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城乡快速融合发展而提出的,而国家审计的实施将进一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到位和贯彻执行到底,对于乡村振兴的闭环逻辑有着重要的监督和反馈作用。本文首先阐明国家审计在乡村振兴中所起到的作用,分析国家审计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暴露的问题,并提出定向解决方案。
关键词:乡村振兴;国家审计;逻辑推理;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8月23日
一、国家审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一)保障乡村产业发展。要实现乡村产业的发展,首先要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扎实落实和资金的正确使用。乡村产业发展要实现农业的高水平发展以及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并且要使农业的科技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国家审计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扎实落实中具有监督检查的重要作用,可以使风险得到规避和减少,从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乡村振兴资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国家审计在资金的正确使用中具有监督作用,确保了资金能够合理使用,避免了对资金的违法占用,使农村产业能够可持续地发展。
(二)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优化。国家审计能够使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使乡村得到绿色发展。国家审计能够保障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管理,能够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乡村存在水资源匮乏、垃圾处理难度大、化肥和农药超标等环境问题,国家审计对资源使用、企业环保等方面的监督检查能够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审计意见,从而使这些问题得到及时纠正。通过国家审计,各类资源可以得到更加合理和有效地使用,极大地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此外,还可以使脏乱差等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改善,为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三)加速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存在着村民思想陈旧、公共设施欠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较弱等问题,不利于乡村振兴的发展。因此,在对乡村物质文明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同时进行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首先,国家审计能够做好对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培训专项资金的监督,避免该项资金的挪用或闲置,确保政策的落地。其次,国家审计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审计,杜绝或减少了徇私舞弊情况的发生,推动了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四)稳定乡村治理开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基层党组织要带好头,在党组织建设、乡民自治、乡村法制等层次的乡村治理工作中,以法律为指引,以国家审计为重要保障,建设基层审计部门具体行使国家审计的监督检查权利,同时做好对乡村领导干部的履职、经济决策和措施落实及集体资产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审计工作。不仅促进乡村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履职尽责,保障国家政策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作用,检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而且对乡村领导干部在资金使用中存在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检查,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图1)
(五)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终极目标是使城乡居民达到共同富裕,要实现这一终极目标,需要确保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推进,而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推进需要通过国家审计来推动实现。国家审计要从措施、产业、资金和项目四个方面做好审计的资源、范围和重点的规划,通过国家审计来确保相关政策的正确执行,保证农民收入稳定,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二、国家审计中的问题
(一)审计内容重点不合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国家审计的内容全面、工作复杂繁琐,需要充分做好预防、纠偏及问责等各项工作的落实,使监督效应得到有效发挥,但是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由于资源有限无法抓住工作重点,审计内容的合理性无法充分实现。
(二)审计对象定位不精准。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将资金精准地用于乡村振兴相关的产业建设、公共设施及服务等相关领域,但是目前部分区域在国家审计对象定位上没有把握好,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
(三)审计方式参照不体系。与过去对于农村资金投入的规模相比,乡村振兴所投入的资金规模远远增加,而且具有较强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国家审计在乡村振兴的审计方式与过去涉农审计方式有着明显差异,工作中没有相关的参照,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欠缺,而且在业务流程、业务方式及业务指标上没有相应的标准规范,需要审计人员在对传统的审计方式熟练使用的前提下,增强现代审计方式的运用。
(四)审计处理效果不明显。当审计机关对审计对象审计中发现存在违反国家政策的行为时需采取审计处理措施。通过近几年的审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对乡村振兴政策的审计中存在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的情况,需要从制度建设方面对设计的监督力度进行提升。审计文化因素对于审计处理的处罚具有重要影响,会发生妥协等情况,使国家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无法有效地得到整改。
三、基于乡村振兴的国家审计逻辑推理
(一)国家审计相关理论
1、国家治理理论。国家审计基于国家治理行使监督检查义务而设立,国家治理行使的权力组成包括决策、执行和监督。国家审计是监督权力的重要构成和关键环节,通过与其他组成部分共同作用实现监督、鉴定和评价等职能。在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作时,国家审计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实施及效果进行监督、鉴定与评价,通过国家审计进行监督,从而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能够按照计划顺利开展。国家审计的工作原则是围绕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目标,以及乡村振兴的具体方向的战略目标进行工作部署和监督执行,通过对资金、政策落实、干部责任履行、环境资源等方面审计监督,通过对乡村振兴全过程、全环节的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效能,防止公权私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监督保障。
2、公共受托理论。公共受托理论是国家审计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一切权力和资源都属于全国人民,将公共的权力和资源的管理权通过法定程序委托给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由此产生了人民与人民政府及各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公共资源的委托与受托的关系。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有义务对所管理的公共资源的决策、执行等情况向人民进行报告。为了使人民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等受托方的职责履行情况得到有效的评价和证明,引入了国家审计。国家审计是由于公共受托责任而存在和发展的,通过监督、问责等作用,对各部门的公共受托责任履职情况进行及时报告,减少公共资源浪费概率、缓解了信息不对称,保障了委托人的公共资源,委托人根据审计报告来对受托人的公共受托责任进行确认或者解除。公共受托的内容出现变化,国家审计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乡村振兴作为重要的公共委托责任时,国家审计应将乡村振兴落实与成效作为监督考核的重要工作,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对在乡村振兴实施中存在的政策、配套措施、项目建设、项目利用、项目管理、资金分配及使用等方面内容进行评价并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监督评价作用得到充分展现,使受托人能够得到对等的信息资料,从而使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有效开展。
