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
第692期 作者:□文/钱怀安 时间:2022/11/1 16:51:15 浏览:174次

[提要]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对传统城镇化理念的突破与升级,更是对党中央“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阐释,目前已初有成效。但面对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存在的农业转移人口素质急需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新的需求、农业转移人口权益保障还需进一步落实、农业留守人员被遗忘等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加强转移人口素质培养、科技创新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切实保障居民权益、推动农村留守居民市民化建设,以期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城市治理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创新驱动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编号:2019SJA1696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46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已初有成效,城市群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形态,城镇化治理水平已迈上新台阶,城镇化建设数量和质量得以双效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城镇化建设已然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高质量发展转型趋势的重要体现,以“四化同步”为支撑,能够助力城乡协同发展,推动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并且引入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同时,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为我国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提供了重要拉动力。因此,研究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与成就

(一)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内涵。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的以物为本的城镇化理念的突破与升级。以物为本的城镇化与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不同。以物为本的城镇化建设主要注重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建设,诉求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空间的扩大,体现出“量”的增长;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更注重城镇化“质”的改变与升级。首先,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不仅仅追求城镇化率的增长,而是突出以人为本,更加关注进城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逐步推进新市民与原市民共享公共服务,确保城镇化建设能提升市民化质量。其次,在确保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同时,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也关注四化一体,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确保农村居民过上城镇化生活。最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精神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继出台了多项规定和政策,新型城镇化建设步入法制化轨道,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设完成,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首先,“19+2”的城市群格局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形态,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主要增长极,城市群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助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而且城市群每年还贡献了将近90%的生产总值。其次,城镇化治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融入进来,形成新的城镇化建设理念,促使城镇化治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城镇污水处理率、公共供水普及率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均得到显著提升,在2018年就提前完成了相关指标任务。最后,城镇化建设数量和质量得以双效提升。2020年,全国城镇化超过了60%,户籍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户籍城镇化率也得以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基本权益保障落实工作有序推进,进一步推动了市民化建设的进程。城乡进一步融合发展,城乡公共服务日趋均等化。

二、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转移人口素质急需提升。经过多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0%,但是随之面临的就是如何让新转入人口适应身份转变,尽快融入城市生活。虽然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但新转入人口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真正在城市扎根。根据对城镇新增人口来源结构分析,发现随着各项落户制度的改善,虽然短时间内确实使大量农业人口取得了城镇户籍,但是新增人口主要是来源于高校农村籍新生和当地农业人口就地落户,而农民工占比较少,所以并没能完全实现城镇非农就业。此外,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追求高质量的城镇化,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目前虽然有很多农业转移人口,但科技文化素养普遍不足,对科技的支撑能力较为薄弱,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所以职业竞争力不强,难以找到一份有保障的工作,很难在城市扎根。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新的需求。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挑战,随着城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市民对生活环境以及质量的更高追求是必然趋势,而这必然需要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城镇化导致人口过分集中,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暴露。城市空气污染较为严重,交通拥堵也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势必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与市民化建设交织的情况,但目前并没有相关的应对措施。此外,城镇化建设迫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融合催生新的产业模式,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虽然城镇化建设中已经部分融合了现代技术和数字技术,但距离智能化城市还有一段路需要走。

(三)农业转移人口权益保障还需进一步落实。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城镇化率短期内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半城镇化问题普遍存在。首先,农业转移人口户籍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大城市落户难问题仍旧突出。据调查显示,将近40%的农民工聚集在大城市当中,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长,但是目前的户籍制度没能有效解决大城市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和城镇化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其次,城市的公共服务并没能完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精神。在子女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基础医疗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并没能享受到均等化服务。此外,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交通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等公共服务方面,农业转移人口享有的服务数量也存在不足。最后,农业转移人口大多没有稳定住房,农民工大多没有住房补贴,仅依靠工资买不起房子,所以大多选择租赁房子居住,甚至有的农业转移人口为了降低成本选择居住在简易工棚或者地下车库等环境较差的地方。

