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综合应用核密度与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法,对选取的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主城区690个餐饮业网点样本做出研究,并分析西峰区各类餐饮业的集聚特征和分布情况。经过分析研究,影响西峰区餐饮业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主要包括道路交通、人口分布、空间结构演化等。最后,对研究发现的问题进行整合,针对问题提出“双中心”“分级设置”规划建议。
关键词:美团网;西峰区;餐饮业;空间分布;空间集聚
基金项目: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项目:“兰州市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研究”(编号:JK2021-25)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3月16日
网上零售行业的迅猛发展,对当地的实体商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现阶段,餐饮业已经成为了实体商业中最为关键的引流业态。在全国范围内的各大城市中,商业中心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于促进城市服务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城市餐饮业空间布局,合理组织餐饮业空间分布,不仅能够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有效带动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和管理者研究城市空间十分重要。庆阳市对餐饮业空间分布研究极少,且研究方法也多采用传统的问卷调查及统计资料的方法,而利用开放数据来研究餐饮业空间格局趋于空白。对于传统问卷调查或者是统计资料的方法而言,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不完整性,无法满足当前规划工作的实际需求。基于开放数据的城市空间分布研究方法,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研究方法在数据来源上的滞后性和不完整性,节省工作量。
一、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范围。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区域为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在该研究区域内,既囊括了庆阳市老城区(北区),同时还包含新区(南区)。本次所选研究区域北至古象路,南到岐黄大道,西至西环路,东到陇东学院东侧,面积约达到了41.34km2。
(二)数据来源
1、餐饮业数据:将美团网提供的数据作为重要基础,并利用火车采集器等设施,对西峰区中心城区餐饮商户的详细信息与数据开展抓取工作。之后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预处理。最后,借助位置服务动态读取接口,对美团网上收集的数据信息(包括地理坐标等)进行处理。本次研究所采集到的餐饮业网点数据达到了719个,采集的时间是2019年3月21日。在后期的数据处理工作中,通过筛选的方式剔除掉29个无效数据,保留下来的有效数据为690个。
2、路网数据:以百度地图为基础,通过火车采集器对庆阳市西峰区中心城区范围内的路网数据进行抓取,并进行数据的清洗和预处理,结束位置服务动态读取接口,对百度地图上收集的信息数据(包括地理坐标等)进行处理。本次采集到的有效数据为138个,时间为2019年3月14日。
二、西峰区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一)西峰区总体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本文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对所选研究区域内的690个餐饮业网点做出相应的核密度计算,采用的搜索半径分别是300m、500m及800m。按照计算结果,将西峰区整体餐饮业核密度分为四个等级:一级为最高密度等级,核密度值最大,餐饮业在此处最集聚;四级为最低密度等级,核密度值最小,餐饮业在此处呈分散分布。本次研究工作中,所选定的搜索半径依据主要为重庆地区使用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DB50/T 543-2014。(图1)
以300m为搜索半径得出,西峰区餐饮业总体空间分布在以小什字、东湖公园为核心的区域内核密度达到峰值,为主要集聚区;在以东方丽晶茂、陇东学院、南大街为核心的区域内核密度次之,形成集中程度相对较低的次级聚集区,见图1a。
以500m为搜索半径得出,西峰区餐饮业总体空间分布在以小什字商圈为核心的区域内为主要集聚区;在以东方丽晶茂、南大街为核心的区域内为次级集聚区,见图1b。
以800m为搜索半径得出,西峰区餐饮业总体空间分布在以小什字商圈为核心的区域内为主要集聚区;在以东方丽晶茂、万辉国际广场为核心的区域内形成集中程度相对较低的次级聚集区,见图1c。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因为搜索半径的选取尺度存在差异,因而在覆盖面积上有所不同。对于西峰区餐饮业而言,主要集中分布在古象路、长庆大道以及九龙路、朔州路围成的区域范围之内。此外,餐饮业表现出沿中心城区商业圈集聚分布的特征,且外围区域分布较为分散,中部、北部相对较多,南部相对较少。由此可见,餐饮业的分布与商业圈的等级和规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出西峰区餐饮业的分布相对孤立、与城市建设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二)西峰区不同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图2)
