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一直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都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新时代下,史上“最难就业季”被“更难就业季”不断刷新。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鲜力量的基础和保证,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如何保证新鲜力量的加入,发挥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功效,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价值,转变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将消极“慢就业”转为积极“慢就业”直至积极“就业”,力保“稳就业”,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慢就业
本文系宜宾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辅导员专项)重点项目:“‘慢就业’现象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路径研究”(2022SZZD09)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8月11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成为全民关注热点话题,尤其自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受阻、速度缓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习近平强调:“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但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以及供需结构之间发展的不完善、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长(2022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愈来愈多的毕业生在即将离开学校踏入社会时,不愿就业、不想就业,随着社会以及自身环境的变化,产生恐惧就业心理,逐步加入“慢就业”一族。当下,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慢就业”等相关内容研究较少,“慢就业”群体以“95后”高校毕业生为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要处理好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主体等之间的潜在矛盾,以便更好地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大学生“慢就业”现状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影响每一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及其家庭的未来,从而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以部分抽样调查为例,约40%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季没有找到满意工作便不愿就业,也不愿将就或折中选取一份工作进行过渡,大多数学生认为不是本人不愿就业,只是要找到满意且合适的工作,并且对自己在今后找寻工作表现得极度自信。在当前的经济体系下,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所提供的工作岗位较2021年下降约300百万个岗位,就业市场客观情况的缩小以及供求关系变化扩大,使得大学生逐步加入“慢就业”一族。针对“95后”毕业生而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慢就业”现象:
(一)就业观念慢。与“70后” “80后”高校毕业生而言,新时代下,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日益进步,政治生态向好,各个环境等发生巨大变化,且当下毕业生个性化特点明显,思维跳跃,受自媒体、短视频App、直播平台等环境影响,不愿受到约束,选择到中小微企业就职毕业生数减少,自由灵活择业学生增加。一部分毕业生由于环境转变以及心理变化,不愿就业,不想就业;还有部分毕业生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以及社会就业压力时逃避就业,不想就业;部分毕业生不想去中小微企业就业,对高质量就业情有独钟,即默许为“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等就业观念;剩余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无法使自己就业,以及无法胜任岗位需求,导致其就业步伐缓慢、观念慢,这些就业观念有形或无形中导致了大学生“慢就业”现状。
(二)就业压力慢。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的保障体系越发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大部分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逐渐良好,其家庭条件足以支撑其毕业到就业时期的过渡费用,从而使其不再像早期高校毕业生毕业时便投入就业市场,家庭负担小,使得毕业生对家庭的支柱感减弱,从而变得无压力。家庭观念的转变也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底气,家庭中家长的就业观念尤其是高质量就业以及就业期望值的偏高也在无形中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产生影响,使得毕业生在毕业之际未找到满意工作还能继续待业。
(三)就业动作慢。由于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毕业后工作环境不同,部分毕业生认为其不想离开学校,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有不适应现象,加之就业形势严峻、竞争大等压力,在毕业之际不愿就业、不想就业,就算工作一段时间后,仍然退出就业市场,继续待业。部分毕业生还产生所学无用以及不知道未来究竟该干什么的想法,使其不愿走入招聘市场,从而陷入“慢就业”。
(四)就业需求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国经济较之世界其他国家已经快速恢复,但仍然避免不了就业总量大的压力,加之社会供给岗位有限,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并且家庭物质环境以及文化氛围的不同也使得毕业生在就业需求上显得不那么急促。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无相关工作经验,加之就业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使得部分毕业生无法融入就业市场,从而被动陷入“慢就业”。
二、影响大学生“慢就业”原因分析
根据“慢就业”现状分析,产生“慢就业”现象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个人认知方面。随着时代变化发展,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较多,其心理变化以及抗压力变化复杂,“慢就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毕业生针对就业的态度问题,在积极的“慢就业”中,可以理解为毕业生有更高的就业目标,对自身的期望值也较高,所以不愿选择低于自己期望值的工作;但在消极的“慢就业”中,毕业生的心理以及态度等价值观有所变化,其不愿就业、不想就业,可能由于不能适应强压环境,追求自由、不想束缚等观念,追求个性化发展,以及受网络环境影响,更不愿走出校门这一象牙塔,不愿主动参与就业,其求职动机与个人认知需求皆有较大的关系,职业抱负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毕业生眼高手低、不愿将就,从而影响其就业观念。
(二)家庭观念方面。应届毕业生在无收入的情况下,继续选择“慢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家庭的教育方式和父母对子女就业的影响干预也不可小觑。大学生在就业择业中不仅受到自身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也较为主要,如果家庭情况较好,尤其是物质环境较好,家庭愿意支持其继续选择或待业,并且家长对子女就业期望值较高,便会促使学生朝着高质量就业目标前进,在时间上,“慢就业”一年、两年甚至直至高质量就业为止。还有部分毕业生求职主动性不高,走出学校象牙塔后继续依赖父母,而父母也未能及时给子女传达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陷入“慢就业”,甚至不就业。
