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 |
第679期 作者:□文/汤 婧 李 云 时间:2022/4/16 9:35:00 浏览:353次 |
[提要] 随着现代化工业朝着大型化和智能化发展,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保存和发展受到极大冲击。作为拥有悠久木船文化的舟山,在实现“四个舟山”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现非遗技艺传承可持续性最有效的方式是活态传承,依靠非遗引入校园,大、中、小学联动共建传承新模式。
关键词:非遗;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活态传承;传承人
基金项目:2021年度舟山市社会科学一般研究课题:“‘四个舟山’背景下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以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为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11月4日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手工艺人结合日常生活和社会劳动创作出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临海而生的舟山拥有丰富的海洋民俗文化,这里的渔民自百年前就学会了造船手艺,木质渔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一艘木船的建造需要设计、放样、放龙筋、制筋底壳等十六个环节,环环是细活,节节需精益,木料选择考究曲直搭配,对接方式追求榫搭精准,制造工具斧刨分工明确,工艺手法达到钉艌精湛。从独木舟到木板船,古代的渔民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帆、橹、舵、水密舱壁、减摇龙骨等重要的船舶结构部件,大大提高了船舶的航海性能,让郑和实现了下西洋的壮举。
作为舟山支柱产业之一的船舶业如今发展迅速,百余家船舶企业的生产量让舟山成为国家四大造船基地之一,从海洋渔业捕捞到海上交通运输,再到石油化工海洋装备,舟山的船舶业正朝着高质量、高科技发展。但是,无论船舶业如何发展,都离不开曾经的“钉艌”技术,离不开祖先传承下来的精益求精、智慧勤劳和科学创新的精神,这也是创新、开放、品质、幸福“四个舟山”所应该坚守和传承的海洋之魂。
一、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传承中面临的困境
(一)传承环境与现代化、智能化城市发展不兼容。全市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43项,其中口耳相传的传统礼仪、音乐、民俗等占比较高,而对于和现代化城市发展切合点不高、技艺要求又极高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不多。现代化船舶工业要求生产效率高,科技水平能达到智能化生产,而传统木船制造技艺讲究的是细致工艺,工作效率低、工作手法原始,因此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在钢质船舶工业的蓬勃发展中,认可度和受众度日趋下降,如今只有在视频资料、博物馆和展览中可以观摩到木质船舶模型。
(二)传承人年龄老化,持续发展力不足。舟山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传承人岑国和为岑氏木船第四代掌门人,岑氏木船制作的中华古船被中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博物馆收藏,但其今已过六旬,由于此技艺学习年限较长,学习环境枯燥乏味,技艺要求高,传承出现了严重断层困境。若长久下去,此项技术可能会消失,舟山乃至国家将痛失一项集精益技艺和求精精神为一体的非遗项目,所以现在迫切需要对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开展传承工作,为此项技艺提供持续发展力。
(三)传承模式单一,承载者广度不够。舟山本地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船舶模型的制作和展览,但是随着各地木船制造厂的倒闭,船模的销售量不佳,经济效益差,导致除了个别船模规模化生产的企业还在坚持传承外,其他从事传承事业的企业和个人极为稀少。由于传承模式的单一,也导致了传承承载者不多,传承事业受到局限,无法实现规模化。
二、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活态传承的意义
如此艰难的传承事业为什么现在还要提倡和坚持,原因在于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的勤劳和智慧,蕴含了民族丰富的精神财富,证明了我国在世界海洋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发展的保证,只有站在高点才能走得更远。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技法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传承难度要比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现阶段主要采用影像、文本记录方式对其进行“虚拟传承”,虽然此传承模式是一种对传统技艺类非遗文化的有效留存方式,但其传承效果不佳,因此如何“盘活”传统技艺,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民族文化的真正魅力,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
