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
第703期 作者:□文/邓詠瑜 任家怡 宋跃兴 时间:2023/4/16 14:44:00 浏览:233次

[提要] 本文基于统计年鉴数据,选取全国31个省(区、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域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客观描述,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全国各区域间文化产业集聚程度差距较明显,但各区域整体呈上升趋势;产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创新绩效,即区域文化产业专利授权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都与产业集聚显著相关。此外,完善的产业结构和良好的产业投资环境、发达的信息化水平也可以提高文化产业创新绩效。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集聚;区域创新绩效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规划课题:“地方高校科研合作网络的知识治理:机理、模型与策略”(项目编号:XJK17BJG008);长沙学院2021年科研育人研究课题:“面向区域产业需求的应用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育人模式与路径研究”;长沙学院2021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湖南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726

2007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20042012年间,国内文化产业对GDP增量的年平均贡献率为3.9%20132018年提高到5.5%。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整体经济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较于国内文化产业,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且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中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产业聚集作为产业发展成熟的特征之一,其相关研究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外,有研究表明创新绩效和产业集聚现象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然而就区域文化产业聚集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探讨与论证尚有缺失,基于此点,本研究选取我国 31个省(区、市)作为分析单位,采用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专利授权总数和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文化产业创新绩效,结合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数据,选取不同指标衡量产业集聚度,构建回归模型,探究其与产业创新绩效的联系,同时分析影响产业创新绩效的其他因素。最后,通过对主要结论进行探讨,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理论背景与文献综述

(一)区域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概念的提出最早来源于德国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1947年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英国学者安迪·C·普拉特认为:文化产业与以文化形式出现的材料生产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活动有联系,在全球化时代构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包括内容的创意、生产输入、再生产和交易四个链环,相互交融构成庞大的文化产业生产体系。而我国正式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是在2000年党中央“十五大”规划的《建议》中。

2004 年,国家在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把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同时,文化产业也可以分为 “核心层” “外围层” “相关层”三个层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结合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本质是无形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受到著作权的保障,其形式可以是货品或服务。”以此定义为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产业包括了以下行业:文化遗产、出版印刷业和著作文献、音乐、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频媒体、视听媒体、社会文化活动、体育和游戏、环境和自然等10类。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行业,其包含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必须以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畴。2018年,国家统计局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2018》,第一次将文化产业的统计范围、层次、内涵和外延进行明确阐述。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文件并未补充修订,还是继续沿用了2012版的定义,即“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本文将基于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给出的定义为研究基础进行探究。

(二)文化产业聚集

1、国外产业集聚发展研究。产业区理论是由经济学家Marshall1890)首次提出,他的《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大企业周围集聚很多与其相似度高和有密切关联的中小企业,形成了以大公司为核心的产业区,凸显了地区性集中在形成产业区的基础。在产业区内,大中小企业网状交流,即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双向以及中小企业间的双向交流与合作,这就在区域内形成了协作和分工关系。

产业集群理论最早起源于加拿大学者扎马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产业集群”概念,但当时并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使用了“产业集群”概念,并提出了产业集群与国家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之后,“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才逐渐被广大学者关注并重视。波特(1990)提出,产业集群是指处于同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机构的地理集中现象。

2、国内产业集聚发展研究。对于文化产业集聚概念的界定,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阐述。

1)基于空间角度的概念界定。有学者认为,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较大的地理空间中,高度密集的集聚着存在产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产业的空间集聚形式能够群体竞争的优势,激发潜在发展的规模效益,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形成和壮大,提高区域竞争力。

2)基于新增长理论的概念界定。有学者参考新古典增长分析框架,并指出,产业集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作用,由于非集聚区与集聚区之间的不平衡,位于集聚区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并产生辐射效应。

3)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概念界定。已有研究认为产业集聚指的是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区域内高度集中,并将产业外部性、人力资本、购买力、交通条件等新经济地理学考量的指标纳入进来,认为对于高技术产业而言,新经济地理因素有利于产业集聚,但地区不同导致差异存在。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聚集的空间态势也日趋明显,总体呈现出“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点状集聚状态,局部基本上形成了六大产业集聚空间格局。

本文遵循学术界现有产业集聚的定义进行进一步研究,即: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同一产业高度集中,各种要素不断汇聚、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

