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维”分析
第703期 作者:□文/张敬轩 时间:2023/4/16 14:17:09 浏览:329次

[提要] 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是新发展阶段下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补足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推动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探索中,暴露出价值观念异化、动态调控滞后、可利用资源分散、运行机制不畅、合力保障机制孱弱等不足。因此,要突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困境,需要挖掘内生动力,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政策保障,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道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本文系郑州市2022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郑州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路径探索研究”(编号:ZSLX20221485);2021年郑州航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构建中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位一体’机制研究”(编号:SZYJ202113);2022年度郑州航院党风廉政建设研究课题:“弘扬校园廉洁文化建设路径创新研究”(编号:2022LZYJ19)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813

要想真正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乡村振兴,外在政策因素固然重要,但作为主体的农民,才是其内生动力之所在。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乡村振兴这一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逻辑动因

新型职业农民有别于以务农为主要生产劳动,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传统农民,主要是指以将务农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在市场经济中依靠现代化手段,在生产性耕地基础上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创造,更加倾向于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兼具职业性和区域性,同时具有社会责任感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农业从业人员。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着深刻的逻辑动因,是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民身份转换,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和当务之急。

(一)增强农业发展活力,深化农村改革的迫切要求。要解决我国农业现存问题,促进农业稳定和农民增收,首要的是解决如何培育人、如何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这两个核心症结,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着深刻的现实诉求。这既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激发农业发展活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科教兴农战略的逻辑必然,也是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关键部署。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成为一项事业性选择,成为更有尊严的职业,从根本上打造一批具有固定职业、属于农村的高素质人才建设队伍;培养一批隶属于农村的真正的继承人,活跃生产力中最重要的人力因素,进而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为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二)保证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顺利转型的关键之举。我国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战略都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亦指明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求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化,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为基础,依托农业科技力量,运用科学管理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这就迫切需要一支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较高的新型职业农民,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弥补农业发展的短板,从而寻找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稳固农业现代化基础性地位。因此,加快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科学规律的把握,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之举,是追赶世界潮流、推进我国科技化和城镇化趋同发展的战略部署。

(三)加快农民从身份到职业、从兼业到专业转变步伐的应势之需。以科学遴选、精准培育为目标,将现有农民转化为与时代接轨、能够融入非农产业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现代农民的顺利转型,让农民成为一个有尊严的职业,继而为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这也有利于弥补由于农村人口的持续外流导致农村区域人力资本发展后劲势能严重不足的现实窘境。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仅可以摆脱农民这一身份固有之窠臼,实现职业化的发展,从思想上预防产生因贫困而安于现状的思维定式,从根本上遏止返贫和复贫现象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农业经营生产的能力,加快农民自身现代化进程。

(四)确保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关乎着国计民生,我们必须将粮食生产安全牢牢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直面“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这一现实难题的实然出路,亟待破解的关键在于如何培育人、如何培育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严峻考验,打造一支专业化农业生产队伍,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可以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这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亦可以确保农业在全局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毫不动摇,为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依靠新型职业农民的强力推动,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和良性互动,成为我们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部分传统农民价值取向固守成规。人力资本投入程度影响农村发展质量和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水平。在农村遗留下的是大批劳动能力较弱乃至劳动能力缺失的幼年和中老年群体,他们大多固守传统的种植方法,循规蹈矩,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较慢,无法快速融入培训行列,即使加入培训课堂也无法集中精力,听课的积极性较低;对于拥有农村户籍的青年群体,他们在思想认识方面对农民身份和职业认同感较低,多数不愿意从事传统农业。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在党和国家乡村振兴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号召下,多数驻村农民认同教育培育的重要性,但对于培育过程中具体的开展情况并未全盘了解,对培训的期盼性不强,对文化建设的需求动机也较低,这成为制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障碍。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动态调控滞后。不少地区看似工作推进火热,实际上多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发挥政策的实效。由于缺乏对培育主体的事前调研,使得培育机构无法掌控精准的一手资料,对主体的实际需求把控不到位,导致培育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不达标,出现一些“离农”以及供给需求相脱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育内容方面主要依靠政府与农校、中职教育机构、社区中心,实行农业生产性知识和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等传统形式的授课为主,对于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治意识三个方面的普及教育也多集中在前者,对其他两方面涉及较浅,尤其是关于新技术和新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的应对措施缺少及时更新,对关于土地使用、现代市场营销、互联网技能培训、相关法律法规、民主法治等相关内容的综合培育普及较少。

