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双循环”视角下西藏体旅融合发展研究
第689期 作者:□文/王 坤1 王兴怀1 杜 鑫2 李利强1 时间:2022/9/16 16:19:58 浏览:365次

[提要]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厘清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西藏进行体旅融合的现实需要和必要性,探讨西藏体旅融合面临的现实困境,继而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西藏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西藏;“双循环”;体旅融合;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20年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委托课题:“推进西藏‘体旅融合’对策研究”(编号:XT-WT202029);西藏民族大学2021年校内科研青年项目:“美好生活需要视域下西藏‘体旅融合’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编号:21MDQ0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310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对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社会环境、现实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作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为现阶段我国体育和旅游产业在未来的高效发展指明战略方向。西藏体育和旅游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对我国体育和旅游产业发展有着引领和导向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整西藏产业间的供需平衡,也是均衡西藏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由于西藏体育和旅游产业存在供给结构的失衡以及供需错位,导致西藏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不尽如人意。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使西藏体育和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成为国家和业内关注的重要议题。

一、“双循环”视角下西藏体旅融合发展现实需要

体育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循环涉及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体育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国内体育和旅游市场体系的支撑,更需其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适应,相互补充。社会高速发展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体育和旅游成为广大群众选择的休闲娱乐方式,体育作为人们强身健体的优质渠道,旅游作为人们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润滑剂。西藏得天独厚的高原风景、悠久醇厚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同时,体育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必然引起供需不平衡,如何实现西藏资源互补,互相补充获得最佳效益,快速提升经济生产总值,是西藏在打造体旅融合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双循环”背景下加快体旅融合发展是当前西藏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谋划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以体促旅、以旅彰体,将其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也是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神的具体措施。

二、“双循环”视角下西藏体旅融合发展机遇

(一)有利于激发西藏市场主体的质量和活力。旅游业和体育业作为西藏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产业质量和活力直接决定了西藏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成果的好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有着决定性作用,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于西藏而言,以畅通西藏和内地市场为主要方向和目标,有利于西藏体育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产生的市场价值极具潜力,优化其市场结构,所产生的裙边效应和市场价值以及与旅游业和体育业涉及的相关产业附增的经济价值难以用数字具体体现。对林芝、昌都、那曲、拉萨和阿里等地的自然风景资源、人文特色风俗以及其他有待挖掘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对旅游业和体育业跨资源整合发展,使市场主体的质量和活力更加优质和灵活。

(二)有利于西藏“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西藏地处“一带一路”建设周边区域,地理位置突出,区位优势独特,对西藏稳步推进旅游业和体育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条件。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西藏整体而言,自身的先天优势仍未得到最优的开发和利用,主要集中在体育旅游模式不合理,市场化程度不高,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体育旅游开发科学性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仍有待商榷。“一带一路”为西藏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和新的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体育旅游产业对各类资源要素供给流动补充,还使得各类资源在市场中高效配置和深度融合,在促进旅游业和体育业要素流动的同时,对西藏经济市场的进一步对外扩大开放注入新动能。

(三)有利于西藏的文化交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止步“里子”的国内循环,也不是完全展现“外在”的国际循环。文化无国界,以文化为引,交流为主,西藏地理区位特殊,地貌多样壮观,与新、川、青、滇等省接壤,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国家或地区毗邻。拥有多条交通线路,公路有青、川、新、滇、中尼等公路交通路线;铁路有青藏、拉日以及正在修建的拉林铁路。依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体育和旅游的知名度,对西藏的主要旅游线路和体育项目进行宣传,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使游客进一步了解藏文化,依据游客在体验中反馈的感受和见解,选择适宜的方案对下一阶段打造体育旅游品牌,构建企业文化做好信息的收集,为西藏与区内外的文化交流奠定良好基础,有利于加强西藏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

(四)有利于优化西藏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须以确立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为出发点,但西藏体育旅游结构严重失衡,主要旅游企业为星级酒店和旅行社;体育业以体育赛事、体育健身和体育文化为主。结构失衡必然会影响到从业人员的规模和类型,直接导致产业吸纳就业率和产品附加值降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则对经济效益的提升影响巨大。经济发展格局的部署对西藏经济产业的结构变化至关重要,有利于西藏体育旅游市场开发转型升级,提高体育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扩大西藏体育旅游市场,激发体育旅游消费需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优化西藏体育和旅游产业,可以使体旅产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使资源配置得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在满足西藏体育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提升西藏体育旅游产业的效益,加速西藏旅游业和体育业快速融合。

三、“双循环”视角下西藏体旅融合发展困境

(一)市场开发效应未能充分凸显。西藏体育业和旅游业市场融合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市场开发效应未能充分展现,主要表现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方面。在开发过程中,市场难以集中,景点分散,开发模式基本一致,旅游产品未结合当地特色予以经营,市场内供给的产品单一,差异性不大;市场结构主要被当地寡头垄断,受旅游淡旺季影响,市场定价波动大,营销模式单一;市场行为主要以旅游观光为主,对体育项目的参与度较低,营销行为也存在较多问题;市场绩效主要表现在西藏体育旅游市场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在全域内差异性不大,普遍存在项目同构化和层次水平低的经营现象。西藏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具有巨大潜力,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其在体育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未能将各地区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制约了西藏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

