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云南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研究
第687期 作者:□文/李瑞光 殷晓茵 时间:2022/8/16 11:38:34 浏览:273次

[提要]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对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分析产业链现代化理论逻辑基础上,界定产业链现代化涵盖价值链高端化、技术链创新化、供应链融合化和空间链集聚化。客观分析云南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和现实挑战,从建立产业链高位推进机制、实施产业链现代化重大专项、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等方面,提出“十四五”时期推进云南产业链现代化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链现代化;产业链升级;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研究”(编号:21YJA850004);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推进云南产业链现代化对策研究”(编号:YB202003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2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着力推进八大重点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三张牌”,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实现新跨越。但也不能忽视云南省产业发展仍处于中低水平阶段,工业基础能力的短板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得到补充,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大多受制于人。从表面上看,八大重点产业和“三张牌”是产品档次低,品牌建设滞后,本质问题是缺少核心技术和竞争力产品,相关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存在“卡脖子”问题,对产业的控制能力有待提升,亟须在“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云南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及特性

产业链现代化是我国特殊语境下的崭新命题,学术界尚无统一明确的界定,对产业链现代化内涵的研究视角分为两类:一是静态视角,将产业链现代化作为一种状态或结果,提出产业链现代化是产业链水平的现代化,是产业现代化内涵的延伸、细化,其实质是改造提升产业链的衔接能力、可控能力和竞争水平,使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达到世界领先行列;二是动态视角,认为产业链现代化是从产业链初级阶段向高端阶段的转变过程,隐含着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运行模式优化等不同层次的过程。

产业链现代化并不是无源之水,可以从产业链和现代化相关理论找到依据和支撑。笔者在此尝试回归产业链和现代化本质给出产业链现代化的定义,其核心含义是指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的动态过程,以价值链、技术链、供应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达到领先于全球的竞争力水平。产业链现代化不再过多地强调延链、拓链、强链等物理形态,而是注重价值链、技术链、供应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持续向现代化方向深化,形成价值高端化、技术创新化、供应融合化、空间集聚化的新形态。价值高端化要求产业链具有较强的价值增值能力,供应融合化侧重产业链上中下游有序协调与安全均衡,技术创新化强调产业链整体创新水平,空间集聚化则突出产业链的区域聚集与扩散协同。

二、云南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及现实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2015年考察云南以来,全省经济发展不仅在总量和速度上实现了新的跨越,发展质量也实现了大幅提升,具备了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一)云南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1、工业制造基础不断增强。云南已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烟草、电力、有色、化工、食药等产业为支柱,覆盖工业大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十三五”期间,云南省GDP2015年的13702.6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4521.9亿元,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全国水平。20162019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5%10.6%11.8%8.1%,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5.6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2020年与全国持平。20162019年,云南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5.6%8.5%10.9%6.5%,多数年份高于全国的6.8%7.2%6.5%6.0%

2、重点产业培育成效显著。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八大重点产业和世界一流“三张牌”。2020年,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703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2521.45亿元,已打造形成以中成药、中药饮片、提取物、健康产品为特色的天然药物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八大重点产业的发展正不断推动云南省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推动云南省产业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的方向转变。

3、部分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云南省积极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不断开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部分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云南锗业在大直径红外单晶、空间太阳能电池用锗单晶片、磷化铟、半绝缘砷化镓等材料领域突破国外封锁与垄断,实现产品国产化;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世界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产品;“国际多种轨距系列大型养路机械的研制及应用”项目,突破国际多种轨距大型养路机械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了基于1676宽轨主要机型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

4、产业集聚平台不断完善。按照专业化、特色化要求,着力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围绕园区主导产业,打造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专业园区。截至2020年底,认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9家,拥有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五华科技园、安宁工业园、玉溪高新区等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级园区。

5、产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年“十大行动”,基本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企业开办“一窗通”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网通办”。国企改革深入推进,“1+1+X”省级国资监管和国企发展新模式基本形成。率先放开一般工商业用户进入电力市场化交易。财政支持市场主体的资金基本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办理、网上公示。每年出台稳增长的政策举措支持企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认真落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为企业发展赋能。

(二)云南推进产业链现代化面临的现实挑战。云南推进产业链现代化虽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但也面临不少现实挑战。

1、产业链高端化程度需进一步提升。2020年,云南全部工业增加值5457.96亿元,占GDP比重仅为22.28%,与全国(37.82%)尚有较大差距。2020年,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005.43亿元,仅占全国(64516.1亿元)1.56%。制造业增速明显低于全部工业增速,20152019年云南省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6.0%5.6%8.5%10.9%6.5%,与全部工业的增速6.7%6.5%10.3%11.6%8.1%相比明显偏低。2019年,云南省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仅879.86亿元,下降6.8%,仅占全国61996亿元的1.42%。云南省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0.69%,比全国的56.5%4.19个百分点。八大重点产业产业链整体处于中低端水平,新材料等产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产业链附加值有待提高。

