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河南省城市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第703期 作者:□文/王 浩 时间:2023/4/16 14:41:30 浏览:278次

[提要] 为了准确了解河南省各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构建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确定各城市的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权重及评价函数,然后对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选取常用的10项具体指标构建河南省各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横向纵向研究各市的发展状况,进而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评价体系;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89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的日益深入,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面对着这样的大背景,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崛起”规划中的经济区,应当把握契机,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充分利用资源,因地制宜,提高综合竞争力,进而成为中部地区的中坚力量,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发展、不断前进。

解决中部地区城市发展的问题,可以以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视角来思考,发挥促进社会和谐的纽带作用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而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质量的评估制度,首先就必须正确认识城市发展质量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科学设定城市发展质量评估的标准。城市建设质量作为一种处在持续改革与建设进程中的理念,有着复合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其含意丰富但不易掌握,目前没有明确的概念。各个专家通过各种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叶裕民指出,农村城市化的程度实质上是都市化的程度,即在农村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区向都市区域过渡的动态进程中,现代人的生存模式、思想观念等与都市环境融为一体,并逐步渗透到其中的程度。苗建军等指出,城市发展质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自身的繁荣水平和周围城市的人口聚集扩散水平;二是城市与其所在区域之间的和谐发展水平。沈玲媛等指出,城市发展质量包含对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实体影响,以及对经济综合实力、城市化体系协调性等潜在影响,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潜力状况。鲍悦华、陈强等指出,都市质量就是都市在发展中各项功能的发挥水平及其适应社会公众当前和未来生活需要的程度。

竞争力是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也需要正确理解竞争力的内涵。竞争力是竞争市场主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源,是指国际竞争市场主体(各国、区域、城市、企业等)通过创造天然的、社会的、经济的、人文的和制度上的新环境,积累、吸收和运用某种稀缺性资源,并最终表现为比其他竞争者拥有更强和更加广泛的生存空间的综合能力。其实质是对基础要素以及为促进竞争主体所发挥的一些稀缺性自然资源的争夺。城市竞争力的含义,起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参加竞争性的市场主体应当是广大城市居民。而城市竞争力其实是中小企业利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开展相对宏大的经营研究,如一座大中城市就仿佛是一家“公司”,大中城市相互之间的争夺相当于企业与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争夺,因而城市竞争力表现为一家“公司”在国内金融市场上比竞争者获得更多财富的经济实力。第二,城市竞争力是由经济基础、社会文明、城市发展机制等多种要素所综合影响的结果,其成长是个循序逐渐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第三,城市功能实质上是为城市发展在它所从属的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调配的功能,战略目标是推动地区和城市群发展的有效运转与健康迅速成长。根据此,城市竞争力也可理解为:在社会关系、文化体系、价值观、文化教育、经济体制政策等诸多要素的共同影响下,一座城市在为其自身的地区或所从属的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能力。其目的在于实现自身的连续高速成长,为区域、全国乃至全球带来更大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和区域其余大中城市一样能拥有更大的人流、物流和辐射更广的发展空间。

一、文献综述

针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评估的研究,国内外研究者普遍选择建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于对地区内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做出综合衡量。如,程启智等选择从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性、分享性、协调性、稳定性、有效性、可持续性等不同方面来建立地区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张侠等从绿色、美好生活、高效技术创新、经济动力、社会和谐等五个方面建立中国发展指标体系。而另外一些国内外研究者则针对城市竞争力的定义、内涵以及测度,给出城市综合竞争力模式、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等,并且建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各种各样的方法对城市竞争力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在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的方法上,我国研究者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杨冬梅和牟芳华通过采用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方法,分别对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做出了详细的评价;司马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评价了山西省各市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肖细根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比较研究了江西省各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吴世昌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长江三角洲核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总结了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坚持下列基本原则:第一,科学化原则。指标选择工作必须合理严密,并具有相应的科学指标基础,所选择的指标也必须全面。指标中虽采用了经济学基础指数,但不仅应该有体现宏观经济水平的指数,而且还应该体现全国各城市经济总体水平的指数。第二,整体性原则。城市发展是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众多子系统的复杂体系,所以指标的建立也要根据其类型区分不同的层次。第三,准确性原则。即指标的信息必须要能够在真实的权威性报纸上获取,并具有相当的准确度,要确保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本文采用《2019年河南统计年鉴》《2020年河南统计年鉴》和《2021年河南统计年鉴》的数据。为研究城市综合竞争力,重点选择了人均GDP、规模上工业企业数、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医院数、教育支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科学技术支出、专利授权数、实际利用外资等最常用的十项具体指标,分别依次定义为变量X1X2X10。其中,X1X2X3描述了经济实力竞争力;X4X5描述了社会保障竞争力;X6X7描述了资源环境竞争力;X8X9描述了科技创新竞争力;X10描述了对外开放竞争力。

三、实证分析

(一)可行性检验。为了消除不同变量间单位不一致的影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得到KMO值为0.703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的值为160.965,其对应p值为0.000。因此,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二)主因子的确定。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方差解释表格和碎石图,依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0%和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择前三个主成分。

由方差解释表格可知,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52.26%,其很好地解释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专利授权数、实际利用外资,反映了城市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障水平等信息,将其定义为经济和创新因子(F1)。第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19.91%,解释了医院数和人均GDP,反映了医疗保障情况和城市基本经济情况,将其定义为保障因子(F2)。第三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11.93%,解释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主要反映了城市资源与环境治理能力,将其定义为环境因子(F3)。

