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影响 |
第675期 作者:□文/张子乾 辛顺杰 时间:2022/2/17 9:19:27 浏览:496次 |
[提要] 为研究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当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本文首先对近代城市建设和规划思想的起源发展历程做出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当代城市规划方法。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田园城市;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9月19日
引言
现在城市规划思想理论拥有漫长的历史,早在19世纪初,埃比尼泽·霍华德就已经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目的是为了让人民更好地享受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利益,充分考虑市民方方面面的体验感受。与以往追求几何美学和体现君权统治的城市建设不同的是,田园城市理论第一次站在市民的角度上解决复杂问题。在此基础上,生活在当代的规划师应延续服务为民的传统,与时俱进,转变过去传统的规划思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永恒不变的宗旨。因此,当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革历程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一、近代城市建设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一)近代城市建设思想的发展。在中世纪王权统治的黑暗下,各阶层、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矛盾与冲突,导致城市建设的思想也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而过分追求君权统治与几何图案的城市建设却存在着诸多弊端。从近代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为了体现君权统治与几何图案的城市建设背离了因地制宜的城市建设原则。近代的诸多城市开山扩土、大兴土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且工程量巨大。除此之外,在这两种思想的影响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功能混杂、布局混乱等问题。另外,近代城市建设中,除了统治者以外,几乎没有考虑到城市居民的体验与感受。在城市建设期间,市民才是城市最庞大、城市使用率最高的主体。
当文艺复兴的曙光照亮中世纪的黑暗时,城市建设的思潮纷纷涌现。在文艺复兴时期,创造的美学思潮不仅表现在艺术、哲学方面,也表现在社会、制度方面。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艺术思潮下,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与思考就出现的更多。而几个著名的理想城市模型无不是以追求几何造型为准则去思考城市建设的,这种城市建设的思路虽然依旧延续了以往的理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革新。
虽然在绝对军权时期,为了彰显君王们的功绩,出现了大量的园林、广场等等,这些无不是为了对统治者进行歌功颂德而建设的场所,城市建设工作中,都体现了“王权至上” “唯理主义思想”,他们坚持人定胜天的理论。但是,城市建设工作中更加倡导人工美学超过自然的美,其中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则是这一思想而进行城市建设的高潮。直到欧文、傅里叶提出“乌托邦”这一概念,城市的建设者们才把目光由彰显王权统治与几何构图式的建设手法转向以人本主义为主导的城市建设。
(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近代城市建设者们的初衷是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纵观历史能够看出,从雅典卫城建设开始,城市建设就已经体现出“统治者至上”的思想,且影响了无数城市建设。由于希腊人对于数学及星宿的执著,以几何图案的造城手法普遍被建筑师们接受。
城市规划这一理论的设想最初是由傅里叶、欧文提出,并作为社会空想主义逐步进入研究人员的视野。对于空想社会主义而言,其核心是建立一个理想社会,在这一理想社会中没有阶级压迫、剥削,也没有资本主义弊端。城市规划理论第一次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尝试,而不是单纯地从建筑美学等角度,是城市规划思想理论的渊源。而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其著作中提出,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设计出结合城市与乡村优点兼具的理想城市模型,使市民以生活在这个城市中为荣并乐在其中。这种城市发展建设模式被他称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是为兼顾康体、宜居,使市民生产生活得到最大满足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容纳居民的各种丰富的社会生活需求。“田园城市”核心思想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联系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提出适度现代化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城市环境承载力、城市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以及城市美化等相关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同时对城市规划学科建立、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比如卫星城镇理论、现代建筑运动、邻里单位规划思想、小区规划理论、有机疏散理论、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城市主义理论等。
二、田园城市的历史贡献
从上文分析能够看出,田园城市理论对于促进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到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之后,才真正把空想变为了现实。这一理论的提出,现在看来意味深远,而在当时是十分革新的城市建设思路。这也能解释了为什么这一理论的出现,让我们这些晚辈称之为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开篇之作。这一理论的提出,有重要的历史贡献,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甚至对后世的城市建设、规划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指导思想的转变。近代以来,所有的城市建设无不以统治阶级的意志服务而进行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或是以几何构图为主单纯追求建筑美学。自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以来,城市建设的主体逐渐转变为城市的使用者,即城市市民。由此可以看出,霍华德转变了思考角度,突破传统思维,以市民的角度出发,自下而上从底层出发,开始关注城市使用者的需求,关注人民利益。
