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管理/制度 |
基于知识生态系统的群体智能涌现机制 |
第679期 作者:□文/王媛媛 时间:2022/4/16 9:17:36 浏览:389次 |
[提要] 基于知识生态系统情境,探究群体智能的涌现机制,为提升组织整合效果,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新视角。通过对知识生态系统和群体智能理论内涵的解读,围绕用户群体标签化分类资源的行为,以复杂适应性系统为理论基础,对组织间标签化群体智能的过程机制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对其所产生的知识涌现结果进行过程描述。本文通过知识生态系统动力机制为出发点,为实现标签化的全体智能提供动力,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知识生态系统;Folksonomy;群体智能;知识涌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10月19日
一、概念综述
(一)知识生态系统。知识生态系统一开始起源于对生态学的研究。海克尔于19世纪首次指明,生态学是研究环境对生物影响产生作用关系的一门科学。王如松(2005)提出,生态并非简单与环境结合而形成的词汇,而是强调生态关系所构建的环境。而知识生态更加强调知识创造、更新等知识活动的整体过程。其中,要素是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最基本的单元,其排列分布的不同会导致系统的差异性。关于知识生态系统中的要素成分可以被统一划分为系统的内外环境、知识、外界其他作用因素以及知识型人。有学者从系统的主客体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认为知识生态系统应该从个体和知识种群、知识和环境的组合即主客体和环境所构建的知识生态系统为出发点。
(二)群体智能。群体智能代指群体之中所产生的智能,其中群体是指多个能够进行相互要素传播的主体,以达到问题的解决,而群体智能整体无智能或者有简单智能的主体通过群体中个体的相互合作产生出更高智慧的行为。其内部个体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感知,来实现信息获取和相互间的交流,并表现出非线性、涌现的系统性特征。其中,群体中的思维是在多个个体思维异构的基础上,形成思维互补,使得主体间思维取长补短,形成简单主体思维的创新性认知力的同时,群体中的认知力即知识创新度也得到有效提升,当这个过程进行不断地重复循环时,就会形成群体智慧,这种群体性智慧能够扩大整个群体的思维能力,实现思维的跨越式发展,并且以此涌现出高层次的群体智慧。而群体智能中的智能正是激活了群体中所拥有的知识,主要代指群体中对知识的获取、加工及传播的能力。
(三)知识涌现。贝塔郎菲最早将系统论定义为一个整体性的科学,将这种整体性定义为“涌现”的性质,阐述涌现的本质,即整体大于部分。涌现是基于复杂系统的现象,同时也是群体智能中的一种特征,在群体智能中通过简单个体间的相互通信和交流,涌现出创新性的知识和功能,这也是群体智能中涌现所产生的结果。涌现是一种整体性的现象,是由多个个体相互交流互动产生的,不因内部个体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随着水平的提升,涌现会愈加复杂化。知识涌现在系统整体性视角下,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切入,被定义为是一种具有智能复杂自适应系统特征的智力主体在知识自组织中出现的新型结构,其内部所产生的创造性知识可为研究问题提供新思路。
群体中的知识管理存在着一些包括组织内外的知识共享、更新、流动等方面的问题,而知识生态系统通过知识流动功能促进多领域间知识的创新,群体内部通过智能主体间不断交互进而产生知识涌现的特性,这些涌现而出的新知识是基于知识管理内部互动的前提下,由此在基于知识生态系统理论下能够更好地解决知识管理中知识涌现的问题。
二、理论基础
(一)基于CAS下群体智能关系分析。复杂适应性系统简称“CAS”,霍兰教授于1994年首次提出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CAS),他认为在复杂自适应系统中,系统可以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其内部能够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自适应学习调整,系统内部的个体间可以相互产生影响。系统整体反映了事物由初始形态到形成具有合作及竞争性质的复杂网络的过程。系统内部可分为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在微观中CAS主要是具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主体,可以主动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并规范自身行为;而在宏观层面,在由多个异构性个体和环境构成的系统中,通过多个主体及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而发生复杂的涌现现象,因而被认定为复杂适应性系统,即CAS。
(二)Folksonomy群体智能涌现。Folksonomy在我国通常被译为“自由分类法” “大众分类法”等,其本质上是通过用户对资源的自由标注行为来实现对不同对象间的区分,例如同一个资源被不同用户标注时可能有不同的标签进行分类,标签可以自定义不受限制,这种用户使用个性化标签进行资源归类的非线性方法,近年来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
这种用户将资源进行标签化的行为,会使得用户群体以标签作为彼此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对资源的标注行为进行相互之间的协同合作,进而在原有资源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标注行为的协作交流,涌现出更多的创新性群体知识,同时这些创新性的群体知识又能够反作用于整体用户群体智能的提高,伴随着整体用户群体智能的大幅度提高将会更加的对高层次的群体智能知识涌现起到了提升作用,彼此之间相互共进,如图1所示。(图1)
(三)知识生态系统视角下群体智能涌现。学术界内有相关学者在基于生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DICE模型,即由知识分布、相互作用、竞争和演化结合而成的生态系统模型。该模型内由四种要素组成,在四种要素的循环相互作用下,可实现知识利用、增值、交流及进化的过程规律,以维持组织中的良好知识生态系统的运行。在此模型中,多个主体间的行为会对知识演化产生影响,在知识生态环境下主体的行为要与环境相适应,以知识流动为前提,构成知识生态环境与多主体间交互的知识生态系统。
为了推动此类知识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行,需要确定其运行机制,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知识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可分为协同竞争机制、循环流动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稳态平衡机制,四大机制协同作用以维持知识生态系统的稳定运作。珀尔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以全新的视角出发,提出认识复杂的知识运动过程。因此,知识生态系统可以作为一个对知识创新、维护和组织学习的模型。
