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医药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研究综述
第673期 作者:□文/杜 浦 时间:2022/1/16 10:39:59 浏览:308次
[提要] 如何办出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成为研究者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于医药科技期刊质量控制的研究进行加工述评,从质量控制定义内涵进行说明,构建针对医药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的评价,探索医药科技期刊质量的提升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医药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8月17日
学术诚信问题使医药科技期刊行业整体性发展受到了困扰。本文对相关期刊质量控制的研究、界定和应对之策等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
一、医药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概念的界定
“质量”是从生产者角度定义的。克罗斯比认为质量是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2016年,国家检验检疫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并发布的《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质量被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根据1991年国家科委发布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规定,科技期刊是指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顺序编号、印刷成册、以报道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连续出版物。医药科技学术期刊肩负着国家和区域进行医药技术创新、储存医药科技知识财富的重任。医药科技学术期刊指使用文字记录医药科技领域科学实践、研究和过程中产生的理论、事实、数据、方法、定义、理论构想和假说,以凸显医药卫生领域科技的进展和创新趋势的载体。
1960年前后,费根鲍姆和朱兰共同提出质量控制概念。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共同构成了质量管理过程。质量控制被研究者们认定为事物运作的“普遍过程”,能够提供“稳定性”,防止负面并维持现状,要求对实际绩效进行评估并与目标进行对照后采取措施以消除两者的差异。蓝华(2009)提出期刊质量控制应该被定义为“能够确保期刊质量满足读者、法律法规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的稳定态。刘金定(2014)研究认为医药科技期刊质量应综合考量,兼顾“整体性”。吴晶(2014)指出科技期刊的质量控制体系是为满足质量要求而实时进行的测量、监督和检验。
综上,研究者对于医药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的界定多从“稳定性”视角分析,而立足过程管理的研究偏少,且主要从满足需求者的状态起步,并且研究者多从如何确保“稳定性”着手,研究方向局限于整体中的“局部”,没有将期刊产品的整体生产流程视为一个完整系统进行总体质量控制。
二、医药科技学术期刊质量评价
医药科技期刊的评价源于1934年布拉德福德提出的“文献分散理论”。1963年加菲尔德提出了“影响因子”概念并被认可。萨哈等(2003)研究发稿者对期刊的评价与影响因子,发现影响因子在评价科技期刊质量上有较高的可靠性。但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期刊影响因子是误导指标。在国内,对“影响因子”的功效同样存有异议。王洵(1982)将“影响因子”概念引入中国。有研究者指出,“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中不能反映期刊质量。
郭世远等(2002)列举我国医学期刊影响因子,并与国外高影响因子医学期刊进行比较,阐述原因,并推出提升措施。袁桂清等(1994)和王雁等(2005)分别对现有医学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进行资料调查、统计和整理。肖元(2004)应用自行开发的“期刊资源分析数据库”,通过“线上+线下”分别搜集医学期刊版权页中和电子期刊网站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整理,以分析国内医学期刊的发行现状及网络化趋势。周赞等(2005)利用2003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数据,对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国医学系列杂志和高校医药学报系列各55种医学杂志的影响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我国医药卫生期刊中影响力较大。刘援增等(2005)揭示了医药卫生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医药卫生期刊评价的内容和程序。陈家顺(2005)提出对能够影响期刊影响因子的学科因素、论文性质、期刊类型、期刊编排质量等非学术因素进行重视。朱红梅等(2009)对2006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中医药卫生类期刊应用十大核心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医药科学行业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均较高,其各学科领域评价指标表现参差不齐,部分期刊质量需要提升。秦霞(2009)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以“影响因子”为决策点的系统过程,通过利用先进算法进行数值计算。王炳彦等(2013)认为应对医学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进行全面了解,才能推动期刊学术水平的提高。韩维栋等(2013)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中的24种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为研究对象,得出24种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高于CJCR中医科大学学报类期刊的平均水平。曾玲等(2015)应用国内主流数据库的期刊评价研究年报为数据源,分析明确各大数据库对综合性医学期刊的收录情况不同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林萍(2015)以2010~2014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为数据来源,评估了医学期刊群的学科发展特征并分析其优势与问题。王海英等(2015)应用加权赋值的方法,对卫计委下属182种医学学术期刊进行分类评估。王晓峰(2016)等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4版)》的数据分析,发现云南省医学期刊影响力普遍偏弱。冯磊(2017)利用文献计量学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资助产出的医药卫生类SCI论文进行研究,了解现状、成果和问题。江霞等(2016)和王志娟等(2018)分别运用多种方法对2014版和2017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收录的广东省医药卫生期刊进行了评价,得出广东省医药卫生期刊的发展不平衡。季魏红等(2018)通过分析2017年中国国际影响力品牌期刊中的医药卫生科技期刊,探讨入选SCI的期刊学科分布较均衡,影响力较大。
综上,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对医药学术期刊科技期刊质量评价的研究更多聚焦于评价方式和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和研究上,大多立足管理视角,缺乏从市场营销视角的研究。此外,更多是从期刊评价指标出发,但运用的评价指标又过于大众化,统计性薄弱;最后对评价方式的研究过于数量化,实用推广价值较弱。
三、医药科技学术期刊质量管理与改进
