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具体意见。同年,又出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五个工作目标,为乡村的全面振兴、农民经济增收提出具体方向和措施。在此背景下,以阿克苏地区为例,基于2009~2018年农业经济相关统计数据,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为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8月14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南疆地区的中部,具有丰富的农林牧业资源,地区土地面积1.97亿亩,人均耕地近百亩,天然草场面积5,308.5万亩,森林资源总量1,094亩,是新疆重要的粮油、畜、瓜果、棉花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全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202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594元。但是,随着耕地资源、水资源管控更加严格,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农产品交易市场遇到了较大的挫折。对于阿克苏地区农民群众增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显著性水平明显的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二、数据选取依据及来源
(一)数据选取依据。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阿克苏地区统计局发布的2009~2018年统计年鉴上。对于影响农民增收的研究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焦点。杨亚玲(2018)分析了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农民的小农意识、农业的规模分散、农民实际领域发展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实际的困难。为优化农民增收,需要从协调农民增收的角度提升农民增收的效益与质量。任毅(2011)对农民收入来源进行了讨论,发现农民收入来源会受到粮食产量的影响,同时提出农业劳动力过剩将会使得人均农业经营效益下降,进而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使得农民收入增加。孙楠等(2018)提出,农民收入想要增长,就需要关注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同时要从城乡角度开展,不断地增加农民收入来源,积极鼓励农民进入到城市就业,不断地提升工资性收入,并且推动农民思想的转变,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注重农业增效。基于长期发展来看,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杨群义(2017)认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本文在众多影响因素之中挑选了较为代表性的,这些因素影响程度大,通过对新疆统阿克苏地区计数据的研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大的变量,给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二)数据来源。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源于阿克苏地区统计局历年的年鉴,收集了2009~2018年十年的各项与农民增收相关的指标数据,不包括农一师经济指标。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Y)为被解释变量,耕地面积(X1)、机械总动力(X2)、有效灌溉面积(X3)、外出劳务收入(X4)、农田水利投资(X5)等5个经济指标为解释变量,来研究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因素。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表1)
三、实证分析
(一)构建模型。收集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外出劳务收入、农田水利投资等5个经济指标原始数据,分析其对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0+■1X1+■2X2+■3X3+■4X4+■5X5
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由于数据单位不统一、数值差距较大等原因,导入原始数据做出的结果不理想、有误差,因此对原始数据进行取对数,通过对表1中的各项原始数据取对数,得到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表2)
根据表2中的结果显示,可得到估计模型为:
LOG(Y)=
5.158-1.099×LOG(X1)+1.318×LOG(X2)+0.029×LOG(X3)+0.221×LOG(X4)-0.006×LOG(X5)
S=(21.09475)(1.172281)(0.243503)(0.009207)(0.113266)(0.036789)
T=(0.244532)(-0.937778)(5.414983)(3.224646)(1.956026)(-0.159300)
R2=0.998802 adj-R2=0.997306 F=667.2321
(二)模型显著性检验
1、拟合度检验。从表2回归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可决系数R2=0.998802,修正后的adj-R2=0.997306,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99.73%做出了解释说明,这表明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
2、F值检验。首先假设H0:■1=■2=■3=■4=■5=0,在给定的显著水平下,■=0.05下,在F检测表中可以查出自由度为k-1=4和n-k=5的临界值为F■=(4,5)=5.19,由表2回归结果可知,F=667.2321大于F■=5.19,所以应拒绝原假设H0:■1=■2=■3=■4=■5=0,表明回归方程是显著的,所有的解释变量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Y)有显著影响。
3、多重共线性检验。通过对解释变量相关系数的检测,发现解释变量X2和X1、X4,以及X4和X5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8,说明这几个变量间可能存在着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表3)
采用逐步回归法修正,得到修正后的回归模型,如表4所示。(表4)
4、T值检验(系数显著性检验)。当■=0.05时,查t分布表得n-k=5临界值t■/2(n-k)=2.571,根据表4中的结果显示,解释变量系数的t统计量分别是:8.287709、5.911234,X2和X4绝对值均大于t■/2(n-k)=2.571,说明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条件下,机械总动力(X2)、外出劳务收入(X4)对被解释变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Y有显著影响。
根据表4修正后的回归模型可得:
LNY=-9.283+1.101×LNX2+0.346×LNX4
T值(8.287709)(5.911234)
经济意义: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阿克苏地区的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101%;外出劳务收入每增加1%,阿克苏地区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0.346%。
