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洛阳打造中原地区旅游高地困境及对策
第703期 作者:□文/杨冰倩 时间:2023/4/16 14:33:33 浏览:557次

[提要] 借助区域旅游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已成为旅游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洛阳作为中原地区重要旅游城市,具有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但洛阳在打造成为中原地区旅游高地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旅游景区关联度不高、缺乏具有中原特色的旅游产品、自身优势相对不足等问题,可通过深化文旅融合、打造中原品牌、加强区域合作、开发特色产品等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力求把洛阳打造成为中原地区旅游高地,更好地发挥其在中原地区的引领优势。

关键词:洛阳;中原地区;旅游高地;区域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8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区域合作日益体现其优势,但这个过程难免会遇到资源同质化、资源缺乏特色等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得不使该区域的资源特色得到最优整合、突出其核心特色,打造出具有引领力的核心旅游城市。在推进区域合作过程中,中原地区旅游业也亟须具有领头力的旅游城市来带动其强有力的发展。洛阳地处中原腹地,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和人类活动使得洛阳拥有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众多的旅游资源,其发展势头一片向好,具有打造成为中原地区旅游高地的潜力。

一、洛阳打造中原地区旅游高地的独特优势

(一)区位与交通优势。洛阳是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被列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区,西邻三门峡市,东接郑州市,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拥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有着“十省通衢”之说,与周边地区的交通通达度较高,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二)政策优势。河南省政府、洛阳市人民政府都大力支持洛阳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政策支持、财政倾斜等。20203月,洛阳市文旅局在发布的《扭住三项重点工作努力建设幸福洛阳》中提出要支持洛阳文旅融合发展,支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20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洛阳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在这些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洛阳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

(三)资源优势。洛阳市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不仅包括自然资源优势,更包括文化资源优势。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千年的建都史。洛阳现在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5处、近1万处不可移动文物,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个,馆藏文物42万余件、世界文化遗产6处。

(四)经济优势。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反过来又会促进当地经济的提升,洛阳市的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正是处于这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个良好态势。

二、洛阳打造中原地区旅游高地的困境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阳,相较于其他三个古都的年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等的优势不明显,发展劲头相对较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这一困境:

(一)区域旅游合作缺乏凝聚力。洛阳市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夜间旅游经济短板等问题,究其缘由:一是洛阳市自身的文旅融合不够紧密;二是与周边市区旅游景区关联度不高。下面从洛阳市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来分析。洛阳市在自身纵向发展方面只是一味依靠“龙门石窟” “白马寺” “天堂名堂”等这些知名景区来吸引游客,其中诸如研学游、休闲度假型、康养型的新兴旅游项目占比较少;景区之间的合作较少,景点大多是独立的个体,而没有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景区间的联合联动较差。从横向方面来看,洛阳市旅游景区与中原地区其他旅游景区的联系还不够紧密。虽然推出了诸如以分工为基础,以协作和联合为主导的“郑汴洛一体化”以及“洛阳济源”旅游经济带协同发展等来推动洛阳与周边地区旅游景区的联系,但是总体来说洛阳与其他城市旅游景区的关联度仍不高,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文旅融合度仍需进一步的提升。

(二)景区资源挖掘深度有待提升。洛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所占总体比例约为23,人文旅游资源整体上南北分布差异明显。总地来说,各地旅游景区、景点发展速度、资源挖掘深度以及景区自身发展规模方面差别较大。洛阳市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人文轻自然的问题,对自然旅游资源的挖掘深度有待提升。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没有充分融合,各个景区呈相对独立的状态,景区协同有待进一步提高,既要在人文旅游景区塑造自然景观,比如龙门石窟的山水林草要体现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要在自然旅游景区融入人文精神,比如老君山的玉皇顶所展现的道家文化,或者提高不同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关联度。洛阳市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对自身资源挖掘不充分且旅游景区在建造的过程中也存在同质化现象,景区存在对自身旅游资源定位不恰当、对相关项目建设事前评估机制不健全、对自身旅游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挖旅游资源,丰富景区内涵。

