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第689期 作者:□文/盛 洁 张 静 时间:2022/9/16 16:29:09 浏览:264次

[提要]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工具,以20012021年间CNKI数据库中266篇关于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和CSSCI期刊文献为原始数据,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根据知识图谱与文献回顾分析结果发现:产业链与企业创新领域研究的演进过程可以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与爆发期三大阶段;研究的重点经历产学研合作的初期探讨、产业链概念的逐渐清晰以及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的体系构建阶段;跨区域与跨机构的研究合作网络相对稀疏。针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未来展望,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强化研究视角,并加强跨区域、多领域的研究合作以及提升理论成果的实践指导应用。

关键词:产业链;企业创新;知识图谱;CiteSpace

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政策工具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2021WQNCX101);广东理工学院2021年度“质量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微课堂+学生社区’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XGG202135);广东理工学院2021年度“质量工程”项目:数智会计产业学院(CYXY202101

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38

当下,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经济新常态双重局面,对内存在产能过剩、供给效率较低的发展问题,对外面临全球经济下滑、国际贸易成本上升等多变形势,对经济的稳定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带来重要挑战。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复杂形势,习近平在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明确提出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优化经济供给质量和发展效率,为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由此拉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序幕。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善低端供给大量过剩、有效供给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从产业层面入手是必由之路。必须通过产业链治理优化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加供给侧的创新产出,从而实现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的跃迁过程。因此,研究产业链治理优化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对缓解和解决产能过剩和供给不足的问题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产业链与企业创新是经济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热点问题,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持续关注。通过应用定性案例分析与定量数据统计,学者们探讨了包括过程演变、治理范式、治理结构、内在机理、治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热点,不断提升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研究深度与领域范畴。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更倾向于对典型地区或代表性案例的经验总结,但对研究领域成果的系统梳理相对较少,高质量的文献综述以及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可视化定量分析较少有人涉及。因此,本文借助CiteSpace作为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20012021年间CNKI数据库中的226篇关于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核心和CSSCI期刊文献为原始数据,通过知识图谱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直观反映产业链与企业创新领域研究的现状和态势,为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领域未来展望与热点挖掘提供思路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为了提升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在检索时设置样本数据的来源为CNKI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具体地,通过高级检索,以“产业链”和“企业创新”为主题进行精准检索,并将检索截点设置为20211231日,得到检索结果269条。进一步,通过人工筛选剔除新闻报告、会议记录等关联较小数据,最终得到266条有效目标。将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依次基于“Author” “Institution” “Keywords”等操作指令进行知识图谱制作,形成文献回顾的资料支撑。

二、文献统计分析

(一)研究趋势分析。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关于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文献进行年度统计,分别得到每一年中的发文量数据,并将统计结果绘制成目标领域的发文量年度趋势变化图,具体如图1所示。(图1

从图1可以发现,在产业链与企业创新领域,学术研究的成果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且根据上升趋势的特征可以将我国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20012005年)、发展期(20062010年)、爆发期(20112021年)。通过进一步结合时代背景,可以发现学者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力度与成果产出与社会热点的变迁息息相关,尤其是宏观政策背景驱动影响较大。

20012005年是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的萌芽初生阶段。在此期间,地方政府部门开始尝试对产业链优化进行政策指导,如厦门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内联工作促进我市产业链延伸的意见》,对切实发挥内联工作在推动产业链延伸、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起到了试点推动作用,紧跟政策趋势,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开始逐渐在学界得到关注,慢慢开始形成关于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基础研究成果。20062010年是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发展期。随着试点效用的逐步显现,更多地方政府部门开始加入到产业链优化布局之中,如滨州市出台了《鼓励支持纺织家纺服装产业链延伸的意见》、南京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LED产业链发展的意见》,给予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更加强劲的政策导向,为学者研究的实践价值描绘了清晰蓝图,相关研究成果表现出较为稳定状态。20112021年是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爆发期。201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接连公布了关于产业链指数的报告,按照行业分类的方式对产业链进行划分,对引导企业产业链整合与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此外,农村农业部、交通运输部、司法部等部门也纷纷开始从高层布局各领域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对于区块链与企业创新的关注力度达到一种空前的高度,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研究成为具有重要时代价值的研究话题,相关成果产出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关键词分析。基于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阶段的划分基础上,利用CiteSpace软件的年度关键词工具进行相关阶段的词频提取,可以汇总得到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的不同阶段热词。通过阶段关键词的演进分析,可以发现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处于不断完善和丰富的状态,概念内涵不断深化,领域范畴不断拓展。(表1