(三)创新绩效。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组合,即把一种从未有过的有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组合方式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配置,并提出了创新的五种方式,这些方式涵盖了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20 世纪50 年代,美国的管理学家德鲁克将“创新”这一概念引入到管理领域,并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在现代的创新研究中,弗里曼认为创新的主体不局限于企业,还包括政府、研究机构等。伦德华尔更进一步地发展了创新的概念,扩展为生产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组织形式的创新、制度形式的创新等方面。

狭义的创新绩效指的是企业真正将发明引入市场的程度,例如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比例。而广义的创新绩效是指一个创意从产生到实现产品的研发、生产,最后投放市场的全过程,一般采用研发投入、专利数、专利引用数和新产品数作为衡量依据。

国外学者很早就对创新绩效及效率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Niosi2002)提出了一种评价国家创新效率的定性分析方法。Fritsch2002)对欧洲的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对国家创新效率最大的影响因素是产业集群,并以此为研究,得出了产业集群化、技术集中化的管理模式可以使国家创新效率提升。Acs 等(2002)认为新技术的产生或科技创新的投入及产生并不总是平均分布的,存在一定的聚集性趋势,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区域的发展水平差异性有关。

而当前的国内文献研究主要聚焦在影响企业创新的前因变量,注重研究影响创新绩效的各个因素,研究了创新意愿同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在吸收能力的不同阶段,知识扩散路径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存在的差异等;学者徐彪和李心丹(2011)将中国52个城市规模以上的工业型企业为样本,构建了HLM模型,探讨了区域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提出区域环境是影响微观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本文重点考察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文化产业集聚程度对区域文化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建立以下模型(1):

Yit=α+βZit+λX1

式(1)中,被解释变量Yit表示省份i第t年的区域文化产业创新绩效;自变量Zit 为省份i第t年的区域文化产业集聚程度,β是其影响系数向量;Xit表示其他控制变量,λ是其影响系数向量。

本文选取区域文化产业专利授权数和区域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产业集聚方面,根据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从产业集聚水平及其结构角度出发,以区位熵指数、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地理集中度指数衡量。产业集聚水平,通过专业化指数衡量产业集聚结构。

控制变量选择参照温珺、熊励等研究成果,经济发展用各省GDP表示;城镇化水平用各省城镇常住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例;产业结构用各省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表示;产业投资环境,以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信息化程度,以区域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衡量;城市开放程度,以地区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衡量;为使结果更加稳健,对上述变量都进行取对数处理。产业集聚测量方法如下:

1、区位熵。区位熵表示一个产业在地区产业的比重与该产业在国家产业的比重的比值。计算方法可以较好消除各地区间的规模差异,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的区域一般拥有较高的产业区位熵,该指标被学者广泛运用在产业集聚研究中。

其计算公式为:LQ=■/

式中,qij是地区j中产业i的就业人数或产品总价值量;qi是产业i在全国的就业人数或产值;qj是地区j的所有产业就业人数或产品总价值量;q是全国所有产业就业人数或所有产业产品总价值量。当LQ1意味着j地区i产业具有比较优势;LQ1表示j地区i产业具有比较弱势;LQ=1则意味着j地区i产业处于一般水平。

本文利用 2012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及下属三个子行业包括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从业人数计算该指标。

2、赫芬达尔指数。赫芬达尔指数主要用来衡量行业集中度,简称为“H指数”,常用于产业经济学中。其计算公式为:

H=■(■)2

式中,xi表示i企业的就业人数,x表示市场企业总规模,xi/x表示第i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H指数通过运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的平方和来表示产业集聚水平,H指数取值范围在01之间。

本文采取 20122019 年全国31个省(区、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及附属子行业包括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以及文化服务业就业人数来计算该指标。

3、空间基尼系数。Krugman等根据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手段,构筑了可以衡量行业在区域分布均衡度的空间基尼系数。Krugman1991)等在分析美国制造业集聚程度量度时为空间基尼系数做出定义,其定义公式为:

C=■(Si-xi2

其中,G为空间基尼系数,Sii地区某产业占该产业全国从业总人员数量的比值,x是该地区从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总从业人员数量的占比。G=0表示产业在空间分布较为均衡,G(极大值为1)越高,则说明地区产业的集聚程度越强。

本文利用2012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及附属三个子行业包括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从业人数计算该指标。

