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介绍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主要类型,阐述校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构建高校创新与服务社会体系,明确高等院校需建立从高等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智库以及产业技术研究院从理论研究到成果转化、从高等教育研究到政策社会研究的创新系统,并以成都大学为例,提出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方案和规划,为我国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和建设提供有效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校地合作;产业技术;成果转化;研究院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1RKX030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8月1日
当前,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已由以要素驱动逐渐转向以创新驱动。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不断深入,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通过聚合和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根据当前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高校与其他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已经发展成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也被认为是高校一直致力于服务当前地方经济社会进步的一种新模式。校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是高校推动校城融合的重要抓手。
一、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现状
(一)产业技术研究院背景。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一种科技创新体制的新模式,通过配置和聚合创新创业资源,以产业共性技术和难以攻克的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进而推进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层级,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产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将着眼于当前地区的科技综合竞争能力和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立足于在开发关键领域拥有巨大的经济潜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是通过充分整合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以及其他企业等多个方面的社会力量和资源,促进从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研究的一种创新性转化。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行业振兴。同时,产业技术研究院兼具培育技术创新人才的功能与责任,对产业持续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产业技术研究院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尚无统一、标准模式,但与传统科研院所和高等学府不同,它主要是以行业中的共性技术、关键性科学技术作为其研究的对象;也与其他企业内部的研发组织不同,以推进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及提升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主要目标。各国为了促进其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瓶颈,先后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如德国的弗朗霍夫协会(FHG)、日本的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韩国的科学技术院(KIST)以及美国的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等。二战后,德国为了经济重建,加快应用技术开发而建的弗朗霍夫协会已发展成为德国乃至欧洲地区最大规模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并且,该协会是民办、公助的非营利科研机构,独立社团法人,由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基本运行经费,其他经费主要来源于竞争性拨款和技术服务所得。并且,弗朗霍夫学会下属科研所可以独立地开展一系列的科研项目,以“项目制”为企业及社会提供关键技术攻关服务。隶属于美国商务部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主要从事物理、生物和工程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开展标准化数据方面的研究与服务。根据美国联邦政府的要求开展工作,由联邦政府负责投入,并接受政府部门业绩评估与效率评估相结合的双重绩效评估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由自然资源向创新资源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能力。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储备了大量的高素质、高层次、优秀的综合性人才,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高水平研发成果。总体而言,科技创新实力较强,但受限于体制机制,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水平的人才流动与技术成果转化相对困难。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少地方政府通过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来进行企业技术创新和区域产业创新,如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
(二)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分类。国内外学者从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功能定位、主要职责、依托的建设单位或建设主体研究了国内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类型。李玲玉等从主要功能和职责的角度,将国内区域产业技术研究院大致分为公共技术服务类、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类、竞争前技术研究类(基础研究类);刘林青等根据其主要依托单位和建设主体,分为地方政府主导型、大学及科研院所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三种类型;康小鹏等将产业技术研究院分为高等院校主导型、科研院所主导型、地方政府主导型和龙头企业主导型等四种类型。但产业技术研究院无论是建设还是运行往往是由多个主体共建共管的。因此,可增加校地共建型,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校企共建型,如西南交通大学和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共建的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地共建型,如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等。
产业技术研究院法人主体的角度,可分为:企业法人主体、事业法人主体以及非独立法人,如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均为企业法人主体;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和北航成都研究院均为事业法人主体,但以企业化的方式运作;宁波大学高等技术研究院和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均为宁波大学下属二级单位,非独立法人机构。部分事业法人主体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独立的运营公司来参与运营,如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置重庆重大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来负责其商业部分的运行。
二、校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模式
在高校聚集或经济发达但科技创新资源不足的地区往往通过与高校共同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来构建其创新体系。校地共建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需兼顾校地两方的诉求,因此其目标、功能定位、建设运行模式既区别于地方政府的研究机构,也有别于企业、高校设立的研究载体。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关键技术的开发,汇聚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高校而言,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科学研究与产业之间的窗口,能够助力构建“项目引进来,成果走出去”的科研生态,并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促进产教融合,履行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与发展的职能。
(一)校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功能定位。校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其功能定位上需满足校地双方的需求,需具备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资源汇聚、创业孵化、人才培养等功能。作为科学研究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面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试验、检测,以及科研设备和场地共享;作为成果转化平台,一方面推进高校已有科研成果在产业中运用、转移、转化;另一方面为地方产业寻找技术和成果;作为资源汇聚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汇聚了高校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品牌资源以及地方政府的行业资源和政策资源和市场的信息资源,并在此平台上实现资源的协调与配置;作为创业孵化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了从理论到技术到产品,从创意到团队到企业的创业孵化生态,提供技术、金融、场地、政策等创业支持;作为人才培养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参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推广等的机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校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投入。地方政府为引导高校根据其需求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往往以经费、土地进行投入,并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如场地、人才公寓、奖励、补贴等支持)。而高校则以品牌、技术成果、人才团队等方式进行投入。如依托清华的技术人才优势和苏州的经济区位优势建设的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由苏州市提供7.5亿元资金,办公、实验及孵化场地和相关政策支持,清华大学提供技术、人才与品牌资源联合组建的。成都市都市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由校院地企共建的,注册资本5,000万元,其中成都市和温江区出资1,200万元,四川农业大学以无形资产出资1,000万元,成都市农科院出资250万元,特驱集团出资2,550万元。