医药科技学术期刊肩负推进中国医药卫生行业技术进步的重任,推动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医药行业科技进步等作用。对医药科技学术期刊进行质量管理是提升医药科技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必然之举。
有研究者认为,严格遵循医学论文规范格式进行标准化写作是提升医药科技学术期刊的必然途径。叶友松(1991)认为,发现和提出有分量的,具有较高学术和理论价值的选题能够提升医药科技学术期刊的质量。潘维华(2016)认为,医药卫生科技期刊编辑为服务好客户需要,应强化信息捕捉能力,适应新媒体网络化、数字化和大数据的时代要求。江霞(2016)对2015年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67种广东省医药卫生期刊责任编辑信息公开状况进行了抽查,发现责编信息公开情况不容乐观,并提出明确责任主体职责、制定编辑信息公开制度和规范学术诚信指导等措施。苏畅等(2017)探索通过社交网络工具建立医学期刊专业社群,促进期刊与专业社群的融合发展,结果发现借助网络社群能够有效提高医学科技期刊运营效率,有明显的推广应用和开放共享价值。毕丽等(2017)应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来提升医学期刊编校质量工作,结果发现相关体系能够有效控制编校质量,但仍需完善。闻浩等(2017)对江苏省医药期刊集群建设工作进行了阐述,利用区域性期刊方阵发展期刊集群发展平台,发现能够提升江苏省域性期刊集群的影响力和强化整体竞争力。
四、小结
未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新技术不断涌现,推动了出版业的发展。作为传播传统介质的医药科技学术期刊,应立足自身优势,适应信息时代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特点,积极运用新媒体,融合适应新的出版方法,实现期刊的跨越式发展;编辑人员应顺应发展,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加强新技术的掌握,提升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蓝华.基于过程的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2]杨建宏,殷卫民,黄华.精益生产实战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3]刘金定.科技期刊编辑的责任与期刊的经营特色[J].新疆新闻出版,2007(05).
[4]吴晶.高校科技期刊质量控制体系的架构[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6).
[5]加菲尔德.科学索引:通过理念联合进行文献记录研究的新方面[J].科学,1955.
[6]萨哈,索姆纳特,桑杰,克里斯塔基斯,迪米特里.影响因子:衡量期刊质量的有效指标[J].医学自由图书馆协会杂志,2003.91(01).
[7]普赖斯索拉.科学论文网络[J].科学,1965.
[8]塞格伦.期刊影响力对科学家的评价[M].莱顿:DSWO出版社,1992.
[9]朱莉娅·奥斯卡卢奇.利用科技期刊影响因子评价心理学研究的若干思考[J].科学计量学,2005.65(02).
[10]奥格登·巴特利.期刊兴衰的影响因素[J].职业卫生年鉴,2008.52(02).
[11]威尔逊.测量临床神经病学研究期刊的引用影响:结构方程模型分析[C].北京:第九届科学计量学和信息学国际会议,2003.
[12]王洵.影响因子[J].情报科学,1982(02).
[13]陈锐锋,何以平,吴秋玲.影响因子作为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负面影响分析[J].编辑学报,2009.21(05).
[14]王海明.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的优化模式[J].青海科技,2007(01).
[15]郭世远.提高我国医学期刊影响因子之我见[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2(01).
[16]袁桂清,周赞.我国医学核心期刊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编辑学刊,1994(06).
[17]王雁,周卸来.我国医学类非核心期刊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05).
[18]肖元.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现状调查及其网络化趋势分析[D].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4.
[19]刘援增,崔晓东,张立红.医药卫生期刊的质量评价[J].编辑学报,2005(04).
[20]陈家顺.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非学术因素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21]朱红梅,张大志,任红.医药卫生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主要评价指标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05)
[22]秦霞.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23]王炳彦,董海原.提高医学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2).
[24]韩维栋,胡爱玲,国荣,李雪倩,王丽珍.中国24种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主要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01).
[25]曾玲,徐川平,石芸,舒安琴,罗瑞,姚雪,廖梓言,唐璞.地方综合性医学期刊在各大数据库数据不同的原因分析[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5.32(11).
[26]林萍,孙昌朋,李钰,陈望忠.北京、上海和广州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文献计量指标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5.28(06).
[27]王海英,吕书红,马智,刘哲峰,庞静,段斯文,王文涛.医学期刊学术质量分类评估的实践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2).
[28]王晓锋,张永光,杨红梅.云南省医学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基金论文比的统计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6,30(04).
[29]冯磊,朱宇华,吕相征,梁明修,贾秀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产出SCI医药卫生论文的计量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7(03).
[30]江霞.广东省医药卫生类期刊影响力分析[J].情报探索,2016(06).
[31]王志娟,成观星.基于CI理论的广东省医药卫生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9(06).
[32]季魏红,毛文明,胡臻.2017年度国际品牌期刊中医药卫生科技现状及思考[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48(05).
[33]杨仲坤,陈林华.医学科学论文的规范格式[J].苏州医学院学报,1988(04).
[34]叶友松.优化选题是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一环[J].医学情报工作,1991(05).
[35]潘维华.网络与大数据时代医药卫生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培养与转型[J].新媒体研究,2016.02(10).
[36]苏畅,毕丽,孙廷,李菲菲,陈健.专业社群与医学科技期刊融合发展探索——以《现代医药卫生》实践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1).
[37]毕丽,宣艳艳,朱跃敏,李菲菲,苏畅.医学期刊编校工作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1).
[38]闻浩,刘玉巧,鲁立.区域性医药期刊集群建设的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0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37181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