(四)农业留守人员被遗忘。新型城镇化建设确实促使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但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农业留守人员问题。城镇化发展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农村留下大量妇女、儿童和老人,而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找到稳定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更多的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也开始逐步进入城镇工作、上学和居住,农村仅留下了老人,空巢老人问题更加突出。现在农村中青年人大量转移到城镇生活发展,空巢老人独自留守农村,留守的空巢老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力军,支撑起农业生产的重任,同时也成为乡村最终的守护人,为外出打拼的青年人提供温暖的大后方。这些留守老人正逐渐被城镇化发展所遗忘,相比城镇,农村的生活环境较为艰苦,社会养老、医疗以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都有待提高,留守老人在农村并不能舒适地生活,这显然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思想。

三、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一)加强转移人口素质培养。首先,政府应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培养,创造平台和机会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技术培训。一方面要注重提高新转移人口的文化水平,以便能尽早融入新生活;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专业技能,提升新转移人口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的就业提供一份保障,真正能够在城镇扎根。其次,除了政府,高校和企业也应该加入到人才培养队伍中来,各方通力合作,共同实现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企业应积极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提升员工专业素质,还可以和政府、高校合作,推荐优秀人员到国内外学习。高校可以开设成人技能培养继续教育课程,为农业新转移人口技能提升贡献力量。再次,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政府应持续关注跟进,预留一定的培训经费,为人才的继续教育、进修深造等提供必要的支持。最后,创新人才激励政策,既能激励现有城镇居民继续学习进步,还能增强城市吸引力,吸引更多人才。

(二)科技创新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科技创新是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为实现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首先,应坚持绿色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淘汰掉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着力发展绿色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且助推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提高劳动效率,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次,应着力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将绿色化融入到城镇化发展全过程,提倡居民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城镇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构建生态宜居城市,助推城市健康发展。最后,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城市建设当中,推动建设智能化城市。城市日常管理中,借助信息化手段,智慧赋能,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效率。监控设施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全覆盖,时刻保障城镇居民生命及财产安全,为城镇居民构建安心家园。

(三)切实保障居民权益。首先,应探索新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政策。城市的建设除了需要博士、硕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以外,也离不开农民工等蓝领工作人员,但是现在很多大城市的积分落户政策的积分分值及权重设置对农业转移人口并不友好。政府应因地制宜,逐步放宽城市的落户政策,促进农业专业人口在城市就地落户,而特大城市应适当调整积分政策,综合考虑,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均等落户机会。其次,政府应着力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权益,以真心留住农业转移人口。医疗方面,推进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确保农民工低成本的就地就医。教育方面,妥善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子女上学问题,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子女与城镇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政府还应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机会和平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再就业技能培训。最后,政府应多渠道、多方式地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居住服务,并出台一些优惠买房政策,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安家扎根。

(四)推动农村留守居民市民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忽略农村留守居民,应多措并举,促进农村居民市民化发展。其一,乡村振兴的重点应落实到村镇上,切实提高村镇的城镇化水平,并且引导村民向县城集中,过市民化生活。其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借助人文景观发展乡村旅游业,建立特色小镇,能够提供更多非农就业岗位的同时也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来农村居住、生活,构建更合理的农村居民结构,解决留守老人问题。其三,乡村振兴应着力改善农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与城镇对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医疗卫生、养老、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确保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此外,应着力打造绿色化、智能化新农村,坚持绿色发展,构建绿色宜居新农村。其四,加快农业与现代高新技术的结合,促进农业现代化,助推农民转变为农业职业者。构建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确保当地居住农民成为职业农民,在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打工。

综上,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突出以人为核心,将人放在第一位,助力于提升市民化质量,是对党中央“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阐释,亦是高质量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坚实保障,目前已取得一些成就。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介绍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在梳理内涵的基础上,介绍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城市群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形态,城镇化治理水平已迈上新台阶,城镇化建设数量和质量得以双效提升。进一步指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业转移人口素质急需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新的需求、农业转移人口权益保障还需进一步落实、农业留守人员被遗忘等问题仍然存在。最后聚集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加强转移人口素质培养、科技创新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切实保障居民权益、推动农村留守居民市民化建设,以期能助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余淑均.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812.

2]毛丹,陈俊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研究——以苏州木渎为例[J.农业经济,201902.

3]郑耀群.人本视角下不同类型区域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03.

4]王智勇.以人为本推进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壮大[J.国家治理,202122.

5]石菲.新型智慧城市群“以人为本”聚焦[J.中国信息化,202104.

6]许柏扬.以人为本的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212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88047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