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含义与本质、手段与方式以及其意义等方面论述原始积累的科学含义。此外,从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入手,探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成时期,是否发生了原始积累?如果是,那么又是如何发生的?并对我国原始积累产生的矛盾进行分析,以保障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和公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地位,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原始积累;国家权力;生产者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3月29日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非常丰富而完整。在马克思笔下,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的起点,同时也是一部血腥暴力的历史,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两面性。一方面是对资本主义和生产力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资本主义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它又采用多种血腥暴力的积累方式,是以牺牲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原始积累在不同的国家带有不同的色彩,它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处理好我国原始积累的问题。
一、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原始积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得到广泛认可,它指的是国家通过暴力等非正常手段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是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这一过程造就了大量一无所有的贫民,国家又通过血腥立法迫使这些贫民走入雇佣劳动市场,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与本质。马克思在描述原始积累的秘密的时候这样说到:“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一旦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保持这种分离,而且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分离。因此,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新兴资产阶级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社会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又使大量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了前提条件。但是,“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所有这些方法都利用国家权利,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缩短过渡时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于原始积累本质的理解为:“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而是“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削,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
马克思认为,只有封建主义经济结构瓦解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产生和发展。从封建经济中解体出来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变成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此之前它们被束缚在旧的封建生产方式之下,这样才构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首要因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本等,这些才是资本原始积累的真正内容。劳动者不再被土地所束缚,不再隶属于生产资料的时候,才能自由支配自己。而被解放的人们,他们却没有实质的自由,只有在彻底地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之后,他们才能够出卖自身。
(二)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与方式。原始积累是经济发展的起点,是工业化的初始动力。所以,资本原始积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各国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不同的,在各种不同的资本原始积累方式中,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全部过程的基础。为了加速原始资本的积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新兴贵族,先后利用国家政权的暴力,疯狂地进行海外殖民地的征服与掠夺,他们还通过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手段,从各个殖民地国家人的尸骨中,从本国劳动人民的血汗中,刮去大量金、银和财富。
1、圈地运动。英国的羊毛纺织业发展迅速,大大提高了羊毛的价格,与此同时,人类地理大发现开辟了国际市场,海外市场大量需求羊毛,养羊产业变成了十分有利可图的产业。这些对于贵族、大地主和农场主来说是十分眼红的,他们为了谋得大量的利润,疯狂地将耕地变为牧场,他们不仅将自己的耕地变为牧场,而且还运用暴力,抢夺公共土地。他们肆意地拆除烧毁农民的房屋,将大片的土地改造为牧场,据统计,大约有500万的农民被迫与自己的土地分离,被圈地面积大约520,000英亩。接下来,英国政府运用国家权力,颁布了各种血腥的法律,迫使劳动者到工厂去劳动,使农民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大量的生产资料与资本积累只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但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煎熬。
2、奴隶贸易与殖民市场的掠夺。从15世纪到18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国家运用权力,在海外殖民地进行疯狂的掠夺,他们不仅占有土地,掠夺当地的财富,而且对当地的土著居民进行残酷的剿灭。在1759年的一年中,英国就从孟加拉国劫走了六千万英镑的货币;在非洲,黑人就像商品一样被买卖,在这一时期,从“双向贸易”到“三角贸易”,奴隶数量倍数增长,大约有一千五百万黑人奴隶被卖到各地。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瑞典、丹麦和英国是奴隶贸易的典型,奴隶贸易为这些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前提条件。
3、国债制度。国债制度即公共信用制度,在中世纪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就已经产生,到工厂手工业时期流行于整个欧洲。国债就是国家的让渡,不论是在专制国家、立宪国家,还是共和国家,总是给资本主义时代打下自己的烙印。在所谓国民财富中,真正为现代人民所共有的唯一部分,就是他们的国债。因此,一个国家的人民负债越多就越富有这一现代理论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它使没有进入生产领域的货币具有了生殖力,这些货币转化为资本,充当政府和国民之间的金融家,每次发行的国债一大部分就会落入税者、商人和私营工厂主手中,他们就会大发横财,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英国的圈地运动、法国农民土地的丧失、德国的“普鲁士道路”、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等这些确凿的历史事实,描述了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殊方式和特殊手段,揭露了它们残暴血腥地剥夺农民土地的共同本质。马克思不禁在书中感叹道:“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三)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科学地评价了西方国家的原始积累:一方面资本原始积累有很大负面性,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原始积累是用暴力换来的。暴力虽然缩短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过渡时间,但对农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掠夺和剥削,“这段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另一方面资本原始积累具有历史必然性。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从小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迅速大量聚集资本的阶段。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的确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
