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财会/审计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剖析
第528期 作者:□文/徐 琪 时间:2016/1/1 16:41:46 浏览:1151次

[提要] 近几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愈演愈烈,严重干扰证券市场的经济秩序。本文通过对舞弊手段和成因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率,进而提出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治理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1115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

随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越来越受到相关利益者的高度重视,如何尽早识别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只有充分了解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舞弊手段,才能防患于未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有:

(一)改变会计核算方法,调节利润水平

1、虚假确认收入、费用,人为调节利润。这种手段通常是较明显的造假行为,即通过会计造假来杜撰经营活动和经营业绩。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上市公司半年报或年报即将公布之前,上市公司为掩盖重大亏损或制造虚假业绩,利用各种手段虚构利润粉饰报表,令股东及相关利益者“满意”。具体手段主要有:忽略年度差异提前确认销售收入;将预收收入确认为营业收入;虚开增值税发票,制作假的购销合同、出口报关单,以及免除赋税的文件和票据、运输单据等一系列票据或采用原始凭证入账的方式,虚假增长收入;隐瞒费用,蓄意推迟销售费用的确认,虚增当年利润。

2、通过更改折旧政策,虚增利润。折旧政策包括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是人为主观评估来确定的,有一定的变动空间,就折旧方法选取来说,企业也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加速或减慢折旧,人为调节利润。这样看来,折旧政策受主观影响很大,给企业舞弊提供了空间。

3、将不合理的费用资本化,对利润进行人为的调整。主要手段表现为:钻会计制度的漏洞,计算资本化利息,从而对财务费用产生影响;将年末产生的费用调入递延资产;将利润表的费用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待摊费用项目或长期待摊项目,等等。

4、人为调整应收账款、存货。主要方式有:在明知高龄应收账款不能收回的条件下,为了增加利润而不予冲销或者为了隐藏利润而多计提准备金;少提存货跌价准备增加资产等。

(二)虚增挂账资产,提高资产的价格,隐瞒经营不善所造成的损失。具体手段有:虚增银行存款;虚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在建工程;虚构投资;虚增应收账款、存货。

(三)虚构业务收入,增加经营利润。企业通过虚构业务,将委托资产收入、股东让利等非主营业务收入计入主营业务收入,以此来掩盖企业主营业务亏损及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降低的情况。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分析

(一)巨大的利益诱惑。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通过正常经营渠道无法得到的超额利益,从股票市场上“圈”到更多的资金,肆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而有些中介机构、管理部门为了从中“分得一杯羹”,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利益,在虚假会计信息生成和传播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不仅企业本身乐于这样做假,当地政府也往往支持这样做。因为成立股份公司既能筹集到数量可观的资金发展地方经济,又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业绩。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其他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而公司上市后,有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为了满足增发新股或者配股的条件,提高配股的价格,达到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的目的,经常采用虚增利润、少报亏损的方法,制造、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

(二)信息不对称。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产权裂变,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同时也产生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体现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与整合的组织机制-委托代理制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分层授权并以董事会为核心的产权控制模式。经理层行使经营权,直接指挥并控制企业、会计部门及其核算与报告活动,掌握了充分的内部信息;大股东凭借优势股权成为董事会成员,能够直接从企业取得较为详细可靠的信息并监督经理层,经理层和大股东作为公司管理者控制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中小股东由于股权比例小而远离企业最终控制权,他们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完全是局外人,对会计信息的占有处于先天劣势,只能以间接的方式获取信息来监督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履约情况,是会计信息的需求方。正是为了适应众多且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强烈需求,上市公司采用了公开披露的方式提供财务报表。也正是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引发了财务报告造假问题。由此可以说,信息不对称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客观环境。

(三)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制度不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参照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采用的是原则导向型。原则导向型的特点是各项会计准则的规范是粗线条的,具体操作要借助于职业判断。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稳健性原则,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防高估资产价值,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事实上,在我国由于没有统一的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标准细则,上市公司既可以通过少提资产减值准备掩盖风险,虚增利润,也可以通过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少利润或加大亏损,这就在客观上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治理对策

(一)完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透明度

1、改善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在准则制定之前,应向社会公众公开更多的已有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世界各国和国际准则委员会的成熟经验、先进做法,以使广大公众联系切身实际,理解会计准则及其相应的利益关系;在制定过程中,应进一步扩大征求意见稿的对象和范围,尤其使广大中小投资者及其利益相关者都能参与进来,以增加准则制定过程的透明化;在颁布实施后,应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关注新的准则给社会公众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了解准则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全员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

2、健全会计准则的内容体系。加快财务会计报告准则的制定、实施,是防范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基本前提。本文认为,在财务会计报告基本准则中,应明确提出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标准——会计透明度。透明度一词,最早是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利维特提出的。此后,SEC多次重申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并将透明度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加以使用。透明度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成为了继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的又一发展。

(二)加强外部监管,保证会计工作透明化

1、加强监管力度,构建一个由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三方构成、功能互补的监管体系。证监会虽然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监督者,但由于其被政府所控制,缺乏独立监管能力,其监管力度也大打折扣。一方面我们要增强证监会监管能力,加大其立法和执法力度;另一方面使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职责,形成功能互补的监管体系。各自的职能为:证监会加大惩处内外串通及违法案件的力度,在市场上产生足够大的震慑力;证券交易所主要负责日常信息的监管,通过上市规则以及与上市公司签订上市协议书制约上市公司违规行为;证券业协会要制定内部自律管理规定,增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监管力度,严惩违规成员。这样的监管体系,增大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本,促使企业严格执行会计准则,有效地减少了舞弊行为的发生。

2、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监管,增强审计公正性和独立性。由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历史不久,客户掌握主要话语权,激烈的竞争使得注册会计师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追求利益,注册会计师会满足一些客户的不正当要求,甚至有些注册会计师偏离审计目标。对于会计师的不法行为,应予以严惩,轻则警告、罚款,重则吊销签名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甚至事务所的营业执照,一经处罚,相关签名注册会计师或者事务所的合伙人,均终生不得从业、执业。

(三)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营造透明性的内部环境

1、优化股权结构。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股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要打破股东大会“一言堂”的僵局,营造公平的内部环境,就需降低国有股比重,构建多元化控股结构,并将经营权和所有权区分开来。

2、改善公司内部激励机制。一是改变原有的行政任命体制,对管理层实施以经营能力为主要评判标准的选聘方法,从组织内部挑选或者通过社会招聘选拔合适人才;二是建立切实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将公司经营管理层的薪金与公司股票价格相联系,激励管理者更好地管理企业;三是在制定上市公司内部激励机制时,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注重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协调平衡。

3、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鉴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股权高度集中的内部约束失衡现象,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制衡机制,增加独立董事比例,提高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并保证董事会的任命独立于管理层,以免管理层的操纵。

四、结论

其实,公司上市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融资,以解决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但个别别有用心者通过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取得更为可观的股票交易、转让收益,于是融资变成了谋利,舞弊行为也愈演愈烈。要想治理这种恶习,必须加强立法建设,从制度上斩断其“利”,改变以往“吹牛不上税”、“吹牛不用本钱”的习惯思维,并通过完善公司内部结构,加强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自律性,将别人要我规范转向我自己必须要规范。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兴灵.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对策[J.财会研究,2010.

2]付山亮.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分析[J.经济管理者,2012.5.

3]吴宝宏,岳超.我国上市公司舞弊行为的审计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

4]谭相兴,田海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及成因分析.现代商业,2013.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1103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