4、地理集中度。在该指标中,所研究区域的面积为衡量该区域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研究区域空间分布的测算,来衡量区域产业集聚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Rm=

式中,Xm衡量的是地区m的产值或就业人数,Bm表示区域m的面积,N为区域数量。

本文利用2012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及附属三个子行业: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从业人数计算该指标。

5、专业化指数。区域的专业化程度可以体现该区域的产业集聚程度,通常以区域中从业人员总量作为测度标准,产业集聚相对专业化指数的定义公式为:

Spei=maxSim/Sm

其中,Simi行业从业人员总量占地区m总从业人员量的比率,Sm是全部地区行业i从业人数于其总从业人员量的占比。专业化指数与该区域专业化集聚程度呈正相关趋势。

本文利用2012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及附属三个子行业包括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从业人数计算该指标。

(二)数据来源。数据主要来源于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2013-2020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采集整理了我国31个省(区、市)20122019年面板数据。本文将指标数据:区位熵(LQ)、赫芬达尔指数(H)、空间基尼系数(G)、地理集中度(R)专业化指数(spe)、文化及相关专利授权总数、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业投资环境、城市开放程度、信息化程度分别进行对数处理。由于部分指标计算结果小于0,故取对数后会出现负值。变量的具体说明和统计性指标如表1所示。(表1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首先采取赫芬达尔指数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的20122019年文化产业集聚变化进行探究,选取20122019年各地区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企业的就业人口之和进行计算。

整体来看,在20122019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在东部地区集聚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东部地区产业集聚现象优势明显。全国四大区域产业集聚程度在20122019年这一时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从数据来看,20122013年间全国各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度都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东部地区集聚水平在2016年小幅增长之后在2017年达到峰值,研究时段后期有小幅下降的趋势,但整体基本保持较平稳的水平。相反,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整体呈小幅度上升趋势。但根据计算结果显示,文化产业集聚在东部各省市的集聚程度仍存在较大差异。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较高;海南、河北、天津等省市创新要素集聚水平相对较低。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东部各省市文化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从整体来看,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的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远低于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度,但是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区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政府发展该地区文化产业的政策导向。东北地区由于其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倾向和经济发展速度下滑等原因,使得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且产业集聚程度在全国四大区域中处于末端位置。(图1

(一)相关性检验。为了准确把握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本文仅对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表2可知,不同指标计算的区域产业集聚度对区域创新绩效中的专利授权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两个指标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表2

从产业水平角度出发,区位熵、专业化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地理集中度计算下的产业集聚对区域专利授权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间的影响系数均为正,且都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

整体来看,产业集聚度对专利授权数的正向影响大于其对新产品销售收入。产业集聚度衡量指标中,空间基尼系数与创新绩效下的两个指标高度相关。相反,地理集中度和区位熵分别与专利授权数和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呈弱相关。

从产业集聚结构角度出发,专业化指数计算下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绩效下的两个指标虽然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但影响系数相较其他产业集聚计算指标其影响系数为最小,即与被解释变量间为低度相关。

(二)回归统计分析。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2012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产业集聚相关的面板数据进行建模和回归分析,模型拟合度较好,选取的影响因素对区域产学合作创新绩效的解释力较强。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表3

1、本文以2012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文化产业专利授权数为观测变量,分别以自变量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等为自变量和4个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列于表3中。

在模型1~模型4中,观察自变量系数可以发现,以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专业化指数、地理集中度等不同指标衡量的产业集聚对各省文化产业专利授权数都显著,且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即区域文化产业集聚将促进该地区文化产业专利授权数增加,表明区域产业集聚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区域文化产业创新绩效。产业集聚通过其所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将有效提高区域文化产业的创新绩效,知识溢出效应可以加快知识传播速度和共享程度,激发更多创新行为;而产业集聚也将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同一区域,有助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产出,进而从多方面提高区域文化产业创新绩效。            

整体来看,其他控制变量对文化产业专利授权数影响程度不同。在模型2~模型4中,计量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信息化程度都对各省文化产业专利授权数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第二产业产值占比提高能够有效激发创新行为,提高创新绩效;将有效促进文化产业专利授权数的增加。此外,信息的快速流动和覆盖面的扩大,也会提高文化产业创新绩效,这一结论与当前研究结果相符。(表4