(三)学校培养方面。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任务。通过学生对就业的一系列表现也反映了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随着中国教育普及提升,高校规模扩张,其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设置等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结果呈现中仍然存在不足。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能力教育以及专业适应需求能力存在脱节,学生的就业实践以及就业服务仍然存在缺口,就业的观念以及就业竞争力还需受到关注,而不能仅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将人才培养与市场匹配度两刀切。
(四)社会环境方面。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近年来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在一定幅度上有所下降,所以就业总量、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依然严峻,市场的供求关系依然不平衡。另外,除了显性环境影响以外,部分如学校级别、学生各方面要求等隐性因素也成为其不能加入就业市场,甚至出现职场挤出效应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社会分工歧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就业观念,毕业生在走出学校踏入社会时难免会有准备不充分等问题,而社会偏见更是使得部分毕业生在社会这一关口踏入“慢就业”。
三、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路径分析
通过对当下大学生“慢就业”现状以及成因进行分析发现,产生大学生“慢就业”这一现象不单单是大学生主体的责任,而是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共同的因素导致,所以在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路径分析中,希望各主体落实责任,加强就业帮扶等阵地建设,做好高校及社会就业指导内容的扎实度,提供与需求相匹配的资源,以形成家校协同、校社对接、人源帮扶良好局面,搭建好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平台。
(一)落实责任主体。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就业是国之大事,而不是某一责任主体之事。在推动高校毕业生走出“慢就业”、踏入就业市场时,家长要积极沟通,做好引路人,尊重子女选择,根据能力寻找适合岗位工作,不能一味要求高质量工作,积极帮助子女就业择业,要在实践中成长,不能一味依赖。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要充分落实各教学主体责任,教学与实践不脱离,思政与专业不分家,鼓励与抗击不矛盾,增强高校在大学生走出校门的基地责任,加强适应社会专业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国家及社会责任上,落实政策,促进就业宏观环境形成,发挥政府及社会在就业中的职能,规范就业市场,从而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二)加强阵地建设。政府和社会应大力监管就业市场,适时适地推动及完善就业政策,主动打破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现象,营造公平合理的就业竞争环境。同时,鼓励企业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高校要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匹配程度,并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积极与家长沟通,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围绕毕业生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过程提供心理阵地建设,根据毕业生流动性强的特点和多元、灵活的需求,着眼建立涵盖校内外就业创业各阶段、全过程的服务体系,建立“社会-高校-家庭”的“三位一体”协同联动机制。
(三)扎实就业指导。高校在完善人才培养时要积极主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专业认知到课程推进及实践教学,稳步推进,使大学生在实习、就业中发挥专业才能,以适应提前上岗准备,打造“产学研”
“产学用”等体制机制,落实“三全育人”,避免专业无用以及学生自认无用论。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避免陷入“慢就业”。适时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了解学生需求以及社会需求,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开展模拟面试、求职招聘等技能培训,借助网络科学技术等手段,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除此之外,关注学生心理状态以及心理承受度,为毕业季学生积极提供心理支持,引导大学生积极正确面对挫折。
(四)扩充社会资源。当下,国家为促进就业实施了良好的就业政策,建立了稳就业的宏观环境。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各界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感,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政府要完善基层就业政策及措施,协调社会各界资源,稳定中小微企业,以更好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高校要主动与企业联系,让企业进校园,如宜宾市政府为促进就业、留住人才,联合在宜高校、各大企业以及学生开展“乐业宜宾”大学生就业冲刺夏令营等活动,通过深入感知企业,提前应对,加强能力提升,使得学生完善专业技能,以促进就业。高校要主动展开就业宣讲,适时邀请已就业毕业生以及基层就业毕业生等典型人物进校交流,让更多的毕业生积极就业并且愿意投入基层,实现价值。
综上,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高校大学毕业生更是融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大量高校毕业生如果不能如期就业,不光直接关乎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对国家而言,既是宝贵人才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推动大学生积极就业中,要做好抓手,将毕业生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争取;要落实各主体责任,抓好校社、校企、家校等阵地建设,建立“社会-高校-家庭”的“三位一体”协同联动机制,共同发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培养能够发挥专业特长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人力资源,从而为社会提供充足且优秀的劳动力资源。要积极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要将消极“慢就业”转为积极“慢就业”直至积极“就业”,积极宣传基层就业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其人生价值,鼓励大学生走向基层,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从而助力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复兴。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部)
主要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人社部发[2019]72号,2019-07-03.
[2]葛云芝.“00后”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原因及对策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1(14).
[3]邵永璐,郭新立,邹志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缘由与对策[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07).
[4]王丹丹.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05).
[5]修新路,徐馨.大学生“慢就业”研究述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08).
[6]张莎.大学生“慢就业”群体就业质量提升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