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基于大学生行为碳足迹的碳中和校园构建
第690期 作者:□文/任 莹 任丽霞 张佳慧 时间:2022/10/1 17:05:09 浏览:743次

[提要]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及访谈法对聊城大学、济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山东省高校大学生校园生活行为的碳足迹进行调查,利用生命周期法、碳足迹计算器等方法测算高校大学生的碳足迹,分析高校大学生行为碳足迹对碳中和校园的影响,同时围绕大学生的衣食娱乐、出行、水电、网购、快递行为的碳足迹对碳中和校园的影响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碳中和校园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山东;大学生行为;碳足迹;碳中和校园

中图分类号:X8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320

2020922日,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争取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本世纪中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开启了个人低碳行为的新时代。

高校大学生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碳中和的目标肩负着减少碳排放和促进碳吸收的双重责任。2020年,我国高校学生的消费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850亿元,每天用于三餐的消费仅占到32%,余下68%多用于购买品牌产品和文娱产品。大学生这些消费行为的变化,将产生新的碳排放和碳吸收特征,对国家能否实现碳中和目标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作为未来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群体,加强他们对碳中和行为的认识,有利于未来碳中和目标实现。在此背景下,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碳排放特征,为建设碳中和校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一、研究综述

当前,国际上关于“碳中和” “碳足迹”的阐述百家争鸣,围绕本文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关于碳足迹。目前,对于碳足迹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产品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个人碳足迹。黎恒等(2019)认为碳足迹概念源于所提出的生态足迹的概念,代表着与气候变化相关并与人类生产或消费活动相关的一定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国际上对碳足迹主要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将碳足迹视为人类活动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即碳排放量;另一种是将碳足迹视为吸纳人类活动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所占用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对高校大学生碳足迹的研究主要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而从碳足迹的研究方法看,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运用碳足迹统计核算体系及碳足迹指标评价体系进行分析;运用文献研究结合调查问卷对碳足迹进行分析,如运用调查问卷及生命周期法对碳足迹进行研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辅之以文献研究对碳足迹的现状及演变进行分析。针对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通过调查问卷、文献研究、生命周期法、投入产出法等方法,分析各方面的碳足迹。

(二)关于碳中和。国内外对于碳中和有以下定义:碳中和最早是一种自愿行为,个人和企业认识到气候变化的危害,出于道德考量,为了树立公众形象而采取碳补偿和碳抵消行动;碳中和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用人为二氧化碳移除来抵消人为二氧化碳排放,达到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碳中和是指一标的物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并未造成全球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产生净增加量。目前,碳中和成为一种绿色理念,通过行为的改变使得绿色植物的碳吸收量=碳排放量。目前各国均已制定了碳中和目标,国外主要是从国家、城市、行业和个人等方面做出要求,而当下的中国则从重点领域的碳足迹、法律法规和个人践行低碳生活等方面做出详细要求。

(三)关于“碳中和”校园。经了解,社会上并没有对于“碳中和”校园的明确定义,而从建设碳中和校园的策略来看则有:从校园管理方面进行建设;从个人行为入手;从校园宏观管理与个人规范行为入手。

基于对以上文献的查阅总结,我们提出“碳中和”校园意味着通过大学生个人行为的改变及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使得校园内碳排放降至为零,将高校校园建设成为绿色校园和节约型校园。

二、研究框架设计

碳中和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全面转变。在此背景下,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高校人群成为碳排放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校园内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大型小区的集中居住,但是出于校园管理和大学生群体本身的特点又有所不同,故本项目针对山东省高校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行调查,主要从行为方面分析大学生在碳排放方面的特点。

本次调查研究以济南大学、聊城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山东省各地高校为研究据点,通过线上与线下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各高校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线下制作相关海报,在校园通过随机采访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围绕本次调研项目的主题设计了相关问题,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如所在学校、性别、年级等;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行为的调查,涉及衣食娱乐、出行等各个方面;第三部分则是被调查者对于碳中和的理解及对建设碳中和校园提出的建议。

三、碳足迹测算方法

“碳足迹”源自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意指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指个人或团体的“碳耗用量”,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计算碳足迹是评价温室气体排放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碳足迹的运用将碳足迹衡量的范畴进一步扩展到其他温室气体,即碳足迹是某一产品或服务系统在其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包括个人、组织、部门等在某一活动过程中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总量。

碳足迹的计算公式为:

CF=■■ (i=123,…,n) (1

cf=■ (2

式中,CF为总“碳足迹”;CEiCO2排放量;CU为森林吸收力;iCO2产生类型;cf为人均碳足迹;N为研究区内总人口数。利用碳足迹计算器对烟台、青岛、聊城、济南等城市大学生碳足迹进行计算。

(一)碳足迹计算器。由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监制的个人碳足迹计算器,可以从个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分别进行碳排放计算。碳足迹计算器统计时间是以年为单位,统计内容包括衣、食、住、行、用等五大板块,这些板块又涉及众多方面。本文将“食”板块和“用”板块中的塑料袋、一次性餐具,“行”板块中的公交车、自行车出行方面,以天为时间单位进行统计,统计时间为一周;耗电量则以周为单位进行统计;其他则按年分项统计,最后将不按年统计的内容折算成人均一年的碳排放量,再计算分析结果。人均每周碳排量表示为:

∑(x1y1+x2y2+x3y3+x4y4+x5y5+cd3

其中,x代表肉类、烟、公交里程等的一周使用量,y为其分别对应的碳排放系数,c表示每周用电量,d表示每耗1度电其碳排放的系数。通过碳足迹计算器的相关换算比值,将各类碳足迹统一以质量计算。(表1

(二)生命周期分析法(LCA)。生命周期分析法(LCA)要求不仅仅分析生产产品本身的碳足迹,同时也要计算产品流转,所以使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足迹,相比之下更加具体、精确度更高。为了能较为具体地比较大学生碳足迹特点的变化,本文对大学生消费变迁突出的几个项目进行生命周期分析,各过程分别借助已有碳排放因子进行核算。

在运用生命周期法展开估值时,可参照公式(4):

CF=■QiEFi) (4

式中,CF为碳足迹,Qi代表n项排放中i项物质或活动的对应的数量或强度数据,EFi代表单位碳排放因子(CO2eq/单位)。

如果需要计算人均的碳足迹,则有:

cf=■ (5

式中,cf为人均碳足迹,N为被研究范围内总人数。

在计算时,需要对应碳足迹项目的碳排放因子,碳排放因子的数据可以借助多种工具获得,本文使用的碳排放因子如表2所示。(表2

(三)碳足迹测算过程。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主要利用校园版碳足迹计算器进行大学生碳足迹的测算,基于碳排放系数,结合调查数据,来测算某一方面的碳足迹;对于计算器中未涉及的部分,例如洗衣、外卖纸盒等方面,则利用生命周期法,结合碳排放因子计算该事物生命周期中的碳足迹。

四、大学生行为碳足迹调查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分析。本次调查主要以聊城大学学生为主,综合济南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测算各年级人均碳足迹,针对衣食住行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对各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分析,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77份。调查群体中,男女比例近似为11,减少大学生因性别不同所造成的思想观念上的误差;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最多,占总人数的85%,较高程度上能反映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二)山东高校碳足迹总体情况。本项目重点针对山东省内的绿色高校,此类高校比普通高校更加强调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同时也对本项目提出的减排路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选择这些高校作为调查对象更加具有代表性和实践意义。通过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测算以及综合利用碳足迹计算器,测算出大学生年人均碳足迹。

本次碳排放量计算,通过问卷调查法针对各高校大学生设计问卷并进行线上线下结合调查,调查时间选择在67月份,该时间段更能引起受众对碳排放和节能减排的关注度。经过成员的统计并排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出大学生平均生活消耗量,运用碳足迹计算器以及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因子,计算并检验得出最终的年人均碳排放量。

(三)山东高校碳足迹构成情况。结合本次调查,利用碳足迹计算器计算,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年人均碳足迹,如表3所示。(表3

(四)山东高校碳足迹存在的问题。随着碳补偿机制、方法学与碳市场的不断成熟,碳中和作为一种有效的环境管理工具,逐渐获得越来越多政府、企业和民众的支持。大学生作为接触新鲜事物和传播新思想能力最快的群体,对于建设碳中和校园更应身体力行。高校也应在节能减排的实践中积极响应。为全面了解学校的碳减排潜力,故针对调查问卷中涉及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存在水电耗能大、外卖包装消耗重、快递使用率高、出行碳排放量大、校园“碳中和”思想教育有待加强等问题。

五、构建碳中和校园的路径

2021315日,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本文基于对碳足迹的研究及对山东省高校大学生行为进行的调查分析,提出了碳中和校园的构建路径,如图1所示。(图1

