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我国创新环境研究综述
第703期 作者:□文/陈 丽 时间:2023/4/16 14:37:05 浏览:284次

[提要] 本文搜集CNKI数据库中19902020年我国创新环境研究相关的1105篇文献,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国内创新环境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结果发现:创新环境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创新环境研究开始萌芽,围绕骨干人才的引进而展开;第二阶段,围绕技术创新而展开;第三阶段,在自主创新的政策背景下,创新环境研究开始逐渐成熟起来;第四阶段,创新环境研究走向繁荣阶段,在知识经济背景的推动下,围绕知识创新而展开。

关键词:创新环境;知识图谱;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014

一、绪论

有关创新环境的研究于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开始了,综合以往的文献可以看出,创新环境的理论溯源有两条脉络:一是区域经济学,作为了产业集聚的重要研究方面;二是演化经济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下的一部分。前者基于地缘,后者基于演化。而无论是哪一条脉络,至今都未有相关的研究将创新环境有关的研究进行整合。

同时,我国创新环境的相关研究在1980年就开始出现,同时该领域的研究也逐年增加,学术论文和学术成就也不断丰富,如图1所示。如此繁盛的发文量和强劲的发文趋势,却还没有完整的研究框架。(图1

为此,本文的研究核心问题为:我国创新环境研究的脉络图是怎样的?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科学知识图谱和传统的文献分析法,来对近30年来有关创新环境的论文进行分析。科学知识图谱法是一种以知识域为对象,通过可视化图形来反映该知识域中各个知识群、知识单元之间具有的交叉、演化、衍生等复杂关系的文献分析法。该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便于建立可视化的学科演进脉络、知识框架、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数据来源。因本文欲构建创新环境的演化脉络,预测其发展趋势,为此选取CNKI数据库。检索文献过程中,首先设定19902020年这30年的时间跨度,其次在“篇名”为条件的检索框中输入“创新环境”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474篇文献。排除通知、公告、启示、声明、读编往来、序、前言、会议、报纸等非主题文献记录,得到有效文献1120篇。最后通过数据除重和标准化除重得到1105篇文献作为样本源。

三、创新环境研究的文献分析与图谱特征

(一)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法是词频共现网络分析方法的一种,也称词共现法。词频是指我们所分析的文档对象中所包含的词语出现的次数。在科学计量研究领域中,可以给不同的学科建立词频词典。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1105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得到图2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该图中有298条连线,193个节点。关键词共现图谱中,节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的共现频次更多,关系越紧密,越能代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故而,除“创新环境” “创新”这两个与创新环境研究密不可分的关键词外,其余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 “区域创新环境” “创新绩效”等。(图2

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发现创新环境的研究热点。但是,关键词共现网络所呈现的研究热点分布广泛,难以形成统一的体系。故而,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的基础上,对该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更加简洁的主题分布。

(二)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聚类图谱是Citespace在关键词共被引网络上提供的另外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它侧重于体现聚类间的结构特征,突出关键节点及重要连接。而Citespace的聚类图谱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聚类图谱为每一个聚类自动生成的聚类标签在满足一定的阈值限定的条件下,可以代表该类别的总体特征。其中,关于阈值限定,CiteSpace依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提供了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两个指标,它可以作为我们评判图谱绘制效果的一个依据。一般而言,Q值一般在[01)区间内,Q0.3就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网络结构是显著的,若在S0.5以上,该聚类类别中的一致性比较高,聚类一般认为是合理的。本文利用Citespace,对图2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的聚类图谱中,Q值为0.8295>0.3);S值为0.6727>0.5),该聚类图谱的质量较好,具有一定程度的解释力。(图3

在上述聚类图谱中,可以看出一共有11个聚类,也就是11个大的主题组别。分别为“企业” “博士后” “技术创新环境”“创新” “知识经济” “概念模型” “协同创新” “区域创新环境”“自主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 “骨干”。其中,数字越小代表的聚类的类别越大。

(三)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图谱。为进一步得到创新环境研究的演化脉络,需要对创新环境研究主题随着时间的演变进行呈现和可视化分析。时区图图谱侧重于从时间维度上来表示时间演进的视图,它可以清晰地展现主题之间演进关系。为此,为了更好地表示创新环境领域主题的时间演变,本文在聚类图谱的基础上进行了时间区域图的转换。(图4

根据创新环境主题的时间区域图谱可以看出,创新环境研究的主题按照时间的演进顺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骨干”这个主题;第二阶段包括“技术创新环境”在内;第三阶段包括“自主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 “区域创新环境” “概念模型” “博士后”这五个研究主题在内;第四阶段主要是“创新”“协同创新” “知识经济”这三个主题的研究。因而,本文根据Citespace的图谱研究,将创新环境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来阐述其演化脉络。

