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天津市三岔河口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存在传承不足、城市空间破碎的问题。本文从文化、产业、景观、居住四个空间维度进行区域空间优化研究。
关键词:天津;三岔河口;空间优化
基金项目:兰州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18068)。通讯作者:连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11月10日
随着“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 “海河综合改造开发总体规划” “天津智慧城市建设”等战略的提出,天津市的经济发展与旅游需求逐渐扩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指明国民需求已由物质需要转向精神需要,因此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作用尤为凸显。作为我国直辖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市的文化空间更应承嬗离合、凸显特色,传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老天津卫城市文化;另外,人们对住区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共服务设施在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同时,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景观空间的质量与美观程度需求也日益提升,兼具美观、舒适、开敞、休闲的综合性景观是进行空间优化的重要标准;最后,为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特色商业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从文化、产业、景观、居住四个维度进行城市空间优化,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便捷、高质量的城市空间。
一、三岔河口概况
三岔河口位于天津市的中心城区和多个行政区的交汇处,是天津市的发源地,它不仅见证了天津卫的发展与昌盛、历史与文化,更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兴衰与发展。从隋唐时期,隋炀帝开发永济渠,在大运河正式通航后,天津三岔河口开始成为重要的港口码头,并在唐宋形成航运要道至今,该区域已形成多处繁华的商业区和古色古香的古文化旅游街以及大悲院、天津之眼、玉皇阁等旅游景区,天津市的旅游资源多集中于此。(图1、图2)
二、三岔河口区域现存问题分析
三岔河口城市文化底蕴丰富但传承不足,区域南部居住区设施老旧,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使用需求;海河两岸联系较弱,亲水性不高,景观观赏性较差;三岔河口自下而上的街巷空间虽然表现了包容、自由的商业氛围,但空间整体缺乏秩序性,产业活力较低。
(一)文化传承缺失。三岔河口的文化包括市井文化、码头文化、布艺文化。过去三岔河口通过特色商品售卖、特色文化表演与街头市民互动,形成了天津市当时的市井文化,但现在的三岔河口街巷已不再具备这些内容,市井活力缺失;码头曾是当时城市进行集散和流通的主要场所,虽然如今的大运河已不再具备航运功能,但三岔河口仍需要再现当时人们在这里交易、娱乐、生活的旧时文化;布艺文化涵盖了布匹衣物制作与售卖的特色空间,布艺文化既可以利用室外空间展示染布等制作工艺,也可以利用室内空间进行特色服饰的售卖,但现在三岔河口南部的锅店街已混乱不堪,无秩序的街巷空间和质量下乘的商品售卖使得传统的布艺文化传承不足,现在布艺文化制作工艺流失、谦祥益绸缎庄旧址知名度不佳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二)产业特色不足。现今,三岔河口区域缺乏带动整体发展的产业引擎,产业特色不足,业态同质化严重。利用ArcGIS对天津市进行整体的渔网切割,将其划分为30×20的网格后,得出天津市商业、景观资源的核密度分布图。网格分析图中,颜色由深至浅代表核密度分布由密到疏,天津市景观、商业资源整体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发展模式,可见三岔河口的商业资源与景观资源均处于最密集区域,充分说明该区域的资源优势。但现状业态多为饮食服务、服饰售卖、窗帘布匹等形式,产业链延伸严重不足,缺乏整体引导。现状产业在门类、产业链及特色上的短板使得三岔河口区域活力不足、品质不高,难以支撑起整片区域的发展。(图3)