(二)缺乏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人才供给不足与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息息相关,多数融合产业间需要相关专业人才的支撑,而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够等问题较为突出。体育旅游相关专业少,高校很少有专业性的培训和针对性的课程,体育业和旅游业只在各自行业内开展有关培训和课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社会需求严重不足。近几年,西藏政府虽然大力推动体育旅游业发展,但较于国内其他地区略显不成熟,未能形成成熟度较高的人体培养体系。同时,复合型人才的吸引程度不够,现今虽具有一定的人才储备,但体育旅游复合人才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经验,导致整个体育旅游服务体系管理不好、服务质量不到位等严重问题,大量顾客的不满意,直接影响客户消费,致使市场缺乏活力。虽有政策红利支持,但没有专业性人才的支撑,难以吸引外地企业投资。西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但开发较少,群众参与度低,同时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在快速湮没,急需复合型专业人才开发和创新体育旅游项目。

(三)体育旅游资源处在欠合理开发状态。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区域性差异过大,体育和旅游产业融合进程中的资源整合水平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凸显,永久持续性难以有效把握。西藏拥有丰富的水体体育、山体体育、民族体育、节事体育的旅游资源,众多利好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了隶属于西藏体育旅游的品牌效应,但就整体而言开发运营的体育旅游资源仍然很少;同时,已投入运营的体育旅游资源在管理运营方面仍存在不合理现象,大多数优质资源的前期规划开发没有具体详细的方案,运营过程中的体育旅游资源项目全域大体一致。西藏体旅融合虽然已经初具雏形,但缺乏整体规划,融合深度不足,旅游景区如何匹配体育赛事的开展没有明确规划,山地户外资源、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冰雪项目资源、节庆体育资源、高原训练基地等优质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四)群众需求与有效供给之间不平衡。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品牌效应的叠加,西藏第三产业在国内同产业发展当中稳居前列,旅游业向个性化发展,观光旅游形式逐渐转变以休闲度假和养生为主。现阶段,西藏虽然旅游和体育项目众多,但基础设施和经营同构化现象普遍,在消费需求逐年增长的前提下,已然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体育旅游产业结合当地特色运营,止步眼前经济效益,众多可以派生和创新的新兴项目未能准确开发定位。旅游线路在统筹规划过程中,设置的旅游项目难度普遍偏大,对游客的参与要求很高,多数游客望而却步。此类情况运营方只是用表演和讲解的方式供消费者了解,未能使游客亲身参与,大大降低消费者的旅游欲望。品牌效应和服务质量达不到游客需求,在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日益严重。

四、“双循环”视角下西藏体旅融合发展路径

(一)培育企业竞争力,形成区域特色化体旅产业。体育旅游在当前国际和国内已成为一种趋势。就西藏体旅产业而言,首先,应当着力提升产业供给质量,利用企业公司的投资或者融资渠道,做强体旅产业服务链,提高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深度,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其次,在政策合理的范围内,对市场需求进行明确定位,结合西藏现有的体育特色小镇,挖掘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结合旅游经济,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实现体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打造不可复制的西藏文化符号,形成品牌效应,开发适合各地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形成“一城一品” “一县一品” “一区一品”的发展格局,充分彰显西藏特色。

(二)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培养体旅产业后备人才。人才素养的高低决定产业发展的未来,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首先,西藏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体育旅游复合人才的培养上需具备一批跨学科、具有跨界融合思维的优质教师团队;其次,在西藏高校体育学科教育中开设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学科专业,在经济学科教育中开设体育产业、体育管理、体育经济学等学科专业,两者同向而行,培养体旅产业的专业型人才;最后,由政府牵头,企业实施,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定期对现有的体旅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经营理念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规范化服务水平,培养西藏体旅融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加快西藏体育旅游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经济发展硬件资源配置。

(三)建立体旅产业示范区,完善区域产业服务体系。西藏体育旅游示范区的建造可以极大地整合现有资源和项目,加快推进基础建设、赛事体系、生态和行业建设、体系创新、产业整合和理论研究。借鉴和学习国内外成熟的体旅产业经验和发展模式,一方面以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技艺为基础,运用现代技术,如“云计算” “互联网+” “数字工程”,打造西藏体旅融合的产业链,在西藏人流量较大的区域打造体旅融合示范区、“网红打卡点”和“西藏礼物”;另一方面引进龙头产业,助力西藏本土体旅产品的发展,为体育旅游融合产品的开发和营销提供资源支持,避免短期行为,从个别区域辐射至西藏广大地区,形成区域间和产业间的耦联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促进西藏体旅产业的全面提升。

(四)创新产业模式,研发广大游客所需的产品。人们常说:“人的一生一定要去一次西藏,因为那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西藏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环境已成为人们向往的圣地。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一方面借助高原特色,将“体育元素”融入西藏旅游景区,围绕旅游人群的“吃、住、行、娱、购”等活动,精准把握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打造西藏体旅设施的特色化,提升消费者欲望,形成规范有序的体旅环境;另一方面以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为主导,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使游客切身感受西藏历史文化的魅力,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不仅为传承和保护西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做出贡献,还对西藏体旅融合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1.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2.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沈克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形态与方略举措[J/OL.体育学研究,2021-05-08.

2]吕哲,朱津朋,卢威威.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疆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03.

3]王定明,李喜艳.西藏节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0818.

4]刘琦,熊坤新,普布次仁.关于西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若干问题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2.

5]刘伟.以新发展格局重塑我国经济新优势[N.经济日报,2020-09-241.

6]谭镜明,图登克珠,陆辉.西藏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

7]朱亚成,季浏.西藏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PEST分析[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6.

8]王亚磊.“健康中国”背景下西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J.内江科技,2020.4112.

9]杨海航,王兴怀.西藏民族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63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