(三)缺乏具有中原特色的旅游产品。洛阳在打造成为中原地区旅游高地的过程中还未形成具有中原特色的旅游产品,特色旅游线路、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等方面较为欠缺。洛阳在发展旅游线路方面也取得了些许成果:在郑汴洛旅游线路中延长旅游线路,推动郑州、开封与洛阳三地联合联动,带来增创更多效益的可能性;其中也不乏其他两地协同发展,如洛阳济源经济带旅游协同发展,但其影响力较小,产品特色不明显。以河洛文化为例,河洛文化是起源于古代河洛地区的“根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借此打造成为中原地区特色旅游产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游客对于河洛文化的了解微乎其微。若把河洛文化打造成为洛阳知名品牌,使得知品牌便知洛阳,知洛阳便知河洛文化,以及由此来打响中原地区特色旅游产品。中原地区正是缺乏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在今后的旅游产品打造中应多注重此类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以这些优秀的文化为依托,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四)自身城市级别较低,优势不甚明显。洛阳作为中原地区副中心城市,凭借着独特的旅游资源在国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游客,但这是由于旅游资源本身所吸引的,客源市场仅仅局限于这些一定数量的旅游资源是不够的,且很难进一步扩大市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洛阳本身城市级别较低,而同样作为古都的北京、西安、南京等均为一线城市,甚至是首都、省会,因此如何提升竞争优势、扩大客源市场成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城市级别中,洛阳仅是三线城市,其接待游客量、旅游收入与一线城市北京、新一线城市南京、西安相比动力不足,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城市级别以及城市经济发展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洛阳作为三线城市,其旅游基础设施、客源地局限等方面仍有待加强与改善。(表1

(五)旅游形象模糊,缺乏市场辨识度。洛阳市成功依靠“龙门石窟” “白马寺” “天堂明堂”这些景区打造出一张响亮的名片,做出了招牌,近年来洛阳市的旅游发展也是一片向好,但是洛阳市旅游业在宣传中的定位仍较为保守。“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旅游名片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高度,以及使用较多的“千年帝都,牡丹花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洛阳的定位上升到一定高度,但这类口号也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如在洛阳以外的城市说千年帝都也有可能让很多人联想到西安,而牡丹花城也不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相对于洛阳其他旅游资源来说,大多数游客仅仅只是了解其中较为知名的“龙门石窟” “白马寺”等景区,而对河洛文化、河洛大鼓、唐三彩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较少。洛阳市旅游名片中也并未体现出河洛文化等其他具有独特优势的旅游资源,并且未能很好地把洛阳地区的旅游业定位到某一高度,口号辨识度不高、感知面较窄,针对这一问题,应合理布置对洛阳市旅游资源的宣传定位。

三、洛阳打造中原地区旅游高地的对策

洛阳在打造成为中原地区旅游高地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发展问题,为了促使洛阳市旅游业更高质量地发展、进一步提升洛阳市旅游行业竞争力、凝聚力等,根据洛阳市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区域合作,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以洛阳特色景区、特色文化为抓手,联合其他地区同类别旅游资源,打造出独特的旅游线路、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挥洛阳在中原地区的独特优势。首先,可以围绕“河洛文化”这个中心,打造根文化之旅。以河洛文化为牵头,辅之以周口淮阳的“神龙文化”,安阳、开封的“汉字文化”以及商丘的“商业文化”等为一条旅游线路,品味中原文化独特韵味。其次,打造研学旅游。联合中原地区其他文化资源,以洛阳地区为中心,设计一条以洛阳博物馆、郑州博物馆、许昌博物馆为主线的研学之旅;还可以打造古建筑之旅,洛阳的洛邑古城、天堂名堂,许昌的曹魏古都、开封府、安阳殷墟等。最后,开发红色资源路线以及佛教文化体验路线。及时了解市场变化,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引领,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采用适配的管理模式,积极培育产品业态丰富、功能齐全协调、管理制度完善、综合效益突出、带动作用明显的旅游特色产业。

(二)深挖旅游资源,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政府要夯实责任,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旅游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对于有需要的景区及时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对于旅游景区比较成熟的旅游项目可以适当创新体验模式,注重提升游客自身参与度,有些旅游项目只有游客自身参与进来才会获得更大的满足感、获得更好的游玩体验。比如,龙门石窟中可以利用VR技术,凭借可穿戴的VR眼镜让游客深入体验佛像之神圣、雕刻之精湛、艺术之精美,通过VR技术实现360°无死角总览佛像、佛龛。对于不太成熟的旅游项目,文旅局可派相关研究人员对该景区进行暗访等,对于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项目推进难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是改善计划等。诸如对于一些河洛大鼓等非物质旅游形态资源,可以通过参观制作工艺展览等亲身体验并了解其“前世今生”,这样既能提高游客参与度,又能更好地传播此类非物质文化等。