(三)景观缺乏整体设计。三岔河口内景观风貌呈现出“大疏大密”的基本格局,海河沿岸“疏”,居住区内部及商业地块“密”。海河沿岸为大面积水域开敞空间,滨河驳岸缺乏整体绿化设计,城市空间与海河互动性较弱,海河周边建筑场地缺乏海河开放空间渗透,亲水性一般;居住区内部及商场地块建筑密度较高,无整体规划的公共绿地,此外,街头绿地较少,且因现状停车空间不足,占用本该作为绿地景观的空间,多以硬质铺装为主,导致现状绿地空间的破碎割裂。
(四)住区配套设施老旧。三岔河口区域虽然有一定数量的配套设施,但整体品质较低,较为老旧,室外环境不美观,开敞空间不足,与“现代服务业”的标准尚有一段差异。该区域的四大里居住区老龄化严重,街道出现活力不足、沿街配套设施较为破败的情况;在三岔河口区域居住区附近缺乏幼教设施和老年活动中心,无法满足居民日常活动的需求;此外,住区内部开敞空间不足,步行系统破碎,人车不分流,无法满足人行安全与居民日常健身、交流的需求。
三、三岔河口区域空间优化策略
三岔河口区域的空间优化可从文化、产业、景观、居住四个维度逐一展开。文化空间利用文创产品售卖、文化展示输出以传承城市记忆;景观空间进行整体改造,重点打造节点空间;居住空间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美化住区环境,便利居民生活;产业空间以旅游业和特色商业为支柱产业,利用特色产品售卖、电商销售与体验型销售结合,拉动区域经济。
(一)文化空间优化。三岔口区域的文化空间可从街巷打造着手,结合特色文创与展示体验性项目,使市民与游客全方位了解天津卫的文化。
1、码头文化空间营造。三岔河口可通过海河两岸的创意码头和数字灯光来展示码头文化,曾经发生在码头的故事可编排为实景演出在游轮上展示,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天津卫文化特色。此外,码头文化的精髓所在是重商,因此可在街巷及景观带中穿插集装箱建筑作为文创中心和商业休闲区,达到售卖特色文创和同时体验特色商业的目的。
2、市井文化空间营造。三岔河口南部居住区附近的沿街商业传承了天津卫过去的商业风貌,具有浓厚的世俗气息,产业贴近日常生活,尤其是影院街。但现阶段的影院街杂乱无章,卫生较差,完全不具备文化展示效用,导致游客多对该路段避之不及,严重缺乏吸引力。因此,影院街等具有世俗气息的街巷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条件改善,在使游客在感受“烟火气”的同时,也能得到愉悦的游览体验。
3、布艺文化空间营造。南部锅店街业态基本以售卖各类衣物为主,但现状整条街巷只表现出杂乱的布艺售卖,缺少文化展示和旅游体验的功能。同时,锅店街内部开敞空间太少,缺乏服务设施,为使内部空间向公众充分展示其文化底蕴,可以进行拓宽与围合,形成院落与小型开敞空间,用于展示特色文化,如染布工艺、纺织工艺、缝纫工艺等,并以布艺文化各个工艺流程和传统服饰制作步骤为串珠,全方位展示传统布艺文化,为游客提供兼具观赏性、体验性的文旅服务。
(二)景观空间优化。三岔口的景观空间营造应同时兼顾整体设计与节点打造,营造舒适、休闲的开敞空间。
1、滨水空间营造。为重塑海河两岸的景观活力,提升三岔河口地区的景观质量,应尽可能增加海河两岸的联系,减少割裂感,并充分利用地形重塑河岸景观。
两侧河岸可增设创意码头,形成对景,码头两岸设置数字灯光,配合游轮夜游,打造网红景观,吸引客流。在两岸设置景观步道,并增设景观节点与亲水平台,形成滨河景观带,便于市民与游客散步休闲、欣赏滨河风光。可将地面停车场改造为立体停车场或地下停车场,节约地面空间,便于重新整合绿地空间。
2、主要节点提升。海河两岸景观带应增设节点,设置休憩区,提供安全便捷的拍照点,打造纪念性场所,同时配合居住区内部的景观节点重塑,提升三岔河口区域的整体环境质量。
海河西岸以引滦入津纪念碑前广场为主要节点,设置水榭,加强海河两岸的视觉联系。通过修建软质步道和节点空间,提高渗水性的同时形成蓄水生态单元,延续纪念碑的历史意义;海河东岸以大悲院码头为主要节点,对看台进行架空处理,以形成观景平台,同时具有遮阳、防洪的作用。对落差大的台阶打造为文化墙,并在夜晚利用灯光进行文化展示。此外,延伸亲水连廊,以提高游客的观景体验与亲水性。
(三)居住空间优化提升。三岔口区域的居住空间营造应着力于配套设施的完善与提升,注重室外环境的美化,增设开敞空间以便居民的交流与活动,力求为居民提供便捷、幸福感高的居住环境。
