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继“粮安工程”启动实施之后,粮食质量安全逐渐被提起重视。玉米作为三大作物之首,其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玉米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本文对黑龙江省玉米供应链基本结构进行研究,对涉及的玉米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介绍,并针对质量安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便为黑龙江省玉米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玉米;玉米供应链;质量安全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粮安工程’的供应链下粮食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及预警研究”(编号:19BJY036)。通讯作者:于晓秋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月20日
黑龙江省玉米的产量和播种面积在全国位居首位,是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际上对玉米及其加工品的要求逐渐从“量”转变为“质”。
玉米供应链主要是指玉米从生产、收储、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完备的流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生产者、中间商、加工企业、消费者均是供应链的主体,彼此间相互贯通,形成完整的网状结构体系。玉米从原粮种植到送至客户手中要通过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零售商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合作。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玉米具有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等特点。黑龙江省作为全国大粮仓,玉米供应链的质量安全会直接关系到国家玉米质量安全,提升其供应链质量安全,可以实现原料、初级产品、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的有机结合,对行业未来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玉米供应链内涵的界定
玉米供应链属于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一部分,它是指围绕玉米产业中的核心加工企业,从玉米生产种植到成品最终送至消费者手中,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将玉米制造商,玉米供应商、玉米分销商和最终客户连成一个网状型整体,如图1所示。(图1)
由图1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玉米供应链中的主体主要包括玉米种植户、玉米收储企业、玉米加工企业和玉米销售企业。
玉米种植户则是指种植玉米的农户,也是整条供应链的最上游供应商,是农村社会结构中最基层的构成单位。玉米收储企业是指所有具有玉米收储功能的产后服务主体,通过整合玉米流通领域的现有资源,建立的专业化经营性的玉米产后服务组织。玉米加工企业是指对玉米原粮进行烘干、碾米、包装或进行物理、化学等方式深层次处理,包括玉米深加工企业和玉米初加工企业;玉米销售企业是指从事玉米加工产品出售的企业或个人,包括大型商超、粮油商店等。
玉米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是指玉米加工企业将上游供应商与下游销售企业和种植户相连通,通过组织、协调等方式规范,从而对质量进行管理和改善。所以,制定与之符合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策略,可以保证供应链上各层次供应商能够向核心企业提供合格的产品。
二、黑龙江省玉米供应链质量安全现状分析
(一)黑龙江省玉米供应链各主体质量安全现状
1、黑龙江省玉米种植主体质量安全现状。黑龙江省地跨温带,属于寒温带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位于我国东北平原从气温、日照和水文条件来看适合玉米的生长。在交通方面,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来往交通便捷,贸易发达。从玉米产量上看,2019年,我国玉米产量为26,078万吨,黑龙江省玉米产量为3,651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4.00%。从玉米播种面积上看,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41,284.06公顷,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为5,874.63公顷,占全国的14.23%。从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来看,全国单位面积产量为每公顷6,316.70公斤,黑龙江省2019年为每公顷6,706.50公斤,每公顷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89.8公斤。
2、黑龙江省玉米收储主体质量安全现状。玉米收储环节是影响玉米供应链质量安全的主要环节。玉米收储企业或粮食经纪人需要从玉米一级供应商(种植户)处收购玉米,再将玉米原粮出售给玉米加工企业。在其过程中,玉米的运输工具、储存温度和湿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其质量安全。根据玉米国标标准GB 1353-2018可知,玉米质量主要分为五个等级,一级为最优等级,以此类推。(图2;数据来源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由图2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玉米收储质量安全正以螺旋式上升的态势缓慢发展。2015年,一等至四等的比例分别为34.4%、29.4%、32.6%、3.6%,无五等品和等外品,为历年来最好。2016年,一等至四等的比例分别为34.6%、29.7%、33.8%、1.9%,无四等以下样品,一等比例与上年基本持平。2017年,一等至五等的比例分别为40.5%、35.6%、19.0%、4.2%、0.7%,无等外品,一、二等品比例较上年均增加5.9个百分点。2018年,一等至三等玉米比例分别为63.9%、31.7%、4.4%,无四等及以下样品,一等比例较上年增加23.4个百分点。2019年,一等至四等玉米比例分别为49.9%、33.0%、11.9%、5.2%,无五等及以下样品,一等品率较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
3、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主体质量安全现状。黑龙江省通过重组中小企业、建设其他项目等方式,让玉米规上企业规模和数量同步提升。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行业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安全程度的重要标准。截至2021年,黑龙江省现有玉米深加工企业31家,年加工玉米能力1,370万吨。年加工玉米能力3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8家,年加工玉米能力1,100万吨;年加工玉米能力60~100万吨的企业有6家;年加工玉米能力1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4家,分布集中度相对较高。
