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截至2021年末,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圈和人口聚集地,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会造成劳动力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促进老年人就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京津冀三地应加大协同力度,构建科学、系统、完善的老年人就业促进机制,激励和引导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共同提高老年人就业水平,积极应对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关键词:京津冀;老龄化;老年人就业;就业促进机制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京津冀就业促进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HB21YJ050)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6月26日
截至2021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亿人,占总人口的14.2%。根据联合国1956年确定的划分标准,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圈和人口聚集地,2021总人口达到1.1亿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末,北京和河北两地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达到20.2%和20.2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达到14.2%和14.92%。据七普数据显示,天津60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分别为21.66%和14.75%。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养老金缺口增大、年轻人负担重等问题,建设系统完善的老年人就业机制,促进老年人就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促进老年人就业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避免高素质老年人力资源的浪费。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偏低,退休制度的刚性要求使众多高素质、高技能且身心健康的老年人因年龄限制不能继续从事社会劳动,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从身体状况看,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和健康寿命都已大幅延长。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4岁,其中男性74.7岁、女性80.5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为68.5岁,其中男性67.2岁、女性70岁。许多低龄老年人是处于健康状态的,具备再就业的身体条件。从自身优势看,老年人往往具备熟练的技能、丰富的经验、深厚的阅历和广泛的资源等年轻人无可比拟的优势。一些医学专家、大学教授、科研工作者和高级工程师等高素质老年人才如果退休即进入养老休闲阶段,对我国人力资源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完善老年人就业体系,鼓励老年人就业,是有效避免老年人才浪费的重要举措。
(二)有利于缓解我国“未富先老”的养老压力。发达国家的人口多是在自然状态下发展,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较高水平之后的产物,大部分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可以达到2,000美元左右。我国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控制政策的强力实施,人口老龄化超前快速发展,“未富先老”态势明显,我国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未富先老”导致大部分老年人没有足够的储蓄和资产,也没有足够的养老金收入支持高质量的养老生活,有些老年人的收入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老年人就业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缓解养老压力,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同时,可以增加他们在保健和医疗方面的投入,提高健康老龄化水平。
(三)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老年人生理、安全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还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子女忙于工作,无力陪伴照顾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家庭显著增加,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无法满足。长时间的孤独容易损害老年人身心健康,造成老年人心理障碍。老年人再就业使他们能重新进入社会、接触社会,能够用自己的劳动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从而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填补家庭情感缺失所产生的精神需求空缺。
(四)有利于缓解社保体系压力。老年人就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延迟退休,一种是退休后的老人再就业。其中,延迟退休是改善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状况、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我国现行制度规定,退休年龄男性为60岁,女性干部为55岁,女性工人为50岁,平均退休年龄和大多数国家相比都明显偏低。随着老龄化、少子化程度的加重和人均寿命的延迟,过早退休领取养老金给我国社保体系造成了巨大压力。近年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在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主要发达国家都将法定退休年龄提到了65岁甚至更高,日本已将退休年龄提高到70岁。延迟退休这种老年人就业形式,将是有效应对养老金缺口、大大缓解社保体系压力的重要途径。
(五)有利于优化我国劳动力人口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许多岗位需求萎缩甚至消失,同时也涌现了许多新的岗位和就业机会。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和后奥运经济建设为年轻人就业、创业提供大量的机会,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发展也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年轻人精力旺盛、积极向上、不怕吃苦、有拼搏精神、对工薪的需求高,更倾向于需要大量体力精力的付出但收入高的职业。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就业需求使他们更适合慢节奏、工作时间弹性大的职业,工薪收入高低不是首要考虑的条件。老年人和青年人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对工作类型和工作岗位的需求也不同,二者是互补而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促进老年人就业有助于和青年人就业形成互补,优化我国劳动力人口结构。
二、京津冀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建议
