升级的影响,新一代年轻人消费需求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汉服市场迎来了“大爆发”。与此同时,“汉服热”催生了租赁体验、摄影留念、工艺品订做等多元化产业链,B站、Tik Tok等社交平台推广汉服文化的主题内容吸引了诸多流量。此外,伴随着汉服市场的节节攀升,“联手跨界”成为了许多品牌与汉服文化融合成功“破圈”的新路径,例如汉服与游戏IP的联动、与OPPO合作定制“织羽集”星黛宇宙汉服礼盒等。越来越多的产业与汉服产业形成联动,各式各样的汉服联名出现在社会大众的视野当中。
(二)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文化自信”不能只是单凭一句口号,而应该合理继承并发展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夯实民族文化建设的根基。民族服饰作为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积淀。汉服作为华夏民族传统服饰的代表承载了数千年的历史,是一张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名片”。继承和发展汉服文化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特殊意义,不仅可以使国人更加了解本民族传统和华夏礼仪文明,还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和爱国心。文以载道,汉服作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的文化,应让其自身“说话”,从而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区域人们互动交流的自然媒介,从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四、汉服文化活态传承发展建议
2006年,国务院印发有关通知,将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设定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不言而喻。然而,在15年后的今天,以汉服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方面依旧不是很理想。本文基于对汉服文化内涵、文化符号分析及其活态传承社会意义的阐释,在推进汉服文化活态传承与发展中提出以下四条建议,分别为主动“拥抱”年轻人、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活态传承发展路径、助力汉服走向国际。
(一)主动“拥抱”年轻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年轻一代作为未来社会的新生力量,对前沿科技往往有着敏锐的时代触角。歌曲《汉服》有言“续衽钩边曲裾其间,后垂交输步摇之冕。腾龙前垂裳天下治,幕后一本深衣情史……”,表达了汉服不仅具有外在形式之美,还具有深层意蕴,正所谓实用性与审美价值兼具。为了实现汉服文化的活态传承、创新性发展,应积极建立青年群体与汉服文化的连接,引导年轻人树立文化自信,鼓励年轻人从老一辈传承者手中“薪火相传”,用现代化审美和创新性方式为汉服文化注入新鲜血液,让汉服在当代“潮”起来,提高年轻人对汉服的普遍认可度。因而,汉服文化传承应主动“拥抱”年轻人,只有年轻人肩负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并且真正地关注、热爱汉服,汉服文化才能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二)深度挖掘文化内涵。21世纪初,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文化自觉性和民族意识相应也在逐渐觉醒。习近平于2012年“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阐释了伟大的“中国梦”,其中包含汉服文化在当代勃发生机和汉服跨文化交流,激起了广泛的民族共鸣,国人开始思索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举力保护传承。诚然,在多元化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无疑忘却了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然而这些都需要努力发掘、搜寻与再发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回真正优质的民族本我,实现文化自信。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其蕴含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和较强的民族意识性。因而,以“复兴中华五千年文明,扬华夏华裳”为口号的汉服运动随之展开。汉服之美如翩衫起舞,令人赏心悦目,其包含的诸多文化内涵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要使汉服文化得以长久不衰地发展不应单单着眼于华丽的服饰,还要深度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营造可持续发展空间。
(三)创新活态传承发展路径。近年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汉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重要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对汉服的传承与发展的呼声空前绝后。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有自身的基因和种子”。汉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张道一在《中国传统艺术论》中提出“没有传统延续和积累的文化是缺少动力的”。文化原动力根植于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绵延不断的传承进而形成文化力量。文化具有整体性,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文化力量随着时代发展而活态流动着。
汉服作为古代中国的传统服饰从过去走来,在跨越式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全球化的冲击,实现了适应性的发展变化。这一切得益于不同时期人们对汉服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老一辈传承者的匠心守护。然而,以往传统汉服文化的传承方式较为单一,加之喜欢汉服的民众形成“市场”需求,对汉服所衍生的文化产品提出更高的精神诉求,汉服活态传承应对传统的制衣技艺进行生产性保护,再增添一些现代化元素使其恢复历史价值并能融入现代社会,走进万千民众的生活视野,进而成为人们日常服饰的一部分。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社交平台推进汉服文化与社会大众交流也显得尤为重要。新一代汉服文化传承者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自媒体等媒介展开对公众的全方位普及传播,让更多的国人了解“汉服”,欣赏“汉服”。这样既可以丰富汉服文化传播方式,又可以引导全国喜爱汉服人士针对汉服传承发展表达自身意见和看法,实现线上、线下汉服“同袍”之仪。
(四)助力汉服走向国际。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时代,西方思想、西方节日在中国满天飞,某种程度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国人也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不应仅局限于国内,还应当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传统文化在当代要实现复兴,应积极走出国门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博采众长,形成兼容并包的胸襟。因此,汉服应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出国门。“着我汉家霓裳,兴我礼仪之邦”。现有国家办孔子学院等在国外举办汉服体验等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以汉服为“中国名片”带领国际友人“穿越”千年历史,欣赏传统中国衣冠服饰文化之美,领略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助力汉服走出国门有助于提醒国人的族群身份,加强汉服与其他民族服饰文化产生交流与碰撞,借鉴其优质成分从而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增强汉服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大中华民族软实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活态传承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最高境界,汉服文化也不例外。继承和发展汉服文化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汉服文化活态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深入挖掘文化基因,还需要与青年一代相联系,鼓励社会民众积极参与,借鉴现代制衣技艺形成汉服文化的整体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希望本研究可以以小窥大,使更多学者关注到其他类型的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与传承。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虹.“一带一路”背景下汉服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20).
[2]许彩云.汉服运动发展及其跨文化教学研究[D].山西大学,2020.
[3]汪志娟.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汉服运动兴起与发展[J].商,2016(06).
[4]张翼.关于现代汉服的符号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06).
[5]张琪琪.从“汉服热”看文化自信的发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3(21).
[6]文静,李诚誉.年轻人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中国民族报,2021-07-30(005).
[7]张道一.中国传统艺术论[J].装饰,1998(05).
[8]章莉莉,刁秋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生态建设[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0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