1、住区环境优化。三岔口区域住区室外空间的优化应满足扩大老年人的活动范围,提供安全舒适的交往空间。应还原步行空间的完整性与连贯性;采用人车分离的交通体系,在降低车行空间的拥堵的同时保证步行空间的安全性;此外,美化建筑外立面,利用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相结合,美化居住区内的室外景观。
2、住区互动活力提升。居住区内部以空中步道与水敏性街道为主要活力节点,“四大里”内部设施老旧,老龄化严重,开敞空间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步行需求,可以在建筑外部搭建空中生态步道,串联四个居住小区,实现人行立体交通,创造安全、便捷、美观的步行条件;同时,将新开大街改造为水敏性街道,更换透水铺装,置入生态植草沟和蓄水池,利用太阳能发电装置进行系统内供电,在雨天收集雨水,晴天利用已储蓄水资源进行灌溉。水敏性设计不仅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雨水天气的排水泄洪,还可以起到高质量的景观美化作用,促进区域内的水循环。(图4)
(四)产业空间优化。三岔河口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可借助三岔河口周围“天津之眼”、少年文化宫和海河酒店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串联,激发商业活力和旅游吸引力。可通过灯光投影、游轮演出等手段创造新的文化产业。此外,利用居住区沿街商业进行串联,将产业、生活、旅游三个方面升级重组,促进三者间的交流碰撞,促进三岔河口区域产业活力的良性循环。
1、传统商业区更新改造。针对海河北岸窗帘城的设施老旧、内部业态单一、在众多商业区中不具备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问题,可在窗帘城建筑外围建设人行尺度的多功能廊道,提升便利性。更新内部商业,同时融入美食、休闲、购物等综合业态以提高其活力。
在海河北岸将新建筑阶梯屋顶绿地与窗帘城两侧的廊道共同塑造联动开敞空间系统,在日常情况下作为游人步行通道使用,在特定时间或节日活动时,作为“半开敞集市”,发展“地摊经济”,为游客和居民提供游、购、娱等休闲服务,提升该地区的产业活力。
2、文化商业街特色打造。三岔河口临近多条商业街巷,锅店街要在保留原本特色服装制造产业基础上,融入传统服装制作流程展示、高级成衣售卖、服装定制等内容,也可与临近美术学院合作,进行毕业季服装设计展、设计师品牌创业孵化等,使游客在购买的同时感受到其文化特色,做到生产与旅游服务相结合。此外,考虑到旅游产业有淡旺季之分,在旅游淡季,可配合电商平台推动特色服饰销往全国各地,保证街区产业活力;在旺季时,凭借游客拉动消费,刺激产业经济。
综上,城市的发展会随着社会的更迭不断变化,同时伴随着阶段性的衰落与失活,但文化传承始终是支撑其发展的精髓,而年轻化的业态、高审美的景观环境与完善便捷的配套设施则是维持生命力的秘诀。三岔河口区域在重塑文化空间、更新传统业态、提升配套设施与景观品质中可重新找回独有的特色与活力,在提升市民认同感与旅游吸引力的同时,实现文化、社会、产业多维度的共赢。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田沂,王卫娜.天津城市景观特色研究[J].大舞台,2013(05).
[2]周利成.天津:海河记忆[J].中国档案,2008(11).
[3]王长松,李舒涵,王亚男.北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的社会感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08).
[4]赵梦.文化自信视域下运河文化遗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9.
[5]任云兰.弘扬运河文化 创建美丽天津[J].城市,2014(04).
[6]仲成春,陈立芸,张丽恒,虞冬青,孟力,万新伟.昔日三岔河口今朝天津之眼[J].天津经济,2010(01).
[7]程悦然.古代天津区域中心的形成与发展[D].云南大学,2016.
[8]牛会聪.多元文化生态廊道影响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2.
[9]李婧,郭海鞍.历史与未来共生——天津市三岔河口街区保护规划设想[A].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IFHP)第46届世界大会中方论文集[C].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