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
第679期 作者:□文/冯茜宁 李开清 时间:2022/4/16 10:04:37 浏览:437次 |
[提要] 本文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入手,实证分析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状,明确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发展的特征;分析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调整特征,总结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经验,从中得到一定启示,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升级
基金项目: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专项资助项目:“产业生态理论视角下京津冀城市群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1557643D)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10月27日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各国之间必须加强商业往来和经济协作,使全世界获得“1+1+1>N”的经济效果,刺激全球的经济,实现共同发展。我国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主动地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担起大国责任、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中。而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地区,更是要做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工作布局。
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京津冀城市群是国家确定的七大城市群之一,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根据《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1)》可知,京津冀城市群在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工业的同时,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有了很大改变,但与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等相比还存在一定不足。因此,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推动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差距大。随着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的调整,2020年GDP中,第一产业为4,197.88亿元,占4.86%;第二产业为24,117.68亿元,占比27.92%;第三产业为58,077.67亿元,占比67.22%。京津冀城市群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6.8:43.3:50.2变化为2020年的4.9∶27.9∶67.2。在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的产业结构中,河北省在第一产业中贡献绝大部分力量;河北和天津在第二产业中都有很大的占比;北京市在第三产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天津则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而河北与京津相比差距很大。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所不同。(图1;数据来源于2020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且速度快,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产业重心由第二产业不断向第三产业转移。2020年同2010年相比,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批发和零售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下降明显。
天津的产业结构总体发展趋势与北京市相同,但发展速度相对于北京来说较慢。2015年,产业结构也由“二三一”转变到“三二一”。在“十二五”期间,装配制造产业发展势头较快;“十三五”期间,天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重化工、房地产等主导产业拉动向现代服务业和高加工度制造业、高科技产业推动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不断攀升,2020年天津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26.1%,比“十二五”末提高了8.6个百分点。
河北省产业结构向“三二一”调整,2018年产业结构也由“二三一”转变到“三二一”。河北素来有“钢铁大省”之称,第二产业仍为支柱型产业,其产值占比稳定在50%附近。虽然近年来第二产业占比呈现降低趋势,但在2018年仍达到44.54%。与北京、天津相比,河北省的第一产业依旧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河北省作为制造业和工业大省,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产值相比第二产业略有落后。
(二)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较高。借鉴干春晖(2011)测算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泰尔指数方法,当经济结构处于均衡状态时,泰尔指数TL=0;TL≠0即产业结构偏离了均衡状态,产业结构不合理;且泰尔指数越大,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化越明显。表1是根据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和国家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测算的2013~2018年的泰尔指数。(表1)
由表1可知,京津冀的泰尔指数整体低于全国水平,说明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明显高于全国的水平,京津冀地区一二三产业之间更协调。此外,京津冀泰尔指数呈现下降趋势。
(三)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不断提高。借鉴我国学者付凌晖(2010)提出的向量夹角来测量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方法,定义产业结构高级化变化值H越大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越高。根据北京、天津、河北和国家统计年鉴上的三次产业比重数据计算出2013~2018年的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由表2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大趋势处于上升状态,而且北京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明显高于天津、河北两地。(表2)
二、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层次不高,资源分配效率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无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阻碍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进而不利于经济增长。改革开放后,各地区经济都在发展,京津冀地区各主要城市基本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地区间贸易往来少;又由于地区距离较近,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接近,使得各地区间产业相似性突出,差异性和互补性不够。部分城市间存在产业相似性极高甚至是恶性竞争的问题,发展思路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雷同。以京唐港、天津、曹妃甸以及秦皇岛为例,四大港口相距较近,没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发展的产业类似,使得竞争激烈,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阻碍京津冀协同发展。
(二)核心城市周边地区配置较低,难以形成产业链。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的周边地区的配置较低,很难形成科学持续的产业链。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梯度落差大,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小于汲取效应,无法发挥中心城市的有利作用。比如,北京和其周边的廊坊、保定、沧州这些中小城市相比,北京作为核心城市,发展快、定位高,但与周边的地区实力差距太大,辐射功能受到限制。地区间不能深入合作,长期未能形成平衡的产业链,影响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三)京津冀城市群各地定位和产业分工不清晰。京津冀地区各城市、各地区间缺乏明确定位,使产业分工不清晰,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地区内的部分城市在区域整体发展过程中不能明确定位,无法高效地协作发展,而且部分地区没有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使区域整体发展具有单一性,不能有效地发展各自的优势,导致了资源配置有效性的低下,阻碍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根据2015~2019年京津冀区域分工指数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天津与河北区域分工指数最低,说明两地行业同构性较强,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接近,地区间行业分工程度较低。