2、本文以2012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观测变量,分别以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等为自变量和4个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列于表4中。

在模型5~模型8中,观察自变量系数可以发现,以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专业化指数、地理集中度等不同指标衡量的产业集聚对各省文化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都显著,且都通过了 1%的显著性检验,即区域文化产业集聚将有效增强该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优势,表明区域产业集聚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区域文化产业创新绩效。

整体来看,其他控制变量对文化产业专利授权数影响程度不同。计量结果显示,产业投资环境、产业结构、信息化程度都对各省文化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良好的产业投资环境,将为文化产业吸引更多资源,文化产业投入的增加,将有效提高文化产业创新绩效。

四、结论及启示

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20122019年的面板数据,探究文化产业集聚性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一)20122019 年我国文化产业集聚程度整体变化趋势存在一定波动,总体有小幅度上升。但区域之间文化产业集聚度有较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度远高于中部、西部、东北部等地区,即在空间上东部地区有明显优势的产业集聚现象,根据计算的赫芬达尔指数可知文化产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包括广东、上海、江苏等;河北、天津的产业集聚程度处于全国末端,这与地区间经济发达程度有密切联系,资源优势将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

(二)文化产业集聚能够提高区域文化产业的专利授权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即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区域的创新绩效。产业集聚,一方面通过企业间资源共享,减少时间和交易成本,合理高效进行资源配置,降低区域创新成本;另一方面产业集聚所带来的企业间良性竞争,将有效促进区域的创新产出。此外,完善的产业结构和良好的产业投资水平,能为创新提供新动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文化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加;同时,发达的信息化水平将会提高区域文化产业专利授权数。

根据以上结论,得到管理启示如下:

(一)我国各个省份文化产业集聚程度差距明显,二级分化较为明显。为削减地区空间上的差异,实现各地区均衡发展,国家政府须进行宏观上的统筹调整,调整资源、人才在不同地区上的分配,对于文化产业集聚度低的地区进行资源倾斜、制定优惠政策。达到削弱两极分化实现整体提高均衡发展的目的。各个地区的地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对自己所管辖的地区进行差异化政策的制定,实现特色化差异化的均衡发展。促进各文化企业的聚集发展,对于偏远地区及中部地区文化产业聚集程度低的地方,可以进行政策倾斜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文化产业聚集性为企业带来效用,以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用产业聚集所形成的经济成果带动该地区资源的进一步集合,通过资源和人才的增加提高地区产业聚集程度,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产业集聚优势将促进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展示该地区的产业聚集效益为其他地区的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加强对倾斜受益企业的监管。减少因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差异而导致的资金浪费,营造良好的产业投资环境,同时设置多层阶梯式激励政策增强企业的积极性。可以为企业搭建平台牵头合作促进企业之间形成产业聚集。同时,地区政府进行资源倾斜的时候需要遵守市场运作规律,进行政策制定的时候,需要注意国有与私有企业之间的平衡。

(作者单位: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振东.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功能定位及社会影响力研究[J.理察,202201.

2]张慧娟.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

3]霍步刚.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9.

4]李季.我国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

5]梁竞阁.新疆文化产业集聚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0.

6PorterME.The Competitiveness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0.

7]牛维麟.产业集聚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Z.

8]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06.

9]曾鹏,孔令乾.FDI与高技术产业集聚互动机理探讨——新经济地理学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

10Freeman C.and L.Soete.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MIT Press1997.

11]陈劲,郑刚.创新管理: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2]聂园英.江西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

13]黄诗华.我国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

14]王向华,王明海,李小静.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创新绩效测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5.3506.

15Zoltan AcsLuc Anselin and Atila Varga.Patents and Innovation Counts as Measures of Regional Production of New KnowledgeJ.Research Policy2002.

16]万青,陈万明,胡恩华.基于多层次分析的知识型员工创新绩效研究——考虑个人与组织双层面因素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2.3306.

17]徐彪,李心丹,张珣.区域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09.

18]杨仁发.产业集聚能否改善中国环境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2.

19]莫岸华.粤港澳大湾区展览业集聚水平测评[J.北方经贸,202111.

20]王琢卓.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J.湖南社会科学,201306.

21]顾江,吴建军,胡慧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J.经济地理,201307.

22]代光举.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与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480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