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河西走廊建筑遗产价值分析 |
第678期 作者:□文/王莹莹 时间:2022/4/2 9:52:48 浏览:409次 |
21世纪,“一带一路”横贯东西方文化历史交融的重要时间和主要空间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甘肃建筑遗产类型多样、时间跨度长、空间分布区域广阔,特别是在河西走廊地区,营建和保存大量种类丰富、具有多样性的建筑遗产,出现大量的各类坛庙宗祠、军事居所等建筑群。目前,大部分的建筑遗产正在处于不可避免地灭亡甚至消失的过程之中,为数不多留存至今的建筑遗产也面临着庞大而复杂的保护状况,遇到更多样的保护压力。因此,研究分析“一带一路”视域下甘肃省河西走廊建筑遗产的价值,有助于了解甘肃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综合信息的发展脉络,为甘肃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一带一路”视域下河西走廊建筑遗产概况
(一)河西走廊地区。河西走廊位于“丝绸之路”的咽喉地方,一直以来是军事重地,是我国通向西欧各国的一道天然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从东南到西北先后经过东端郡治(武威)、甘州(张掖)、嘉峪关、肃州(酒泉)、西端瓜州、沙州(敦煌),最后一路延伸到了玉门关一带,东西长约1,000公里。河西走廊民族间的分散与聚集、战争与安定、争端与和谐不断交替上演,构成了这一区域内多民族群居生存的特殊状态,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与交融,一起创造了丰富璀璨的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目前亦是沟通中国东部区域与新疆的主要干道,是中国西北地区边防重地。
(二)河西走廊建筑遗产资源。河西走廊是丝路古道上建筑文明遗产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具备空间上的共同特性、人文上的相互同源性、资源上的相互补给性等共同特征。其建筑遗产丰厚、博大、灿烂,同时因为受史前文明、华夏文化以及周边文明的影响,古代遗迹、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以及石刻等建筑遗产比比皆是,文化资源异彩纷呈。自东往西,有“丝路明珠、飞天故里”的酒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的武威,坐拥“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与北京文庙、曲阜孔庙齐名的武威文庙,还有“塞上江南”——张掖等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异彩纷呈。河西走廊牵系古代甘肃地区悠久历史文明的精髓与灵魂,如同一根璀璨夺目的玉带点缀着我国的西北地区。河西走廊的国家级古遗迹近80处,古建筑群31处,其中石窟石刻19处,近现代重大史迹和标志性建筑物7处,分别占全省的31.9%、58.9%、32.3%、32.8%、25.9%。这些建筑文化遗产是河西走廊的历史发展的主要见证物,它有着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有着符号与标志的意义,与河西走廊人民的历史人文感情与群体文化认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河西走廊建筑遗产的特征
1、数量多、品位高。河西走廊内拥有敦煌、张掖、武威3座国家历史文化传统城市,占全省的3/4;有世界文化遗产点5处,占全省的5/7。河西廊道全域所拥有的历史建筑遗产种类丰富而且多元,在这里大致涵盖了古遗址、古建筑群、石窟寺以及近现代标志性建筑和其他等。古遗址中主要以史前遗址、汉唐时期遗迹居多;古建筑群因为受到地震和火灾等严重影响以明清时代建筑居多;石窟寺则以北魏至元代、西夏等时代建筑居多;而近现代的主要代表性建筑物遗存则以民国居所为主。由此可见,河西走廊建筑遗产资料宝贵、数量庞大、品种多样,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也很难被仿制,文化垄断性十分明显。(表1)
2、呈现带状、串珠状分布。河西走廊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决定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空间分布特点和时间移动规律。河西廊道地区历来是丝绸之路的必经道路,从而产生独具地方特点的丝路文化、长城历史文化、洞窟历史文化,以及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其气候特点也决定了人文建筑遗产的空间结构特点,即在中国古代丝路沿岸,以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为主要节点城市,呈带状和串珠状的建筑遗产分布特征,其空间分布特点明显,以主要的历史节点都市为基础,呈现线状分布特点,建筑遗产间呈现一定的地域集聚特点,地域内部建筑遗产间也呈现了一定的相关性与内在联系。
3、空间分布不均衡。河西走廊建筑遗产类型丰富且多样化,经过阅读、对比文献分析后发现,在河西廊道范围内的建筑遗产分布明显出现不平衡现象。从类别上分析,古遗址数量为酒泉地区最多;历史建筑张掖数量最多,其他依次为武威地区、金昌、嘉峪关地区和酒泉;酒泉石窟的数量较为丰富,其余地区依次是张掖、武威和嘉峪关;近现代的主要建筑遗产则仅有酒泉和武威二地。总之,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遗产布局,总体上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基础的,酒泉(敦煌)、张掖和武威都是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市场,建筑遗产空间结构也丰富多彩,但金昌、嘉峪关二地建筑遗产的留存相对较少,建筑遗产空间结构布局不均匀。(表2)
4、脆弱性和保护的紧迫性。从河西走廊建筑遗产的历史属性来看,存在有高度稀缺性、对保护要求高的长期性、不可再生性,以及不可替代性。河西走廊建筑遗产具有数量丰富、分布范围广泛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高速推移、自然风化和流水冲刷等活动,对文化遗产保护造成了很大打击,遗产保存任务非常繁重。同时,对文化遗产的不合理旅游发展以及游客的不文明活动也对部分文化遗产保存构成了巨大威胁。
二、河西走廊建筑遗产价值分析
(一)历史价值。河西走廊有记录的历史达2000余年。在河西历史文明演变过程中,中原传统文明与外来文明之间的交汇融合从来都没停止过,在这里有古代丝路和现代文明古道的厚重辙痕,有满汉万里长城烽燧的弥久记忆。其中,佛塔、庙宇、石窟寺等建筑遗产都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信息,是人类现在和过去沟通的桥梁,也是今天向未来展望的指引。不论是建筑、石碑、牌匾、雕刻,又或是楹联、文物、壁画、古木等都蕴藏着大量的有价值的史料信息,对这种信息的发现、探究,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河西区域的文化历史与发展,从而透视出古代河西区域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情况。
