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陕西省与中亚五国科技合作研究 |
第678期 作者:□文/张志成 时间:2022/4/2 9:59:12 浏览:473次 |
[提要] 积极开展陕西与中亚五国的科技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能够促进科技的共同进步,同时能带动双方在经贸、文化领域的沟通合作,对陕西与中亚建立友好互利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学科角度分析研究发现:陕西学科发展水平较高,学科门类完善;中亚五国优势学科各具特色,但是整体水平较低。对比双方政府公布的产业政策,陕西与中亚五国的重点发展产业具有相似性,可以在农业、矿产开发、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科技合作。此外,还需根据中亚五国各自的优势学科及产业发展方向,采取有针对性的国别化差异合作。
关键词:陕西;中亚五国;科技合作;产业政策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一般项目:“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增长潜力及对策研究报告”(项目编号:2018KRM17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10月28日
引言
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陕西省“十四五”规划提出,陕西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推动与中亚五国在科技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支持省内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合作研发项目,加快建设面向中亚地区的科技产业基地。中亚五国为了自身的发展,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积极响应,双方合作处在历史机遇期。陕西和中亚五国在能源资源、装备制造、农业技术开发上已经开展了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从科技产出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分析了陕西与中亚五国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发展产业,寻找双方合作的契合点,并就深化合作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陕西与中亚五国总体科技水平比较
(一)科技产出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是反映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评价科研竞争力依靠科研生产力、影响力、创新力和网络影响力四大指标。本文选用生产力、影响力、创新力3个指标作为一级指标,选用7个二级指标和9个三级指标,指标体系见表1。在WOS数据库、Incites数据库和ESI数据库三大国际权威数据库中检索相关论文的数量,期限为2007~2019年。(表1)
(二)科技产出指标测算。采用熵值法对陕西省和中亚五国的科技产出水平进行测算。运用综合评价矩阵和信息熵,计算不同指标的熵值,然后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三级指标权重,利用三级权重对一级指标赋分评价,分析陕西和中亚五国的科技产出水平。
1、科技产出的三级指标权重计算。按三级指标对检索数据进行熵值测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如下:论文总数(0.137)、ESI排名前10的学科(0.140)、总被引频次(0.146)、篇均被引频次(0.073)、引文影响力(0.064)、总被引频次在全球1%以内数量(0.143)、国际合作状况(0.077)、总被引频次在全球0.1%以内数量(0.104)、ESI数据库全球1%以内的学科(0.116)。
2、科技产出一级指标分析。根据三级权重系数,对二级指标测算评分,加总得出各国一级指标的分数。如表2所示,陕西省在论文产出领域占据着绝对优势,三大指标都排名第一并且远超中亚五国;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论文产出具有一定的实力,是中亚地区科技产出最强的两个国家,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论文产出水平较低。综合来看,科技论文的产出实力从大到小为陕西省、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表2)
二、陕西与中亚五国分学科水平比较
在三大论文数据库中检索陕西省和中亚五国2010~2020年分学科发表论文数量,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以及各学科发表的论文数量可以判断学科发展水平,结果如表3所示。陕西省发表论文总数最多,在各学科上都好于中亚五国,工程技术、物理和化学是发展最好的学科。哈萨克斯坦各学科发表的论文都是中亚五国里最多的,整体学科发展水平较高,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和陕西相同,为工程技术、物理和化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数学、物理、化学上发展较好,吉尔吉斯斯坦的物理、医学和地质学具有比较优势,土库曼斯坦缺乏优势学科,在中亚发展较为落后。总结得出,相比于中亚五国,陕西省各学科发展较好,工程技术、物理和化学学科发展最好,没有明显的短板,各学科较为均衡;中亚各国总体学科实力不强,并且各国的优劣势学科差距明显。总体上来看,五国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理论学科上发展较好,但在工程技术、农学、医学等应用性学科上发展一般,应用性学科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上效果快速明显,陕西可以与中亚五国加强这些方面的合作。(表3)
三、产业政策比较
(一)陕西省的产业政策。得益于在人才、技术和国有企业上的优势,陕西的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但目前也面临着高污染、高能耗、传统产业发展过剩、高新产业动力不足、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衔接的问题。陕西的发展政策分别从大的发展方向和具体产业两方面着手,努力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与科技成果市场化运用。