(二)国家审计作用机制
1、事前预防预警机制。国家审计通过将关口前移,提前对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制度进行规划制定,提前对乡村振兴的资金进行预算、筹措及分配,在乡村振兴项目的立项和论证时期进行审计、鉴定,及时发现各环节中存在的不够科学、合理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实施中潜在的风险,做出预防预警,避免有苗头的、局部的问题扩大化,使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增强抵御隐患和风险的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的前提。
2、事中揭示纠正机制。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实施、资金管理及项目建设等情况进行过程审计,及时发现在政策实施未能落实到位、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和项目建设不科学等方面存在的违法乱纪行为,及时对问题进行揭示和纠正。此外,国家审计还能对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使其作用得到有效展现,对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偏差进行及时纠正,并对其产生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有效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3、事后反馈抵御机制。通过对乡村振兴项目事后的审计及评价,可以查找出乡村振兴工作中在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的进展和项目在使用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以及政策和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整改建议,消除乡村振兴中各方面的干扰,杜绝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受到各种侵蚀性因素的制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健康发展。
四、基于乡村振兴的国家审计路径优化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并紧紧结合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从国家治理理论和国家受托理论出发,严格遵照事前预防预警机制、事中揭示纠正机制和事后反馈抵御机制,进一步优化国家审计路径,提升国家审计的工作覆盖面,避免村级腐败现象,增强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实审查和监督检查的权威地位。(图2)
(一)扩大审计深入性,确保审计覆盖面。国家审计在乡村振兴中要积极发挥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加大审计的深入性,做到审计全覆盖。一是将各项审计进行有效结合,确保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二是重视乡村的生态环境,对于影响生态环境的指标完成情况、生态保护政策落实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做好审计监督,使乡村宜居建设落到实处;三是充分运用科学技术,科学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趋势问题进行量化处理,确定国家审计的重点,使审计的科学性、准确性、精准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提升,对各岗位和部门的履职能力提出更符合实际的要求,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可靠资料,促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落实,实现审计范围的全面覆盖。
(二)提高审计精确性,避免村级腐败现象发生。近几年,乡村基层干部腐败问题时有发生,在全国查处案件中所占比例大于70%。乡村基层干部是联系国家和村民之间的重要载体,其腐败问题的发生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村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此需要加大审计的精确性,减少乡村腐败问题的出现。一是要增强对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管力度,对在乡村振兴领域中出现的各类职务犯罪等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整顿和惩处,以保障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二是对基层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形式进行创新,做好离任审计、任期内审计等方面的结合,使审计监督的持久性和震慑力增加;三是审计部门与相关监察、纪检部门在工作中做好协作,共同开展基层干部的监督工作,做到多方协同,共同构建全面的监督网络,使审计监督更加全面、有效。
(三)确保审计公开性,完善审计结果公示制度。国家审计是对国家的公共财政、财务账目的监督,需要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在乡村审计中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能够使政府的各项工作更加透明,使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增强村民对政府各项工作的支持力度。因此,要加大审计公开性,完善审计结果公示制度。一是乡村审计公示的内容要扩展广度和深度,使公示的范围和数量增多,内容更加全面,审计披露的力度增加;二是为村民提供的其所关心的各类财务信息的审计资料要详实、通俗易懂,并且在审计报告中要有报告使用说明,使村民对于信息的需求得到满足;三是充分使用各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使村民及时获取审计结果。
(四)重视审计人员培训,建设审计人才队伍。目前,乡村的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不是很高,审计人才缺乏,需要加强对乡村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建设审计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做好审计人才的储备。一是完善相关审计人才准入制度,引进有志于乡村审计的专业人才,使乡村审计队伍得到有效补充,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二是完善相关审计人才培养制度,对现有审计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升,使审计人员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够满足审计工作的复合型要求;三是完善相关审计奖惩制度,采用奖励与惩罚、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方式,并与审计的绩效相结合,使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激发;四是审计人员应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将维护集体和村民的利益、促进乡村振兴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实现国家审计的科学发展。
(五)构建适应乡村振兴审计支持模式。传统审计支持模式和乡村的审计能力已经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需要,需要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主要作用,优化融合内审、社审和国家审计的审核内容及形式,建设新型的审计方式,不仅能够使内部审计的效能得到提升,通过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队伍业务能力得到提升,可以进行基础性的审计工作,作为国家审计的有效补充力量,而且通过向社会审计购买服务及对社会审计人员的聘任,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减少管理费用。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晓冬,马元驹.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逻辑机理与路径构建[J].财会月刊,2022(04).
[2]黄越,李娇.乡村振兴战略驱动农村审计的作用机理剖析[J].财会月刊,2020(23).
[3]南京审计大学课题组.审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机制与路径[J].审计月刊,2020(06).
[4]李涛,吴彧端.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索[J].财会通讯,2020(03).
[5]郭军,冯娇.国家审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0).
[6]吕劲松,黄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扶贫审计创新研究[J].审计研究,2018(04).
[7]王娟.国家审计在乡镇振兴战略中的研究[J].山西农经,2018(05).
[8]于文波.基层审计机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服务定位[J].审计月刊,201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