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是世界第二、中国最大的沙漠。该区荒漠化治理成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迫切需要,也是“两山”理念践行之举。通过案例研究不同主体间面对沙漠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不同的治理模式,提出促进沙漠治理可持续性建议,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治理;多元主体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科技咨询项目(编号:xjkx-2021-023)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3月25日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从环境、生态、技术和土地等学科角度对沙漠治理进行大量研究,取得丰富成果。然而,现有的研究仍很少从治理主体角度出发进行治理机制与治理模式研究,尤其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命共同体理念下研究不同主体治理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是当前优化生态治理模式亟待解决的学术问题,对推动沙漠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过程中不同主体治理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结合协同治理理论提出沙漠治理优化对策建议。
一、案例分析:不同主体治沙模式
近年来,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正确指引下,援疆、驻疆干部和各界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下,南疆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绿化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总体得到有效遏制,沙漠产业取得一定成效,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本文选取南疆地区政府主导下的个人、企业、科研机构三个典型案例,按照“治理内容—经验总结—不足之处”的分析框架,分析各主体在沙漠治理模式中的成效和不足。(图1)
(一)多元主体沙漠治理之个人——以和静县为例
1、模式分析。和静县主要分布中心有大型沙源地,沙丘向城内绵延长达8公里,并且每年伴随有8级以上大风天气,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危害。1984年初,农民付志周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每年种植300~500亩的杨树,并成功制服了流沙。和静县沙漠边缘地区现已种植2,600亩防护林带,整治沙化土地约1.2万亩,保护近15.8万亩耕地。2018年11月付志周获得表彰,并授予全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40周年绿色长城先进奖章。
2、经验总结。付志周作为治沙过程中个人主体,起初仅因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与亲人共同投身于治沙事业,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精神鼓舞自己,动员家人一同参与,通过日积月累的坚持与投入,在沙漠边缘逐渐形成了小规模的防护林带。付志周通过个人的努力带来了有形的成果,并鼓舞了同村的居民加入其中。个人在生态环境治理中主要起到精神感召作用,发挥“愚公移山”精神,当取得一定的成效,就会感染周围的群体参与其中,从而使个人力量得到壮大。在生态治理过程中,需要优秀个人发挥领头作用,并且对优秀个人的表彰,激发了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不足之处。防沙治沙全民参与程度较低,这与生态治理工程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经济效益较低有关。沙漠治理工程成本较高,国家在工程施工时所投入的资金补贴已经不能够满足逐年上升的造林费用,乔木造林实际成本与“三北”乔木造林补助相差约1,000元/亩。治沙政策补贴仅能保障前期费用,后续维护管理缺乏保障措施与巩固措施,使得群众仅靠微薄补贴无法长期坚持沙漠治理工程。
(二)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多元主体之企业——以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为例
1、模式分析。策勒县位于新疆最南部,昆仑山脉的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绿洲前沿地带有严重的流沙肆虐。沙漠枣业有限公司为扶贫精准产业的重点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公司+生产基地+个体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采取“一边治沙、一边种枣”的策略,11年来沙漠枣业有限公司将防风治沙与经济效益牢牢结合在一起,不仅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风沙阻隔在外,并且带动村民实现“脱贫”目标,70余万株枣树,近10万株杨树处在风沙前沿的38个村落,2,000多亩的绿色沙丘已经逐渐变成了一片金色绿洲,成为自治区特色林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2、经验总结。治沙企业成果与生态治理紧密结合,种植了用于防风固沙的枣树并扩大生产成为特色林果生产之地,这种自然资源与沙产业相互结合,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治,还充分发挥了社会效益,带动了当地的劳动力就业,提升了当地的农民收入水平,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实现乡村振兴。
3、不足之处。当前防沙治沙产业项目投融资模式只依靠国家拨款投资,而引入市场机制和民间资本力度不够。沙产业前期投入的成本较大,周期长,一旦出现资金、设备等问题,最终可能导致企业倒闭或破产等严重后果。沙产业品牌缺乏,产业链尚未形成,当地储藏保鲜与加工技术仍然落后,极大限制了沙产业产品的销售市场开拓和深加工,种种原因使得当地沙产业企业布局较少,企业参与治沙活动不足。
(三)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多元主体之科研机构——以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所为例
1、模式分析。2002年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所与企业合力建设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该研究站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是世界上第一个位于沙漠中心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建在沙漠腹地全咸水灌溉的植物园。科研人员在沙漠腹地成功引种了100多种耐盐碱的植物,并在沙漠公路两旁建起绿色生态防护林长廊。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为沙漠油田基地生物环境防护系统和沙漠高速公路防护区生态项目,甄别优良植物、给予种质资源,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沙漠植物移民迁地的保存生物库与多样化研究基地。
2、经验总结。科研机构依靠自身雄厚的科研实力,在沙漠防止中发挥技术优势,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培育优良品种,使用先进灌溉技术与方法,使得治沙措施更加科学高效。
3、不足之处。尽管新疆高校和中科院荒漠研究站等科研单位常年开展防沙治沙科学研究,产出丰硕的科研成果,但相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学理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宣传力度不够,市场认知度不足。且地区指导服务不到位,科技推广普及不够,地区技术人才相对缺乏、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不高。
