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西岛“红+蓝+绿”文化旅游发展探究
第703期 作者:□文/马秋凤1 宁 波2 时间:2023/4/16 14:34:07 浏览:665次

[提要] 海南省三亚市西岛文化旅游区独特的地域优势、厚重的红色革命资源、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和海洋资源,为西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天然的区域优势,形成西岛旅游文化乡村振兴的品牌。但西岛的旅游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瓶颈。鉴于此,构建新型的发展模式是促进西岛旅游文化发展的关键。构建“红蓝绿”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红蓝绿”游览方式,拓宽发展生态旅游的新渠道,展示西岛旅游新的风貌,将是促进西岛文化旅游全面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力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蓝绿红”文化旅游;模式研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84

推进文化艺术和旅游行业融合发展是推进旅游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特别在保发展调内部结构促改革发展惠民生的今天,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岛发展“蓝绿红”文化旅游的优势

西岛是中国北部湾第二大岛,三亚第一大岛,西岛内部的渔村地处三亚湾国家保护区内,由南北中三部分组成,南高北低,最北面是平沙地,由海底珊瑚、海贝壳、砂粒等形成,整体地形相对低平;中间为草林坡地,是渔村场所;东南部是突兀峻峭的山麓地,由花岗岩形成,“一港两岛”是西岛旅游度假区的总体空间构成,西岛具有400多年底蕴深厚的渔村文化,得天独厚的海洋文化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同时还有西岛女民兵红色文化资源和稀有的绿色生态资源,这些为西岛旅游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而被评为全国最美渔村。

(一)蓝色文化:西岛又称玳瑁屿。西岛拥有迷人风光、适宜气候、细腻海滩;西岛地处珊瑚礁原始生态保护区,环岛区域内生活着一大批保存完整秀丽的海底珊瑚,各类色彩斑斓的热带地区金枪鱼类在这里聚集生活,宛如一个规模庞大的热带海洋产业生态圈。另外,西岛辽阔的海洋资源还可以开展海上牧场、海洋渔业、海上运动等休闲观光,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场所。

(二)绿色文化:西岛热带海洋植物品种丰富。西岛全岛被台湾相思树、小叶桉及椰树等热带树木,还有相思豆、三角梅、仙人掌等灌树林绿色植物所包围。西岛南部山地上有野猕猴、中国国家级保护动物金丝燕等稀有动物。在山体南侧与牛王岭岸边有多处礁石,由于多年的海水冲刷而形态各异。这些都为发展绿色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三)红色文化:家喻户晓的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西岛女民兵红色资源。成立于195981日的“八姐妹炮班”,为“红色娘子军连”(19691990年)和“西岛女子民兵连”(1990年至今)的前身。陈美、陈发妹、陈香兰、陈宏柳、苏兰新、苏日农、王乃莲、王乃华等八位巾帼战士为配合毛泽东的海防工作方针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号召,英勇地投入了驻守西瑁洲岛上的女民兵炮班队伍。从组建至今,她们不爱红装爱武装,勇担责任,屡创佳绩,谱写出了一曲曲共同“守卫海防”的壮美乐章,成为闻名全国的示范民兵武装连队。“红色娘子军”为西岛的红色文化发展画上了浓重的一笔,是西岛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岛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西岛海上娱乐世界融各类海上休闲娱乐活动为一体,是世界游泳和各类海上活动的中心区域。目前西岛旅游经营项目主要利用了岛上的日光、海面、沙滩、礁石和热带动物观赏鱼等特点,开展了潜水、海底旅游、出海捕鱼、摩托艇、水上飞人、香蕉船等休闲活动项目。以海洋旅游为主,开发重点是围绕着沿岸自然旅游资源、海洋旅游资源和海底旅游资源,主要类别为自然休闲观光旅游、海洋娱乐运动和海底观光旅游。这些海上运动项目曾吸引力了不少人的眼光,也为西岛旅游发展带来好口碑,并形成了西岛特有的海洋旅游品牌。但随着海南其他岛屿的相继开发和利用,西岛海洋娱乐项目面临着巨大挑战。虽然西岛旅游文化资源经过创新也进入了提升阶段,创建了西岛文创馆、海洋书屋以及西岛女民兵博物馆等,西岛文旅融合得以不断发展,但文旅融合的发展状况和海洋旅游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一直都不是很理想。虽然西岛海洋旅游资源融入了旅游产业建设的西岛文创馆、海洋书屋以及西岛女民兵博物馆,但其主要功能还是属于观光型,增加的体验型旅游产业重点为海洋休闲旅游与体育旅游,对人文建设发掘的深度与体验程度尚显不足。为了充分利用西岛的各种丰富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创新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三、西岛旅游发展创新模式构建