(三)可利用资源较为分散且配置不当。现有的省、市、县三级教育层次缺乏阶梯性,条块分割现象较为突出,各层次的教育资源流通顺畅度方面有待强化。从模式上来看,目前培训形式多为讲座或是专家的理论课程,以集中培训和短期培训的方式为主,结合不定期的农业文化活动与文化展览,以解决农民现有的困惑。这种模式不仅单一,且连续性不强,培训效果难以保证。在培训场地方面,仍是以县域为主要范围,名义上是就近原则强化培育的灵活度,但缺乏因地制宜;有些区域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政府并未设立多个分散学习基地。对于培训结束后的追踪与考核评价方面,则缺少真实的回访数据与实际培训后客观的效果评估,对于一定时间以后的田间实际应用效果数据回收也难以把控,达不到回访与考评目的,进而影响培育工程的持续推进。

(四)合力共建保障机制孱弱。在具体的组织开展中,无论是工作细化还是职责分工,落实在县、乡、镇层级时多多少少都有不明晰的缺陷。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兴旺乡村产业的引领者和农耕文化的传承者,需要系统完备的顶层设计与之相匹配,但反观现实,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群体无论是在劳作环境、科技、财政支持力度或是社会化服务程度、基本公共服务享受方面都普遍落后于城市区域,成为限制“大农业、大产业”发展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另外,各级组织在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方面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无论是在耕地制度改革以及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方面,还是引导社会资产、金融资源向农业流动,推动农业的产业链孵化,保障农民财产权利方面,其规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路向

(一)结合本土资源与文化优势,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生增长动力。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担负着农耕文化传承与乡风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促进现代农业转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战略支撑的重要使命。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首先要从思想上入手,着力增进农民群体对于培育目标和培育方案的整体认识,利用农村传统道德资源转变农民固守成规“一心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传统观念;要充分利用乡村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踏实肯干、艰苦朴素的传统道德资源,结合时代精神,将时下倡导的新思想、新技术以及新生活方式注入农村区域,助力农业现代化,让传统融于现代,培养出既具有乡土情怀的农耕文化继承者,又具有农业理论和技能的实用性人才,激励一批有志青年和农科学生投身于农村广阔天地,在多元文化中发挥文化对广大民众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塑造作用,为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二)加大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培育力度,注重主体需求因时因地相制宜。在培育布局方面,纳入培训体系的不仅包括受教育者主体这个行为人行动体,还包括对乡村土地资源、生态资源、乡风民俗、乡风文明等的利用以及对其职业道德、法制观念等意识的培育。同时,做好长期规划,注重培育内容与培育层次的一体化建设,在培育内容设计方面,留守农民作为潜在资源仍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根据不同年龄主体制定培育内容和划分重点培养对象,确保农业建设后方人才队伍的稳定和高效。对于留守家乡的高龄农民,用通俗易懂又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使其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年龄较小的青年农民群体,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快,着力培养他们的涉农兴趣,丰富他们的涉农知识、应用技术与综合性能力,在提高对自身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同时增强其融入社会的适应力与抗压力。

(三)强化涉农领域的教育力量,着力构建学习共同体。要想培育出一支精干的农民队伍,必须激活乡村发展活力与激起乡村造血功能。以政府为主导,利用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依托实践教育基地、培训社区等农村基层培育组织,在资金、技术和资源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不仅要开设办班课程,更要注重全过程教育,把握实践课堂的同时,利用云平台、移动互联服务等互联网+和科技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使科技融入农业,成为农业发展新常态。在农学、科教、产教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农民自主学习共同体,注重对教育体系和结构进行优化重构,并强化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行为,突破阻碍培育推行的资源瓶颈。根据自身需求,参加职校所开设的关于家庭养殖技术、服装缝纫、机电、数控、机床、会计等相关专业培训课程,共同参与实践活动以提高群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在自主性与合作性的群体中发挥合力。

(四)创造有利于发展和培育的良好环境,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这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在着力优化培育环境的同时,需要全党各个责任主体和衷共济,发挥“上下同欲者胜”的最大功效,培育出留得住人、扎得住根的乡村后备人才。首先,需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夯实农民利益保障机制,无论是中央一号文件还是发展纲要,都明确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国家战略,将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其次,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政策向农村的倾斜,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实际收入,改善农业经济基础,还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还应推行一些配套的更为具体的惠农政策,例如小额贷款、耕地保护补偿,解决农民在产、供、销方面的实际困难,利用现代科技延长和深化产业链,增加农业产品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结合区域资源,在政府的引导下,推广相匹配的绿色产业、旅游产业、创意产业等,丰富和扩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稳定的经济来源。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智能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剑虹,等.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调查与理论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95175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