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汕尾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评估与展望
第682期 作者:□文/刘妙品 姚 琴 时间:2022/6/1 17:00:45 浏览:210次

[提要] 《汕尾市海洋与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汕尾市海洋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规划》实施以来,汕尾市海洋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但同时,海洋产业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不足等问题不容忽视。通过系统梳理“十三五”时期汕尾海洋经济发展经验,研判未来一段时期海洋经济发展形势,基于建设海洋经济振兴发展示范市总体目标,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汕尾市海洋经济发展若干建议。

关键词:汕尾;海洋经济;规划评估

基金项目:2021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基金项目:“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

中图分类号:F123.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1116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设置海洋专章,提出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以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为抓手,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新时期海洋事业发展提供战略导向。

“十三五”时期,面对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汕尾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海洋强省”战略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部署,积极参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以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为主要抓手,强化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功能,加快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全面总结《规划》实施情况,研判分析“十四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方向,对推动海洋经济成为汕尾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助力广东加快海洋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划》实施总体情况

《规划》实施以来,汕尾市全面协调发展海洋事业,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扎实推进《规划》确定的产业、生态、科技、综合管理等目标落到实处。

(一)产业目标。优势传统海洋产业实力得到增强,海洋新兴产业有所起步。海洋渔业稳定发展,2019年海水产品产值95.73亿元,较2016年增长37.3%,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个,以垂钓、旅游、餐饮、观光为主的休闲渔业日益成为新的渔业经济增长点。临海工业持续推进,陆丰甲湖湾电厂新建工程项目、明阳智能汕尾海上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陆续建成投产,后湖海上风电场接入系统工程顺利投运,汕尾海洋工程基地(陆丰)项目开工建设,中广核甲子二海上风电场项目完成核准批复。海洋船舶工业不断发展,建成包括船舶制造、维修、服务的上下游产业链,渔船升级改造及减船转产项目持续推进。海洋旅游业蓬勃发展,创新文化体育旅游业态,实现多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冬养汕尾”品牌。2019年接待过夜人数97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58亿元,较2016年分别增长23.0%41.6%。海洋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2020年汕尾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273.7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占24.2%。海洋生物产业创新发展,建成年生产加工量500吨的鱼胶原蛋白肽粉产业链基地。

(二)生态目标。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成效突出。加强品清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实施《汕尾市品清湖环境保护条例》,沿岸排污口截污初见成效。作为全国首批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城市之一,着力提升品清湖海岸带环境和景观价值,品清湖蓝色海湾整治项目获评省优秀示范工程。落实海岛开发与保护工作,完成龟龄岛、江牡岛、芒屿岛等重点海岛整治与生态修复,积极推进遮浪岩保护与开发项目以及小岛升级改造项目。开展龟龄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环岛栈道、海岛监视监测站、沙滩修复、航道疏浚等工程顺利通过省一级验收。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类、二类)率连续5年保持100%佳绩,海水质量居全省首位。

(三)科技目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20198月,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汕尾分中心建设正式启动,建设总投资10亿元,填补了汕尾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空白。聚焦海上风电和多能互补两大领域,围绕应用基础研究、“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创新性工程应用研究等方面,开展海上风电先进设计建造技术研究、海上风电运维技术研究、发电侧综合调控多能互补系统应用研究。

(四)综合管理目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逐步提升。严格执行用海项目审查审批规范,强化重点项目要素保障,确保中广核陆丰海洋工程基地水工工程(码头)、中广核汕尾后湖海上风电场(500MW)等重点项目落海。全面加强海洋资源监管,建立海域海岛使用日常监管巡查制度。积极推进围填海和用岛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工作。筑牢海洋防灾减灾安全屏障,多部门联合开展海洋灾害预报预警,连续组织海平面变化评估调查。印发实施《关于设立汕尾市海洋经济发展激励补贴资金实施方案》,有效缓解了海洋产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二、“十三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升。2019年汕尾海洋经济总值392.26亿元,同比增长11.46%,但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约2.1%。海洋产业第一产业优势明显,第二、第三产业偏弱的结构尚未改变,海洋产业以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传统产业为主,产业链条短且附加值较低,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仍处于培育阶段。与此同时,港口基础设施偏弱,公用码头泊位不足且分布较为分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尚未成型,支撑和引领临港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二)海洋经济创新驱动力有待增强。海洋科技水平难以满足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涉海科技创新平台和高校院所数量较少,海洋新技术、新设备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不突出。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主要处在低附加值产业链环节,企业创新扶持政策力度不够,“政企校”多元合作、“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人才培育与引入机制有待完善。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等产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亟须加强。

