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公共/财税 |
新时代生态文明体系构建思考 |
第679期 作者:□文/孙加峰 彭文英 时间:2022/4/16 8:48:14 浏览:557次 |
[提要] 生态文明体系构建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我国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内在需要。本文在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体系内涵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我国当前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构建涵盖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目标责任、生态文明制度、生态安全的新时代生态文明体系框架,以期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体系;新时代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研究”(编号:19ZDA03)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11月5日
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到“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日趋凸显。因此,在精准把握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体系内涵基础上,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构建起科学的生态文明体系尤为重要。
一、生态文明体系的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必须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精准把握。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生态文明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界定,本文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从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两个维度来理解生态文明。从基本概念来看,郇庆治(2018)认为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的绿色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在此意识形态引导下的中国社会“全面生态化转型”;从其特征来看,陈俊(2018)指出新时代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有生产上的继承性、观念的革新性、内涵的系统性、方向的战略性、要素间的协调性和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态文明体系的内涵。“体系”一词是指多个系统、多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那么生态文明体系可以理解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系统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目前对生态文明体系的内涵较为完整的阐述是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生态文明体系,即这一体系由生产的绿色转变和生态产业化转型、文化上要完善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制度上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体系、安全上既要有效应对生态风险又要维持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目标责任上既要科学落实各方建设主体责任又要提升环境质量等五方面内容组成。
二、我国生态文明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国土空间规划、公众参与机制和生态补偿制度等方面。国土空间规划方面主要存在着规划方案理论与现实脱离、方案的弹性空间不足等问题。公众参与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因制度的欠缺造成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不明确以及监督举报机制存在漏洞。李亚菲(2021)指出我国目前的生态补偿制度存在法律对补偿主体和被补偿主体的规定不清、补偿额度远低于生态实际价值量、补偿方式单一和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我国生态经济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困难、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以及绿色金融体系发展不健全。目前,我国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生产方式转型方面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自然资源禀赋的限制导致其仍然以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为主,产业转型困难。我国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能源消耗量过大、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可持续性堪忧、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以及发展生态经济的环境成本过高。王建发(2020)表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方面主要存在监管机制和法律体系滞后、资金供需主体矛盾以及中介服务机制存在道德风险等问题。
(三)生态安全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彭文英等(2021)认为生态安全是一个涵盖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物种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的综合概念,我国生态安全体系建设面临着来自经济、社会和自然三方面的挑战。自然方面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局部地区气候异常变化带来的洪涝灾害与旱灾并行;经济方面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如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社会方面主要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社会的威胁,例如粮食安全、空气安全、土地安全等社会性问题。
(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我国生态文化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不明确、政策保障和法律体系保障不完善以及对生态文化载体的保护不到位等问题。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上,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没能很好地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仍然以征服自然为主导观念。在社会维度上,由于具体的文化政策的缺乏造成了生态文化建设发展方向不明确、生态文化建设步伐缓慢。生态文化载体保护的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一些地区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对生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物质载体进行了严重破坏。如,将传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村落改造为现代化城镇、对优秀传统文化习俗的摒弃以及对传承下来的生态文化产品不加以重视等问题。
(五)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体系面临的问题。我国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主要有建设主体责任不清、体系建设的制度和政策保障不完善以及建设目标脱离实际等问题。在建设主体方面,政府在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生态观念薄弱、监管责任不到位以及环境执法不公等问题;企业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资源消耗过高导致污染加剧和环境破坏严重;公众的生态行为滞后于生态意识。陈健鹏(2020)认为在目标责任制度方面,存在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缺少制度化和法律化保障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的示范作用较弱等问题。在理念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体系的建设理念有悖于生态文明理念。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体系构建方略
彭文英等(2017)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涉及多个主体、多种要素、多重维度的复杂过程。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必须涵盖生态经济、制度、文化、安全和目标责任五方面内容,最终以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图1是本文根据生态文明体系的内涵,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新时代生态文明体系框架的构建。(图1)
(一)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周宏春等(2019)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精华主要表现在生态唯物观、实践观以及辩证法等思想。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及客观法则,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生态实践观的视角下,要秉承“实践第一”的原则,扎根中国社会实际的伟大实践来进一步检验生态文明体系的科学性与正确性。从生态辩证法的视角来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反映出的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问题,在着重处理主要矛盾“生态效益优先”的同时还要兼顾“经济效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优秀成果,而且结合中国具体实践将其进一步发展,这一强大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保障: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该从源头杜绝、过程治理和事后修复三方面着手。在源头上做好国土空间规划,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以“一核两深三系”和“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为主体,从源头上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在过程参与方面,要健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制度,拓宽其参与渠道和方式;做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主决策机制、民主监督机制与举报奖励机制建设。在事后的修复工作上,中央财政应继续以专项资金的形式进一步加大对生态修复的投入,统筹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积极开展重点城市、流域、矿山、林地、山区以及草原的生态修复,打造新时代生态修复的新格局。
(三)关键: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以生态效益为主导、以可持续发展为引领来发展经济。发展生态经济要将市场对资源的决定性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在生产环节上要充分优化整个产业链的绿色生产模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绿色技术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构建绿色科技体系,研发绿色产品和快速降解的产品包装,减轻环境污染。在能源消耗方面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来取代高污染的化石能源。在绿色金融方面,国家应该通过财政资金的支持和税收政策的优惠,科学地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理智地投入到生态环保领域,促进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四)基础:生态文化体系。新时代生态文化体系的构建要妥善处理自然、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与生态伦理观。在人与自然方面,要秉承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自然。在社会方面,政府要通过政策导向、制度保障、经济支持等方式,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到生态文化的建设中来。在乡村生态文化保护方面,要做好农田半自然生态系统、乡村传统部落、特色乡土服饰等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使乡村特色生态文化与传统乡村景观得以延续和发展。在城市生态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更要统筹好生态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做好城市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城市园林生态文化景观、城市绿色环保设施的保护与修建等工作。
(五)底线:生态安全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的建设对化解生态危机、维护生态系统良性运转、保障民生生态福祉和谋求全人类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下,我国的土地安全、粮食安全、水安全、空气安全等受到了重重挑战,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要将维持生态系统的平稳运行、精准防控环境风险纳入其中。全球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异常变化、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构建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探索各国协作治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刻不容缓。伴随着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应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方面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积极履行《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为治理全球气候问题贡献着不可替代的中国力量。
(六)抓手: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新时代要建立以“治理生态问题、提升环境质量、打击污染行为”为目标的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在制度构建方面,要对相关部门和相关领导干部有明确的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季度和年度报告制度以及监督检查制度。在生态责任方面,要充分落实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责任,对于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领导干部要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通过制定科学的赔偿标准、赔偿方式、赔偿范围和赔偿金额等来严格追究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企业和个人的生态责任。在生态责任的落实方面,要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和保障制度,重点评估好各级和各地区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政策落实后的预期与实际效果以及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等。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郇庆治.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的十大基础范畴[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04).
[2]陈俊.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征[J].广西社会科学,2018(05).
[3]李亚菲.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1.34(02).
[4]王建发.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体系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背景[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05).
[5]彭文英,李碧君,刘灿.习近平关于生态安全重要论述及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研究[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01).
[6]陈健鹏.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体系及问责机制:演进历程、问题和改进方向[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34(05).
[7]周宏春,江晓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来源、组成部分与实践指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