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在梳理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情况基础上,通过对沿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内容的比较,分析和总结沿海自贸区建设中的经验和启示,为今后更好地建设沿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是新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经验;启示;沿海地区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GD18XGL14)。通讯作者:吴明发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3月7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黄金时期”,综合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为进一步深化国内改革、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积极有效地应对TPP,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自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起,我国累计建立起21个自由贸易区试验区。习近平指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多年来,各自由贸易区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结合自身特点,加强统筹谋划和改革创新,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税收制度、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达到260项,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有效促进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变和全国营商环境的改善,进一步激发社会主义市场主体的活力,形成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盛斌就如何使上海等已有的四个自贸区创新升级和新增七个自贸区建立发展,最终形成面向国际的自贸区网络进行了研究。邓慧慧、赵家羚等运用合成控制法对比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前后产业升级变量的实际值与合成控制地区变量的“反事实”估计值来评估上海自贸区设立的产业升级效应,发现自贸区的发展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以扩大开放和创新驱动释放制度红利,充分发挥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陈奇星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为例,提出加强政府在事中事后监管改革等方面对策建议。江若尘、陆煊借鉴制度创新相关理论,探讨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制度创新的紧迫性,评估其创新制度的阶段性成果和其与国际高标准制度间存在的差距,由此进一步提出了制度创新需要把握的三项原则。朱伟婧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自贸试验区的建设经验,探索河北自贸试验区在行政改革、金融创新、人才引入等五方面的路径。本文以如何建设好中国自由贸易区为出发点,以中国沿海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沿海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异同点以及经验、启示,为今后沿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特别是新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中国自贸试验区概况。中国自由贸易区是指在国境内关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从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第一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起,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批准了六个批次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东、中、西部都有分布,以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表1)
(二)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整理和分析中国沿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现状与前沿性理论成果,为文章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采用信息研究方法,对中国沿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帮助加深对沿海自由贸易区的认识;采用经验总结法,对中国沿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经验进行总结,为今后沿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启示。
(三)数据来源。数据主要来源国务院文件,包括《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等20份文件,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自由贸易试验区官方网站。
二、中国沿海自贸区建设内容比较
当前,中国自贸试验区已分六批共建立21个,其中沿海自贸试验区有11个。各沿海自贸试验区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推动自贸区建设。现对7个代表性沿海自贸试验区进行比较,主要包括自贸试验区范围、战略定位、目标、创新的制度和措施、产业功能特色等五个方面。(表2)
三、中国沿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经验
(一)推动制度创新,营造优良市场环境。自贸试验区是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实施新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习近平强调,自贸试验区应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自贸试验区要更强调通过大力度的“放管服”改革和全方位的制度创新,发挥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各大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囊括贸易制度、管理制度、监管制度、法制保障制度等,其中上海自贸试验区立足国家战略,对标国际通行投资管理规则,在国内首创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以及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创新,先后推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近百项便利化措施和创新举措。江苏自贸试验区在苏州片区试点打造保税检测集聚区,是国内唯一能够开展保税检测内外联动业务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二)聚焦主导产业,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沿海自贸试验区以发展国际贸易、航运物流、金融服务、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此,国家鼓励各自贸试验区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各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结合本区域资源、区位优势等,积极探索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将产业集聚化,走出有特色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沿海自贸试验区差异化探索的部分并没有明显重合。其中,天津自贸试验区发挥保税功能优势,用“政策红利”支持国内外航空维修企业以及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提升航空维修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辽宁自贸试验区主打国际贸易与航运物流产业,开放口岸数量不断增加。
(三)制度与措施可复制、可推广。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高地,充分发挥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开放引领“示范区”的重要作用。2013~2019年,全国自贸试验区共分五个批次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了171项改革试点经验,202项制度创新成果得以推广,其中以国务院发函等方式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经验106项。形成了自贸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改革事项31个、在特定区域复制推广的改革事项6个。此次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更加聚焦制度创新实践,涉及37个改革事项,为近年来数量最多的一次。
(四)立足国家发展战略,把握开放新机遇。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同样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措施之一的自贸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形成与“一带一路”相契合的制度,多领域多渠道对接“一带一路”。其中,上海自贸试验区承担起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和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的重任;广东自贸试验区依托港澳,致力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福建自贸试验区利用自身区位优势,谋划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四、中国沿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经验的启示
(一)提高制度创新的区域协同性。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制度创新的高地,确实为我国经济发展创新了各类制度和措施,使得市场环境更加优化,产业快速发展,地方经济收益节节攀升。但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存在零散性和重叠性等问题,无法较好发挥作用,甚至阻碍区域之间的合作。需不断加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顶层设计与区域内差异化发展的有机衔接,在保留自身特色、凸显整体发展战略定位的同时,主动融入其他区域的制度优点,提高制度创新的首创性和系统集成性,形成更好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案例。
(二)加强建设经验的交流与推广。中国沿海城市的资源存在较大的共性,区域发展定位应主动向自贸试验区靠拢,学习复制成功经验,节省探索成本,提升发展速度。2013年建设自贸试验区至今,已形成六批改革试点经验,但目前我国沿海自贸试验区的建设经验未实现学习、推广全覆盖,部分城市发展速度缓慢,导致地区贫富差距较大、人才流失严重、大城市人口爆炸、小城镇空心化等问题严重。中国沿海自贸试验区应加快推动区域创新建设,总结经验及时推广,建立自贸试验区之间、自贸试验区与非自贸试验区的学习交流与合作机制。
(三)组建跨区域合作战略联盟。我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面临着国家三大支撑带(“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和疫情肆虐下压力加大的风险。因此,中国沿海自贸试验区不仅要加强沿海周边省市的交流合作,更要着眼于组建跨区域合作战略联盟,实现沿海与内陆的联动和优势互补,并通过区域间的合作协调机制,解决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验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四)完善自贸试验区建设保障体系。自贸试验区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各种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共享信息平台,实现商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四流”合一;加强对国际贸易规则的研究,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以更好地规避国际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风险;建立自贸试验区应急协调联动机制,防范突发事件带来的连锁反应;建立健全自贸试验区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为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综上,中国自贸试验区从2013年诞生并发展至今,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沿海自贸试验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承担了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双重任务。本文通过对中国沿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内容的比较分析,得出了建设沿海自贸试验区的经验和启示,为下一步国家把自贸试验区打造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提供思路。
(作者单位:1.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海陆统筹空间规划研究所)
主要参考文献:
[1]毛艳华.自贸试验区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J].经济学家,2018(12).
[2]盛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评估与展望[J].国际贸易,2017(06).
[3]邓慧慧,赵家羚,赵晓坤.自由贸易试验区助推产业升级的效果评估——基于产业技术复杂度视角[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0(05).
[4]陈奇星.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5(06).
[5]江若尘,陆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及其评估——基于全球比较的视角[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10).
[6]朱伟婧.建立高质量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路径[A]//燕山大学2019京津冀自由贸易区建设研讨会——第五届公共政策智库论坛论文集[C].燕山大学文法学院,2019.
[7]张鑫,杨兰品.我国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的成效与重点方向[J].经济纵横,2020(04).
[8]郑淑珺.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定位特点与立法体系完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1).
[9]商舒.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J].法学,2014(01).
[10]Zheng Wan,Yang Zhang,Xuefeng Wang,et al.Policy and politics behind Shanghai's Free Trade Zone Program[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4(06).
[11]王珍珍.四地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比较研究:共性、个性及着力点[J].东南学术,201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