综合考虑玉米供应链的整体协调,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项目主要集中在7个片区,如表1所示。虽然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在全国位列第一,但是玉米加工能力却居于山东省和吉林省之后,位居第三名,占全国的11%。目前,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产品主要分为初加工和深加工两个层次。当前主要的大型玉米加工企业有中粮集团、龙江阜丰、金象生化等。(表1)
(二)黑龙江省玉米供应链关键环节质量安全协同现状分析。黑龙江省玉米供应链是动态均衡的,属于多层级型供应链。各个层级和主体之间依靠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互相传递、互相连通。玉米供应链上的物流是指玉米种植户将玉米出售给粮食经纪人或者玉米收储企业,同时也可以直接出售给玉米加工企业,玉米收储企业再将玉米销售给加工企业或者国内外市场,而玉米加工企业则通过分销商将玉米销售给客户;资金流一般与物流相反且较为复杂,是以加工和销售企业为核心,向上游延伸;信息流则作为一种虚拟形态在玉米供应链上流通。
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中间环节的玉米收储企业和玉米加工企业通常会组建供应链战略联盟,以契约或合同的方式来稳定双方的买卖关系,保证玉米供应链流通,规避断链风险。这种方式对于玉米收储企业或种植户来说,可以稳定销路,占领市场;对于玉米加工企业来说,可以保证供给,发展经济。而玉米加工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核心环节,是将种植户、收储企业与下游销售企业进行链接的桥梁与纽带,它的加工需求和种类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玉米种植的品种和质量。
三、黑龙江省玉米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
(一)黑龙江省玉米供应链关键环节质量安全问题
1、玉米种植易受天气制约,质量波动较大。影响玉米的质量和产量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内在品种基因方面;二是外在气候环境方面。适宜的降水、充足的温度和光照时间也是决定其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例如,2020年黑龙江省气候多变,且在春、秋发生了9次极端气候事件,从而导致籽粒数减少、穗上部退化、发育期显著性迟缓等影响,给黑龙江省玉米质量安全带来了不利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虽然气象灾害属于无法人为控制的自然现象,但是也可以通过对自然条件及环境的调控来改善玉米质量,其危害等级、危害程度也可以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预测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而黑龙江省种植面积较大,且大部分玉米种植户都以家庭自营为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实施不到位,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敏感且脆弱。
2、收储企业烘干压力较大,影响玉米质量安全。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大,季节性强,对于玉米收储企业来说,秋收季节的烘干压力较大。玉米籽粒中所含水分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普通的日光晾晒只能将绝大部分自由水晒干,很难晒走玉米籽粒中的结合水,因此达不到玉米储存时水分含量小于14%的要求。而黑龙江省大多数玉米种植户缺乏专业的降水设备和烘干技术,对于玉米降水及烘干仍以传统的日光晾晒方式为主。同时,对于玉米产量较大的农户来说,日光晾晒的人工成本和场地成本较高,且易造成污染或病虫害。除此之外,部分玉米种植户对玉米降水意识不强,甚至还存在一部分种植户不对玉米进行烘干处理而直接售卖,这就使收储企业的烘干压力进一步加大,部分玉米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干燥处理,就会在储存时造成一定的损失,影响玉米质量安全。
3、加工企业规模有限,加工能力较弱。在黑龙江省玉米供应链的加工环节,还存在各个产品生产结构单一、玉米深加工程度低、增值空间小等问题,没有将黑龙江的原料优势发挥出来。截至2017年,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占全国的46.48%,但年加工能力仅为1,625万吨/年,占全国的21.05%,并且其中超过60%都是淀粉加工企业,30%左右是酒精加工企业。由此可知,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产品数量占比较少,大部分都用于饲料、口粮或玉米留种。黑龙江省玉米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满足未来多元化的要求。同时,从国际玉米加工发展形势来看,黑龙江现有的玉米初级加工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加大玉米深加工力度,提高玉米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黑龙江玉米供应链加工环节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黑龙江省玉米供应链关键环节质量安全协同问题
1、原料品质互异,信息交流存在误差。对于玉米供应链最上游的种植户来说,玉米的产量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对于供应链中的制造商来讲,其品质要求才是重中之重,这就导致玉米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和制造商对玉米原粮品质要求不统一。例如,黑龙江省的种植户对于玉米的要求一般以高产量为首;玉米收储企业一般以高完善粒为首;玉米加工企业以高品质、高淀粉量为首,这样就会导致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目标不统一,在玉米供应方面忽视了玉米加工企业的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供应链上各个主体之间缺乏信息交流所导致的。不仅如此,现如今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也是因为其供应链上的信息传递不到位,造成供应链信息不对称。
2、缺乏规范性合作,利益分配不均衡。黑龙江省玉米供应链各主体之间合作不够规范,且利益分配不够均衡。玉米供应链中的主体合作联盟的总体收益与其每个单一主体的收益都会大于供应链各主体独立经营时的收益。合作是提升玉米供应链质量安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式。但作为玉米种植大省的黑龙江,玉米种植户却多为离散性小型农户,对收储及加工企业依赖强。此外,由于玉米市场信息整合及预测对小型玉米农户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以致他们抵抗风险的能力弱。一旦种植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供应链中的级联效应和牛鞭放大效应就会导致其上游的收储企业和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
四、对策建议
