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1年CSSCI数据库收录的国内256篇多校区问题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其发表时间分布趋势、高产机构来源分布与重要作者发文情况,并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剖析近20多年来国内多校区研究的演进脉络和热点前沿。
关键词:多校区研究;知识图谱;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基金项目:2021年度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多校区办学模式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研究——以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和津南校区为例”(编号:202110055255)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月13日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校招生规模成倍增长,拓展校区成为必然选择,大学城、教育城、合并校区等现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带动了多校区办学模式的热潮。历经20多年的理论探索与管理实践,这一办学模式在发展中不断走向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但仍有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空间。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1世纪以来国内以多校区为研究主题的学术成果层出不穷,但从宏观上探讨与总结该问题的综述性研究却较为缺乏。基于此,本研究对2000年至今有关多校区问题研究的高水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把握其整体演进脉络,追踪热点前沿,以期更清晰地展现多校区领域研究的过往与现状,推动今后多校区办学模式的向前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CiteSpace是由国内陈超美博士所带领的团队所开发的一款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它能够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以知识图谱可视化呈现的方式探寻与预测某一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知识拐点、动力机制和发展前沿。本研究将采用CiteSpace的相关功能生成科学知识图谱,深入把握20多年来国内多校区问题研究的演进脉络,并展望未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方向。 (二)数据来源。本研究运用PRISMA声明中的“系统评价和元分析优先报告清单”作为评估2000~2021年有关多校区问题研究质量的工具。为保障研究文献的质量,本研究以学界广泛认可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合集——CSSCI数据库作为文献数据来源,并以“多校区”或“双校区”或“新校区”为主题进行关键词检索,文献检索时间范围设定为:2000~2021年。首轮检索共识别出了298篇学术论文。随后,通过详细阅读文章摘要和内容,进行二次排除,分别剔除了与多校区问题研究相关性较弱的其他文献共42篇,如《大学的烦恼与化解》和《社会工作视阈下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等。最终,本研究纳入了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256篇文献,后续研究综述也将以此作为数据来源而陆续展开。整体文献检索流程图见图1。(图1)
三、研究过程及结果
(一)文献发表时间分布趋势。发文数量的时间分布情况是某领域研究热度变化的直观展现。根据逐年的文献发表量绘制多校区问题研究文献发表年度分布图,可以发现,自2000年以来,多校区问题研究的文献发表数量呈现大幅上升后平缓下滑,并逐渐趋于稳定的时间分布趋势。据此,可以将20多年来的多校区问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图2)
1、引入期:2000~2004年,多校区办学问题在受到关注后研究热度上升,有关文章产出量在2003年达到小高峰。
2、高潮期:2005~2013年,以多校区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数量在小幅波动中始终居于高位,在2008年达到最高数量25篇。这体现出在教育部政策鼓励和各院校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多校区办学模式在全国各地广泛铺开,同时也掀起了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热潮。
3、平稳期:2014~2021年,相关文献数量在平缓下降中渐趋稳定,自2016年以后没有发生大幅的波动,这表明多校区问题研究在热潮退去后仍然能保持稳定的年度产出,证明了该研究领域旺盛的生命力。
(二)文献发表高产机构来源分布。透过多校区问题研究领域核心机构的分布可视化呈现,可以清晰直观地反映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2000~2021年我国多校区研究机构的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在该图谱中,各节点间分布较为零散,机构合作网络较为稀疏,表明多校区问题研究的论文多是由一所机构独立完成,尚未建设起高密集型的科研团队。为了更直观地观察排名前10位的多校区研究文献发表高产机构,本研究制作了相关统计表,见表1。文献发表数量排名前5位的机构分别是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南通大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大连交通大学。其中,除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外,其他9所机构的研究起始年份均早于2010年,显示出其从事多校区研究领域的前瞻性。(图3、表1)
