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归纳国外通航产业发展先进经验,提出强化顶层设计、聚焦差异发展,构建产业联盟、深化央地融合,完善设施建设、优化人才供给等促进江西省通航产业跨越式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通航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基金项目(编号:21WT26)
中图分类号:F426.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4月7日
一、国内通航产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通用航空业是集研发、制造、销售和运营服务于一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其做强做大,对于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从通航产业的全国布局、省市规划、小镇建设等各层次多维度对通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展开研究。从宏观层面上看,不少学者从国家层面探讨通航产业发展路径。Sweetman(2002)研究发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可较好拓展通航飞行业务。黄俊、谭子浓等(2015)梳理影响通航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并从政策法规、空域管理、人员培训及机场建设等角度提出建议。杜秀梅、孙华平等(2019)发现进度滞后、创新不足、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国通航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需求-政策”协同发展模式。从中观层面上看,许多学者将各地区通航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作为典型研究对象。李连梦(2015)研究发现除北京、江西、陕西等七个省市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通航产业的发展目标与其产业优势并不契合。彭星萍、张浩(2017)梳理四川省发展通航产业的现实需求,规划以成都、德阳、绵阳三市为核心区域的四川省通航产业集聚带。梁姣、邝旖雯(2018)针对广西发展“通航+”产业面临的体量小、范围窄的困境,提出打造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等措施。宋丽颖(2019)研究提出以国际通航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的西安市通航制造产业链,建议以“通航+旅游”为基点牵引全产业链提升。孙华平、王海军等(2019)通过梳理长三角地区通航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困难瓶颈,提出重构法规体系、充实通航人才、加强设施建设、提升研发能力四方面对策。从更为微观层面上来说,相关学者对通航小镇(园区)的规划布局进行探讨。Michael等(2008)认为提高机场和飞行器安全水平对于通航机场的发展至关重要。刘峰涛(2016)立足我国航空小镇发展实际,总结出设计飞行路线、构建机场网络、拓展配套服务等建设通航小镇的规范流程。胡杰、杨溪等(2020)认为武汉汉北通航产业园应以通航制造、航空物流、公务航空三方面为核心业务,构建“一核两轴三区”整体布局。在通航产业人才培养领域,孟祥安(2019)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阐释地方高校服务吉林省通航产业发展的路径。严志华、朱贵钦等(2020)分析我国通航产业专业人才队伍现状及需求,总结出通航领域人才断层、流失严重、素质不高、模式不全等问题,基于职工发展需求的保健及激励因素两方面给出相应策略。张轩、凌艳(2020)研究发现成都通航产业相关人才也呈现结构断层、年龄梯度不合理等问题,认为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是重点。
通过以上文献资料,发现各地区在发展通航产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发展规划不清、产业集聚不够、科研创新不足、高端人才匮乏等共性问题。本研究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归纳国外通航产业发展先进经验,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提出促进我国通航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二、国外通航产业发展先进经验借鉴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通用飞机制造国,当前全球85%的固定翼通用飞机需求由美国的6家公司提供,在全球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其通航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空域管理体系规范。美国将空域管制体系划分为六级,按照不同空域的交通繁忙程度和飞机类型进行分类管理。二是政府支持力度大。包括以国家综合机场系统规划(NPIAS)对机场进行资助,通过征收燃油税对国有通航机场运营提供财政补贴,以及采取较为宽松的通航技术标准。三是通航机场的运行配套体系完善。美国通航机场内普遍具有机场通航服务企业(FBO)、飞行服务站(FSS)、维修站(MRO),方便航空器的飞行、检修,提供飞行计划、支援等飞行服务,保证飞行作业的顺利进行。四是推行“部分拥有”模式。客户不拥有飞机,运营商以包机、批量包机或会员卡的方式向客户出租飞机和服务。五是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建立了规范性、灵活性兼备的政策体系,为通航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巴西当前已成为世界通用航空第五大市场,通航的年度飞行时间约占全球6%。其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低空开放力度大。巴西在非管制区空域实施灵活的“报备制”管理方式,为通航活动高效开展提供便利。二是机场管理体系科学。推行机场分类运行机制,将运行的机场分为民用机场、军用机场、特殊需求机场等分别管理。三是通航制造基础雄厚。形成了以巴航工业、巴西直升机公司、Aeromot等为龙头,以小型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四是政府支持力度大。巴西实行优惠价格和补贴,鼓励本国企业购买国产飞机,并通过国有银行向购买本国飞机的外国用户提供低息贷款。五是注重合作引进。重视与外国公司合作引进大量有价值的设计和生产技术。六是市场化开展人才培训。建立了“民航局-培训学校-飞行俱乐部”三位一体的培训和认证体系。
加拿大的通用航空产业在近几十年中发展相当迅速,在某些领域的发展水平不低于美国,尤其是其空域管理体系也为美国所借鉴并发展。其通航产业发展之所以走在世界前列,要归功于其独具特色的通航机场发展模式:一是加拿大运输部管理所有机场开发和运营;二是机场为联邦政府所有;三是对机场进行分类管理。
澳大利亚被公认为亚太地区最成熟的直升机市场之一,其机队规模长期以来居于亚太地区首位。其通航产业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通航管理机构分工明确。民航安全局负责制定条例、实施监管,国有航空公司负责商业化运作,交通公共安全办公室则建立综合纪录数据库。二是空域管理改革效果显著。空域管理程序简单化、标准化,形成了较完善的五级空域体系。三是飞行培训行业高度市场化。培训机构通过差异性的服务吸引客户,根据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培训内容。四是健全的通航空管体系。以商业化模式运营管理为主,每年按照惯例公示年度报表,便于公众对其进行监督。
三、通航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提炼国内外学者关于通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结论,归纳国外通航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出促进江西省通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强化顶层设计,聚焦差异发展