(三)深化文旅融合,打造中原品牌。洛阳市旅游资源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就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深化文旅融合,把洛阳打造成具有中原品牌特色的旅游名城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目前,洛阳市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缺乏创新、注入的动力不足,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文旅融合模式,对于一些产品的规划、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创新力度不够。针对这一问题,洛阳应加强相关文旅融合项目的推进,加快推进占比最大的历史文化类景区文旅深度融合,诸如打造具有洛阳特色的新颖独特又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创产品,推动洛阳文创产品走出去。不断丰富旅游产业内容类型,延长产业链,推出符合当下审美要求又别具一格的旅游景区,深化文化旅游融合,使文旅融合更具象化,而不是浅尝辄止。另外,强化历史文化的现代表达。把“旧酒装入新壶”,即用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一“旧酒”装入具有现代特色的独创产品即“新壶”中去,丰富文化的内涵、强化文化的表现形式,形成极具特色的商业品牌。

(四)扩大客源市场,提升竞争优势。针对当下的旅游发展状况,洛阳既要积极开拓国内旅游市场,又要积极拓展国外旅游市场、吸引国际游客。首先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尤其是公共交通要更加便利化,诸如公厕的布置要充分考虑市民和游客需要,其数量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实地走访调研确定。其次是要坚持市场导向的旅游开发策略,提升游客的满意度,进而提高重游率,在游客中形成良好口碑,旅游纪念品设计方面要推陈出新,适当创造出既有历史元素同时又融入时代元素的纪念品,旅游景区的开发更要秉持市场导向,派出专业调研团队收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筛选过滤后予以充分讨论。再次是要加大公关宣传力度,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报刊等平台打造由官方牵头的洛阳代言,抓住河南卫视推出的奇妙游洛阳爆火系列进行宣传。文化盛宴的背后还需要不遗余力的宣传,以扩大洛阳在中原地区乃至全国、国际方面的影响力。最后是要吸引高素质人才,大力发展洛阳经济,加快洛阳跻身二线乃至一线城市的进程。

(五)找准旅游形象定位,增强市场认知。旅游形象的定位需要整合洛阳地区各式各样的旅游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还应包括通过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独特文化要素。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作为洛阳对外宣传时的重要符号和元素,如众所周知的国花牡丹、作为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的龙门石窟、东方艺术瑰宝唐三彩等,凭借着其在各自领域非凡独特的成就,在国内外旅游市场打造出了具有较高辨识度的靓丽名片,通过对标国内外其他知名旅游景点,结合洛阳地区自身优势,找准旅游形象定位,同时借助各大传媒平台、互联网媒体、主流报刊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市场对于洛阳旅游形象的感知度。除此之外,还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目的是为了提高洛阳旅游城市资源的丰富性,作为旅游附加品的纪念物要深挖圈域内的历史文化特征,将工艺考究、形象设计、文化内涵、历史底蕴等元素融入其中,如洛阳铲就是较为成功的典范,这对于游客在纷繁复杂的旅游市场中辨识出洛阳至关重要。最后,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产品是增强市场认知、找准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凭借,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大相关开发力度,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兼顾洛阳市各个县的利益,坚持共同开发、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凝聚反映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映射洛阳的主题。

综上所述,洛阳市旅游业依托着独特的资源禀赋、相关的政策支持等,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洛阳市距打造成为中原地区旅游高地的定位仍有进步空间,如洛阳缺乏具有中原特色的旅游产品、资源整合不足、与中原地区其他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联系不紧密等方面的问题,洛阳市旅游业需要从深入挖掘相关旅游资源、与中原地区其他市区进行深度的资源整合等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洛阳市旅游业才能飞速发展,旅游业的拉动力量才能大幅提高,助推洛阳成为中原地区旅游高地,进而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旅游城市。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桂银.洛阳市文旅融合发展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24.

2]王莉.基于都市圈的洛阳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营销界,202112.

3]王彩娜.“大洛阳”引发中原城市群新变局[N.中国经济时报,2021-03-25.

4]杜伟,刘清扬.关于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思考[J.全国流通经济,202129.

5]郑明茹.关于洛阳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0.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480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