(二)艺术价值。河西走廊建筑遗产的艺术价值内涵也十分丰富。在建造美学上,遵循了我国传统建筑设计的中贯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既体现了严谨、方正、井井有条的雄伟气魄,也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美学,主要涉及空间组合、造型、装饰艺术与建筑形式美;梁上的彩绘、墙上的壁画、砖孔内的花形、门前的雕塑,各种民间艺术创作与表现手法展现着艺术美,散发着中国古典元素的艺术气息。河西走廊的莫高窟始建于秦朝,前后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等1600多年不断营造与变化,已构成了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历史文化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历史文化美术圣地。河西走廊建筑遗产是人和大自然之间在人文、宗教、社会等各种因素共同影响下产生的艺术宝库,形成了大量的文学符号和审美形式,是其所处时代的痕迹和烙印,是艺术价值的突出体现。
(三)科学价值。河西走廊建筑遗产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料信息,反映了当时社会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水准,为后来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弥足而宝贵的第一手史学研究资料,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在敦煌所出土的50,000多本古代文书中,除汉文之外,尚有吐蕃文手写册等各类文书5,000件左右,这些对于我们了解历史上河西走廊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以及宗教活动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研究资料;锁阳城跨时达1200余年,垣外残留的羊马城和弩台等在全国古代遗迹中留存很少,但实为宝贵,有着重大的史学与科研考古价值,且古渠道遗迹在地面残存量也较多,有利于水利工程史、建筑史、农业史的深入研究,对河西区域历史、军事、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政治发展的研究均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在河西走廊建筑遗产中存在大量的牌匾、石碑、人物雕像、艺术器物、园林植物等历史资料,蕴藏着从古至今大量的科学研究信息,对于建筑学、美术学、考古学、生物学等各学科领域均有着宝贵的科学价值。
(四)社会价值。河西走廊建筑遗产自身所保存的原有信息及其记载的历史社会活动信息,都具有很重要的社会价值。比如,考查研究河西地区汉明代长城遗址以及修复后的原貌,有助于人们认识古代长城的基本构造、功能及建造技术等。河西长城和丝路文化携手而生,共同开拓了中西方历史文明间进行交流对话的新途径,对当今世界文明交流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河西长城修建的最主要目的在于保证西域大道的通畅,在河西长城的护送下,丝路的民族交往、商旅交往日益频繁,从而使河西地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特有社会形态。河西长城必须经过汉、明时代的有效管护,才能够保证丝路上一直呈现出繁荣景象。同时,经过研究大量的经书、题记以及其他实物资料,还可以反映僧团构成、繁杂的编制和僧职等,这为进一步研究古代佛教寺院经营,文化、政治制度,以及我国西北区域的民族关系、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发展等许多领域,创造了重要的研究价值,河西长城与丝路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了中国西北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兴盛。
(五)旅游经济价值。河西走廊是一段浪花迭起的历史长河,时光如斯,曾流淌过血火的劫难,也飞扬过祥和的牧歌,四郡都有如停泊着舟楫的港湾,驶存着改朝代换的精彩镜头、能人故事、士农工商、艺文宗教。如今,从武威到张掖、从酒泉到敦煌,无处不充满了浓郁的社会历史和人文氛围,在源同流变中闪耀着各自的光芒。旅游资源也需要具备相当的观赏艺术性才能够吸引大量游客,资源欣赏愈强,对游客的魅力也就愈大。敦煌莫高窟、嘉峪关万里长城等古老典雅的历史社会人文遗址,鲜明的地方民族艺术色彩,以及土特产品、旅游商品等,无不具备观赏艺术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旅游资源的价格也是可以通过观赏效果来实现的,观赏效果越强,其所带来的效益就越大。而且,建筑遗产的经济价值并不仅仅是指有形的经济价值上,还体现在无形的历史价格上。比如,莫高家族品牌商标——莫高干红、莫高香烟等,在莫高窟中得到证明,不仅是文物建筑实体,其所创造的品牌效应也早已深化到了社会的不同层次上。通过将各种历史建筑遗产更有效地向外界宣传,从而吸引更多人来追根溯源,观察和感受河西走廊民族文化、风俗特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并努力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飞。
总之,我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值得人们发掘与保存的建筑遗产数不胜数。河西走廊地区作为古代华夏文明的主要区域之一,其历史地位不言而明。从检索和研究分析相关的历史文献著作来看,对于河西建筑遗产的价值分析,能够从宏观上体现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及其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相互关系,更为关键的是,建筑遗产的价值核心是保护和传承,对建筑遗产的价值如果认识不够全面就会导致其落败、无人问津,又或是过量发展、商品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发生。结合国家正全力推动的全球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倡议,更需要积极搭建具有多样性、开放式、前瞻性的建筑文化遗产价值的国际对话平台,正确认识河西走廊建筑文化遗产的内涵,掌握建筑文化遗产的价值范畴,正确、合理、科学、全面地对建筑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让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唤醒河西走廊上沉寂了百年、千年的历史记忆,重温丝路古道上的历史华章。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兴全,许艳丽.“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05).
[2]吴月,王会绍,王明庸,等.甘肃风物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3]魏明孔.河西走廊风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