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我国统计学发展理论溯源
第703期 作者:□文/张 萌 东方社岐 王启辉 时间:2023/4/16 14:13:31 浏览:781次

[提要] 本文主要从统计组织、统计工作和统计方法三大类出发,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统计思想进行系统概括,探寻新中国统计学发展的理论溯源。研究表明:我国统计学的发展主要经历先秦时期的初始萌芽阶段;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的发展阶段;唐代时期我国统计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宋辽金元时期我国统计处在发展不平衡阶段;明清时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统计思想;溯源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中国统计学发展史研究”(编号:18BTJ016

中图分类号:C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810

中国统计思想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而成长。我国古代的统计在先秦时期处于初始萌芽阶段;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进入发展阶段,尤其是唐代人才辈出,我国统计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国统计进入全面发展阶段;进入宋辽金元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我国统计处在了发展不平衡阶段;明清时期,我国的统计继隋唐之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约两千多年的时间,统计工作的应用出现在矿冶、物价、海关、邮政以及驿站等各方面,简单的统计方法也逐渐开始得到发展,包括上计制度、统计分组法、相对数、平均数、统计图表法、统计分析法和估计推算法等,这些统计方法在当时虽然都没有现代的名称,但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鸦片战争后,西方资产阶级的统计学说逐渐传入我国,但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我国学术界虽对世界统计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未能产生完备准确的统计。民国政府成立后,欧美统计思想开始传入我国,我国学术界翻译和编著了多个统计著作和教材,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统计学的发展。

一、文献综述

“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的思想构成了统计思想内容的主体,也构成了统计学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基本思想。莫曰达先生做了大量的统计资料提炼工作,编写的《先秦·秦汉统计思想史》是我国第一部统计思想史专著,《中国古代统计思想史》则梳理了各朝代的统计思想,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统计思想的产生。这两部著作为我国统计思想史的研究和统计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游士兵(2020)等以中国统计思想形成路径为主线对中国古代、近代及现代统计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行系统概括。

二、中国统计学的历史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统计思想。西周时期,中国统计开始进入初始萌芽阶段,实行了我国最早的一次人口调查,同时在世界上首次以最小公约数原理计算了性别比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不断征战,建立了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一时期统计思想得到更全面、深入的发展。颁布了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包含了许多涉及统计薄书、报告不实、度量衡公平等方面的统计法规内容,为后世封建王朝所学习和继承。《周易》、管仲以及孙武的《孙子兵法》分别提出了“均等”、统计分组、调查研究等多个统计思想,为我国统计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表1

(二)秦汉时期的统计思想。秦统一六国为我国古代统计学的较大进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的中国统计处于进展阶段,中央设置三公九卿,统计组织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上计制度的完善、统计表的创制以及《九章算术》的完成,都为我国统计方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秦代由于“焚书坑儒”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统计思想的发展。汉代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司马迁、崔寔等多个统计思想家。其中,司马迁作为秦汉时期统计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编制了统计表,提出了编制理论,他认为统计表一方面能够表现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能够合理且系统地整理各项数据资料,以便于观察事物发展的规律。(表2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计思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影响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统计处于发展迟缓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统计组织基本沿袭了前期,中央政府机构由三公扩大到了八公,在统计过程中,对人口年龄进行分组时,开创了两端开口组,在世界统计分组史上属于一大创举,为现代统计做出了重大建树。同时还出现了傅玄和李冲等统计思想家,傅玄的统计思想当时在晋代是尤为突出的,他不仅主张将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类型组,而且还主张根据社会经济的需要而规定四民的从业人数,李冲还提出了三长户籍制的统计思想,对解放苞荫户、保证赋税收入达到了一定的成效。(表3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统计思想。隋、唐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向上发展,相较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统计的迟缓,隋代统计略有进展,唐代的统计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统计得到了全面发展,但五代由于连年战争,统计又趋于停滞发展。隋唐五代时期的统计工作基本都由有关行政部门兼管,确立和强化了三省六部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统计组织。这一时期的统计工作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仓储统计以及土地统计等方面。唐代的统计工作较隋代得到了新的发展,《唐律》中的统计法规,是我国古代史上最完善的一本统计法著。此外,这一时期国家还编制了我国最早的统计资料汇编,标志着我国财经统计达到了新的水平。估计推算法和异距分组是这一时期较为突出的统计方法,估计推算法根据全国总人口中每户的平均人数,以食盐的消费量估算全国总户数;后周分组时采用“上限以下至下限”的方法,这一举措在中外统计史上是极罕见的。唐代人才辈出,统计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表4