陕西省“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把陕西建设成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促进能源产业高端化发展,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现代金融紧密结合,提高科技研发效率,实现绿色良性循环发展。首先,要加强在数学、物理、生命科学、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这是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加强应用技术的开发,实施重点产业的创新。其次,要实现基础学科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市场化三者的对接融通,建设新技术的应用示范项目基地,攻克尖端复杂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加强对外科技合作,欢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在陝设立研究实验室,同时鼓励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出去,加强对外交流,积极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在具体的产业发展布局上,能源化工、高端装备、信息技术、新材料、环境卫生是陕西重点发展的五大领域。能源化工领域包括清洁能源、煤炭的分级利用、油气化工等;在高端装备上,大力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智能制造集成设备、关键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在信息技术领域,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第三代半导体、虚拟现实设备是优先发展的项目;在新材料上,电子材料、复合材料、有色金属材料、石油化工材料及其他前沿新材料重点发展;绿色节能技术装备、水和空气污染治理、工业废渣利用是在绿色环保领域的发展对象;在生命健康领域,基因编辑、医用材料3D打印、人工晶状体、疫情防控与核酸检测技术是重点研究方向。此外,农业也是陕西传统的优势产业和学科领域,“十四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促进林果业、畜牧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进步。
(二)中亚五国的产业政策。中亚五国作为前苏联的成员国,具备一定的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但是过去十几年发展情况不是很理想,最近几年逐步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各国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以及优势学科发展情况,制定了符合各自实际需求的产业政策。本文根据各国政府及相关科研机构的资料,整理了中亚五国的产业发展政策。
哈萨克斯坦政府2020年公布的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在未来五年形成3,000个项目,提出鼓励外国技术和资本参与到这些项目中,并且将产业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本国具有竞争优势、前景良好的产业,如食品加工、石化冶金、机械制造等;二是投资者可能长期感兴趣的产业,如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制药、现代物流、建筑材料制造等。
吉尔吉斯斯坦有色金属资源丰富,采矿加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食品加工也是该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奶制品加工、烟草加工、软饮料是食品业中规模最大的,不仅能满足自身需求,还向其他独联体国家大规模出口。在前苏联时代,吉尔吉斯斯坦就在纺织业和服装加工业上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当前仍是其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
塔吉克斯坦水利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政府计划对水电业进行大规模开发;铝的制造加工一直是塔国的支柱产业,占工业产值的40%上,铝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额75%,由于劳动力、电力成本上的优势,铝产业也是今后的重点产业。塔吉克斯坦的焦煤储量和质量都是中亚最高的,由于科技水平较低,塔吉克斯坦希望寻求国外帮助,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的煤炭开采加工。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灌溉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畜牧业发达,毛皮产量占世界第二;是世界第二大棉花出口国,棉纺织和毛纺织业是重点发展产业。此外,该国还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并且鼓励外资参与油气资源开发项目。根据乌兹别克工业委员会文件,汽车拖拉机制造、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生物制药、地球空间的开发应用是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土库曼斯坦在中亚五国中发展水平较低,重点发展产业为石油天然气开发、纺织业、农牧业和医疗卫生。
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现代农业是中亚五国共同的优先发展产业,一方面是因为中亚地区矿产和农牧业资源丰富,具有先天优势;另一方面中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开发利用中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这些国家发展起步较晚,侧重于基础性的、能够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比较发现,双方的合作前景广阔。首先,陕西省在农业和能源矿产开发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能够为中亚国家提供帮助,借助中亚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也能为陕西省的科研实验提供新的平台;其次,陕西省推动产业绿色节能发展的政策与中亚注重环境保护的理念不谋而合。双方可以合作的领域包括现代农业、矿产开发与加工、能源利用、节能环保、生物医学、信息技术。
