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以佛山市三龙湾区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结果发现不同创新要素集聚对三龙湾企业科技创新影响不尽相同。在创新主体集聚方面,教育集聚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科研机构集聚反而限制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则对企业科技创新没有显著影响;在创新环境方面,金融、交通运输企业集聚对企业科技创新影响不显著,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与企业创新水平呈正向关系;在创新条件方面,企业自身资本、人力均能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可见,目前三龙湾企业对外部创新要素吸纳能力有限,产学研没有形成协同创新合力。因此,应进一步完善三龙湾创新要素路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升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
关键词:佛山三龙湾区;创新要素集聚;产学研;协同创新
基金项目:2021年度佛山市社科规划项目:“地理、技术、组织共生演化视角下三龙湾创新集聚对企业科技创新影响研究”(编号:2021-QN28)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2月28日
从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佛山、东莞、珠海也相应成立高端创新集聚区域,如佛山市三龙湾、东莞市松山湖、珠海市横琴。根据《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年)》,其战略目标为:到2022年,创新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到2025年,三龙湾创新集聚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创新资源要素高度集聚。企业是城市、区域创新的主体。本文聚焦佛山三龙湾区镇街,实证分析创新要素集聚对三龙湾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
创新要素集聚是指相关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要素,依托于创新主体,在地理位置上趋于集中,并最终形成协同发展的过程。结合广东各地区发展规划中集聚的创新要素内容,借鉴赵雪雁和孙雨对创新要素的划分,本文从主体和环境角度将创新要素体系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创新要素为产学研等创新主体、载体;第二类创新要素为人力、物力、资金、信息与知识等创新条件;第三类创新要素为国家的法制、政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创新环境。
一、佛山市科技创新现状
(一)佛山市科技创新成果。以专利数量代表科技创新水平,得出佛山市各区科技创新水平排名:顺德、南海、禅城、三水、高明。顺德区无论是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数,还是PCT国家专利申请都是最多的,尤其是PCT国家专利申请数量更是独居一档,高于其他区总和。可见,顺德区的科技创新水平要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南海区排名第二,其专利授权量、PCT国家专利申请比禅城区、三水区、高明区的总和还多。禅城排名第三,其科技创新成果相当于三水、高明两地区科技创新成果总和。三水和高明的科技创新水平要远远落后于其他三区。可见,佛山市各区科技创新水平差异较大,目前科技创新核心集中在顺德、南海和禅城三地。三龙湾横跨顺德、南海、禅城,因此研究其科技创新影响因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表1)
(二)创新要素集聚现状。本文选择相关创新要素所在行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衡量各创新要素集聚密度。为了更好衡量佛山市各创新要素集聚密度,我们选择跟佛山市经济总量相近的东莞市作为对比对象。通过查找两个城市统计年鉴,得到表2。(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佛山市创新要素集聚密度均低于东莞市。从各项目大小看,目前佛山市人口集聚最多的行业是教育行业,其次是金融行业,接着是交通运输业,最后是科研机构。可见,目前佛山市科研机构集聚度较低,与东莞市相比差距较大。从近年来佛山市各行业人口集聚密度变化趋势来看,佛山市金融业、教育业的从业人口所占比重逐年增加。
二、文献综述
目前,创新要素集聚与科技创新关系研究绝大多数是站在省市、产业等宏观角度研究创新要素集聚对城市、产业科技水平的影响,从微观企业层面尤其是非上市企业角度研究创新要素集聚对企业创新水平影响较少。
(一)理论基础。Storper最早提出“地理、技术、组织”三位一体理论,认为影响企业集聚的因素有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地理,基础设施、独特的资源比较优势、异质性的制度环境等可能成为集聚的向心力或离心力;第二维度是技术,技术体制特征和知识异质性使得决定空间创新活动的要素呈现不同的特征;第三维度是组织,组织不仅包括内部的组织形态,还涵盖企业文化、惯例和规则等要素。
在“三位”一体要素的耦合作用下,地区内企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关联,企业之间的技术范式和组织、制度、文化较为相近,这种技术距离、经济距离以及认知距离上的临近,大大降低了彼此之间的沟通成本,提高企业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对于那些无序的集聚区,虽然形成了在地理纬度上的集中,但没有良好的产业形态,不利于企业的创新。
综上所述,创新环境(地理、技术、组织)会影响创新集聚,而创新集聚路径会对企业创新产生重要影响,完善创新集聚路径对于企业创新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要素集聚与区域、产业创新绩效研究。周四清、庞程(2019)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制造业及教育行业协调发展良好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田喜洲、郭新宇、杨光坤(2021)研究发现劳动、技术、人才、金融等要素集聚及税收优惠政策都对地区内高技术产业各阶段创新能力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刘兵、张荣展、梁林(2019)实证研究发现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本集聚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李倩倩等(2021)研究发现航空运输通过增强创新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城市的创新能力。
Fritsch & Slavtchev发现产业集聚可以通过知识溢出来促进区域创新绩效,集聚程度过高时,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会减弱。张向荣(2020)发现由于劳动和资源集聚过度产生拥挤效应,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要素集聚与创新效率的联动中存在显著的“倒U型”结构。刘刚(2018)实证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具备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能力,但在样本期间尚未得到有效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企业研发投入、劳动力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推动。刘帅等(2021)研究中国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的时空格局与动态演化,结果发现我国科研机构与高校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呈增长态势,而工业企业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则呈下降态势。
