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677期 作者:□文/陈思颖 时间:2022/3/16 17:36:47 浏览:391次 |
[提要] 高质量发展认为经济发展的关注点应由速度转向质量,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三个方面构建河南省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增大,两极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增长,整体变化幅度不大;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较弱,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和较低的城市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存在短板。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10月20日
引言
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以来,我国学者对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一部分学者从经济发展的层面上解读高质量发展,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布局。还有一部分学者从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层面上理解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城市高质量发展、工业高质量发展,认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从以往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发展走向绿色、集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不仅强调经济发展的关注点应由速度转向质量,还对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阵地与增长极,是高质量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省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和交通运输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其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低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基础,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究2008年、2013年和2018年这3年河南省18个地市(含济源市)的高质量发展时空变化特征,以期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并为河南省今后的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范围和数据来源。河南省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省份,对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河南省的18个地市作为研究区范围,包括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济源。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2014、2019)》《河南统计年鉴(2009、2014、2019)》《济源统计年鉴(2009、2014、2019)》和哥伦比亚大学气象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指标体系。高质量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因此本文在当前学者们对城市发展的研究基础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层面选取15个指标来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表1)
2、指标权重。熵权法是客观赋权法的一种,能够尽量减少和避免在确定权重时的一些主观因素影响。因此,本文选取熵权法为指标赋权,首先利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用Matlab软件编写实现熵权法的代码进行赋权。
二、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时空特征
(一)高质量发展总体时空特征。利用熵权法计算出河南省18个地市2008年、2013年和2018年的高质量发展评价值,并借助于ArcGIS软件,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其分为高值区、次高值区、次低值区和低值区4类,如图1所示。(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总体上,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分异特征,2008年、2013年以及2018年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呈现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特征。研究期内,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有明显的两极化特征,以郑州市为核心的周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渐提高,远离郑州的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和南阳市高质量发展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使得河南省高质量发展空间不均衡程度增加,导致高值区与低值区两极化空间效应愈加突出。从高质量发展评价值区域演化特征中可以发现,研究期内,高值区城市只有1个,一直是郑州市,低值区城市变动不大,次高值区城市数量逐渐增加,由2008年3个增至2013年6个,再增至2018年8个,次低值区城市数量逐渐减少,由2008年9个减至2013年7个,再减至2018年4个,且次低值区城市逐渐发展为次高值城市,由此说明,河南省高质量发展处于稳步增长阶段,但部分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离实现全省高质量发展空间均衡化还有一定距离。
将2008年、2013年和2018年的高质量发展评价值分别导入Geoda软件,利用ROOK邻近建立空间权重,分别计算这三年高质量发展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见表2。由表2可知,研究期内,除2008年,其余2年河南省高质量发展均通过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Z得分>1.65且P-value<0.1),其中,2018年河南省高质量发展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Z得分>1.96且P-value<0.05);2008年、2013年和2018年的Moran’I指数均大于0,且逐年增大,表明河南省高质量发展在整体空间上呈集聚分布,且高质量发展水平接近地市集聚程度逐渐增大。(表2)
(二)高质量发展各层次时空特征。分别计算2008年、2013年和2018年河南省18个地市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得分,如图2所示。从时间尺度上分析,除鹤壁市在2018年的经济发展得分相比2008和2013年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河南省其他17个地市在高质量发展的各层次和综合得分上均未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从空间尺度上分析,河南省18个地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分相对较低,且空间差异不明显;郑州市和济源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得分普遍高于其他地市,并且高于两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分,高质量发展得分较高,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和驻马店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得分普遍低于其他地市,并且低于两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分,高质量发展得分较低。由此说明,研究期内,河南省高质量发展变化不太明显,整体上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无论是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市还是较低的地市,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3个方面都存在着短板。(图2)
三、结论与讨论
随着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强调社会、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2019年习近平提出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黄河流域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要求。河南省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省份,对全国的文化、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的影响,河南省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如何实现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几年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分析河南省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并根据河南省18个地市的高质量发展特征提出未来的提升方向。
研究表明,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西北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高值区与远离郑州市的东南部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低值区集聚程度逐渐增大,两极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研究期内,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增长,整体变化幅度不大;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较弱,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和较低的城市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存在短板。基于此,本文对于河南省未来的发展规划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应尽量实现资源的均衡分配,扩大郑州市作为省会对于其他地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辐射范围,实现河南省18个地市协调均衡的高质量发展。第二,结合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目标任务,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本文有助于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并为河南省往后的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支持。但由于部分数据的不可获取性,在研究年份的选取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还不够完善。此外,在未来的研究中,不同的城市有其特定的发展特征,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应据此进行一定的调整,研究方法也需要不断地改善。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荣增.城市扩张与经济增长质量的规模空间效应研究[J].求索,2020(03).
[2]罗良文,赵凡.工业布局优化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基于区域间产业转移视角[J].改革,2019(02).
[3]王振坡,王欣雅,严佳.城市高质量发展之创新空间演进的逻辑与思路[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8).
[4]袁晓玲,王军,张江洋.高质量发展下城市效率评价——来自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6).
[5]巨虹,李同昇,翟洲燕.基于ETFP的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研究[J].资源科学,2020.42(06).
[6]郭朝先.当前中国工业发展问题与未来高质量发展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2).
[7]王群勇,陆凤芝.环境规制能否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06).
[8]王竹君,任保平.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地区经济效率测度及其环境因素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39(04).
[9]张跃胜,李思蕊,李朝鹏.为城市发展定标: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综述[J].管理学刊,2021.34(01).
[10]张丽.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营销,2020(12).
[11]王雪薇,范大龙.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测度及时空演变格局[J].人文地理,2020.35(06).
[12]郭付友,吕晓,于伟,任嘉敏,初楠臣.山东省绿色发展水平绩效评价与驱动机制——基于17地市面板数据[J].地理科学,2020.40(02).
[13]徐丽婷,姚士谋,陈爽,徐羽.高质量发展下的生态城市评价——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2019.39(08).
[14]王伟,王成金.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空间特征[J].地理科学,2020.40(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