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近50年,世界发展格局不断变迁,一国的经济贸易、科技创新与全球发展的关联愈加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的同时,全球科技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各国纷纷将“创新”列入国家战略以提升国际竞争优势。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使我国愈加重视“卡脖子”技术的发展。本文基于四链耦合机制,归纳“卡脖子”威胁下我国现存问题,利用扎根理论研究在“卡脖子”技术威胁下独角兽企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四链耦合;独角兽企业;“卡脖子”技术;新发展格局;创新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12月14日
面对愈加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紧迫的科技创新压力,中国在探索建设中批判性吸收国外科学技术,在许多尖端领域已与世界并肩而行,甚至成为世界相关科技的领跑者;但“卡脖子”技术(如高新芯片、工业软件)仍然受制于人,这一长期持续的窘况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中被激化,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独角兽企业是“卡脖子”技术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参与主体。在攻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任务中,独角兽企业作为关键技术的主要持有者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四链现代化这一重要指示,即促使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金融链四链耦合发展,以构建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体系。四链独立运行且彼此影响的耦合方式完善当今不健全的创新环境,对独角兽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四链耦合为基础,抓住独角兽企业面对“卡脖子”技术上创新能力不足、企业间技术沟通不充分、供扶持的相关政策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独角兽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卡脖子技术定义及特征。对于“卡脖子”技术的定义至今尚未确论,阅览学者之观点,主要分为两种思路:其一,以李红建学者为代表,从关键核心技术定义“卡脖子”技术,指出其为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技术体系”或者“技术簇”;其二,以陈劲等学者为代表,提出“卡脖子”技术不只是关键核心技术范畴,同时与国家经济、科技战略密切相关。本文认为,“卡脖子”技术的定义既要体现技术的专业性,也要考虑其代表的国家性质。辨别“卡脖子技术”需根据其特性,本文结合汤志伟等学者思路,归纳“卡脖子”技术的特征,如图1所示。(图1)
(二)“独角兽”攻克“卡脖子”技术的重要性及现存问题。本文结合学者的观点分析独角兽企业对“卡脖子”技术难攻坚的问题,如表1所示。(表1)
(三)四联耦合的概念。本文所研究的“四链”为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和政策链。现今关于四链耦合的提出者甚少,大多数学者研究的是四链融合的概念及其运行机制。本文整理了相关学者对于四链融合的概念以及耦合的定义如表2所示,并推出四链耦合的概念。(表2)
本文认为四链耦合即指在一定条件下,达成相互独立运行的四链彼此进行正向影响,协同深化,在一个体系中耦合发展。四链耦合较四链融合更注重四链间的独立性。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法:该方法是由学者Barney G.Glaser和Anselm L.Strauss于1967年共同创立,这种方法围绕界定问题、文献探讨、数据收集和整理、制作编码、建立初步理论、研究饱和、提出研究结论和建议的整体流程展开。本文的研究目的为探究如何利用四链耦合帮助独角兽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选择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原因有:(1)扎根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本文总结路径方法;(2)其科学规范的理论体系有助于逻辑的发展和呈现;(3)在独角兽企业如何应对“卡脖子”技术的相关研究中不乏采取定量分析的优秀作品。研究按照扎根理论的一般流程,共筛选出35篇期刊(包括核心期刊),并从中整合科学理论,建立中国独角兽企业在四联耦合模型下应对“卡脖子”技术的路径模型。
(二)研究设计
1、开放性编码:即将所整理的科学理论及数据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并将初步整理的数据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整合。由于本文采用了较多文献,提取的初识概念较多,列举了13项具有突出性、典型性特点的初始概念和范畴,表3为本文的开放式编码。(表3)
2、主轴性编码:即以聚类分析的方法将不同初识概念和范畴建立关联,本次研究归纳总结出4个主范畴和4个副范畴,图2为本文主轴编码。(图2)
3、选择性编码:对主范畴进行再次提炼,得到核心范畴与主范畴之间的关系模型,本文通过主范畴(“制定政策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独角兽企业资金对接体” “形成产业集群”和“全方面健全创新体系”)进一步分析初始化概念及副范畴。
4、理论饱和度检验:为保证提炼过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文对数据库中的资料随机抽取并进行三级编码,并未找到新的范畴和关系,说明理论是饱和的。
三、结合四链耦合解决路径及启示
(一)关于独角兽企业基于四链耦合解决“卡脖子”技术的路径分析
1、四链耦合——相关政策完善。在“创新”已进入国家战略的情况下,独角兽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与国家政策紧密关联。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既需深入了解独角兽企业情况,深入实际制定金融、产业政策,又需站在战略视角发挥创新精神,制定国家战略性政策。在信息交互上,政府与独角兽企业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独角兽企业将最真实的市场情况和最新的研究创新情况反映给政策制定部门,深化科学管理体制改革。
在政策制定上,应强化顶层设计并严守底线思维,总体战略在贴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具备激发独角兽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能力的条件,使其紧密连接上下游价值链,优化产业链,顺应中国超级独角兽发展的大潮流,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2、四链耦合——资金对接体系完善。四链融合中需重视金融链的作用,独角兽企业根据自身发展规模分为萌芽期、成长期、
成熟期、衰退期,对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金融策略。充分利用风险金融,站在金融行业实行科技金融计划的风口,独角兽企业应展现自身“敢勇敢拼”的特性,敢于迎接不确定性,发挥独角兽企业强创新能力的优势,解决独角兽企业发展融资贵、融资难的难题,健全融资机制,构建完整信贷体系,加快资金流通速度,完善资金对接体系。