二、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马克思的书中,原始积累就是“资本原始积累”,在他们所设想的社会中,不存在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问题。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够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完成了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加深,他们联合起来反抗推翻资本统治,获得资本家的财产,在共同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和联合劳动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进行产品的生产与分配。但是,历史的发展并没有如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而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那么“资本原始积累”是原始积累的唯一表现形式吗?如果不是,那在我国社会主义建成时期,是否发生了原始积累呢,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一)原始积累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原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为了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国家必须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否则就没有充足的资本和物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如果光靠经济自身力量的发挥,怎样也满足不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这时就需要国家政权的力量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市场经济创造前提条件,无论任何国家采取任何一种社会形态,要想发展社会化生产的市场经济就必然要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初级阶段,处在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变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资本原始积累是必然的。
(二)我国原始积累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对比
首先,两者原始积累的目的不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以私人资本为主体,是少数新兴资产阶级对广大小生产者的剥夺,其目的是希望这种生产能够无限扩大对雇佣劳动剥削的力度,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是在国家的领导下,对少数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剥夺,对传统农业、落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目的是发展经济,积累了大量的国有资产,实现了国有资产资本化。
其次,两者原始积累的手段与方式不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和征服、奴役、掠夺、凶杀、盗窃联系在一起的,是用“血与火”的文字写成的罪恶历史。因此,在“货币是一切权力的权力”的口号下,暴力被广泛地采用,这些暴力方式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被剥夺者来说没有道德,没有同情与怜悯,资本贪婪的本性决定了资本主义为了利益必将采取一切不折不扣的暴力方式。而我国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除了对少数的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实行革命的暴力之外,对民族资本和小生产者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采取非暴力手段,破坏性较小。
最后,两者的实质不同。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实质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实质正好相反: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实质在于广大生产者与自己的生产资料相分离,自己原先的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用作之后的剥削雇佣劳动,是发财致富的最初资本;而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实质在于,让那些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积累起来的大量生产资料与资本家的占有相分离,归广大劳动群众所有,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用作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资金。
(三)我国原始积累的形式以及影响。鉴于我国建国初期工业底子薄弱,但却是农业大国,于是我国又采取了“剪刀差”的价格政策,对工农业产品实行不等价交换,以此来为社会主义积累资金。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国家通过“剪刀差”使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达5,000多亿元。但是,农民由于“剪刀差”而损失的收入是农业税收的十倍左右,1978年每个工人一年净产值2,823元,一个农民只有362元,一个工人创造的净产值相当于7.8个农民创造的净产值。1978年,全国每个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相当2.91个农民的消费。1980年,一个居民的消费水平还相当于2.84个农民水平。虽然如此,从大局上看,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是制度性的、合法的。国家在此基础上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它是不公平的,导致的收入差距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原始积累又有了新的形式。自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农民工群体”。在我国特定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成为从事非农业劳动的农民,这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联系在一起,他们本质上还是农民身份。城镇户籍的职工工资明显高于农民工工资,即使农民付出同等的劳动甚至多倍的劳动,却还是得不到同等的报酬。
压低农民工工资和福利待遇是长期城乡隔离政策导致的结果,在城乡隔离条件下,农民工进城务工受到户籍的限制,出现就业难、子女上学难、治病难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更多的农民工涌进城市,如果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原始积累的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史实,突破了马克思理论的传统观念,原始积累不单单就只是资本的原始积累,社会主义存在着商品经济,也存在着原始积累,发展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因此原始积累也是我国必然存在的一个过程。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也为我国社会主义资金短缺找到一条出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原始积累还存在许多负面影响,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社会共识的断裂,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切实保障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和公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地位,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总结
资本主义的起始点是马克思提出的资本原始积累,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物质支持,但资本原始积累所采用的暴力积累形式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进行了无情的剥削。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重要依据的,正确理解原始积累的内涵,对于我们解读《资本论》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卢刚.“原始积累”概念辨析[J].唯实经济探讨,2011(01).
[2]周俊.解析“资本原始积累”——以大西洋奴隶贸易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2(03).
[3]丁天.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进步性及其启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06).
[4]李艳.剥夺农民的历史流变及历史地位[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5]Sandro Mezzadra.The Topicality
of Prehistory:A New Reading of Marx’s Analysis of “So-called Primitive
Accumulation”[J].Rethinking
Marxism,20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