1、正餐类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由图2a可以看出,西峰区正餐类餐饮业的分布较为分散、均匀,如果把搜索半径设定为500m,借助核密度计算的方式,对该区域范围内156个正餐类餐饮业网点做出计算之后,发现多个热点区域,见图2a。
正餐类餐饮业网点在兰州路地区核密度达到最高值,为一级密度聚集区,长庆路、西大街、九龙路等地区核密度值次之,为次级密度聚集区。正餐类餐饮业主要在朔州路以北存在较大范围的集聚现象,且有向外围发散的趋势;在朔州路以南的其余地区,正餐类餐饮业网点集聚的核密度值和规模均较小,分布较少而且分散。
2、快餐类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快餐类餐饮业作为西峰区主要类型的餐饮业,分布数量多且范围广,将搜索半径设置为800m,采用核密度计算方式,对该区域278个快餐类餐饮业网点做出计算之后,发现多个热点区域,如图2b所示。
快餐类餐饮业网点在小什子、东湖公园地区核密度达到最高值,为一级密度聚集区;东方丽晶茂、兰州路等地区核密度值次之,为次级密度聚集区。快餐类餐饮主要在朔州路以北存在较大范围的集聚现象,且有向外围发散的趋势;在朔州路以南呈低密度分散式分布。
3、饮料及冷饮服务类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饮料及冷饮服务类餐饮业由于网点数量较少且分布相对集中,将搜索半径设置为300m,通过对61个饮料及冷饮服务类餐饮业网点进行核密度计算,得到多个热点区域,如图2c所示。
饮料及冷饮服务类餐饮业网点在小什子地区核密度值最高,为一级密度聚集区;东湖公园等地区核密度值次之,为次级密度聚集区。饮料及冷饮服务类餐饮业网点多集中分布在朔州路以北的地区,在朔州路以南几乎没有分布。
4、其他类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其他类餐饮业与正餐类餐饮业相似,分布相对均匀,将搜索半径设置为500m,采用核密度计算方式,对195个其他类餐饮业网点做出计算之后,发现多个热点区域,如图2d所示。
其他类餐饮业网点在小什字地区的核密度值最高,为一级密度聚集区;陇东学院、东方丽晶茂、兰州路等地区核密度值次之,为次级密度聚集区。其他类餐饮业在朔州路以北存在较大范围的集聚现象,且有向外围发散的趋势;在朔州路以南的其余地区,其他类餐饮业网点的核密度值和规模均较小,分布较少而且分散。
(三)西峰区不同餐饮类空间集聚特征。通过采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结果如图3所示。(图3)
从图3中能够看出:其一,西峰区餐饮业大体表现出“先集聚,后分散”的基本特征。其二,4个不同种类的餐饮业,在选址空间尺度、集聚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三,对于图中4个不同的餐饮业,通过对Ripley's K(d)函数结果做出分析之后,发现主城区快餐类网点存在着明显的集聚性,且集聚空间范围较大。其四,当尺度半径控制在0.8km以内时,随着半径的不断增大,快餐类网点存在着聚集性减弱的趋势。由此表明,快餐类网点主要选址在主城区范围内。其五,对于其他类网点而言,在所选尺度范围内也存在着较高的集聚特性。随着尺度半径的不断增大,集聚性增加。其中,集聚效应的最大范围主要存在于1.2km位置处。其六,对于正餐类网点来说,集聚效应的最大范围主要存在于1.1km位置处。其七,相对于上述种类来说,饮料及冷饮服务类网点的峰值距离是最小的(0.8km)。由此表明,选址过程中对于该餐饮类型的限制较多,且主要集聚在核心商业中心区域周围。通过对Ripley's K(d)函数曲线做出分析之后,发现不同类型的餐饮业网点存在着明显的集聚特征。此外,快餐类网点(1.4km)>其他类网点(1.2km)>正餐类网点(1.1km)>饮料及冷饮服务类网点(0.8km),表明快餐类、其他类、正餐类网点区位选址的空间尺度更大,饮料及冷饮服务类网点的向心集聚效应较大。
三、西峰区餐饮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西峰区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梳理研究可得,影响西峰区餐饮业空间布局的因素主要涉及道路交通、空间结构、人口分布等多个方面。
(一)空间结构因素。庆阳市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阶段,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庆阳市城市发展中心正在从北部城区,以南北大街为主要城市发展轴,向双城结构逐渐转变,形成了“两城”,即庆阳市北部城区和庆阳市南部城区。餐饮业空间发展受到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老城区餐饮网点主要围绕北部城区的中心小什子进行布局,与大的商业中心结合,形成了餐饮的中心,并沿南大街、北大街形成了明显的发展轴线。随着南部城区的建设,人口不断流入新区,新区的餐饮服务需求不断提高,餐饮网点开始在新区布局,并且围绕东方丽景茂形成了新区新的餐饮中心。同时,随着兰州路和岐黄大道的建设,餐饮网点逐渐沿着兰州路和岐黄大道布局,形成了新的餐饮网点发展带。
(二)人口分布因素。西峰区总体人口每年都在增加,人口分布中心也在移动。原来的人口分布中心在北街、南街、西街(即北部城区)一带,人口密度较高;现在岐黄大道、朔州东路(即南部城区)一带人口密度逐渐增加,成为新的人口中心。可以说,南部城区人口中心的形成与西峰区城市空间结构建设的改变密切相关。