本文所讨论的“活态传承”是一种铺开式传承模式,以老艺人带领教学为主,将技艺“绝活”引入高校,再由高校传承人研究、分解、创新,将传承接力棒传入中小学,实现大、中、小学联合共建活态传承模式,如图1所示,让只能“看”的传承模式变成可“动手”的活态传承模式,并且能在传承过程中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性。(图1)
此活态传承模式需注重传承者的接受程度和专业知识水平。对小学和幼儿园阶段的学生,要结合儿童有限的劳动水平,以拼接木船零部件为主,在学习中能使用剪刀、胶水等简单工具完成项目,为了鼓励本阶段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可以在船模上绘制美丽的儿童画;对中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和科学知识,因此在项目设计中加入下料过程,实践学生的数学绘图能力,在制作工艺上要贴近实船制造工艺,加入线锯、锉刀、水平尺等工具,以简易构架式方式制作结构简单的木船;对大学阶段的学生,其已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在项目设计中需提升专业性,结合专业知识开设非遗技艺专业课程。
三、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活态传承模式
(一)高校传承“活技法”。文化传承是国家建设的软实力,是社会发展的凝聚力,是民族团结的向心源泉。高等院校以社会服务发展为使命,以国家科学文明建设为责任,它是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弘扬优秀匠心精神,传承非物质文化技艺,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将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引入校园,以“舟山木船制造技艺非遗工作室”为载体,开展“传统木船制作”多样化教学,主要教学模式为以下四种:
1、“双师”教学模式。发展“传承人”专任教师队伍,在课堂上教授传统技艺的理论知识;请入一批木船制造技艺大师级教师,在实践课程中传授木船制作手工技艺。“双师”的教学模式保证了该项非遗文化传承的专业性。
2、“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技艺有别于现代化造船工艺,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应注重工艺流程原理的讲解,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理论结合实践,将技艺知识专业化、深刻化,让学生在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后能得到最好的验证。
3、“现代化手段+传统手段”教学模式。传统技艺在传承过程中应积极创新和发展,因此在课程教学船模设计阶段可使用计算机辅助建模,提高设计精度;在实践过程中可使用电动线锯、打磨机、激光雕刻机等现代化加工设备,提高加工速度。
4、“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线上资源包括传承人“工匠”事迹,割、锯、磨、钻、刨各类工具的使用方法,木船制造技艺流程等,旨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有效资源。线下要开发课程新形态教材,规范课程教学。
传统木船制造技艺非遗传承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涉及学科为:船模二维和三维设计(船体放样、船体结构与制图、船体CAD/CAM)→零部件的号料和下料(船体放样、木工技艺)→船模装配(船舶建造工艺、船舶精度控制、船舶质量检验、木船制造技艺)→防水和下水(木船防水技艺、船舶建造工艺)。船模制作结束后还可进行的拓展项目有:舵和帆的制作(船舶结构、流体力学)、船舶操纵实验(船舶原理、船舶静力学、船舶推进学)、船舶美化(船舶涂装、船舶美学)、船模优化(船舶设计原理)等。
通过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引入高校校园的方式,能实现传统技艺创新型保护和发展。高校是教育的受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学校在引进传承的同时还积极为中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出去”活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专任教师和中小学联合开发非遗类实践教材,并依托学校的“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进行“送教上门”、公益培训等系列活动。此类活动中授课主体为本专业遴选出来的一批优秀技艺传承学生,通过他们的技艺和文化传播,真正实现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级级带”的活态传承模式。(图2)
(二)中小学传承“活匠心”。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中小学教育,一方面可拓宽劳育渠道、丰富劳育内涵;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从小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是手工工艺劳动,其中蕴含的海洋科学知识和精益求精的劳动理念契合了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要求。对中小学生实施传统技艺类非遗劳动教育,核心思想是传承“工匠精神”,要将民族劳动者的勤劳、智慧、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传承给学生。学校开展“走出去”的活态传承模式的实施方案见表1。(表1)
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活动方式:
1、送教上门。本专业专任教师、非遗传承人和中小学教师联合开发船模制作STEM教材,并利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时间开展木船制造实践选修课。在课程中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船舶制造工艺为依托,使用手工木船的割、锯、磨工具,实现简单船舶模型的制作。在此项劳动课程中,学生通过各船舶零部件的下料和安装,体验到劳动者的辛劳和制造业的求精精神,只有认真、科学地付出了劳动,制作出来的船舶才能安稳下水。通过专业的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传授,拓宽中小学生的海洋知识视野,传递优秀的民族精神。
2、实践体验。学校依托“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已开展两期公益培训,此项活动让学生走入基地,通过非遗传承人讲座、木船模型拼装体验、木船竞速等活动形式宣传和讲解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在活动中,学生们对船模拼装后能下水漂浮和操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对船舶科学知识的疑问,学生们回归科学课本,在书本的浮力和流体知识中找到了答案,实践项目的参与给予了他们对书本知识更直观的认识。
3、职业启蒙。船舶制造业为大型工业,其工作环境的嘈杂和任务的复杂化导致在船厂内难以对中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但是职业启蒙有利于学生提前培养职业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确定个人发展路线,也有利于我国培养出更专业的专技人才。国外很多工业方向的职业启蒙是通过劳动课程开展的,本活态传承模式即是对中小学学生们开展劳动实践项目,让他们了解船舶专业,模拟体验船舶设计与制造,达到职业启蒙效果。
四、活态传承模式优化建议
(一)培养更专业的技艺传承师资队伍。此模式的传承对师资要求极高,传承教师需要掌握木船制作的传承技艺,船舶专业知识水平高,并能够契合时代要求创新技术,在课程呈现方面要能结合承载者的实际情况开发传授项目,实现精准施教。
(二)规范活态传承文本教材。教材是任何施教过程的保障,大学传承教材的编写要注重知识的专业性,中小学传承教材的编写要结合其知识能力水平注重科学性。此类教材中应配以学生手工劳动的工艺说明和流程说明,并在线上资源建设中配以操作视频。教材内容除了要实现技艺的传承,还要能实现优秀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三)制订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案。此类项目的考核应分两方面:一方面是技艺水平的考核;另一方面是工匠精神的考核。技艺水平的考核标准可以是船模制作的完成情况、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技艺的掌握程度等;工匠精神的考核可以包括参与传承实践活动的次数、学习和工作态度、协作能力等。
(四)开发更多传承项目,完善实践活动机制。大学非遗课程中需要拓展多种类典型木船,可以以地区典型“绿眉毛”船型作为课程主要船型,配以沙船、福船、广船等其他类型木船,探究其工艺方法的不同;中小学实践活动项目需要多样化和趣味化,因此需要教师分解非遗技艺,设计出升降帆、转向舵、风向实验等更多更好的项目。同时,大、中、小学需要健全和完善实践活动机制,加强合作契合度,实现共同育人。
五、结论
活态传承是实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传承的有效方式之一,其“活”在于承载者是人、传承方式具有延续性。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有责任和义务让优秀文化和精神延续下去。通过将非遗技艺引入校园,让小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让中学生学习非遗文化的优秀精神理念;让大学生研究和创新非遗文化,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盘活”传承。
总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体现了我国劳动者的勤劳和智慧,其中帆、橹、舵、水密舱壁、减摇龙骨等船舶重要结构件一直沿用至今,木船的发展壮大证明了我国海洋经济在世界海洋经济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海洋强国的建设需要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但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我们不忘初心、不忘本,把优秀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在中小学中开展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活态传承可以促进我国青少年的海洋教育,传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我国发展海洋强国储备更多优质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程刚.非遗传统技艺传承发展路径探究——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J].大众文艺,2019(17).
[2]袁晓春.中国船模产业的机遇[J].中国船检,2017(07).
[3]张明明.谈谈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育的重要性[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4(04).
[4]刘晓艳.“一主多元,协同育人”区域劳动教育模式构件[J].现代教育,2020(09).
[5]侯晓宏.2009北京传统音乐节纪实与传承模式之探索[D].中国音乐学院,20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