(三)文献发表重要作者分布。本研究以文献发表数量作为确定相关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的标准,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2000~2021年我国多校区问题研究重要作者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林功实、刘义荣、沈红、郭建如、葛继平等作者所代表的节点最大,表明其发文量最高。此外,各节点均较为独立,彼此间的连线也比较细碎,这体现出该领域内学者间的合作度不高,仅有的几次合作也局限于同校合作,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杨君游和林功实的合作、大连交通大学华菊翠和葛继平的合作、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陈运超和沈红的合作,进一步印证了前述机构合作网络分散化的特点。根据图4制作2000~2021年多校区研究重要学者及文献发表数量统计表(排名前10),见表2。发文数量最高的作者为林功实和刘义荣,均为5次。来自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林功实教授自2003年就开始关注异地办学问题,是研究多校区管理问题的重要学者,研究的内容包括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研究生培养问题和学科建设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规范异地办研究生教育的建议以及高校异地办学背景下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的路径;而来自南通师范学院(现南通大学)的刘义荣副研究员自2008年开始从事多校区领域研究,主要关注方向为多校区资源配置问题,对探索多校区高校如何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做出了重要贡献。(表2、图4)
(四)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最能够代表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首先,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2000~2021年我国多校区问题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5所示。其中,“多校区” “新校区” “异地办学” “高校” “校园文化” “管理模式”词汇的节点较大,反映了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方向。(图5)
本研究对已筛选文献的关键词频次进行统计,依据频次数量多少选取前10名,经排列得到表3。从中可以看出,上述核心关键词的频数均超过10次,且中心度都在0.1以上。具体来说,“异地办学”出现的频次为22次,虽不及第一名“多校区”的35次,但其中心度达到了0.25,高于“多校区”的0.2,说明异地办学是多校区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的刘皛于2020年发表的《高校异地办学的“共谋”行为与跨行政区治理》和《高水平大学异地办学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成效》两篇文章均聚焦于分析办学城市和学校间的复杂关系,并试图提出有利于双方合作共赢和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政策建议。这两篇文章的下载量和引用量均高于同期同领域内其他文章,表明异地办学问题在近期受到的关注很高,针对异地办学模式中各主体间关系的研究也可能成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表3)
数据还显示,相比于“硬件设施”,属于“软件设施”的“校园文化”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作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达到10次,仅次于“高校”。学者们围绕“新校区校园文化底蕴”
“新校区周边环境”和“新校区学生归属感”三大主题展开了有关新校区文化构建的研究。比如,李宁讨论了如何凝聚各校园的优秀文化精神和理念,并将其内化于组织全体成员的心灵之中;谭秋浩探究了地理位置的偏远带来的高校分校区文化断层现象,并寻求多校区背景下校园文化的统一构建路径。
(五)关键词聚类时序分布。为进一步探究多校区领域的研究热点的演进历程,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共现结果提取聚类,依据轮廓值保留前12项,并运用“Timeline View”功能绘制2000~2021年多校区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时序分布图谱,如图6所示。它集中反映了文献中关键词出现的年份及其之间的联系。最右一列代表关键词聚类结果。整体来看,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关键词的分布情况在不断演进推移,但多校区领域的研究始终围绕着校区间的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这两个主题展开。步入21世纪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多校区高校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多校区办学模式也应运而生。新关键词的出现主要集中在2001~2008年的8年中,这是由于在这段时期多校区办学模式正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广泛铺开,且多校区办学教育取得了斐然成果,从而带动了该领域的学术研究热潮。在21世纪的前10年里,如何更好地提升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成效成为了我国社会大众、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图6)
从研究内容角度切入,依据关键词聚类的时间线图谱,可以将多校区问题研究的演进历程作更细致的讨论。在2008年以前,多校区模式在刚引入我国后就迅速进入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涌现的主要关键词有“合并院校”