(二)从城乡结合的视角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田园城市之所以被认为是城乡规划理论开端的重要原因之一,则是霍华德第一次把城市与乡村统一为一个整体去考虑。在当时,城市与乡村都是被单独割裂分开,城市与乡村都被分别赋予单一的功能。就如同古代时期所认为的城与市的关系一样,霍华德把城市与乡村看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站在更为宏观的视角去解决各类复杂性问题。
(三)促进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的完善。霍华德立足于不同视角,仔细研究当时城市建设的问题,开拓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付诸实践,进一步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规划思想。与欧文、傅里叶提出的社会空想主义不同的是,霍华德把空想变为实践、把理论思想与实践相结合,使田园城市的理论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出来并指导后来的城市建设。
(四)首开城市规划中社会研究先河。霍华德作为一名社会活动家,丝毫没有忘记在城市建设中也要结合物质社会的研究。在田园城市理论中大量结合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是现代城市规划中的首创。
三、对当代城市规划思想变革的启示
经过一个世纪的研究与探索,当代城市规划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并传承着前人的理论思想,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更新与拓展,更加符合了当代城市的发展。在规划理论思想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当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个人见解:
(一)由单向封闭的理论研究到多部门的复合探索。对于城市的研究无论是在规划思想上还是具体实践上,都应融入更多角度、更多学科的参与。结合更多视角、综合不同专业,才能真正设计出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并指导城市建设。唯有如此,才能使规划有据可依,并尽可能地做出使各个阶层的市民都满意的科学城市规划。通过多层次、多部门的相互协调,达到真正以人为本的目的。在当代城市规划思想上,我国已经在尝试进一步的探索,从多规合一的试点,再到如今的空间规划体系理论的产生,无不印证这一点思想观念的逐步转变。
(二)从静态蓝图式规划到连续、动态过程的控制性导向。以往的城市规划被称为畅想式、空谈式规划,往往都是描绘出未来一片静好的景象、一纸未来可期的蓝图,而具体如何实施却又让实践者云里雾里。规划工作中往往参考的是硬性指标,如城镇化率、人口规模等,而不考虑问题因子。城市规划是一门具有动态性、后向传递性的学科。因此,当代城市规划控制性应无时无刻地体现出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当代科技去监测城市,连续、动态地指导城市建设,并对其进行控制性引导。
(三)从刚性严格控制到弹性发展。城市规划的控制性,通常体现在对于城市建设指标的控制性。对于城市建设明确划出硬性指标,以体现规划的严肃性。但在当代社会,城市瞬息万变。无数个指标只能把城市发展限制住,导致“千城一面”问题的出现,仿佛每个城市都失去了灵魂。因此,笔者认为应保留城市环境承载力,在城市永续发展的基础上给予城市一定的发展自由度,做到规划弹性控制、弹性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能动性。从指令性规划布控指标到引导性发展规划,给予了城市规划与建设高度自由性,却又不失条理性、创新性,这些都进一步说明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无时无刻不在与时俱进。
结语
当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变革,首先应从思想上进行转变。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城市规划理论更是如此。研究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石是多部门、多领域的相互协调合作。只有掌握更广泛的数据才能支撑城市规划理论的科学性、严谨性、权威性。同时,当代城市规划理论又是动态的、连续的、相互传导的。在规划手段上,不是硬性死板的描绘愿景,而是应充分预留城市发展弹性,保持城市发展的活力。在研究当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路上,作为研究人员的我们还需努力。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尼格尔·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吴志强,于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5(06).
[3]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Saskia·Sassen.The Global City:New York,London,Tokyo[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5]P·Hall.Cities of Toworrow: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Blackwell Publishers,2002.
[6]樊清华.论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推动作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
[7]P·Hall.城市与区域规划[M].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8]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0.
[9]邱均平,周春雷,杨思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三)——情报学的发展阶段及趋势分析[J].图书情报研究,2009.02(03).
[10]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2]罗小朱.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3]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