2、产业链现代化短板需进一步补齐。《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2017)》蓝皮书显示,云南省在全国各区域综合指数的三级梯队排列中位列第二梯队。八大重点产业表面上看是产品档次不高、品牌建设滞后,根本上是缺少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产业链存在诸多“断点” “堵点”,一些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长期依赖省外甚至境外供应,个别关键环节被“卡脖子”,产业控制力和制造业话语权仍有待提升。2020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云南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多为满足建设单位自身需求,对整个产业的支撑力度不足,且平台同质化,缺乏产业链各环节关键技术攻关的各类创新平台,抑制了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3、产业链现代化要素需进一步保障。云南省高端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影响产业链高端环节建设。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还不健全,尚未能充分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市场主体的创新力。重点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需求大,但因中小企业征信难、贷款依赖抵押物、银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未彻底改变,政策性融资担保放大效应不足。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还不健全,尚未能充分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市场主体的创新力。

三、“十四五”时期云南推进产业链现代化路径选择

“十四五”时期,云南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沿着“价值高端化-技术创新化-供应融合化-空间集聚化”的思路,着力破解产业链现代化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制约因素,坚持防风险与促提升相统一,聚焦优势主导产业链,全链条防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全方位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一)以责任落实为根本,建立产业链现代化高位推进机制。云南省应高度重视产业链现代化工作,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加大推进力度,抓好工作落实。一是建立省政府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主导产业链工作机制。由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农业农村等省级部门负责人担任产业链“链长”,组建部门协同、专家参与的服务团,开展难题破解、技术服务、政策咨询、要素保障等服务。二是研究制定《云南省产业链现代化发展规划(2021-2025)》《云南省产业链现代化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将产业链现代化支撑要素有机嵌入滇中新区规划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中。

(二)以夯实基础为目标,提升产业链价值高端化水平。一是聚焦打造先进制造、旅游文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生命健康等万亿级产业和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等千亿级产业,强化省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实施一批牵一发动全身的产业链现代化重大项目;二是推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提升。围绕传统产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环节,推进数字化改造;三是鼓励发展工业设计软件、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算法、数据库等基础软件,补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等基础服务短板,为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支撑。

(三)以自主可控为核心,提升产业链技术创新化水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技术自主可控为核心,加快形成环节完善的新型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一是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等部门设立联合调查基金,开展关键技术缺失普查,全面掌握优势主导产业重要关键技术缺失及真实难点。二是围绕制约优势主导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及国产替代进口需求,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攻关清单,开展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重大产业技术等创新研究,提升核心技术自给水平。三是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完善认定评价标准与机制,认定培育一批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首台(套)产品,落实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支持政策。四是强化产业链核心人才引领机制。靶向招引全球顶尖人才,实施外籍人才创新创业同等优惠政策。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合理流动渠道,鼓励创新人才到省级以上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从事科研工作。

(四)以融通发展为导向,提升产业链供应融合化水平。一是加强企业梯队培育,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培育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二是鼓励省内企业与外资龙头企业开展配套协作,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加快全球布局和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跨国公司;三是依托龙头企业,分类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战略联盟),优化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四是鼓励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中长期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项目投资、并购重组;五是积极主动对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澜湄合作机制,深化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周边省(区、市)的交流合作,共同构建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合力推动重点产业领域的产业链现代化;六是聚焦优势主导产业链,强化靶向招引,绘制重点产业链精准合作图,建立地方产业链补链延链项目库,深挖智慧招商红利,补齐主导产业链发展短板。

(五)以空间集聚为方向,提升产业链空间集聚化水平。坚持“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土地节约、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发展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批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全链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格局。一是围绕前沿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现代农业等打造一批全产业链布局的地标产业,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空间体系;二是建设产业链“链主”企业主导的专题产业园,以“链主”企业为核心,集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布局;三是推动产业链横向联合,打通产业链和供应链、生产链、服务链的链接通道,促进全渠道、全链条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生产链、服务链闭环运作。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盛朝迅.推进我国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与方略[J.改革,201910.

2]黄汉权.聚焦四大发力点 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J.智慧中国,2020Z1.

3]罗仲伟,孟艳华.“十四五”时期区域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J.区域经济评论,202001.

4]李晓华.推进产业链现代化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N.经济日报,2020-04-21.

5]肖荣美,霍鹏.以工业互联网为关键抓手推动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J.长沙大学学报,2020.34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78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