(一)构建京津冀老年人就业信息共享机制。老年人才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力市场上需求方和老年求职者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共享程度较低,老年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困难。当前老年人就业的主要途径是依靠亲戚朋友的介绍,部分老人是通过劳动力市场提供的信息与资源实现再就业,只有少数老人是通过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介绍实现就业。因此,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构建京津冀就业信息共享机制。一是成立京津冀老年人才中心。京津冀三地协同建立老年人才数据库,为三地老人提供就业服务。例如,日本设有专门的老年人才中心——银色人才中心,2019年日本的银色人才中心已覆盖98%的人口;浙江有一家民营公司建立了“全国离退休人才网”,作为全国老龄办指定的老年人才开发承办单位。二是搭建京津冀老年人就业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搭建京津冀老年人就业信息平台。用工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岗位需求、招聘条件等信息,老人可以在人才数据库中登记工作履历、专业技能、求职意向、薪资要求等基本信息。平台可以自动搜索匹配,推送供需双方匹配信息,并进一步畅通供需双方沟通渠道,还可通过就业指导热线等多种形式为京津冀老人就业提供咨询服务。三是通过平台数据库对京津冀老年人就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就业信息平台除积极推进老年人就业,还可通过大数据进行老年人就业的相关研究,比如通过对京津冀老年人就业服务供需对接、企业间交流及平台信息共享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政府做出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完善京津冀老年人就业培训机制。当前,对老年人的培训教育主要是通过老年大学,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设置国画、乐器、茶艺等相关班次,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但为了帮助老年人就业进行的相关技能培训较少。因此,应完善京津冀老年人就业培训机制,加大老年人就业培训力度,帮助有就业需求的老年人提高就业技能。一是建立完善京津冀老年人就业培训制度。根据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就业需求,设置不同的培训班次和培训内容,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条件和培训内容,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和培训形式。老年人就业培训应常态化,培训地点固定化。二是建立京津冀老年人就业指导中心。将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老年人就业指导相结合。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定期到就业指导中心做讲座,对有就业需求的老人进行精准指导和帮扶。指导中心通过帮助老年人利用就业平台查找信息,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咨询服务,从而提高老人的就业率和工作满意度。三是建立京津冀老年人数字技能培训制度。老年人数字技能的提升除了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还对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人际交往能力和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意义。建立京津冀老年人数字技能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径推动老年人数字技能提升,形成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的老年人数字教育格局。鼓励各地整合利用社区教育机构、职教中心等教育资源,结合实际开展适应当地老年人需求的数字技能培训活动。
(三)完善京津冀老年人就业保障体系。京津冀三地协同完善老年人就业权益保障体系。一是规范京津冀老年人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老年人就业服务信用体系建设。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老年人就业服务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探索建立老年人就业服务企业和就业老年人社会评价互动系统。推进京津冀老年人就业服务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定完善京津冀老年人就业服务行业规范和区域标准。二是完善老年人劳动保障体系。在劳动关系上,根据老年人就业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等特征判断,符合确定劳动关系情形的,企业应当依法与就业老人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符合非全日制用工情形的,双方应订立书面协议,明确报酬、医疗和其他待遇等双方的权利义务。针对老年人就业存在的劳务风险,明确个人、用人单位和社会等相关各方责任,保护各方的利益和合法权益。三是加强老年人就业法律援助。老年人就业具有短期性、灵活性、流动性等特点,老年劳动者因此也面临着社会保障缺失、劳动关系认定难以及维权难等问题。因此,一方面需要对就业的老年人进行公平就业、休息时间、劳动安全、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对就业中权益受到侵害的老年人加大法律援助力度,从专业角度维护老年劳动者的权益。
(四)完善京津冀老年人就业政策支持体系。京津冀三地应统筹规划并建立完善老年人就业政策支持体系。一是政府给老年人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政府可以直接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就业的工作岗位,让老年就业者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也可以鼓励老年人参加“时间银行”社会护老志愿服务,老年人通过提供互助养老社会公共服务,提前付出劳动,为自己需要时获得相应的养老护理活动做“时间储蓄”。二是健全相关激励政策,促进老年人就业。政府出台相关奖励、激励政策,推动各类就业服务机构积极提供老年人就业服务。完善财税政策,给雇佣老年人的企业发放补贴或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优先聘用老年人。可以借鉴日本经验,建立“中老年人雇佣开发补助金”等项目资金,作为提供给雇用老年人企业的专项经费,以提高企业雇用老年人的积极性。完善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提供贴息贷款等方式对雇佣老年人的企业给予金融支持。
(五)探索创新适合老年人就业的机制和措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加快,老年人就业问题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因此研究和探索适合老年人就业的机制和措施,是促进老年人就业的重要举措。一是探索创新老年人弹性就业工作机制。改革创新适合老年人工作的机制和措施。如,在京津冀选取雄安新区等部分地区试点,探索对老年人采取弹性就业工作机制,工作时间、上班方式等由老年人自主选择。优化老年人就业工作机制配套措施,出台相关制度规范,保障老年就业者权益。二是出台保障老年人就业安全的商业保险。出台政策鼓励保险公司设计出台相关商业保险,如应对老年人在工作时间突发意外事故或意外生病等情况的商业保险,以保障老年人就业安全,降低用人单位的风险,解决用人单位雇佣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三是探索适当加大提前退休老人的养老金折扣率。试点适当加大提前退休老人的养老金折扣率,从而降低提前退休的吸引力。同时,如果老年人在领取养老金的同时实现了再就业,可以通过用人单位继续为就业老年人缴纳养老保险的方式,来提高再就业老年人的养老金水平,从而使再就业从经济上对老年人更具吸引力。
(六)完善京津冀老年人就业反馈机制。政府促就业的关键在于政策和服务,通过完善高效的就业反馈机制,可以获取关键信息和数据,从而在政府研判分析就业形势、制定出台促就业政策、提供精准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确定老年人就业反馈指标统计范围。在统计老年人就业人数和就业率等指标的基础上,拓宽统计指标范围,把老年人就业年龄、就业所属行业、就业工作时间、保险待遇情况、劳动合同签署情况等指标纳入就业指标统计范围。二是优化老年人就业反馈各项统计指标。合理确定每项反馈指标,确保指标都具有可操作性,都能用定量数据表示。确定指标后,还要科学确定每项指标的权重和样本范围,从而使统计数据更具代表性和科学性。三是建立京津冀老年人就业反馈监管机制。政府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保质保量采集数据并进行及时的数据分析和发布。建立管理和监督制度,严格管理和监督程序,依托科学、及时的数据为相关政策制定和政府决策服务。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延芳.社会保障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支持作用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24).
[2]赵丽清.中国老龄化背景下城镇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
[3]傅蕾,吴思孝.日本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2(02).
[4]黄思慧.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城镇低龄老年人再就业促进机制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1.
[5]闫锋.促进高质量就业反馈机制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2).
[6]罗洁.老年人再就业面临的多元挑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