20012005年的萌芽期,有学者开始关注到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并不断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概念进行探索与界定。通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动性是学者们的共识性认识。孙公平和王观忠(2001)以煤电铝产业链为例,研究如何通过产学研整合实现产业链健康发展,并以此实现技术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傅允生(2005)指出专业化是企业发展与竞争力构建的有效手段,创新需要异质性资源与企业集群的功能耦合,在产业链结构优化的基础上促进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实现。可以发现,这一阶段中,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到产业链对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主要从产学研等企业合作方式来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的方式,但对于产业链的概念内涵还缺少明确的界定。

20062010年的发展期,在前期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概念定义开始逐步清晰,并拓展到对合作模式、创新能力、创新模式与企业集群等具体研究对象上。王余和蒋志明(2007)提出产业链指的是从自然资源到消费市场的流动过程,用以概括产业生产资源从不同层次、不同渠道,从上下游企业到消费者的传递过程。刘友金(2006)基于分工思路探讨产业链在企业集群的耦合机制作用,研究创新能力集成的形成机制与基本条件。傅咛和魏立萍(2009)进一步构建了产业链创新网络模型与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发现创新意识、员工素质、写作能力、创新效益、产品竞争力与产业链长度和配套能力会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显著影响。

20112021年的爆发期,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有了全面性的提升,研究视角进一步加深,许多学者以更加全面系统的视角进行研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更为深刻有效的手段。刘康和曾繁华(2011)在回顾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时,提出了技术链的概念、结构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技术链整合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李文鹣等(2021)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合作创新稳定性问题,构建了以整车企业与电池企业为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积分交易价格,以及其与研发补贴、税收优惠的搭配对博弈主体行为的影响。

(三)发文作者分析。基于CiteSpace软件的“author”的聚类功能,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的发文作者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领域相关学者的产出及合作状况。通过调整相关指标,最终得到产业链与企业创新核心作者的知识图谱。(图2

从产业链与企业创新发文作者的知识图谱来看,张羽飞、原长弘、张树满、顾洁、马双和胡雯等人是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的高频发文作者,同时也是国内较早开展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的代表学者。张羽飞等(2021)基于产学研融合内涵,构建微观层面企业产学研融合程度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样本数据验证了产业链融合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发现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融合广度、深度和频度总体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正逐步迈向深度融合阶段;产学研融合广度和深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产学研融合频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此外,环境不确定性会强化产学研融合广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削弱融合深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并增强融合频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顾洁等(2021)基于20102016年上海市1637家企业样本数据,描绘城市内部云计算产业空间特性,并分析不同集聚模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发现上海云计算产业呈现中心集聚、多点联动的空间格局,随着产业链向后端延伸,企业的空间分布越向中心城区集聚;云计算产业仍然具有地理性,产业链内部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不同技术类型企业创新的影响呈现梯度变化特征。众多代表性学者作为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的中坚力量,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对优化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对我国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外,根据图2的显示结果,在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领域主要存在三个重要的作者合作团队,分别为张羽飞(西安交通大学)、原长弘(西安交通大学)和张树满(浙江工商大学)作者团队,顾洁、胡雯和马双(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作者团队,欧光军、雷霖、杨青和王龙(武汉科技大学)作者团队。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主要还是以同一单位为依托,以共同平台为基奠,开展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研究,每个团队有着自身的研究领域和目标倾向,研究成果以团队成体系。但是,学者之间跨单位、跨地域合作的情况不多,各作者团队间沟通交流较少,研究交流网络并不密切,彼此之间的学术联系相对稀疏。

(四)研究机构分析。借助CiteSpace软件中“Institution”的机构分析工具,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领域的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其中,圆形节点表示相关研究机构,直径及字体大小表示机构的发文量水平,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连线来表示,并且线条越粗,合作的文章数量越多。由图3可知,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领域高频发文机构主要包括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公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等。从研究机构性质出发,国内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多为高校中的管理学科和社会学科。(图3

根据研究机构的发文记录与数量统计来看,北京工业大学是最早在产业链与企业创新领域进行探索的机构。在其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南京大学也相继产出成果,纷纷开始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展开研究。总体上看,不同研究机构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研究热度均保持较高的热情,并且传统文科高校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领域的研究具有更高的关注力度与产出水平。