(三)要素集聚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相关研究更多是研究创新要素对上市公司科技创新的影响。创新环境包括政府创新政策制度、城市交通环境、软件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等。王海花等(2021)以2008~2018年上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晏艳阳等(2019)研究表明,示范区的设立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孙文浩、张杰(2021)研究2016~2019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发现高铁站开通降低制造业企业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苏晓艳、李镇南(2022)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已步入过度集聚阶段,其专业化集聚显著抑制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由此可见,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是否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影响有多大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企业作为城市的创新主体,研究其创新水平对于城市、区域发展具有较大意义。根据前文的理论基础,分析创新要素集聚对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创新要素集聚对佛山三龙湾区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为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1、在创新主体方面:
1.a科研机构集聚正向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1.b教育单位集聚正向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1.c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正向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2、在创新环境方面:
2.a交通运输企业集聚正向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2.b金融企业集聚正向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2.c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正向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3、在创新条件方面:
3.a企业资本正向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3.b企业人力正向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三、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由于技术需求更多来自高新技术行业,因此本文选取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选取对象为2020年佛山市三龙湾5个镇街共计337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据来源于企查查千寻地图分行业板块、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数据库。(表3)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假定。因变量: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以企业在近3年专利申请数作为衡量指标。自变量:根据前文分析的创新要素体系,创新要素集聚分为三大类:(1)创新主体指标;(2)创新环境指标;(3)创新条件指标。
1、创新主体集聚度指标。根据陈建军等研究,创新要素集聚是通过区域内产业相关的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的聚集而形成的集聚效应。本文以企业周围5公里内科研机构、教育单位、专精特新企业的集聚数量占周围所有企业比重作为创新主体集聚度衡量指标。
2、创新环境指标。创新环境指标包括交通运输、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等指标。本文用企业周围5公里内交通运输企业集聚数量所占比重代表交通运输集聚度;用企业周围5公里内金融企业集聚数量所占比重代表金融集聚度;用企业涉及的法律案件数量代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3、创新条件集聚度指标。创新条件指标包括企业资本、人力,分别用企业的注册资本以及参保人数衡量。(表4)
为消除相关变量大小差异大而形成的异方差,对相关变量取自然对数处理,建立本研究模型:
lny=α+β1lnkx+β2lnjy+β3lngz+β4lnjt+β5lnjr+β6fl+β7lnzc+β8cb+β9cl
(三)描述性统计。从表5可以看出,目前科研机构集聚度、教育单位集聚度、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度、金融机构集聚度、交通运输企业集聚度、企业注册资本内部差异较大。从企业角度看创新要素集聚度,佛山市科研机构、教育机构、金融机构、交通运输企业的集聚度较低,这与前文从就业人数角度分析结果一致。(表5)
(四)实证分析
1、多重共线性检验。为避免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而影响回归结果有效性,本研究对模型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表6)
由于模型VIF小于10,因此该模型不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2、回归结果。为消除异方差带来的影响,本研究采取稳健性回归方法,得到如表7回归结果。(表7)
由Prob>F=0.0000看出,模型整体拟合效果好。从回归结果看,科学机构集聚度kx、教育单位集聚度jy、知识产权保护环境fl、注册资本zc、参保员工人数cb、成立年数cl均通过10%显著性检验,而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度gz、金融企业集聚度jr、交通运输企业集聚度jt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目前佛山科研、教育事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创新条件显著影响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而专精特新企业、金融、交通运输企业集聚没有显著影响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3、回归结果分析