(三)海洋综合管理能力有待加强。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体系缺乏技术支撑,尚未建立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库。海域、海岛资源开发审批制度不明晰,海洋环境监测能力薄弱,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缺乏技术支撑。海洋生态环境治理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尚未完善,海洋环境保护及整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三、“十四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及形势分析

(一)“十四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基础条件

1、地理区位条件。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深莞惠汕河经济圈、汕潮揭城市圈的辐射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战略部署的推进,汕尾市加快布局建设由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海洋经济发展区位优势日益突出。

2、陆海资源条件

1)海洋空间资源。海洋资源禀赋高,开发潜力大。拥有红海湾、碣石湾两大海湾,全市海域总面积7220平方千米(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大陆沿海岸线总长455.2千米(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占全省海岸线长度的11.1%,位居全省第二,列入《中国海域海岛标准名录》的海岛有430个(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居全省首位。

2)海洋生物资源。汕尾海湾滩涂和浅海面积广阔,水质肥沃,增养殖条件优越。辖内海域是南海优良渔场,水产资源富饶。2019年,汕尾市海水产品产量53.3万吨,约占全省海水产业产量11.7%。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200多种、虾蟹类30多种、贝类20多种,种类主要包括石斑鱼、蓝圆鯵、大眼鲷、海鲶、南美白对虾、近江牡蛎、鲍鱼等。

3)海洋旅游资源。汕尾素有“粤东旅游黄金海岸”的美誉,全市共有9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拥有以红海湾旅游区为代表的滨海旅游、以陆丰碣石玄武山景区为代表的山地生态、以海丰红宫红场为代表的革命史迹和以汕尾凤山祖庙旅游区为代表的宗教人文等四大特色旅游资源。20208月,汕尾市《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将实施红色文化和旅游提质升级等九大工程,加快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4)可再生能源。汕尾以太阳能、风能为重点,大力推动光伏电站和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其中,汕尾后湖海上风电场规划装机容量50万千瓦,是国内在建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场,计划于2021年底完成并网发电计划,预计年上网电量达13.89亿度。现阶段,汕尾正积极谋划千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建设,计划至2025年底,布局3000万千瓦装机容量,打造集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运营维护于一体的海洋能源全产业链,为汕尾打造海洋新能源产业集群、广东建设海上风电领跑工程、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提供助力。

5)港口资源。汕尾港是广东沿海的地区性重要港口。截至2017年底,汕尾港拥有各类生产泊位30个,全港综合通过能力约1903万吨,建有甲湖湾电厂、汕尾(红海湾)电厂等配套码头,有力地支撑了临港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202110月,《交通运输部关于广东汕尾港口岸扩大对国际航行船舶开放的公告》发布,将支持汕尾港积极拓展港口功能,完善港口物流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打造粤东地区重要航运枢纽,为汕尾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3、社会经济条件

1)陆域经济。“十三五”时期,汕尾市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2020年汕尾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123.8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位居全省首位,见图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汕尾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6年的14.640.544.9调整为2020年的14.236.349.5,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4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4.6个百分点,见图2。工业经济规模稳步增长,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增长至41.7%31.1%2020年,汕尾第三产业增加值555.9亿元,同比增长7.6%。以金融业、信息运输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图1、图2

2)海洋经济。2019年汕尾海洋经济总值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4%,增速较地区生产总值高4.76个百分点,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   献率高达55.78%,海洋经济已成为汕尾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1年汕尾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与湾区产业对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着力提升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功能,为新时期汕尾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十四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从国际形势看,“一带一路”倡议加强海上联通,促进国际社会开展高质量海洋经济合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进一步整合,多项高精尖技术逐步渗透到海洋产业领域,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数字经济和海洋产业加速融合,为汕尾加快发展高端海洋装备产业、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提供广阔空间。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海洋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对汕尾在全球范围内引进技术、资本、人才等核心要素带来不利影响。