(四)京津冀城市群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人才结构的合理分配在推动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京津冀地区人才结构严重失衡。在研究生及以上高学历层次人才结构方面,北京具有绝对的优势,北京共有34所双一流的高校,全国接近25%的高校在北京,是名副其实的“科学中心”;河北与天津相对接近,但天津优于河北。在本专科层次受教育人才结构方面,河北总量最高,但是质量不高;在中职层次受教育人才结构方面,河北总量最大,天津次之,北京最少。京津冀三地受教育人才结构的差异不仅导致了三地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存在断崖式落差,同时也影响了三地产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三、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验启示
(一)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分析。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层次分明,形成了以核心城市为主中心的圈域经济。此城市群有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三大都市圈。以东京都市圈为例,东京都市圈以东京为圆心分为东京市、内圈和外圈三层,其产业布局特征由内向外分布着不同的产业,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第三产业占比最大,主导产业是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内圈地区的第二产业占比最大,主导产业是批发零售业,石油、化学工业,钢铁业等制造业;外圈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最重,主导产业为医疗福利业和机械制造业。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内的都市圈间产业协作发展且各具特色。城市群内各都市圈根据自己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承担着不同的产业分工,使城市群具有了产业协作优势和区域综合职能。例如,东京都市圈不仅是综合性的大工业带,而且是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大阪都市圈是消费品生产的大工业带;名古屋都市圈是生产纤维、陶器和汽车等的重化工业带。各都市圈间产业分工协作发展,避免了产业结构的趋同化。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制度的修订。日本三大都市圈的规划每10年左右修改一次,目前已经修订了五次。从整体来看,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成功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验启示。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虽然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呈现的产业结构特点不同,但是在产业结构上有产业结构层次分明、产业分类有序互补和国家扶持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些发展的经验启示。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产业结构层次分明,产业分类有序互补,能很好地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有三个核心都市群,每个都市群间的主导产业存在差异,但各都市群间产业互补,实现合作共赢,有利于城市群的整体提升。由于城市群的各核心城市的主导产业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间相互协作,形成比单个城市更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城市群内产业结构层次分明,产业错落有致的特点,实现了帕累托有效率,很好地发挥了城市群的产业协作优势和经济综合效应。除此之外,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中的三大都市圈的布局规划每10年修订一次,以便产业结构及时调整,经济得以继续快速发展。
四、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
(一)京津冀城市群明确定位,产业合理分工。依据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特点,可知城市群内产业合理分工可以使资源有效配置,减少内部竞争,提高产业效率,而且京津冀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产业分工不明确造成资源浪费、恶意竞争的现象,故各个地方要各司其职,使产业有条不紊地进行,产业结构更优化,经济才能得到发展。
北京围绕“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全力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和区域内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提升创新、产业研发等能力;天津围绕“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战略定位,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产业体系,在航空、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多个行业都形成了京津冀地区相关产业的重要配套环节;河北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战略定位,通过转移承接京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二)快速发展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城市,实现产业发展。在京津冀协调发展中,北京和天津对周边中小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很小,究其原因是北京与周边城市差距太大,且京津冀地区没有能与京津实力相当的城市,北京的虹吸效应很大,长久以来,阻碍周边经济大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后的河北,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吸引大量人才和外来资金,快速发展一个或几个核心城市,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平衡快速发展。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其功能定位是京津冀城市群高端高新产业发展核心区,有国家政策等的支持,发展前景极大,是发展成核心城市的选择之一;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省会,其地理位置距离北京、天津较远,发展成与京津实力相当的城市,能减少京津的虹吸效应,有利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三)填补产业链缺失部分,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针对京津冀城市群难以形成完整产业链的问题,政府应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对产业链缺失部分进行定向扶持,引导企业填补产业链被忽视的部分,例如对相关企业进行资金补贴等,使京津冀城市群形成完整产业链。另外,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推动作用,因此京津冀三地要坚持区域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的发展理念。北京应注重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创新外溢等方式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天津应加强与北京科技创新及高端产业的对接,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河北各城市应通过加大自主创新研发力度,促进承接产业与自身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定向培养高质量人才。高校和科研院所是高层次人才聚集的主战场,优秀企业是产业发展、吸纳高质量就业的载体。一要充分加强校校合作,充分发挥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多、质量高、研究能力强的特点和优势,定向帮扶支持对接津冀尤其是河北的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众所周知,河北最大的短板就是河北境内没有一所双一流高校。雄安新区的成立,会引进一部分北京的双一流大学,同时北京将人才招到河北省培训和进修,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二要加强校企合作,利用北京名校、名企资源对津冀紧缺人才进行培训,提供实习实训,从而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人才培养层面的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聂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2]贾品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京津冀产能化解的影响评价[J].中国经济报告,2019(04).
[3]张善才,房风文.发达国家城市群产业链与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及其对京津冀发展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8(12).
[4]程义涵.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及对未来的展望[J].当代经济,2018(10).
[5]李荣欣.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建设启示录[J].前线,2018(04).
[6]肖金成,申现杰,马燕坤.京津冀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比较[J].中国经济报告,2017(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