(五)宋辽金元时期的统计思想。宋辽金元时期的统计处于发展不平衡阶段:宋代统计继唐代之后全面发展,辽、金统计发展滞缓,元代统计则又有所进展。宋代中央设三省带领地方进行统计工作,除了人口、土地统计之外,编写《养兵之费》详细描述了当时的军费统计资料,编著新的统计资料汇编——《会计录》,比之唐代的《国计簿》更优。此外,创始了分类法和次数分布表应用于统计分组法上,创立了正负开方术用于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发展了中国统计图表的理论与方法。元代的钱粮出纳部门按统一格式定期编报统计报告——钱粮文册上报中央,在土地统计方面采用经理法,即“自实田”法陈报土地。宋辽金元时期的统计思想也有一定的发展,宋代郑樵的图谱思想,指出图谱的重要性和作用,并编制“年谱”,对现代统计图表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张敦实和刘贡提出恢复上计制度的必要性,并对汉代的上计制度进行评价,标志着上计制度理论的新转变。元代卢世荣依据管仲的人口统计估算思想,提出了酒专卖与盐利总收入的统计估算思想;马端临在人口统计方面,强调人口的质量,不主张以人口数量作为衡量国家盛衰的标准,在中国人口统计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表5

(六)明清时期的统计思想。明清的统计,是继唐宋之后又一个取得了新的发展的时期。明代六部兼管统计工作进行人口、土地统计,实行了最早试行全面的人口普查——户贴制度,采用了《九章算术》中的开方法计算面积进行全国土地清丈,开创了组平均数和总平均数计算平均亩产;利用动态数列对各月的蝗灾统计资料进行分析。鸦片战争前的清代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人口统计,为巩固封建统治,编制了赋役册簿。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不少学者对统计思想带来了新的思考。徐光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人口增长率这一概念,他认为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大约三十年加一倍;包世臣运用一系列统计指标进行了具体的统计分析。(表6

(七)近代的统计思想。鸦片战争后我国一批知识分子主张向西方学习,近代资产阶级统计理论传入中国,近代统计方法开始应用。国民政府应用欧美的统计理论方法进行统计工作,我国学术界开始编译统计书籍、进行一系列的统计调查和统计学术工作来推广统计学在中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我国第一个全国最高统计机构——统计局成立,同时各部门也设立统计处开展全国统计工作。民国政府成立后,主计处又下设统计局指导全国的统计工作。政府还颁布了《试行行政统计概要》《国民政府主计处组织法》以及《统计法》对我国的统计进行系统规定。这一时期的统计工作涉及各行各业,括人口、农业、商业、海关、工业、运输统计等多方面,我国近代西方统计方法最早应用于海关统计报告,其后,西方统计图表法和综合指标法以及统计指数的编制开始广泛应用,在各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下,编制了国际贸易指数、对外贸易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多种统计指数,这些统计方法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统计学的发展。(表7

三、结论

第一,中国古代的统计思想主要作为辅助学科为国家管理、社会发展以及法制设立提供新思路。

第二,中国古代的统计工作最开始出现在人口统计和土地统计方面,随着我国统计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统计工作开始在完备的统计组织的带领下向各行各业发展,包括海关统计、矿冶统计、运输统计等多方面。

第三,中国古代产生的统计报告、统计调查、统计图表和统计分组等方法为我国近现代统计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四,中国古代产生了大量的统计方法和统计资料,但理论一直没有得到系统化,一直到近代社会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知识系统传入中国,我国的统计才得到了大力发展。

第五,中国近代时期社会复杂,这个时期的统计思想在西方社会的制约和影响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国学者在古代统计思想的基础上,吸纳西方的新思想,为我国统计带来了新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03.

2]莫曰达.先秦·秦汉统计思想史[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游士兵,高瑜,张语芮.中国统计思想的历史演进:回顾与思考[J.统计与决策,2020.3610.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8276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