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湖南省农业生产效率分析
第676期 作者:□文/徐正康 时间:2022/3/1 10:38:47 浏览:327次
[提要] 新时代,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阶段,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不可跳过的关键一环。本文采用超效率DEA模型进行研究发现,湖南省各地级市之间的农业生产效率存在较大差距。各地级市的农业生产效率具有不同的特征,其特征主要由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构成,对于不同的特征其地区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关键词:农业生产效率;超效率DEA;规模效率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9月27日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现阶段必须加快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和农业竞争力,走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不断提升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推进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现阶段,众多学者对农业生产效率展开了研究,如卞圣凯、王吉发(2021)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展开了研究;崔海洋、卓雯君(2021)等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姚晓洁、童亮(2020)等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皖北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湖南省各个地级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研究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的选取
(一)超效率DEA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基于线性规划的、用于评价同类型组织或者项目工作绩效相对有效性的特殊工具手段。这类组织,例如学校、医院和银行机构等,各自都具有相同的投入和产出。因此,衡量这类组织之间的绩效高低,通常需要采用投入产出这个指标,当各自的投入产出均可折算成同一单位计量时,容易计算出各自的投入产出比并按其大小进行绩效排序。然而,传统DEA模型无法对同为有效的决策单元进行比较,因此Andersen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效率DEA模型,其可以更好地将有效决策单元从生产前沿面分离出来,对其进行测度和计算,并能够比较每个决策单元的效率值的高低。其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minθ■Xjλj+S-=θX0■Yjλj-S+=Y0λj≥0,j=1,2,…,k-1,k,…,nS-≥0,S+≥0
其中,Xj和Yj分别代表第j个决策单元投入和产出变量的集合,λ为第K个决策单元的权值,θ为决策单元的效率值,S+和S-为松弛变量。
(二)投入产出变量的选取
1、产出变量的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的全部产品总量和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的价值。其反映某个国家和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农林牧渔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因此将其作为农业生产的产出变量。
2、投入变量的选取。本文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土地投入、灌溉投入和化肥投入这四个投入变量,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分别采用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来代表土地投入、灌溉投入和化肥投入进行相关计算。本文相关数据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年鉴》。
二、超效率DEA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MAXDEA8.5软件对2012~2018年湖南省的各个地级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计算,各个地级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见表1,各个地级市的纯技术效率见表2,各个地级市规模效率见表3。(表1、表2、表3)
由表1可知,2012~2018年之间,湖南省14个地级市中仅有娄底和衡阳两个地级市达到了农业生产效率有效状态,其他12个地级市均处于农业生产效率无效状态,其中农业生产效率最高的为娄底市,效率值为1.135,最为无效的地级市为湘西市,效率值为0.512,具有49%的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空间,因此湖南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应着重关注湘西市的农业发展方式的改进。并且,由娄底市与湘西市效率值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湖南省各个地级市之间的农业生产效率存在明显的差距,说明其地级市之间农业发展不均衡,需要不断改进。
从表1的规模效率有效性中可以发现,株洲、湘潭、张家界、娄底和湘西为规模效率递减,说明这几个地级市的农业生产效率随着投入的增加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其地区的资源利用率较低且创新能力较差,因此急需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现状。尤其是湘西市,原本的农业生产效率就是最为低下的,而且又规模效率递减,因此湘西市是湖南省农业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其他地级市处于规模效率递增状态,说明其现在虽然农业生产效率不高,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农业生产效率会随着投入的增加而不断提升,因此可以对其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其发展。
表2和表3分别为湖南省各个地级市的纯技术效率值与规模效率值,反映了技术管理水平和农业生产规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本文以0.9作为界限,将湖南省各个地级市分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都较高的“双高型”、纯技术效率高而规模效率低的“高低型”、纯技术效率低而规模效率高的“低高型”、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较低的“双低型”。由表2和表3可知,长沙、衡阳和娄底三个地级市为“双高型”,其农业生产效率具有良好的基础,湘潭和张家界为“高低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方式为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邵阳、岳阳、益阳、郴州和永州为“低高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方式为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株洲、常德和湘西为“双低型”,其农业生产基础较差,需要从技术管理水平和农业生产规模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改进。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使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湖南省各个地级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湖南省14个地级市中仅有两个地级市达到了农业生产效率有效状态,说明湖南省的农业生产效率不容乐观,需要从不同方面去寻求提升,其中最需要提升的当属湘西市,其农业生产效率仅为0.512,具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而农业生产效率最为有效的娄底市为1.135,与湘西市的农业生产效率相差较大,说明湖南省各个地级市的农业生产效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有着不平衡的问题需要解决。(2)从规模有效性来看,株洲、湘潭、张家界、娄底和湘西为规模效率递减的四个地级市,其农业生产效率随着投入的增加反而降低,因此需要在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面寻求进一步的突破,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这一现状。而其他地级市处于规模效率递增状态,说明其农业生产效率会随着投入的增加而增长,而这些地级市农业生产效率无效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当地投入的资源不足导致的。(3)以0.9作为分界线,将湖南省14个地级市分为“双高型” “高低型” “低高型”和“双低型”四个类型,不同类型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改进才能促进各个地级市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其中,“双低型”需要改进的方面较多,需要从技术管理水平和生产规模两方面来进行,而“双高型”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农业生产效率较高的地级市向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地级市分享心得和管理技术,促进其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逐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对于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的地级市需要重点关注,因为其具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且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较为容易。(2)规模效率递减的地级市需要进行创新,提高地区的农业技术管理水平,改进经营管理方式;而对于规模效率递增的地级市而言,其缺少的是相关资源的投入,因此当地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对这些地区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促进其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3)影响湖南省各个地级市农业生产效率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每个地级市的不同原因进行改进。湘潭和张家界,是由于规模效率值低下而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因此需要扩大其农业生产规模;而邵阳、岳阳、益阳、郴州和永州是因为纯技术效率低而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因此需要提高其地区的农业技术管理水平;株洲、常德和湘西则是由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导致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因此不仅需要提升技术管理水平,还应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而长沙、衡阳和娄底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比较好,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是也不能放任不管,应该在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筑牢农业生产的根基,以期得到更高的农业生产效率。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卞圣凯,王吉发.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研究[J].农业经济,2021(08).
[2]崔海洋,卓雯君,虞虎,龙娇,刘玉芳.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农业生产效率及其时空特征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1.29(07).
[3]姚晓洁,童亮,李久林.基于DEA的传统农耕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测度——以皖北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1).
[4]王博,祝宏辉.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评价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1).
[5]郭思源,张敏,吴国春.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50(12).
[6]陈振,徐瑶瑶,翟振杰,黄松.基于SBM-DEA模型的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53(04).
[7]Nan Li,Yuqing Jiang,Zhixin Yu,Liwei Shang.Analysis of Agriculture 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 Based on DEA and Malmquist indices[J].Energy Procedia,2017(14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42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