知识管理生态系统在知识管理中可以有效地对企业组织等主体环境进行结合和建构,组织群体中的各个主体能够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交流获取有利资源,建立各种要素在主体环境间相互流动的有效渠道,提高主体间对于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一方面对整个知识生态系统的输入产生一定作用,导致各层级的组织群体中的主体能够对环境进行适应,即环境效应;如果主体无法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反映,那么群体智能的涌现结果将不会产生,知识生态系统也将不会持续运行。另一方面组织群体中的知识管理效率也尤为重要,知识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可以包括知识共享(也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整合、知识转移、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在智力主体间知识的不断互动下,会产生多个相同层次的知识涌现结果。(图2)
(四)基于标签化的智能涌现机制分析。根据贝塔朗菲的系统论观点可以明确,系统拥有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动态性和有序性四种特性。系统是相互关联并组成一个整体的一组事物,其连锁联动,相互依靠对方存在而存活,内部存在的各种要素间同样能够相互联动。以联系的视角看待整体性与部分性的问题,着重了解事物间的相互关联的特性。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迁,系统内部各种相互关联的要素或者信息也会随着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动态改变,而系统在适应这种变化的同时会逐步地由无序走向有序。
结合复杂适应性系统的视角,同样在基于组织群体中的知识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而言更加庞大的知识群体系统,在内部环境中存在着群体间的知识分布、知识竞争、知识演化和知识交互,可以相互进行群体间的知识共享,渗透和交流互动,群体内各种异构主体会根据外部环境适当调整其行为,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当遇到相关资源时,不同群体内的主体会对不同资源进行自由标注,当群体内多个主体对多类资源进行标签化分类资源时,标签将作为彼此间沟通的桥梁,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协同合作,进而在原有资源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标注行为的协作交流,涌现出更多的创新性群体知识。
蝴蝶效应是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在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的微小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连锁反应。知识群体系统内部各类要素犹如一只蝴蝶,当各类异构主体及其交互要素和标签化资源不断产生互动关联时,可能会引起信息的波动,影响单个主体神经网络的知识涌现,当多个主体因为交互关联出现创新性知识时,这种影响将可能会扩散到整体系统,影响整个群体智能的知识涌现。
蝴蝶效应并不单单只是由微小的影响而影响到整体的简单扩散,若想达到预期的理想扩散结果及群体智能知识涌现,那么需要精准的判断其初始条件。在基于知识生态系统下研究标签化群体智能涌现中,需要基本的明确群体智能知识涌现的内涵,同时明确正是基于对资源标签化交互和主体间知识的共享的知识生态系统起到了群体智能知识涌现的整体原动力的作用,基于复杂适应性理论的条件下,主体行为需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这种外部环境即是整个群体智能所存在的整体组织环境,以上即为初始条件,只有明确初始条件后,才能达到实现组织间知识理想扩散以达到知识涌现的结果。
三、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知识型企业的管理核心是知识,为了使这类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内部员工自身能力,进而创造更高的企业绩效,需要明确在基于一个知识型企业的群体中如何才能做到让群体中的智能主体进行更高级的知识涌现,以此达到上述目的。
(一)建立柔性的组织结构。知识型企业可以在本质上将其视作一个自组织系统,企业中员工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而知识型企业内部不同的组织结构将会影响到整个主体乃至整个群体的知识共享的效果,进而会影响到群体智能知识涌现的最终结果。
(二)构建资源共享渠道。通过知识型企业内部员工对于多种资源相互标注,以多元化标签为渠道,将会加快员工间对于资源的认知和相互交流的过程,通过资源的交互将会丰富自身对于知识的开拓性理解,以此实现创新性知识的产出,进而对企业内部群体智能的知识涌现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在知识型组织中,若想更有效地提高企业内部绩效,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员工内部的标签化资源交互以及知识共享等方式,可以加快企业内群体智能的知识涌现,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推动企业新产品的诞生。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如松.生态环境内涵的回顾与思考[J].科技术语研究,2005(02).
[2]Yogesh Malhotra.Information Ecolog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Toward Knowledge Ecology for Hyperturbulen to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EB/OL].http://www.brint.org/KMEcology.pdf,2010-04-08.
[3]戴汝为,张雷鸣.思维(认知)科学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J].自动化学报,2010.36(02).
[4]金福,金杰.知识涌现的特征及其管理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5).
[5]赵卫兵.基于DICE模式的知识生态体系构建[J].情报科学,2015.33(07).
[6]储节旺,夏莉.国内知识生态系统研究述评[J].情报科学,2021.39(0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