(三)方差检验。下一步,用white方法对回归方程做异方差检验,得到的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nR2=3.627633大于10%,表明同方差(即不存在异方差)。(表5)
(四)自相关检验。在时间序列数据中,很可能存在自相关现象,对模型的估计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回归模型做自相关检验。但是从图1残差图中看不出存在自相关,还需进一步做自相关检验。(图1)
修正后的回归模型中,R2=0.995535,对样本量为10、解释变量为2的模型,在5%的显著水平下,查DW统计表得到dL=0.243,dU=2.882,模型中的DW=1.764,dL<DW<dU,因此该模型不能确定。
使用LM检验(拉格朗日检验)进行自相关检验,得到如表6所示的BG 检验法验证结果,LM=TR2=0.000917,其P值为0.9758,表明无自相关。(表6)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和外出务工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的影响。新疆地区由于土地面积广且比较平整,自然条件相对于山林地带的城市有较大优势,所以农牧业机械发展一直领先全国。阿克苏地区2018年农牧业机械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农用运输机械、植物保护机械、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其他农业机械等,以机采棉为主的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进程,完成机采棉播种面积308 万亩,农林牧渔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64.27%。近年来,阿克苏地区突出“转移就业、产业发展和土地清理收益再分配”脱贫路径,优先保证贫困人口跨县整建制输出和县域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有劳动力贫困家庭“零就业”动态清零,将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作为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手段,推动25万余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大规模组织农业生产闲散时节外出就业,转移就业成为了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
(二)对策建议
1、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第一,加快推动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机装备创新,积极引进适合地区发展、农民需要、先进适用、适宜推广的各类大中小型农机,优化地区的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聚焦薄弱环节和生产短板,鼓励龙头企业转变结构方式,由制造向成套装备集成转变,支持中小型企业、农机合作社等向专业性、精准性、小型化农机装备结构发展,构建协同发展、互补互组的产业格局。把发展中心放在林果业机械、畜牧业机械上,大力推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加快推动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新型农机具推广应用,提高大型采棉机、播种机保障率,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第二,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开展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工作,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果品初加工、设施农业、棉花采摘机械设备的补贴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益,支持大马力、高性能和特色、复式农机新装备示范推广。进一步加快推进老旧农机以及效率低、安全性差的农机报废更新步伐,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率。大力发展无人机撒播、飞防、病虫害检测等现代化手段,规范和促进农业无人机的推广应用。第三,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加快培育农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企业等新型农业机械服务组织,支持其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跨区作业、订单作业、联合作业、信息共享的农机服务。进一步加大农机操作手、作业手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农业机械能人、操作能手、维修专家等,以切实解决农忙时节缺人手、故障率高、操作不到位、技术推广难、作业质量不高等问题,为农民全程提供更加便利、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的农业机械作业服务。
2、持续推动农民转移就业。一是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加强和完善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梳理村级平台建设情况,确保平台建设和使用率均达到100%。加强农民工输入输出地劳务对接,建立干部驻厂随队管理机制,加强新疆籍内地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积极协调解决务工人员困难及问题,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为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将创业工作作为稳定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按照“大众创业,政府扶持”的原则,积极为本年度各类创业群体提供小额贴息担保贷款服务。加强富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技能提升,稳步实现就业,巩固脱贫成效。二是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形成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按照立足就地就近、地区内外、疆内疆外转移就业相结合的模式,支持农村劳动力到县域内种养大户、工商类企业、合作社、零散灵活就业等形式实现就业,给予创业服务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开办小商店、小门店、小集市等生活服务业实现就业,加强与地区内外、疆内疆外劳务组织对接,开发与新疆务工人员相匹配的岗位,有序组织符合条件人员转移就业等,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 (通讯作者:石晶)
(作者单位:1.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新疆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亚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效应分析[J].中国高新区,2018(08).
[2]任毅.重庆市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人民论坛,2011(11).
[3]孙楠.牡丹江: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J].统计与咨询,2018(01).
[4]杨群义.把握农民增收新特点 拓展农民增收新路径[J].农场经济管理,201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