“管理链条” “管理机制”等,学者们也在这一时期提出了三种常见的管理模式,分别是“以条为主” “以块为主”和“条块结合”,讨论的核心问题是集权与分权程度,但这一时期的研究缺少对多校区管理核心问题的深度剖析,仅停留在不同管理类型的比较上。在2009~2013年期间,以“通借通还” “烦恼化解” “文化主体”为代表的新关键词逐渐出现等,此时研究内容多以多校区办学模式中的某一具体问题为主,从学校职能部门的功能角度出发,对多校区问题进行分析。如,“通借通还”是属于校园图书馆管理方面的研究内容,“文化主体”则属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内容。而2014年至今,由于多校区研究热度的渐趋稳定,新兴关键词虽在数量上有所下滑,但在内容上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特征,如“资源依赖”和“理论探究”等。这表明近年来多校区领域研究更注重整体性,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理论论证来解决多校区办学模式的管理问题。
四、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本研究在PRISMA声明的支持下,对2000~2021年CSSCI数据库收录的多校区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筛选,并以CiteSpace软件对最终纳入的256篇学术期刊论文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探究了20多年来多校区问题研究领域的文献时间分布、研究机构、作者来源以及研究热点和趋势情况,梳理出了该领域较为完整的研究脉络。
1、多校区问题研究的文献发表数量的时间分布总体呈现出三大阶段,分别是2000~2004年的引入期、2005~2013年的高潮期和2014~2021年的平稳期,这与我国多校区办学模式从最初引入,到广泛铺开,再到成熟定型的发展历程大致吻合。同时,结合各时间段多校区研究层次来看,这一时间分布线索也侧面反映出,随着该领域研究综合性的增强以及国内CSSCI来源期刊整体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多校区问题研究的高水平文献发表量虽在高峰后有所回落,却实现了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的跨越,研究前景十分可观。
2、多校区问题研究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主要研究力量分布较为均衡,数量众多。但同时各研究主体间联系较为缺乏,文献发表集中度偏低,相关机构和作者大多独立开展研究,彼此间合作较少。
3、多校区问题研究的核心主题是在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如何实现高效率的校区间资源配置,以及如何探索出更为完善的校园管理模式。其研究演进历程为:从单一的现有校园管理模式比较和择优,到多校区管理某方面具体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再到带有高度凝练和综合性质的多校区管理路径研究。随着研究问题的拓展和理论实践层次的加深,多校区研究展现出“具象宏观-具象微观-抽象宏观”的发展脉络。
(二)研究展望。近几年来,多校区研究领域所产出的高质量学术论文虽较21世纪初十年有所减少,但无论是在问题广度还是理论深度方面均不断增强,结合20多年来多校区研究总体脉络,未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多校区问题研究体系的不断完善。(1)应重视多校区领域研究力量的协同,鼓励各机构与各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实现科研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为探索更高效的多校区办学模式贡献力量。(2)多校区领域的研究可以更多引入心理学、传播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学科知识,与目前大多运用的教育学和管理学理论形成共鸣,丰富理论源泉,增加研究广度和深度。同时,现有该领域的学术论文以定性方法为主,未来可更多结合数理模型、统计分析等方式开展定性与定量综合研究。(3)未来多校区问题研究可能仍将长期遵循“如何提供更高效和更完善的多校区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式”主线,结合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背景,给予“异地办学”
“校区治理” “互联网+教育”等研究热点更多关注。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南开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辜少强.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问题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探索,2015(08).
[2]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02).
[3]David Moher,et al.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The PRISMA stat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2010(05).
[4]林功实,李光玉.高校异地办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07).
[5]杨君游,林功实.高校异地办学实现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刍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6]刘义荣.多校区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理念、原则与目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8).
[7]刘皛.高校异地办学的“共谋”行为与跨行政区治理[J].高等教育研究,2020(03).
[8]李宁.推进多校区大学组织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05).
[9]谭秋浩.新时期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构建的研究——基于高校跨区域多校区办学模式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