(一)完善快递存、取、回收系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随着网络购物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快递处理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以聊城大学为例,目前聊城大学东校区的快递存取大体集中在群星23号楼附近,快递站点比较集中,但是周围的垃圾桶里快递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在一处,降低了处理效率。可以参考一些学校设置快递柜集中存取,使得包装垃圾可以更加集中有效地处理;同时,针对快递包装大量浪费的情况,可以建立专门的回收点,对快递包装进行有效的回收。

(二)优化食堂服务体系,减少外卖餐饮

1、优化食堂服务体系。通过对大学生餐饮方面的碳排放量统计分析,外卖高碳排放量使得餐饮在大学生生活碳排放类别中占有较大比重。学生群体对就餐方式的选择主要是以便利性和口味为导向,在中午就餐高峰时段,食堂平均排队时长可达8.6分钟,影响了学生的中午正常休息,同时在不同食堂就餐意向差距较大,体现出食堂服务能力差别较大,导致就餐人员过于集中,没能很好地起到分流的效果。故可以通过降低费用、开设24小时窗口、增加食堂补贴三个方面完善食堂服务体系。

2、强化外卖管理。外卖数量的增多使得如何处理外卖垃圾成为一大问题,外卖的碳足迹主要涉及配送以及外卖包装(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可通过限制配送可以起到一定减少外卖垃圾的作用,建立合适的外卖管理制度可以减少同学们订外卖的趋势,推动消费低碳化。

(三)加大“节约水电”宣传力度,争取做到“低碳日常”。通过举办讲座、演讲比赛、节能比赛等系列活动使同学们对于节水节电的认识更加深刻,全方位加强学校关于节约水电的宣传工作。

(四)出行方面组织化,低碳出行你我他。大学生出行的行为碳足迹在总碳足迹中占有较大比重,完善优化出行减排对策对实现碳中和校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与市政部门合作,在校园内部和周边增建停车换乘站点,鼓励教职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并为使用公共交通的教职工提供对应补贴;另一方面与学校沟通,适当增加校内公交运营时间和班次,并针对校车配置新能源。随着共享单车的推广,建议增加教学楼和宿舍楼等周边的自行车停车位。

(五)成立校园“生态基金”,推动校园碳中和。可以向校内每位同学每年收取少量费用(如每人每年一元钱)用于各类碳中和活动,例如校内定期开展植树活动,每棵树每年可吸收0.1073吨二氧化碳。学校开展植树活动对于建设碳中和校园大有益处。

(六)开展“碳中和”校园宣传教育,强化师生意识。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建设碳中和校园。校园通过加强碳中和宣传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如节约用纸、不乱扔垃圾等,从而推动碳中和校园的建设。

(七)适当增添小标识,时时刻刻“碳中和”。相比单一的口号,图片往往给人更深的印象。因此,可以通过在餐厅、浴室等地增添标识来促使大学生节水节电、减少食物浪费。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荣钦,杨文杰,马林,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碳足迹核算能力及减排潜力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308.

2]黎恒,王宁,王宗水,等.碳足迹研究现状与演变:基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912.

3]郑德凤,刘晓星,王燕燕,等.中国省际碳足迹广度、深度评价及时空格局[J.生态学报,202001.

4]任萌雪,陈玲玲,宫立博.大学生节能减排影响及现状——基于北京市各大高校就餐外带情况的调查[J.绿色科技,201411.

5]宋丹丹,甘露,刘锦涛,等.校园碳足迹核算及减排对策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现代商业,201611.

6]周敬森,汪凤娇,于守全.高校碳足迹和碳结构探索[J.科协论坛,201104.

7]陈镜如.大学生群体碳足迹调查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经济,202102.

8]吴欣,刘熠娜,任宜欣,等.高校碳足迹指标体系核算及减排策略研究:以西北大学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06.

9]刘长松.碳中和的科学内涵、建设路径与政策措施[J.阅江学刊,2021.1302.

10]杜群,李子擎.国外碳中和的法律政策和实施行动[J.中国环境报,202104.

11]邓明君,罗文兵,尹立娟.国外碳中和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述评[J.资源科学,201305.

12]刘画洁.个人碳排放行为的法律规制——以碳中和理念为中心[J.江淮论坛,201204.

13]黄岚,阮富余.大学生生态足迹调查分析——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20.39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21529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