(三)参数计算。根据分析得到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并参考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得到本文的前3个主成分的计算公式:

F1=0.081X1+0.174X2+0.156X3+0.084X4+0.170X5-0.010X6+0.046X7+0.185X8+0.174X9+0.166X10

F2=0.0429X1-0.126X2-0.060X3-0.416X4-0.179X5-0.016X6+0.040X7+0.098X8+0.139X9+0.202X10

F3=0.10X1+0.072X2+0.033X3-0.091X4+0.028X5+0.649X6+0.616X7-0.017X8-0.076X9-0.126X10

接着依据方差解释表格,对这三个主成分进行加权得到综合得分公式:

F=(52.26F1+19.91F2+11.93F3/84.10

最后得出河南省城市竞争力综合得分及排名,如表1所示。(表1

由表1可见:在经济和创新因子(F1)得分方面,郑州市遥遥领先,主要是因为其省会的行政级别、地理位置、人口等优势造成其地方财政收入、科学研发投入、第三产业经济占比都较高。而济源市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经济占比都偏低,导致其经济与创新因子得分最后一名。在保障因子(F2)得分方面,济源市排名第一,说明其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均较高且医疗保障水平较高。而郑州市此项得分并不突出,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对医疗保障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得分最低的是周口市,由此可见,周口市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在环境因子(F3)得分方面,驻马店排名第一,主要是因为其人均绿地面积达32.78平方米,在河南省十八个地级市中排名领先,说明其基础设施和环境方面都非常优秀。在综合得分(F)方面,郑州、洛阳、南阳、驻马店位居前四。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由于具有贯穿东西南北的铁路交通线,是沟通全国各个地区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的交通枢纽,具有显著的区域优势。另外,河南的许多一流高校也都坐落于郑州市,这些实力强大的高校为郑州市区域自主创新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动力与人才保障,也为郑州市自主创新的发展带来了优越的条件保障,让郑州市在国际人才资源引进、新技术引进等领域都拥有了巨大的资源优势。故其经济与创新因子遥遥领先。洛阳市作为著名的古都和重要工业基地,经济基础较好,工业相对发达,具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且科技能力较强,毫无疑问成为河南省的副中心城市。随着工业结构的升级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洛阳市始终保持较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且与竞争力一般的城市之间的综合得分存在较大的差异,仅次于郑州。南阳市、驻马店、焦作市、新乡市、安阳市、信阳市、开封市、许昌市、平顶山市、济源市、商丘市,这些城市大部分处于河南省的中部地区,其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发达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教水平,依托各自城市的资源优势,促进了产业发展,综合得分比较集中也比较接近,反映了作为第三梯队的各地级市整体性良好。濮阳市、鹤壁市、漯河市、三门峡、周口市这五个城市由于相对较多的城市人口、较差的工业基础、偏远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比较缓慢,所以在综合评分中排名靠后。

综上所述,河南省的18个地级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科技教育等因素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郑州市虽然以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城市,但并不是每一项因子得分都是第一名。因此,领先城市需要抓住机遇,不断发展,而其他城市也需要不断发展,提升自身城市综合竞争力。

前文详细解释了2019年河南省各市发展状况并简单做了横向对比。由于这种横向对比不能反映某个市的历年发展状况,因此选取20192021年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各市的纵向发展情况。由这三年的综合得分可知,20192021年河南省各市的排名波动很小,郑州仍然是河南省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远超其他城市;洛阳、南阳依然位居前列,其他城市出现断层,综合得分没有超过平均水平,说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城市间差异较大,呈现出内部分化的特点。

四、结论及建议

经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首先,从城市竞争力综合得分上来看,郑州市和洛阳市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强,其他城市次之;其次,从地理位置上看,河南省各城市呈现出西部北部城市整体水平明显高于东部中部南部的特征;最后,从产业结构和科研水平上看,郑州市均显著高于其他城市。

因此,提出一些建议:(1)扩大领先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构建城市群以发挥城市之间的带动机制和传导机制。(2)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省城市中只有郑州市的第三产业占比较高,其他城市占比均很低。产业结构的优化将有效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改善环境。(3)对于一般竞争力城市,应提高城市科研水平,加强科教投入、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强化校企的战略合作,努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Xie Shengkun.Feature extraction of auto insurance size of loss data using function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22.

2Chae Soo ChangChoi SunYong.Analysis of the Term Structure of Major Currencie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AutoencodersJ.Axioms2022.1103.

3Tsoulfidis LefterisAthanasiadis Ioannis.A new method of identifying key industries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Journal of Economic Structures2022.1101.

4]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07.

5]苗建军,赵霞.基于“城市质量”决定的城市空间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03.

6]杨冬梅,牟芳华.山东省城市竞争力评价与实证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512.

7]沈玲媛,邓宏兵.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比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06.

8]鲍悦华,陈强.质量概念的嬗变与城市发展质量[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06.

9]司马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西省各市区经济发展评价[J.长治学院学报,2013.3002.

10]肖细根.主成分分析的江西省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905.

11]吴世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长江三角洲核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01.

12]程启智,马建东.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2006-2017年[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9.3504.

13]张侠,许启发.新时代中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分析[J.经济问题,20210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42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