(1)创新主体(产学研)集聚度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从科研机构集聚度回归结果来看,其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现阶段三龙湾科研机构集聚对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影响显著。从影响大小及方向来看,其回归系数为负数,表明阶段佛山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显著抑制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这与假设1.a不符。其深层次原因可能是目前科研机构与企业没有形成有效协同创新,两者依旧处于创新资源竞争关系,科研机构的创新要素的集聚把企业挤出要素市场,从而影响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企业每提升1%单位,企业专利数量将降低0.45%单位。
从教育单位集聚度回归结果看,其通过10%显著性检验,表明教育行业集聚能够显著影响三龙湾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其回归系数为正,大小为0.47828,表明教育行业集聚正向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教育行业越集聚,企业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越多,这与假设1.b相符。同时,每提升1%教育单位集聚度,企业专利数量增加增加0.47828%。尽管目前义务教育相关培训企业数量减少较大,但相关职业培训、文艺素质教育仍然对人才培养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有助于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提升教育行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产学研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借鉴作用。
从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度回归结果看,其没有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现阶段佛山市顶尖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辐射效应还不显著,这可能与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有关,当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较差时,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效应就越弱,导致假设1.c不成立。从回归系数大小及影响方向来看,专精特新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
(2)创新环境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从金融企业集聚度回归结果看,其系数为负,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2.a不成立。表明目前三龙湾金融企业集聚度与企业科技创新关系不显著,金融企业的集聚不能显著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由此可见,金融企业集聚水平有待提高,对企业科技研发的支持作用没有显现。
从交通运输企业集聚度回归结果看,其系数为负数,没有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假设2.a不成立,交通运输企业的集聚会降低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但影响效果不显著。从三龙湾编制的用地布局和原本各街镇编制的规划可以看出各规划在空间布局上的差异,也因此产生了不同的道路选线与用地布局方式,导致了规划建设实施部门无所适从,工作无序,陷入打乱仗的局面,从而影响交通运输企业集聚的效应,造成对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影响不显著。
从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回归结果看,其系数为正,且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假设2.c成立。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与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呈现正向关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越强,对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保护性越强,因此企业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水平。从回归系数大小看,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每提升1单位,则科技创新水平增加0.003%。
(3)创新条件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企业自身创新条件回归结果均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可见目前佛山市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仍取决于其自身的发展潜力。
从注册资本回归结果看,其系数为正,且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企业注册资本越大,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越多,因为企业资本多大,其抵抗研发风险能力越强,越有动力进行科技研发,相应的科技创新成果也越多。从系数大小来看,企业每提升1%单位资本,专利数将增加0.22%,由此可见假设3.a成立。
从参保员工人数回归结果看,其系数为正,且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参保员工人数与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呈现正向关系,企业参保员工人数越多,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越高。企业通过人才的汇聚增加研发人员从而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假设3.b成立。
(4)控制变量企业成立年限回归结果分析。从成立年限回归结果看,其系数为正,且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企业注册资本与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呈现正向关系,企业成立年限越长,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越高。成立年限越长,企业对市场越了解,对市场的反应也越准确,能够降低研发过程中带来的风险,因此其科技创新水平也相应越高。
四、结论
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的回归结果看,目前三龙湾企业吸纳外部创新要素能力有限,企业现阶段更多依赖自身创新条件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在创新主体集聚方面,产学研没有形成协同创新合力。教育行业能够为企业培养人才,从而显著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而研发机构对创新资源的争夺反而显著限制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出。除此之外,受创新要素集聚水平、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专精特新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效应没有呈现。因此,促进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深度融合是现阶段佛山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在创新环境方面,目前佛山交通运输、金融企业集聚没有显著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这可能与集聚度水平不高有关。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越好,企业科技研发成果越多。因此,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能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