3、四链耦合——产业集群、集聚。四链耦合是增强四者间的联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产业链在四链耦合中的作用,以健全“卡脖子”技术体系的经验,主动打破链间壁垒,构建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知识扩展与产业紧密合作一体化发展,形成完整结构。独角兽企业在产业链中居主导地位,一手连接上游供应商价值链,一手连接下方消费者端。面对“卡脖子”技术的威胁,企业应深入消费者需求,通过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的紧密联合为产品创新提供动力,通过企业之间交流合作形成产业集群,强化独角兽企业专业协作能力,以适应创新带来的产业进步需求。
4、四链耦合——创新体系全方面健全。在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上,独角兽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在寻找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技术商业化、技术扩散的创新链机制中,独角兽企业应精准寻找定位,顺应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联合,将市场需求反映给创新方,并注重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关于独角兽企业基于四链耦合解决“卡脖子”技术的启示。本文聚焦中国独角兽企业在攻克“卡脖子”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建议和对策,以加快我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独角兽企业形成应对“卡脖子”技术的解决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把握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金融链之间的关系,并加快四链耦合,达到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的效果。“卡脖子”技术对独角兽企业发展是难题,同时也是重要机遇,独角兽企业应抓住“卡脖子”技术的重要发展时期,依据四链耦合制定相关发展计划,推进企业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红建.创新:瞄准“卡脖子”技术[N].学习时报,2020-03-04.
[2]陈劲,阳镇,朱子钦.“十四五”时期“卡脖子”技术的破解:识别框架、战略转向与突破路径[J].改革,2020(12).
[3]成德宁.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面临的难题与潜力分析[J].国家治理,2020(45).
[4]吴一戎.完善科研产业链 解决卡脖子问题[N].人民政协报,2019-05-15.
[5]邵鲁宁.聚焦“卡脖子”难题,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N].社会科学报,2021-09-09.
[6]李卫东,李辉.“四链”融合激发创新潜能——济宁高新区倾力打造人才链+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模式[J].中国高新区,2014(09).
[7]陈雄辉,陈铭聪,孙熹寰,罗崴,吕春甜.“四链”融合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以广东地区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21(07).
[8]李晓锋.“四链”融合提升创新生态系统能级的理论研究[J].科研管理,2018(09).
[9]周江.四链融合对区域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9.
[10]闫超.基于耦合理论的高技术产业金融供给侧改革研究(博士)[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11]田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7.
[12]陈国生,刘小凤,蒋淑玲,丁翠翠,郭庆然,杨柳.湖南省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测度与路径选择研究[J].经济地理,2019.39(05).
[13]高辉红.紧扣“四链”驱动 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N].南昌日报,2021-01-23.
[14]郭凯,张田田,刘汝霞,游赵晗.河南省独角兽企业发展路径与成长机制[J].创新科技,2020(03).
[15]胡文显.加快培育浙江独角兽企业的对策研究[J].杭州科技,2018(02).
[16]李金华.中国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发展现实与培育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6(01).
[17]李文辉,王璨.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饲料,2021(12).
[18]蔺鹏,孟娜娜,马丽斌,马英杰.区域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机理和联动效果评估——基于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研究[J].南方金融,2019(01).
[19]祁大伟,宋立丰,魏巍.互联网独角兽企业生态圈与数字经济环境的双向影响机制——基于滴滴和美团的案例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21.35(02).
[20]秦煦,闫成建,李瑾.领跑未来产业发展 打造安徽“十四五”经济竞争新优势[J].安徽科技,2020(12).
[21]宋丹妮.基于汽车工业系统的政策链模型构建与分析[J].经济师,2017(09).
[22]宋立丰,祁大伟,宋远方.中国新兴独角兽企业估值比较基础与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03).
[23]孙福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及其突破口[J].科学发展,2020(07).
[24]孙兆东.发挥金融力量 破解“卡脖子”问题[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1-01-14.
[25]汤志伟,李昱璇,张龙鹏.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卡脖子”技术识别方法与突破路径——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01).
[26]王富贵,曾凯华.基于科技创新链视角的科技服务业内涵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
[27]余江,管开轩,李哲,陈凤.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08).
[28]张弛.大数据时代中国出版产业链的重构(博士)[J].华中科技大学,2015.
[29]张建洋.探索缓解中小企业“卡脖子”痛点新路径[J].江苏政协,2021(08).
[30]张岭,张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体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