(一)规范生产行为,建立可追溯体系。玉米质量安全的提升涉及广泛,包括众多环节,其中天气因素,农艺因素,收获后的处理方式、储藏方式,加工方式等都会对其质量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保证玉米从种到销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是提高黑龙江省玉米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方式。所以,要保证玉米质量安全就要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看成一个系统,对其进行整合优化,以此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安全。
目前,玉米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是保障玉米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它实现了玉米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记录信息查询、流向跟踪、产品监控以及责任追究,使可获得信息覆盖整个玉米供应链,达到物流与信息流的统一。所以,政府可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省级信息链管理平台和质量追溯体系,并利用条形码技术对玉米上生产商、制造商和分销商等产品信息进行记录,为追溯玉米供应链质量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和依据。
(二)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塑造良好市场环境。资金是支撑供应链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玉米供应链的质量安全维护是一个非常耗费资金的过程,从原料的生产、中期的储存到后期的加工和污染治理,费用不可小觑。首先,对于玉米种植户来说,农业保险使用农作物保险有利于提升其种植积极性,保证玉米质量安全。虽然玉米种植户愿意缴纳保险,但仅在当前较高的补贴水平下,所以要适当提高保险补贴,防范风险。其次,针对玉米收储企业的烘干业务方面提供政策或资金扶持。政府可根据地方玉米产量情况,规划建设玉米烘干机、烘干塔等基础设施,扩大玉米烘干能力,减小玉米烘干压力。吸收农业闲散资金,鼓励企业或个人对其进行投资和入股。最后,针对玉米加工企业鼓励深加工,完善相关企业的商业保险体系,加强质量检查政府监督力度,拓宽补贴形式和渠道。同时,完善保险机制可以帮助企业承担风险,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三)优化整合加工企业,推动玉米精深加工。优化整合加工企业,利用加工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保障全供应链的质量安全,同时推动玉米精深加工发展。
由于目前黑龙江省小型玉米加工企业居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且对于产品质量安全的把控不够严格,企业抵御抗风险能力不足,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之际,不能有效应对风险挑战。而大型加工企业在抵抗风险能力和融资能力上都处于优势地位,并且大型加工企业有更充足的资金和人才进行技术创新,更有利于黑龙江玉米供应链质量安全的发展。
所以,政府可以利用资金支持、税收减免或向企业提供法律援助等手段,通过在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对玉米供应链中的核心加工企业进行宏观调控,规范玉米供应链上下游,促进企业兼并或重组,通过技术融合和资本整合,形成规模型加工企业。
(作者单位: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艳涛,丁琪,王国刚.全球疫情下我国玉米供应链体系的风险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20(05).
[2]卫越,孙艳香.种植户参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愿与行为分析——以山西省运城地区为例[J].农业与技术,2015.35(19).
[3]马伊茗.东北三省玉米收储供应链模式选择及其治理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21.
[4]吕旭.S公司供应链质量管理改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5]魏楚京.金象生化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
[6]张楠楠.基于核心企业的玉米供应链战略联盟的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
[7]郑伟,张艳红.气候因素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
[8]白茹,闫海龙,薛玉敏,于水清.气象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06).
[9]曹义娜.黑龙江省洪涝灾害分布特征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7.
[10]刘慧宇.黑龙江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9.
[11]时小红.河南省普通玉米品种品质变化规律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0(09).
[12]杨萌.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的构建——以紫阳县富硒茶为例[J].辽宁农业科学,2021(03).
[13]舒坤良,马云霞,孙奇,袁粼,孔明明,杨双.基于shapley值法的玉米产业链合作博弈与利益分配研究[J].玉米科学,2020.28(02).
[14]裴发红,黄花叶,李文锋.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玉米供应链协调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8.40(04).
[15]崔华,陆安祥,谢刚,李森,吴宇,王松雪.北京市郊玉米质量安全风险因子及影响因素分析[J].粮油食品科技,2020.28(03).
[16]武嘉慧,于晓秋.黑龙江省玉米质量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21.27(06).
[17]刘敏,李百秀.基于信息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浙江档案,2021(01).
[18]韦海燕.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1(24).
[19]H.Holly Wang et al.Are
smallholder farmers willing to pay for different types of crop insurance An
application of labelled choice experiments to Chinese corn growers[J].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Issues and Practice,2020.45(08).
[20]宋亮,朱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粮食收获质量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21(01).
[21]张诗靓,文浩楠,杨艳涛.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户玉米种植调整行为研究——基于优势产区与非优势产区423个农户调查数据对比[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