在企业自身创新条件方面,企业自身创新条件(资本、人力)对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起到显著促进作用,现阶段佛山市企业科技创新依旧依赖企业内核发展。企业注册资本、成立年限都能够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研发成功。参保人数对企业科技水平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表明企业人才依旧是企业研发的第一动力。
五、政策建议
(一)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知识、技术提供者设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中介服务机构能够在技术评估、产权交易、法律咨询等方面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中介服务机构的中介作用,能够促进产学研三方深度融合,实现资源的高度整合,从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
(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目前,佛山几所研究院都有孵化企业,但总体上看,产研合作的数量以及深度都有所欠缺。产学研合作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及创新,借鉴日本产学研实践案例,以研究型高校为轴心,在周围创建科技城与高新技术园区,园区内设研究所、企业等机构,各方围绕高校形成一个整体。这既能使高校及时掌握企业需求与市场动向,又能有效促进“产”
“学” “研”三方科研成果的共享与信息、技术的交流。考虑到目前三龙湾区已经成立相关的研究院、实验室,该模式可以转变成加强研究所、实验室与当地高等院校的交流沟通,避免由于研究所团队本身所属的高等院校距离太远而产生大量沟通成本,同时也能融合佛山本地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提升当地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三)加强金融科技发展。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对科技活动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发挥佛山市科技金融路演中心的中介作用,组织更多的投资主体(如国内创投机构、银行、上市公司)参与投资佛山科技企业。做大做强佛山市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对部分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高层次人才团队、重大专项成果转化等进行投资。加大力度拓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风投创投机构加大对各类科技企业的投入力度。减少企业在购买科技成果中的资金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使得企业间、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间的交流有的放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研究所、实验室等知识、技术提供者应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应过度依赖外部法律平台解决自身知识产权问题。应完善单位组织架构,成立知识产权委员会,吸纳有关知识产权专业技能知识的人才加入团队,以应对成果转化、保护、应用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作者单位:佛山开放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赖一飞,覃冰洁,雷慧,李克阳.“中三角”区域省份创新要素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3).
[2]赵雪雁,巴建军.甘肃省区域科技创新要素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
[3]周四清,庞程.产业集聚及协调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金融业、教育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9).
[4]田喜洲,郭新宇,杨光坤.要素集聚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21.42(09).
[5]刘兵,张荣展,梁林.创新要素集聚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政府控制的调节作用[J].技术经济,2019.38(12).
[6]李倩倩,陈薇.航空运输、知识空间溢出与城市创新能力——来自19个大城市的证据[J].科技和产业,2021.21(02).
[7]张向荣.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要素集聚与创新效率联动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20.39(04).
[8]刘刚,张友泽,袁红展.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吗?——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检验[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8(06).
[9]刘帅,李琪,徐晓瑜,乔志林.中国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的时空格局与动态演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6).
[10]王海花,杜梅.数字技术、员工参与与企业创新绩效[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1.33(01).
[11]晏艳阳,严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9.33(06).
[12]孙文浩,张杰.高铁网络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动态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6).
[13]苏晓艳,李镇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促进高新企业技术创新吗?——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22(01).
[14]樊冲.日本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及其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1.12(06).
[15]庄毓敏,储青青.金融集聚、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创新[J].财贸经济,2021.4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