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我国经济增长与自然灾害损失脱钩分析
第680期 作者:□文/尤 娟 时间:2022/5/1 17:43:36 浏览:276次

[提要] 本文运用Tapio脱钩弹性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自然灾害损失之间关系进行脱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上经济增长与自然灾害损失之间总体实现脱钩;但不同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中部、西部和东北的自然灾害和经济增长总体上实现强脱钩状态,而东部地区大多数年份都处于连结或增长负脱钩状态,间接反映出环境保护和相关防灾减灾工作的成绩。

关键词:Tapio脱钩模型;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GDP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1117

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为进一步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21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自然灾害风险呈现出新情况、新特点的背景下,采用独特的理论工具研究经济增长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协调关系或许能更清晰认识到环保政策与防灾、救灾工作的实施绩效,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面对复杂多变的灾情形势,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灾害对宏观经济效率的影响,如郭静等(2021)基于制度、政府救灾支出的视角进行研究,发现政府救灾支出和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二是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如李宏等(2018)的研究表明灾害在短期和长期中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较为负面的影响。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危害严重。实现“经济增长向上,自然灾害损失向下”的异步变化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脱钩理论为研究经济增长与自然灾害损失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框架。脱钩理论用于测度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物质消耗是否与经济增长之间保持同步的关系。近年来,相关学者运用脱钩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多维评估,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水资源利用、绿色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脱钩关系。通过对脱钩理论的深层次认识,可以认为脱钩理论用于测度任意两个要素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一致且同方向的运动关系。近年来,关于经济增长和自然灾害损失脱钩关系的研究较少,且主要以特定自然灾害为研究对象,如部分学者以区域或单个城市为尺度对经济增长与地质灾害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

从相关研究来看,脱钩理论已经较成熟,对经济增长与自然灾害损失关系的研究亦较丰富,但利用脱钩理论研究自然灾害损失与经济增长协调关系还值得进一步深入。一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成果主要依据OECD脱钩模型进行研究,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另一方面从研究视角来看,现有成果主要围绕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特定地区自然灾害与经济增长脱钩问题进行分析,鲜少从宏观视角上利用最新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自然灾害之间的脱钩关系。基于此,本文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中国20102019GDP与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之间脱钩状态进行分析,试图发现是否中国经济增长或多或少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期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Tapio脱钩模型构建。Tapio脱钩模型是对OECD 脱钩模型的完善和发展,其以时间期为尺度采用弹性分析法,一定程度上能克服OECD 模型在基期选择上的困境,更加客观和准确。因此,本文运用 Tapio 脱钩模型进行研究,选取GDP值和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和自然灾害损失的指标,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自然灾害损失之间的脱钩关系。Tapio脱钩弹性指数表达式见公式(1)。

e=■=■ (1

其中,e表示脱钩弹性指数;△DEL和△GDP分别表示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GDP的变化量;DELnDELn-1分别表示第n年和第n-1年的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值,GDPnGDPn-1分别表示第n年和第n-1年的GDP值。

根据Tapio弹性脱钩模型,脱钩状态划分如下:(1)负脱钩状态:当e>1.2且直接经济损失增长与经济增长都为正时为增长负脱钩状态;当e<0且直接经济损失增长为正经济增长为负时为强负脱钩状态;当0<e<0.8且直接经济损失增长和经济增长都为负时为弱负脱钩状态。(2)脱钩状态:当0<e<0.8且直接经济损失增长和经济增长都为正时为弱脱钩状态;当e<0且直接经济损失增长为负、经济增长为正时为强脱钩状态;当e>1.2且直接经济损失增长和经济增长都为负时为衰退脱钩状态。(3)连结状态:当0.8<e<1.2且直接经济损失增长和经济增长都为正时为增长连结状态;反之,当0.8<e<1.2且直接经济损失增长和经济增长都为负时为衰退连结状态。

(二)数据来源。本研究中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额和GDP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标准,中国各区域划分如下: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与经济增长概况。本文对《中国统计年鉴》进行整理发现,20102019年中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呈波动变化趋势,受灾人口在20102013年有所波动,但在2013年后持续稳定下降,到2019年,受灾人口只有13759万人。说明我国经过一系列防灾减灾措施,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总量从2010年的412119.3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990865.1亿元,表明近年来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基于区域视角横向对比中国各区域GDP与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发现年均GDP最高的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年均GDP相当。值得注意的是,东北地区在2016年和2019年的GDP出现了负增长。而自然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除此之外,东部地区受灾人口总体上少于西部和中部,这可能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等因素有关。