1、做好通航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布局。从通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上来看,其发展普遍要经过三个阶段,即为航空制造业服务为主的初级阶段,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成长阶段和以提供消费类服务为主的成熟阶段。在遵循通航产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动态跟进省内通航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法规条例和支持政策。整合现有资源,促进产业升级。擦亮“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金字招牌,发挥中国民用航空江西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的吸引效应,引导国内外更多的优质通航资源向江西集聚,加快投放更多型号的通航航空器产品进入市场,打造通航产业和政策配套“升级版”。强化“航空+”思维,把飞行培训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支点,引导人们更新通航消费理念,定期组织和开展大型飞行比赛、国内飞行大会和论坛,打造中国航空产业大会、南昌飞行大会品牌。引入和组建更多的通航运营服务企业,支持“江西快线”做强做大。鼓励和支持航空消费,推动通用航空与互联网、创意经济深度融合。
2、引导通航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一是引导通航企业明确各自的定位,立足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情况,从而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道路。二是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管控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互动,提高运营效率及对市场的预见能力和执行力。三是努力打造品牌价值,抓住通航产品推介会、通航展览会、交流会的形式扩大品牌宣传。四是提升营销能力,加强员工的营销理念,培养企业的营销队伍,在考核中突出业绩导向,激发员工潜能,培养一批忠诚度高的客户群体。
(二)构建产业联盟,深化央地融合
1、构建“通航产业+现代服务”产业联盟。政府有关部门应逐步明晰目标、突出重点,探索现实路径,出台可行举措,构建通航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机制。一是逐步打破通航产业与航空服务业二元分离、割裂明显的局面。采取出台普惠制财政、税收政策,设立企业扶持专项基金,适当提高新增税收奖补、适时加计扣除研发投入等方式。二是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通用标准体系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层级高、公共服务能力强的互联网信息平台。三是打造飞地经济新模式,支持、引导本地通航制造企业在外地建立生产基地、搭建科研平台,形成区域化、国家化高能级通航制造业链条。
2、深化央地融合发展。现行体制下,通航产品主制造商多为央企驻地方单位,由于地方政府协调功能受限、央地目标取向差异等原因,通航制造业发展存在诸多掣肘。为解决以上问题,逐步建立健全沟通顺畅、风险可控、协同治理的“三位一体”通航制造业央地融合机制至关重要。具体来说,一是健全沟通对接机制,通过搭建通航制造业发展规划协调对接平台,在通航制造央企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常态化互访协作机制。二是满足风险管控要求,逐步在央企与地方政府间建立利益共享、成本共担、风险管控得当、利益补偿合理的央地风险管控长效机制,适时设立央地融合发展基金。三是构建协同治理体系,建立及时、高效、常态化、一体化的央地应急管理协同机制,构建央地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体系,共同承担本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
(三)构建网络体系,优化人才供给
1、加速构建通用机场网络体系。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通航产业发达国家已经构建了遍及全国的通用航空网络体系,不少城市形成了民航运输机场与通用航空机场共存的互联互补格局。加速推进江西省内通航机场网络规划,加大对通航机场建设、维护和运营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到通航机场的建设过程中。
2、提升通航产业人才供给质量。一是注重通航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商飞公司等航空领域央企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老牌强势航空院校引进通航相关专业的高素养人才,充实省内高层次通航人才储备。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依托南昌航空大学、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吉安航空运动学校等开展私照、商照等飞行执照的培育和训练,本地化培养通航企业迫切需要的专业飞行员和机务人员。二是建立市场化通航人才培训体系,制定规范的通航人才考核制度,提高通航人才整体素质,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营造浓厚的航空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通航产业,充实江西通航人才储备。三是提高通航领域从业人员待遇。在政策上给予飞行学员及专业机务人才更多补贴,激发群众参与飞行培训的积极性。通航企业可以与相关飞行院校之间形成合作关系,以新设通航飞行培训学院的形式,全面涉足通航培训领域。通过平衡岗位价值贡献来保证内部公平公正,明确薪酬的战略导向,向核心人才倾斜,保证通航产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综上,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通航产业发展相关文献,发现各地区在发展通航产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发展规划不清、产业集聚不够、科研创新不足、高端人才匮乏等共性问题。以此为基础,归纳了美国、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四个通航产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针对江西省通航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路径提出了强化顶层设计、聚焦差异发展,构建产业联盟、深化央地融合,完善设施建设、优化人才供给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作者单位:江西省军民融合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1]Sweetman Bill.Survival In Sight
For New US GA Project[J].Washington:Interavia Business&Technology,2002(09).
[2]黄俊,谭子浓,项松,等.我国通用航空发展影响因素[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32(05).
[3]杜秀梅,孙华平,王海军.通航产业发展模式探索[J].开放导报,2019(04).
[4]李连梦.我国各省市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路径选择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5(11).
[5]彭星萍,张浩.四川省通用航空发展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4).
[6]梁姣,邝旖雯.“通航+”背景下广西通航产业发展现状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
[7]宋丽颖.探索通航产业发展的“西安模式”[J].西部大开发,2019(07).
[8]孙华平,王海军,李奇.通航产业发展考察——以长三角为例[J].开放导报,2019(03).
[9]胡杰,杨溪,章迟.基于多元量化分析的通航产业园创新策略研究——以武汉市汉北通航产业园为例[J].低碳世界,2020(08).
[10]孟祥安.地方高校服务吉林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08).
[11]严志华,朱贵钦,陆金娴.江苏省通用航空产业链岗位分析及人才需求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06).
[12]张轩,凌艳,蔡昌勇,等.军民融合背景下成都通航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