西岛应主动求变,紧跟时代步伐,推进旅游的现代化建设,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将旅游做大、做强。依托西岛多样的旅游资源,加强文旅融合,形成“红++绿”的模式,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红蓝绿”概念是依据本地红色资源打造出的红色旅游发展模式,这个方式拓宽了本地旅游发展行业链,扩展本地旅游观光的领域,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本地“红蓝绿”旅游发展的新特色。西岛建立“红蓝绿”旅游发展新品牌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西岛“红色娘子军”来发展红色旅游,依托海洋资源开发蓝色旅游观光,依托自然景观、生态资源、林山资源优势开发绿色生态旅游。西岛既拥有宝贵的“蓝色”与“绿色”资源优势,也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优势,西岛女子民兵连创建的“勇于担当,竭诚奉献,保家卫国,造福人民”的“海霞”精神,将为我国的自由贸易港发展凝聚巨大正能量,并助力三亚打造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崭新品牌。因此,有效地将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旅游相融合,形成“红++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而这种“红蓝绿”相融合的旅游模式将是未来西岛主题旅游业研究与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有助于西岛发展的有效形式。

(一)突出西岛红色旅游文化特色。近年来,以“旅游”作为载体,“文化”为血液,“红色”为内容的新的红色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全国各地充分运用其丰富的红色遗址、红色人物、红色事迹,积极建设精品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研制红色文化旅游纪念品,不断创新了红色文化旅游模式,建立了独特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这不但有效弘扬了红色文化,同时也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西岛以此为契机,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做好红色旅游文章,讲好西岛的红色故事,为西岛旅游发展注入红色文化元素。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消费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旅游方式受到了极大挑战,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红色旅游方式,提高红色旅游质量,扩大西岛红色旅游市场影响力。例如,西岛将深入发扬并传承女民兵的“爱岛尚武,励志献身”的“海霞奉献精神”和爱国精神,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西岛区女民兵纪念碑,进一步发掘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文化教育内容,进一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三亚市在海南区域自贸港建设中树立新标杆。

第一,西岛利用红色娘子军的感人情节,创造出各种动漫形象,并将其与“红蓝绿”品牌结合,经过设计生产加工制造,进而发展为成系列的文创商品。如:充分抓住游客的消费心理,将“红色娘子军”成员和西岛上特有的海洋生物的动漫形象系列产品包装成具有西岛特色的盲盒,来刺激游客消费。“‘红蓝绿’+文创”这一发展方式,将会为西岛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将在政治、经贸、人文领域为西岛创造十分巨大的价值。

第二,建立集参观群体信息收集、专业宣讲人员分配、游览线路规划为一体的大数据平台,对游客群体进行归类。景区管理人员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为不同游客群体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旅游方案,做好游客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的规划安排,并打造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保证游客参观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提升游客在西岛的参观体验。

第三,景区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宣传。利用好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借助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来呈现红色人物、红色事迹,以更加生动和形象的立体化方式将红色人物和红色事迹展示出来。特别是针对年轻游客群体,更要营造一个体验感十足的红色旅游氛围,使游客可以借助信息化设备参观红色人物和红色事迹,增强游客旅游的满足感和获得感,提升旅游品牌,促进西岛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红蓝绿”研学游一体,完善文化旅游新路径。由于西岛位于三亚珊瑚礁国家保护区范围内,拥有优美的海底风光,在研发旅行产业时,应把保护环境摆在第一位,贯彻生态优先发展原则,走绿色生态建设路子。结合目前兴起的研学旅行热,实施“红蓝绿”研学游合一机制,完善旅游服务系统,构建一个以“红蓝绿”游览资源优势为主体的精品新型路线,将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绿色生态山水风景、蓝色海洋景观通过产品化、系列化串联起来,打造出“红蓝绿”的特色景观、红色旅游、疗养、玩乐等产品,同时培养出与当地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等相关的系列产品。成为以西岛“红色娘子军”革命精神为中心,以革命历史记忆为红色旅游景区的重要节点,以西岛为主方向的“红蓝绿”生态旅游产品新路子。除此之外,在西岛建立海域博物院,从事深海生命、深海环保、珊瑚虫等科普教育与环保项目的研学游览,进一步增强对海洋旅游的环境意识。把旅游观光与海钓运动、渔家生活体验、鱼文化节目欣赏和饮食消费等紧密结合,以充实西岛的海洋旅游项目。