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量来看,虽然近年来,产业链与企业创新这个领域逐渐得到了学术团体的关注,但从总体效果来看,跨机构之间的合作仍然较少,仅有个别机构保持小规模的合作状态,表明相关领域的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学术壁垒,知识信息的交流与研究成果的共享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作为重要的合作网络之一,但三个机构的中心性皆为0,表明在该领域的影响力还不够突出,这可能是由于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相对而言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仍待进一步发展。和其他学科一样,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要想实现全面发展,并在国际研究界取得一席之地,亟待进一步提升跨机构、多领域的研究合作,不断提升研究的水平深度与范围广度。

三、结论

基于CNKI数据库中关于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的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文献,本文借助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20012021年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分析了该研究领域的阶段趋势、关键词演进过程与路径、作者知识图谱、科研机构状况和发文期刊情况。

(一)从研究趋势上来看:学界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研究经历了萌芽期(20012005年)、发展期(20062010年)和爆发期(20112021年)三个阶段,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的关注力度不断提高,研究成果不断丰富。随着对创新战略的不断重视以及产业链整合研究的持续推进,产业链与企业创新开始由传统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与整合式创新模式不断演进,治理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不断得到重视。

(二)从关键词演进过程与路径来看: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内容围绕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的实际情况,不断拓展研究深度与范畴广度。从最开始以产学研合作为视角进行产业链与技术创新的初步涉猎,到产业链与技术创新概念的不断清晰,研究视角进一步加深,形成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视角和更为深刻有效的手段,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开始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

(三)从作者知识图谱来看:张羽飞、原长弘、张树满、顾洁、马双和胡雯等学者是较早进入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领域和取得较多研究成果的主要学者代表,以他们为代表的学者对研究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国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

(四)从科研机构状况来看:不同研究机构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研究热度均保持较高的热情,其中传统文科高校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具有更大的热情和成果产出。不过众多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不够密集,机构多采取的是对各自目标地区的典型案例研究,彼此之间的研究合作相对较少,研究的合作参与平台与成果的互动分享网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展望

通过整体分析可以得知,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研究热度逐渐得以提升,在要素分析、体系构建、工具创新等诸多方面建树颇丰,为我国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深入和完善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理论创新水平不高、合作网络程度较低、实践推广难度较大等问题依旧存在,展望今后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可以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产业链与企业创新领域的研究应继续强化研究的深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管理方式,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研究需要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市场治理理论体系。在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进一步研究展望中,国内学者应加强对我国发展现状的把握,通过典型模式的总结凝练出具有普适性、推广性的产业链与企业创新以及相关的治理理论和管理模式。

(二)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应加强学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建设。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高校科研机构需要三方联动,增加学者在产业链与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界在产业链与企业创新交流的频率,鼓励跨区域、跨学科合作机构的建立,促进学界对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水平的提高。

(三)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应提升理论成果的现实指导价值。政府部门可以提升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程度,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关于产业规划、治理指导、成效检验等第三方合作,甚至可以在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的部分问题解决上进行政府购买服务的试点和推广。对建设成效较好的企业和模式,应该作为建设示范来进行进一步的推广,通过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促进产业链与企业创新研究的深度和效率。

(作者单位:广东理工学院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爱贞,陈凤兰,何诚颖.产业链关联与企业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2109.

2]张向阳.构建基于产业链集群的开放式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2106.

3]许基南.基于产业链的品牌联合[J.经济管理,200801.

4]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5]蒋国俊,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6]杨锐,张时乐,芮明杰.基于关键资源视角的垂直网络组织及治理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1107.

7Popp AToms SWilson J.Industrial districts as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Resourcesnetworks and structuresJ.Management & Organizational History2006.0104.

8Rui BSwann P.Do firm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J.Research Policy1998.2705.

9Asheim B TCoenen L.Knowledge base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aring Nordic clustersJ.Research Policy2005.3408.

10Poon J P HKedron PBagchi-Sen S.Do foreign subsidiaries innovate and perform better in a cluster Aspatial analysis of Japanese subsidiaries in the USJ.Applied Geography2013.4403.

11]高照军,张宏如.企业成长与创新视角下的产业链升级研究[J.科研管理,2019.4005.

12]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

13]孙公平,王观忠.河南神火集团有限公司以技术创新促企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0112.

14]傅允生.专业化产业区的结构与功能分析[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501.

15]王余,蒋志明.化工主导产业链高级化与产业集群创新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01.

16]刘友金.集群式创新与创新能力集成——一个培育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17]傅咛,魏立萍.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分析——以厦门海沧石化产业集群为例[J.亚太经济,20090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601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