从国内形势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统筹展开。习近平关于海洋强国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期海洋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海洋经济发展明晰方向,推动建设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集群,有助于拓展汕尾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带动海洋产业发展。但另一方面,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对汕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海洋经济向结构优化、创新驱动转变带来新的时代挑战。

从省内形势看,随着“一带一路” “双区建设”以及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等重大举措持续推进,将加速集聚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持续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系列政策规划强调了汕尾支点城市功能,为汕尾深化“海上丝绸之路”交流合作、接受“双区”经济辐射带动、加快促进海洋产业迈向中高端赋予机遇。但与此同时,广东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依然存在,海洋经济发展仍面临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存在薄弱环节、区域发展不平衡、海域资源空间配置不合理、近岸海洋生态环保压力大等问题。

从市内形势看,汕尾毗邻“双区”,是广东省东翼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东承西接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市委市政府谋变破局,更加重视产业培育转型,加快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加之革命老区扶持、深圳都市圈规划建设、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汕尾、汕潮揭都市圈建设等多重政策利好叠加,为汕尾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但同时,汕尾海洋经济总量偏小、海洋第二、第三产业基础薄弱,港口与临港工业发展不配套,协同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振兴发展、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成海洋经济优势的任务艰巨。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时期是广东建设海洋强省的重要时期,也是汕尾奋力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关键五年。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都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来看,汕尾海洋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四、“十四五”时期汕尾市海洋经济发展建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新形势,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把握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历史使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科学谋划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创建海洋经济振兴发展示范市。

(一)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汕尾的战略定位,深度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主动承接“双区”先进产业转移、城市功能分工和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强化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功能。坚持陆海统筹,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港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向海布局的城市形态,实现高水平扩容提质,推进全国重要海湾建设。依托海洋资源禀赋,构建功能清晰、特色鲜明的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带。以资源要素集聚和空间优化为重点,推动海洋经济功能片区连片开发,引导功能片区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打造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二)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坚持向海而兴,以“汕尾所能”对接“双区所需”,吸引“双区”海洋产业向汕尾延伸,着力打造为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和产业集群配套基地的部署。高标准建设汕尾(陆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大南海石化工业园(汕尾基地)等产业发展平台,重点培育发展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清洁能源、海洋油气化工等产业集群,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创新成果应用水平,形成规模效益。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现代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实现要素驱动向技术驱动发展的转变,打造海洋经济振兴发展的新增长点。着力推动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产业提质增效,加速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核心环节迈进,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三)增强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力。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积极融入大湾区创新体系,共用共享大湾区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资源。充分发挥涉海大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示范作用,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聚焦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上风电、海洋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共建海洋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落实海洋科技人才发展机制,培育和引进海洋科技高端人才,切实强化创新驱动的智力支撑。加强海洋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建设,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四)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陆海统筹,全面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系统修复,强化陆海污染综合治理,加强海洋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持续推进海洋资源科学配置,探索海洋生态产品经济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海洋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打造对接“双区”的宜居新家园、旅游休闲地、美丽大花园。

(五)拓展海洋经济开放合作格局。充分发挥海洋在对外开放中的门户作用,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在海洋领域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激发海洋经济发展活力。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携手汕潮揭都市圈协同联动发展,深化粤闽浙经济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构筑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合作新局面。以“建设大通道、振兴大港航、发展大物流”为抓手,加快构建外联内畅、智慧立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沿海经济带重要交通枢纽。

(六)提升海洋综合治理能力。强化海洋公共服务保障,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海洋业务“一网通办”能力,实现海洋领域政府治理精准化、政务服务现代化。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和核算制度,提升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能力。建立一体化智慧海洋综合管理平台,打造海洋环境智慧监测与评价系统、海洋环境智慧预报系统、智慧经济监测评估系统、海洋资源一张图管理系统、海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实现对海洋安全权益、综合管理、资源开发、生态文明等的有效支撑。

(作者单位: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钟鸣.新时代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S2.

2]王琼,刘强,杨伦庆.海洋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管理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1.3406.

3]黄英明.基于海陆经济一体化视角的海洋产业布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88046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