(三)扩大“红蓝绿”旅游文化开发空间,增加旅游商品供应。西岛作为一个有原著居民的岛屿,拥有丰厚的海洋人文、渔家生活传统文化、海上红色民俗文化等,同时还要关注海上现代文明。把故事里的“龟” “仙”等元素提取,加以企业文化设计研发,进而增加海洋旅游商品供应,从而健全了西岛的海上旅游产业链,以文旅融合推动西岛文化旅游转型升级。此外,可以将西岛的田园风光、农产品、农业生产与“红蓝绿”的特色观光旅游项目相结合,形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服务于一身的乡村农场文化体验游。它不但能够增进各行业间的强强合作关系,还能够带动西岛“红蓝绿”旅游产品的发展,从而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的新品牌。

(四)创新发展理念,开发特色民宿。近年来,三亚积极探索“旅游+”产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生态与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文旅、农旅融合产业,一批特色乡村民宿应运而生。依托西岛丰富的“红蓝绿”资源,经系列升级改造,西岛上破旧的村民房变成临海客房,村庄变景点,不仅带动和盘活了乡村资源,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让乡村经济走上“快车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三亚乡村民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民宿的升级发展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契机。西岛同样可以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西岛的优势,创新民宿发展模式,利用岛上自建民房,建设成有温度、有情怀、有故事的特色民宿、家庭旅馆、海鲜排档等,民宿经济的发展带动西岛旅游及相关行业升温,大大推动了西岛本地经济的发展。结合西岛独特的资源建成的网红民宿,能吸引大批游客的眼球,也能够吸引闹市的游客在静谧的西岛游玩、住宿。如:充分利用游客的海洋情节,可以将民宿设计成“海豚” “游轮”等式样,并配备完善的现代设备,让游客在住宿的同时既能体验到西岛的“蓝色”文化,也能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既能感受一下渔民的生活,又能体验走古村、听民谣、吃美食、品人文、住民宿等别样的渔家风情。

 

(五)提升文化内涵,打造“文景兼修”西岛。西岛村民原来的百年祖宅,经过翻新并赋予新的意义,融入艺术设计和创意元素。西岛渔村可以利用传统渔村风貌发展旅游,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利用西岛文化资源不断提升景区文化内涵,不仅可以让游客享受到更多文化福利,让优秀传统文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得以传播、传承,焕发出勃勃生机,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首先,可以结合传承红色文化主题,如“创意进村”西岛系列作品展,让西岛成为游客喜欢的“文景兼修”旅游地。其次,西岛可以建立海岛民俗文化体验区,如“渔”文化,西岛的居民以前大多以打鱼为生,辽阔的“蓝色”海洋资源为西岛提供了体验“渔”文化的场地,可以让本地居民带领游客打鱼,亲身体验西岛独特的民俗文化。最后,西岛文创馆不断研发创意作品,注册西岛礼物商标,为西岛渔村注入原创文化精品。

西岛未来的旅游开发之路也不会一蹴而就,针对海域旅游资源和海岛人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西岛要全面发掘各种自然资源的丰富内涵,重视人文与红色资源的开发。“红蓝绿”是最好的展示名片,利用“红蓝绿”文化旅游模式促进西岛旅游文化的振兴、渔村文化复兴,顺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契合当地经济发展策略,全面展示西岛文化,体现西岛特质,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吸引游客眼球。推进西岛旅游开发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通讯作者:宁波)

(作者单位:1.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MTA教育中心;2.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林希.革命老区振兴背景下浙西南红色旅游发展路径探析——以浙江丽水为例[J.中国商论,202212.

2]延桢鸿.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旅游新发展格局探析——以阳泉市郊区为例[J.甘肃农业,202206.

3]田倩倩.乡村振兴战略下红色旅游APP界面设计——以恩施市鹤峰县为列[J.绿色包装,202206.

4]吴进禄,许周淼.发展红光村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探寻[J.山西农经,202209.

5]伏恬舒.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路径探索——以汝城沙洲村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602.

6]王佳,佘醒.乡村振兴背景下金寨“红蓝绿”文化旅游模式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39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