(四)小结。个人与企业主体参与沙漠治理的过程中,当地政府也高度重视防沙治沙的工作,明确了国家对于生态治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定位。科研机构参与治沙工作中,政府主要发挥项目前期建设(投资占比约为50%),后期研究站建设阶段主要为企业投资养护,政府起到宣传作用,对培育的优秀耐旱耐盐碱植物进行辅助推广,对治沙产品与政府扶贫项目相结合提升产品的经济效益,并且将沙漠植物园这种模式在其他地区进行推广试行。(表1)
各地区政府依托生态治理项目探索新形势下沙漠治理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推广肉苁蓉、工程治沙和低覆盖度造林等一批先进实用的治沙模式,2016~2018年实施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工程,完成治沙造林27.7万亩、封沙育林54.34万亩。有效遏制绿洲外围的土地沙化进程,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改善了荒漠周边地区生态环境。
二、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措施建议
(一)做好荒漠化治理专项规划,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充分考虑生态资源现状与地区经济条件,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荒漠化治理专项规划,政府应将生态保护修复和相关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完善监测与评估体系,科学评估荒漠化治理工程综合效应,保障荒漠化治理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荒漠化治理长效机制。完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相应税收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建设的公益林,应考虑同等享受相关政府补助政策。
(二)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激励机制。对于荒漠化治理补贴,应考虑前期投入成本与后期维护成本,建立荒漠化治理工程专项基金,加强荒漠化治理项目的可持续性。完善荒漠化治理生态补偿机制,加强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生态改革协同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并扩充获益渠道,探究防沙治沙募集和公益基金参与模式。研究制定生态系统碳汇项目,考虑将生态防护林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扩充激励机制、支持政策和资金来源渠道。
(三)促进防沙治沙科技成果的转化。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积极尝试科学理念与科技方法,建立“政-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全链条成果转化模式,强化防沙治沙成果的示范与展示,建立专门的防沙治沙成果展示基地。科研机构应与地方政府紧密联系,将科研成果面向地方推广宣传,将科技力量转化为经济效益,提升地区荒漠化治理的科技能力。建立稳定的科技支撑机制体制,加强县乡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操作技能。
(四)积极探索、开发和推广适宜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要积极探索,坚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地设计和选择、开发和推广适宜南疆三地州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例如果粮棉间作模式、生态防护与经济作物间作模式、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模式等能够优化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经济效益的多效益治理模式;要尽可能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实用技术及新兴科学技术组装配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盲目性与短期行为。
(五)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沙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和民间资本,加快推进荒漠化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加强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政府在其中主要发挥补偿激励作用,例如场地优惠、地力补贴、植树造林补贴、个人及企业荣誉称号的嘉奖等。强化民间组织在政府、企业和社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还需弥补个体知识技术层面的不足,从而保障荒漠化治理的稳定发展,激发广大民众的沙漠治理意识,鼓励广大民众的沙漠治理活动,提升全民参与荒漠化治理活动的积极性。研企合作的过程中提供政策支持,科研成果产出之后,政府积极宣传推动产品发挥经济效益,并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通过构建政府主导、科技支撑、行业引领与企业、农户共同参与模式推动防沙治沙工作的产业化、市场化、工程化。
(作者单位:1.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学会)
主要参考文献:
[1]胡丽丽,郑文娇.中国的沙漠治理奇迹[J].生态经济,2020.36(07).
[2]魏巍,张稳定,陈焕盛,等.库布齐沙漠治理对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影响:2017年5月3-6日沙尘天气模拟[J].中国沙漠,2020.40(01).
[3]侍月华.生态垫覆盖在沙漠治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01).
[4]郭彩贇,韩致文,李爱敏,等.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典型模式[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53(01).
[5]李小东,牟瑞,戴敏.机械化治沙在腾格里沙漠治理中的探索与应用[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8.46(04).
[6]魏江春.沙漠生物地毯工程——干旱沙漠治理的新途径[J].干旱区研究,2005(03).
[7]王茜晨.基于呼包鄂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库布齐土地荒漠化治理模式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12).
[8]闫德仁,邹立杰,张文军.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治理工程布局问题探讨[J].内蒙古林业,2007(11).
[9]Michael A.Fullen,David J.Mitchell,杨柳春.中国中北部的土地沙漠化及其改良治理[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4.23(02).
[10]佟雨航,付志周.35年种80万棵树[J].环境教育,2019(10).
[11]屠志方,潘红星.“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赢模式的新探索——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防沙治沙实践与思考[J].林业经济,2013(07).
[12]赵云皓,卢静,辛璐,等.民营经济参与生态治理的经验、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库布其治沙实践为例[J].中国环保产业,2019(09).
[13]刘媛.政府视角下内蒙古杭锦旗荒漠化治理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14]王玉琴.新疆阿克苏地区三北防护林建设问题探讨[J].防护林科技,20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