(二)全国经济增长与自然灾害损失脱钩分析。本文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自然灾害损失额进行脱钩分析发现,GDP与直接经济损失额之间的脱钩因子总体上变动幅度较大,脱钩状态整体呈增长负脱钩向强脱钩转变趋势。具体来讲,20102013年中仅有2011年实现了强脱钩(脱钩因子为-2.28),其余年份均为增长负脱钩状态,表明2010年、2012年、2013年这三年GDP在强劲增长的同时自然灾害损失额也在增长,同时自然灾害损失额增长幅度大于经济增长幅度,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地理环境的改善。20142019年,除2016年(脱钩因子为10.31)和2019年(脱钩因子为3.04)脱钩因子为正处于增长负脱钩状态外,其余年份脱钩因子均为负,处于强脱钩状态,表明这些年自然灾害损失额度较小,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有限。上述分析总体上说明20102019年环境保护与防灾救灾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三)区域经济增长与自然灾害损失脱钩分析。我国主要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经济区域,各区域灾害类型、经济发展水平等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分区域研究经济增长与自然灾害损失之间的脱钩状态具有一定必要性。基于Tapio脱钩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自然灾害损失额进行脱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9年东部地区仅在2011年(脱钩因子为-1.67)、2014年(脱钩因子为-5.26)、2017年(脱钩因子为-7.53)实现强脱钩,其余年份均处于增长负脱钩状态,这说明东部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灾害损失额也在增长,且自然灾害损失额增长幅度大于GDP增速。中部地区脱钩因子波动较大,在增长负脱钩和强脱钩状态来回反复,值得关注的是该地区2016年脱钩因子为28.79,相对于前一年增幅巨大,其原因可能是2016年我国暴雨洪涝灾害和极端强对流天气频发,中部地区的河北、湖北、安徽等地灾情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较大,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脱钩状态较为稳定,总体上由增长负脱钩转为强脱钩,表明这些年西部和东北地区环境保护和防灾救灾工作取得了好的绩效。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脱钩理论,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全国及各经济区域20102019GDP和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之间的脱钩状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综合来看,20102019年中国GDP逐年增长的同时受灾人口稳步下降。分区域来看,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灾害损失差异性明显,如西部地区年均GDP只有东部地区的40%左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到),但大多数年份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却大于东部。基于Tapio脱钩模型,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GDP与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在20102013年只有一年呈强脱钩状态,在20142019年只有两年呈增长负脱钩状态,表明中国自然灾害损失和GDP增长脱钩关系逐渐由增长负脱钩向强脱钩状态转变。分经济区域来看,只有中部、西部和东北总体上实现脱钩状态,东部地区大多数年份都处于增长负脱钩状态。这说明一方面我国相关部门的环保和防灾减灾工作在大部分区域取得一定成效;另一方面可能由于东部各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经济容量亦随之扩大,导致自然灾害损害额度增大。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各区域自然灾害损失和GDP存在较强的地区差异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可以多方面反映很多问题,如果一味追求GDP而忽视脆弱的地理环境,必然会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上升,扩大灾害损失。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我国环保和相关防灾、减灾工作仍需加倍努力、提升效率,因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影响,应继续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以及气候系统综合站网建设,增强对自然灾害变化规律和机理的认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警、响应以及恢复能力建设,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其次,现阶段经济增长和自然灾害损失之间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这对于指导当前以及今后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可能会影响地区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设,因此需要国家针对不同地区采取差别化政策,如对某些地区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等。此外,也需要各地区能够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差距及其原因,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同自然灾害损失下降的绝对脱钩状态。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的通知.2021-07-22.

2]郭静,张连增.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基于制度、政府救灾支出的调节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1.4201.

3]李宏.中国自然灾害与长期经济增长——基于VARVEC模型的协整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5.

4]李忠民,庆东瑞.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

5]韩梦瑶,刘卫东,谢漪甜,姜宛贝.中国省域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脱钩趋势演变[J.资源科学,2021.4304.

6]吴丹,李昂,张陈俊.双控行动下京津冀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脱钩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03.

7]廖茂林,王国峰.黄河流域城市群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水平脱钩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03.

8]董艳艳,宿星,王国亚.山区城市地质灾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冰川冻土,2015.3706.

9]李忠民,庆东瑞.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地质灾害损失脱钩实证研究[J.兰州学刊,201003.

10Petri Tapio.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 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Transport Policy2005.120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616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