四、创新环境研究的演化脉络及文献评述

根据知识图谱的呈现结果以及对创新环境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深入探究后,发现国内创新环境的演化脉络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呈现出创新环境研究向区域创新环境研究演化的脉络。

(一)第一阶段(19982005年):创新环境的萌芽。1998年,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诸多学者认为当前我国人才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创新环境还不够成熟。围绕“人才” “骨干”而展开的创新环境研究开始萌芽。

(二)第二阶段(20052007年):创新环境区域化特征的显现。在国际化市场的背景下,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开始,经过选题、可行性分析、研发、工程化、生产,到市场营销和服务的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这便意味着,创新环境构建的目的不再只是单纯地为科技人才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进行创新活动,也应当为创新的市场化提供条件。而市场化所需考虑的要素就变多了,如经济发展条件、人文环境、基础设施、创新意识、创新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因地区而不同的因素。故此,基于各个省市对于创新环境的本土化研究开始逐渐显现。

(三)第三阶段(20082010年):从创新环境到区域创新环境的开端。在前两个阶段,创新环境的研究都是围绕创新、技术创新而派生的研究方向;第三个阶段创新环境的研究便从中独立出来,开始正式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一是创新环境的政策背景得以明确。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企业,想要获得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必须有效协调技术引进、技术吸收、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二是创新环境的概念内涵得以明晰,在本文所得到的数据库中,创新环境的明确、系统性的定义首次出现在刘俊杰、付毓维两位学者的文章中,创新环境意味着在某区域内形成并随着技术进步不断调整各种网络关系的总括。三是创新环境的关注主体愈加多元,从企业到高校、产业以及政府。

(四)第四阶段(20102020年):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创新环境研究经过近10年的演变,进入2010年后,该研究的发文量逐年上升,不断涌现,形成了“创新” “知识经济” “协同创新”三个研究主题。知识经济研究主题下,知识创新就是思想性的流程性知识应用于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中的整体流程。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需要一种全新的创新环境。首先,需要多方参与。传统的创新理论认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新工艺、新产品是线性的开发过程。只要增加上游投入,就可以增加下游。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可以有许多起因和知识的来源,创新可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市场化等任何阶段产生。其次,开放组织边界。知识创新是开发合作的、多方参与的、互动激发的创造过程,因此要求企业必须具有与之适应的开放合作的组织边界。最后,增加企业的吸收能力。开放式的组织边界给企业知识创新提供了机会和增加了概率,但是面对大量的知识、信息,企业应当具备相应的吸收、消化能力。

这样的创新环境需要各方主体协同创新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协同创新是指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包括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为了实现重大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的创新组织模式。

综上,国内创新环境的研究演化脉络,纵向来看,更像是一部从创新环境向区域创新环境发展的演进史。第一阶段,为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和骨干资源,“营造创新环境”是创新环境产生的萌芽。第二阶段,在技术创新背景下,对创新环境的双重目标要求无疑与第三阶段的区域创新环境的建设所满足的要求不谋而合。第三阶段,在自主创新背景下,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正式提出,多元化视角是其创新环境向区域创新环境演进的重要标志。第四阶段,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新环境围绕的主体变成了知识创新。而在知识创新中多方参与、边界模糊的协同创新研究便成为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而该主题经过Citespace的突变词探测,也是近年来以及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武,王珂,秦鸿鑫.开放式服务创新动态演进及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6.3408.

2]王缉慈.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J.经济地理,199901.

3]盖文启.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环境[J.学术研究,200201.

4]胡恩华,刘洪.基于协同创新的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关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03.

5]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

6]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7Chen CHu ZLiu Set al.Emerging trend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Asciento metric analysis in CiteSpaceJ.Expert Opinions on Biological Therapy2012.12 05.

8]徐增林,盛泳潘,贺丽荣,王雅芳.知识图谱技术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6.4504.

9]赵丹群.基于CiteSpace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若干问题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10.

10]廖和平.制约我国知识分子科技创新能力的原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007.

11]王虹,王红梅,丁荣娥.从美国的科研创新环境看营造创新环境的重要性[J.农业科技管理,200403.

12]崔德英,张润利.技术创新[J.工程机械,200311.

13]郑茜.广东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研究[D.广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5.

14]杨悦新.吉林省自主创新环境优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2807.

15]刘宏,单丽娟.辽宁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环境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35.

16]陈劲.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J.科研管理,199402.

17]刘俊杰,付毓维.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学术界,200901.

18]赵维青.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J.企业技术开发,2015.341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09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