四、政策建议
(一)采取国别化差异合作。中亚五国科技发展水平、资源优势各不相同,陕西在开展科技合作时,要根据各国的优势领域及发展政策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合作项目。哈萨克斯坦在航空航天、纳米材料、通信技术等前沿学科上具有一定实力,可以在这些领域加强合作;吉尔吉斯斯坦的地质学发展较好,并且矿产开发是国内重点发展的产业,陕西在地质、矿产冶金等学科上具有优势,把陕西的技术优势和其资源优势结合,在安全开采、污染控制、高效利用等技术上开展合作;乌兹别克斯坦的灌溉农业发达,棉花、毛皮、养蚕业是农业的三大支柱,双方可以在粮食作物、旱区水果、畜牧业开展合作研究。陕西和中亚五国可以共同在地理测绘、跨境电商、物联网应用、现代物流上开展合作,这些合作不但能促进本学科的发展,而且对产业贸易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科学研究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发展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而且国际间的合作涉及到成果和知识产权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的主导和推动。陕西省的国际科技合作以政府的财政资金拨付为主,而中亚国家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这就导致科技合作的经费不足;并且由于双方的沟通交流不畅,在事关科技合作的产出与市场利益分配问题上出现分歧,无法有效解决,导致科技合作项目的搁浅。要加强政府间的友好往来、高层互动,加强沟通互信。目前,陕西省与中亚国家的科技合作处于低级阶段,随着合作的深入,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实现更大规模、更宽领域的科技合作。陕西省政府要充分利用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引导财政资金,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合作项目,与中亚五国商讨离岸金融业务,使用股票、基金等融资手段,为双方的科技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利用现代金融服务科技合作。
(三)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中亚五国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希望寻求外界帮助提高科技水平,推动经济发展。中亚五国政府积极欢迎有实力的外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本国的科研与产业项目。陕西应充分抓住机遇,通过搭建科技合作网站、建设科技合作资源库等方式,为合作提供信息交流渠道;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和科技实验室,为双方的合作提供平台。在矿产开发和电力生产领域,双方已经展开项目合作,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和合作基地,下一步应该深化合作,扩宽领域,在农牧业、医疗卫生、机械电子等关系民生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项目上加大合作。科研机构要主动和中亚地区的中资企业联系对接,通过产品研发、信息交流等形式参与中亚地区的产业项目。借助我国在中亚地区建设的贸易合作园区,根据当地的产业政策与市场需求,引导陕西企业和科研机构投资入驻,利用园区的便利环境和宽松政策,可以加速科技和产业合作的开展。
(四)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科研人员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主力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更是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为满足对人才的需求,必须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一是利用陕西丰富的教育资源,与中亚地区的大学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通过联合办学、招收留学生的方式,达到人才培养与交流的目的。西北大学设立的丝绸之路研究院、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中亚学院,已经为双方合作培养了众多人才,需要进一步发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加强科研界与产业界的合作,面向市场的产业界最熟悉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双方的合作,产业界及时向科研界提供市场需求信息,科研界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标准。三是鼓励陕西的科研单位在中亚建立分支机构,创建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国际化培训和科技信息服务,根据各国的需求,培养一批对当地经济科技发展情况熟悉的专业性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基地的影响力,为陕西与中亚开展科技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指导老师:王雯婧)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吐尔干乃义·吐尔逊,李高兰.中国西北地区五省(区)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及结果分析——基于Incites、ESI、SCI数据库[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0).
[2]曾静婷,王雯婧.科研竞争力视角下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科技合作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4).
[3]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N].陕西日报,2021-01-30(003).
[4]刘玲.我国西部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合作人才培养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9(3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