(三)校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运营。“民办、公助、非盈利”是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典型特征,校地共建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虽然有企业法人或事业法人,但通常以企业化的方式运行,以市场为导向,独立运营,自负盈亏,培育期满后,通过竞争和科研实力争取政府科研经费,为企业做技术服务,孵化高成长企业等实现自收自支。由地方和高校共同组成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并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建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的科技创新链条。如由研发基地与孵化基地组成的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建设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不进行行政干预,通过前期发展,逐步做到了独立运营、自负盈亏。主要业务范围为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科技金融、人才培养和服务、技术转移、企业孵化。研究院一方面对自己的科技创新项目在两年内有市场化前景的进行科技评估后给予孵化支持;另一方面也利用金融资本对技术市场的优质项目进行筛选和培育,同时也根据市场需求反求技术项目,搭建起到从技术到市场的桥梁。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引领行业发展,以技术、金融和人才服务促进产业创新。通过模式和机制创新,集聚人才、技术、资本和产业资源,累计成功实现了5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培育和高效转化,孵化培育出的科技企业达60余家。2016年总产值初步突破26亿元,总市值达100亿元,为国内外近百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逐步形成了对我国汽车行业创新发展的平台支撑能力。
三、高校创新及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城市型大学为例
城市型综合大学以学科全,服务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为特色,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一般包括高等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智库等研究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高等研究院主要面向基础理论研究,智库主要面向城市和社会需要开展社会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所主要开展高等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主要业务,一般与地方、行业共建科研和社会服务机构。(图1)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通过产业技术的集成和创新,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从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研究的转化。随着我国校院企地合作的不断加强,通过整合多种手段来构建更加长期的学区深度合作模型,逐渐形成了校院企地融合发展的一种新态势。合作各方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广泛深度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促进行业的发展及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整合学校科研设施、创新团队、优势成果和政府的政策资源,行业的产业资源,提升了对接产业链与地理区位相结合优势的技术能力和综合实践水平,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技术水平、人才培训能力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整体性地提升了学校的教育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四、校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案例分析——以成都大学为例
(一)总体目标。深入推进成都大学的科研、学科、人才、品牌等与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地方做大、做精、做强产业生态链,促进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定位。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汇聚创新创业资源,打造面向产业的高端资源汇聚平台、公共技术研发试验平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以及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孵化平台。
(三)总体构架。根据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职能结合成都大学的实际情况,成都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拟由三大部分组成:应用创新平台(校内部分)、校地合作平台(校外部分)及行政服务中心。应用创新平台主要整合校内以服务行业为主的应用型研究机构,校地合作平台主要为根据地方需求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新型科研平台,行政服务中心是确保研究院良性运转的行政服务机构。总体构架如图2所示。(图2)
1、应用创新平台主要围绕成都发展战略和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同时兼顾行业交叉、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筹建现代农业研究中心、生物医药研究中心、电子信息研究中心、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大数据研究中心等。
2、校地合作平台则着眼于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再造、体制机制创新,拟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所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帮助区域内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进一步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等。
3、行政机关服务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对各级行政机关业务和重要事情处理进行高度常规化的业务管理,制定了各项关于行政机关业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其工作进行有效、强大而有力的管理监督和组织执行,同时完成研究院的知识产权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
(四)运营机制。成都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根据不同的合作方式采用不同的投入及运行机制。
1、应用创新平台。应用创新平台主要以学校投入为主,亦可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在校内共建,按照校级科研平台的方式管理。由研究院根据产业需要布局,亦可由各学院根据其学科专业特点及校地企合作情况自行申报,并以项目制的方式运行。
2、校地合作平台。校地合作平台主要以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为主,学校以成果、团队、品牌等资源参与,政府、学校分别将自有资源按市场价折算为资金或股份计入。根据地方政府支持政策的不同,注册为独立事业法人机构或独立企业法人机构,独立事业法人机构选聘专业团队负责运营,独立企业法人机构由成都大学科技公司负责运营。
研究院实际运营阶段,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方式,部分实现资金自足,保证研究院的日常运行和合理盈利,并以市场化机制进行利益分配。
综上,新型产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作为近年来促进校地交流合作、产教融合的一个重要载体,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省市通过整合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产业界的资源建设了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本文提出了高校创新与服务社会体系的构建,明确了高等院校需建立从高等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智库以及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从理论研究到成果转化、从高等教育研究到政策社会研究的创新系统,并以成都大学为例,提出了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方案和规划。
(作者单位:1.四川商务职业学院;2.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3.成都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建仓,袁杰,吴志辉,等.创新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运作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9(03).
[2]百里清风.大学-城市研究院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
[3]丁云龙,孙冬柏.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建及意义[J].中国高校科技,2012(Z1).
[4]熊文明,顾新,赵长轶.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模式与途径研究[J].决策咨询,2015(03).
[5]江宏飞.源自典型工研院的理论启示及对策建议——基于德国FhG、日本AIST、韩国KIST和台湾ITRI的比较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04).
[6]蒋海玲,王磊,王冀宁,等.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评价的国际比较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1).
[7]陈烈,岳增蕾,刘宇.国外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与发展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科学,2014.05(11).
[8]郭百涛,王帅斌,王冀宁,等.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共建模式研究——基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案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2).
[9]王海龙,张悦,丁堃,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利益协同机制——基于辽宁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多案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34(05).
[10]王能强,罗锴,刘兴,等.产研院体制机制及运行模式作用探析——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典型案例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7(04).
[11]李玉玲,曾繁荣,卿燕,等.国内产业技术研究院典型发展模式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6.16(03).
[12]刘林青,甘锦锋.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初步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14(02).
[13]康小鹏,孙付春.校地共建成都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研究[J].时代汽车,2019(14).
[14]陈建安,武雪朦.湖北省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2).
[15]李晓晓,孙付春.校地协同共建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研究——以成都大学与成都市协同共建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0).
[16]常桂英,马丽娟,矫艳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