(三)道路交通因素。道路交通是连接消费者和餐饮业网点的纽带,西峰区餐饮业空间布局表现出在交通网络较发达的相关区域内集聚。如,南北向主干路九龙路,南、北大街和长庆路,东西向主干道兰州路附近。总体来说,西峰区道路交通网络结构存在“中、北优”
“南劣”的不均衡空间格局,中北部老城区道路交通网较为完善、可达性较好,因此可以形成餐饮业网点的集聚;南部新城区发展潜力大,但现阶段新区道路交通网较老城区道路交通网不发达、可达性较差,因此餐饮业网点分布较为稀疏。西峰区道路交通网络格局导致了西峰区餐饮业网点“核心-边缘”的分布格局的出现。
四、西峰区餐饮业空间布局规划建议
西峰区餐饮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状态 ,呈现出由西峰区中、北部主要商业圈中心区向四周递减的趋势。总体而言,西峰区餐饮业多分布于商业圈等经济发展程度高、人口密集、交通状况便利的中心区域,在外围分布较少且种类单一,与西峰区城市建设发展不协调。《庆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5年)》与《庆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纲要》提出建设南城新区,新区的建设带动了人口在空间上的转移以及未来经济发展重心的偏移。南城新区的建设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餐饮业网点的分布,但现状的餐饮业网点还是主要集聚于中北部。因此,为了与西峰区未来发展规划相适应,提出:餐饮业网点的空间布局应该遵循“双中心、分级设置”的布局模式。
(一)双中心。老城区餐饮空间布局已形成以小什子商圈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布局形态,因此选择小什子作为老城区餐饮中心。随着南城新区的建设,餐饮业逐渐与新区商业圈相结合形成新的餐饮业核心,其中在东方丽晶茂商圈周围餐饮业集聚最强,因此建立以东方丽晶茂为核心的新区餐饮中心。老城区餐饮中心与新区餐饮中心通过南北向主干道岐黄大道、南大街、北大街相互联系,共同带动西峰区餐饮业的发展。
(二)分级设置。根据庆阳市现状餐饮业格局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逐步建立市级餐饮中心、片区级餐饮中心和居住区级餐饮中心三级餐饮网点布局体系。
市级餐饮中心服务对象主要是全市以及外来消费者,具有最大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老城区中小什子作为庆阳市西峰区唯一的市级餐饮中心,位于城市最为繁华的区域。为防止餐饮中心过度膨胀和过度开发,同时带动新区餐饮业发展,建设以东方丽晶茂为核心的新区市级餐饮中心。
片区级餐饮中心常设于城市的区域中心或交通枢纽区域、居民集聚区、大专院校或者旅游景点。此类餐饮中心能够分流市级餐饮中心的客流,同时带动周边餐饮网点的发展。老城区主要以北大街和解放西路交叉口为核心,建设服务于老城区的区级餐饮中心,主要服务老城区北部的居民。以陇东学院为核心,打造东部区级餐饮中心,服务学生、老师和科研人员。南部结合庆阳市民俗产业园建设,发挥本地特色餐饮优势,塑造特色餐饮中心,服务旅游和参观人口。
居住区级餐饮中心相对集中地分布于居住区,主要以满足居民日常的餐饮需求为主。因此,设置社区餐饮中心时必须考虑到服务半径,同时要与居住区住宅建设同步规划建设。老城区主要以鸿元丽都、东湖安居小区为核心,建设服务老城区北部居民的居住区级餐饮中心。以阳光名都、华宇名城、金江名都为核心,建设服务老城区南部居民的居住区级餐饮中心。以东城锦绣、科教苑、丽景家园、正洋凤凰大境为核心,建设服务新城区居民的居住区级餐饮中心。
五、结语
随着对网络大数据研究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信息越来越成为指导人们获取日常服务信息的主要参考途径。各个学科领域对于大数据的依赖性有了明显的提升。本文以美团网餐饮业网点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的餐饮业区位分布情况做出了相关分析,并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数据的较为新颖、实用的城市餐饮业空间分布研究方法,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一)西峰区餐饮业沿核心商业圈总体呈现出“中心集聚、外围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存在空间分布状态不平衡的特点,与城市建设规划不协调。在南部新城呈现出分散状态,且餐饮业网点分布密度极低。
(二)集聚效应最大范围的对比情况为快餐类网点(1.4km)>其他类网点(1.2km)>正餐类网点(1.1km)>饮料及冷饮服务类网点(0.8km),由此说明快餐类、其他类、正餐类网点区位选址的空间尺度更大,饮料及冷饮服务类网点的向心集聚效应较大。
(三)各类餐饮业网点具有相似的集聚特征,即均在主城区中心内表现为显著的聚集特征,当检测尺度大于某个峰值时,则表现为离散特征。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曹远琳,胡燕霞,秦萧.基于美团网络评价的徐州城区餐饮业空间分布格局[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01).
[2]柴彦威.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02).
[3]柴彦威,塔娜.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近期进展[J].干旱区地理,2011.34(01).
[4]陈岗,黄震方.基于交通集成度分析的城市饭店空间布局研究——以风景旅游城市桂林主城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