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信用/法制
山东省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问题调查
第704期 作者:□文/田淑祯 王向红 赵 运 王新娜 时间:2023/5/1 14:49:48 浏览:450次

[提要] 当前,大学生兼职及其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以山东省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对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兼职权益问题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大学生个人的兼职权益保护意识越强,高校对大学生兼职问题越重视;企业的责任意识越高,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发生权益受损问题的可能性就越低。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C915D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75

一、导论

当前,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从事兼职,适度的兼职工作不仅可以增长见识、提高阅历,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今后的正式就业做准备。但由于大学生劳动主体地位的特殊性、大学生兼职市场的不成熟以及不完善等问题,大学生兼职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兼职权益的维护面临困境。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起步较晚,研究焦点主要集聚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兼职行为法律认定目前尚未在理论界得到统一,对于大学生“劳动者”的身份认定和兼职行为的性质,国内学者持有不同观点。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雇佣关系说。费琳(2014)应用详细案例分析了大学生的身份特征,认为大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未进入就业领域,劳动者的主体资格不应予以认定,仅存在雇佣关系;李可(2015)也认可了上述观点。其二,劳动关系说。朱先银(2015)支持将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界定为“劳动关系”;吴盼(2020)认可在校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并提出其应享有劳动报酬权、休息权、劳动安全权以及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等。

其次,国内学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当前国内大学生兼职中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主要表现为“黑中介”欺诈财务、兼职单位变相压榨大学生(强迫无偿加班、拖欠工资或克扣工资、休息休假难以保障)、发生人身损害时难以获取工伤保险的赔付、新型骗术防不胜防(微商的兼职骗术多、假借培训之名行诈骗之术)、劳动安全卫生难以得到保障且劳动争议处理权难实现等问题。

再次,目前学者对大学生兼职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具有较为统一的观点,认为个人、高校、用人单位及政府法律法规层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任文思(2020)分析了用人单位和政府法律法规的原因是导致大学生兼职权益受到侵害的关键;兰思宇等(2022)的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成熟,自身维权意识和防范意识较为薄弱,比较容易上当受骗,同时“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助长了兼职的风险,还指出高校兼职引导和管理方面的漏洞,大多数高校对校内兼职有内部相应的管理部门,对校外兼职的管理极其匮乏。

对此,学者们也从这几个层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兼职权益维护问题的具体对策。黄镜燕(2019)、陈璐(2021)建议从法制层面加强对大学生兼职工作中合法权益的保障,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适当地调整劳动法,确立大学生在兼职中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性质,使大学生享有法律意义上的身份,同时政府应发挥其行政管理的职能,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进行管理和监管,充分发挥政府调节机制,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兼职岗位。胡晓淇等(2019)提议建立第三方“类兼职中介”平台,由大学生主导,以用人单位提供保证金为基础,通过加强与劳动局、教育局等相关政府部门的联系,为大学生提供兼职服务并给予最基础的兼职权益保障。姜珊、朱婧(2020)认为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加强学生的兼职教育和管理,提高学生的兼职防范意识,对当前所存在的兼职现状及风险进行宣告,提醒学生在遇到风险时及时规避。高玉兰(2021)认为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的警惕性,应当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必要时请求老师以及家长的帮助。

虽然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大学生兼职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兼职权益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对在校大学生展开实地调查,切实掌握“兼职权益”及其保护的实际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以往研究中对于“对策”的分析较为系统,具体措施欠缺可操作性,这也是本研究要努力的方向。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检验

依据有效性、简明性、科学性以及人性化等原则,调查小组从大学生个人背景、兼职现状、存在的问题、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和兼职权益保护的措施等6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共35个题项,其中量表题项14项。

通常而言,预调查阶段发放的调查问卷数量通常是量表题项数量的35倍,因而调查小组实际发放并回收49份问卷进行预调查,其中有效问卷46份,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00%93.9%

对于预调查回收的问卷,调查小组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是对调查问卷测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测度,常用指标是克隆巴赫α系数。如果克隆巴赫α系数超过0.6,则表示调查问卷的信度较好。本调查问卷的6个维度分量表以及总体量表的信度分析的克隆巴赫α系数均大于0.6,因此本次研究变量信度良好可接受。(表1

效度反映了测量结果与要考察内容的吻合程度,常用探索性因子检验进行测度。首先对本问卷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以验证本问卷数据是否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检验。KMO的值越接近于1,表示变量的相关性越高,变量越适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通常,KMO值至少要在0.6以上才能进行后续分析。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值如果较大,且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则可以认为原始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SPSS软件结果显示,本问卷的KMO值为0.974Bartlett球形度检验也通过,因而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随后,笔者使用SPSS软件对量表题项进行了探索性因子检验。通常,量表题项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要在60%以上,且各题项载荷系数在0.4以上,即表示问卷的效度良好。本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298%,各题项在系统提取的5个公因子的因子载荷系数都在0.4以上,这表示本调查问卷的效度良好。(表2

三、山东省大学生兼职及其权益保护状况

在正式调查阶段,调查小组共发放调查问卷515份,回收493份,其中有效问卷493份,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5.7%100%

(一)样本背景情况。在本次调查的样本数据中,男性为194人,女性为299人,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9.4%60.6%。这表明,大学生兼职中女性居多。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三学生占比32.3%,人数最多;其次是大二和大四,分别占比22.5%23.3%。过半被调查者在校月均消费水平在10011500元,仅有不足10%的大学生在校月均消费水平超过2000元。被调查者家庭所能供给的生活费完全可以满足消费需求的人数占比31.4%,近15%的大学生表示生活费完全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还有25.2%18.6%的大学生表示生活费经常或者偶尔无法满足其需求。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需要通过兼职来增加自己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满足其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二)大学生兼职的目的、类型与兼职信息来源。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兼职的主要目的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占比24.9%)或者锻炼自身能力(占比23.8%),其次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和积累社会经验和人际关系,也有少部分学生是属于跟风或消磨自己的时间。当前,大学生兼职主要选择教育机构、餐厅服务和发传单等地推工作以及商场促销员,占比分别为21.8%21%20.4%14.1%。在专业研究项目和校内勤工助学的大学生相对较少,分别占比10.1%7.2%。在校读书期间,从事微商、直播带货等网络兼职及其他兼职的大学生仅占3.7%1.8%。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兼职中从事的工作以简单劳动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以及自身特长。同时,在网络兼职等新兴行业领域,大学生的参与程度也较低。多数大学生的兼职时间为每周8小时及以下,有少部分平均每周兼职时间超过25小时。过半数的大学生兼职时薪低于20/小时(山东省最低工资标准19.1/时)。此外,大学生兼职信息的来源混乱,良莠不齐,难以辨别。同学朋友介绍(占比26.9%)、社交软件兼职群(微信、QQ、微博等)(占比22.2%)是大部分同学兼职信息来源的主要选择。

(三)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状况及原因。大学生兼职市场不够规范,在兼职权益争取问题上大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合法权益被侵害情况时有发生。超过70%的兼职大学生都或多或少遇到过兼职权益被侵害的情况,其中遭遇中介失信或诈骗(占比66.53%)和强迫加班(占比67.95%)、工资拖欠或无故克扣(占比67.95%)等问题的频率较高。同时,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也时有发生身心健康与安全受到威胁、被用人单位无故辞退、性别歧视、性骚扰或侵害等问题。

之所以侵权现象频频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的防范意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兼职时27.38%大学生从来不签署劳动合同,14.2%的大学生较少签署劳动合同,这导致在发生侵权问题时无法有效利用劳动合同条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65.31%的大学生认为劳动合同对于维权所起的作用不大。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警惕度较高,在选择兼职时经常要求查阅兼职机构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明文件。此外,中介信用程度低、高校职业指导不系统、企业自身责任感低也是兼职权益受损的重要原因。

(四)大学生兼职权益维护渠道和效果。调查发现,大学生兼职维权没有特定渠道,兼职维权难。当大学生受到侵害并选择维权时,第一选择是寻求老师、家人、朋友的帮助。寻求当地警方帮助的同学占比为25.6%,通过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大学生占比为24.7%21.7%的大学生会自己与用工方协商。从维权结果看,只有28%的大学生的兼职权益得到了合法有效的维护。调查发现,并不是生活富裕、消费水平高的学生就不注重维权,消费水平和生活费用相对较低的大学生在维权方面也并不是态度更为坚决。

四、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根据对近年来大学生兼职权益问题的文献研究,笔者认为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的影响因素主要与大学生个人权益保护意识、国家现存法律法规、企业责任意识以及高校对兼职重视程度有关,并对此提出假设:

假设一: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与大学生个人权益保护意识密切相关,个人维权意识越强,大学生兼职中权益受损的可能性越低

假设二: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度密切相关,通常相关法律法规越健全,大学生兼职中权益受损的可能性越低

假设三: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与企业责任意识密切相关,企业自身对员工的责任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越强,大学生兼职中权益受损的可能性越低

假设四: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与高校对学生兼职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高校对大学生兼职越重视,大学生兼职中权益受损的可能性越低

(二)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影响因素分析。本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探究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的影响因素。结合上文研究和假设,本研究选取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意识(X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X2)、企业责任意识(X3)、高校重视程度(X4)作为回归模型的自变量,将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情况作为本回归模型的因变量(Y)。(表3

3中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假设一成立,即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的意识越强,大学生兼职中权益受损的可能性越低。大学生自我保护尤其是兼职权益维护的意识越强,会产生一系列有益于降低侵权风险以及提升维权成功可能性的结果。

假设二不成立,即当前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与大学生遭遇侵权的情况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其原因在于,当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维护大学生兼职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签订用工合同的情况较少,导致依据法律法规进行维权的情况较少。

假设三成立,即企业自身对员工的责任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越强,大学生兼职中权益受损的可能性越低。经营越规范的企业,对于员工的责任意识越强,保护员工合法权益的相关规定就越健全。

假设四成立,即高校对大学生兼职越重视,大学生兼职中权益受损的可能性越低。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兼职的重视程度越高,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就会安排较多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从整体看,本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较高,R20.763,所有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高达76.3%DW值为1.695,满足残差独立,不存在自相关。多元回归模型的ANOVA结果中,显著性为0,小于0.05,说明本模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是非常显著的。多元回归模型的共线性诊断中,VIF值均小于5,说明回归模型中没有多重共线性。

综上所述,大学生个人的兼职权益保护意识越强,高校对大学生兼职问题越重视,企业的责任意识越高,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发生权益受损问题的可能性就越低。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其回归系数最高,随后依次是企业责任意识和高校的重视程度。

五、对策建议

从大学生个人层面看,大学生应积极了解兼职权益有关的法规条例,提高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在建立雇佣关系之前,应详细了解公司的实际状况,尤其是信用状况;增强维权意识,及时维护合法权益,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必要时请求老师以及家长的帮助。

从学校层面看,高校应该发挥其引导性作用,积极帮助大学生提前避免权益受损和提高维权的力度。一方面高校应开设相关的法律基础课程,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设立兼职组织或平台,提前为学生筛选出真实可靠的用人单位,减少侵权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此外,高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维权的组织或社团,协助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或为其提供法律上的援助。

从用人单位层面看,用人单位应与兼职大学生建立明确的合同关系,书面陈述各自的权责利,及时更新优化兼职合同条款;用人单位要为从事兼职活动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安全的工作环境。

从政府层面看,应加强完善大学生兼职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明确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的合法劳动者地位;还应加强对用人市场和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从源头出发遏制用人单位市场对兼职大学生权益侵害问题的发生。同时,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优化兼职岗位,提供专业大学生岗位咨询;推动建立第三方大学生兼职服务平台,提供信息甄别和纠纷解决服务。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费琳.大学生兼职行为法律关系的分析[J.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429.

2]李可.论兼职大学生劳动关系认定其权益保障[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25.

3]朱先银.大学生兼职的劳动关认定及其劳动权益保障[J.法制与社会,201501.

4]吴盼.大学生校外兼职劳动权益的律保障[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5]余娅童.海南省在校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护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8.

6]李红.学生校外兼职劳动权益保护问题应对[J.法制与社会,202108.

7]苏日古嘎.大学生兼职权益维护探析[J.法制博览,202208.

8]任文思.关于劳动法的大学生兼职行为保护[J.法制博览,202010.

9]兰思宇,谢辰旻,李城君,岳燕妮.大学生劳权益保护法律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02.

10]黄镜燕.大学兼职中存在的隐患及解决措施[J.法制与社会,201910.

11]陈璐,潘丽如,谭思鲲,徐文丽.兼职学生维权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103.

12]胡晓淇,容羽.关于构建大学生兼职第三方平台的思考[J.法制博览,201901.

13]姜珊,朱婧.当代大学生兼职风险分析及对策建议[J.市场周刊,202006.

14]高玉兰.信息背景下的大学生兼职研究——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9404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