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综合需要理论、行动学理论和满意度理论等三方面的知识元素基础上,探索性地构建一个含有人的“需要-行动-满意度”三个维度的简明理论框架,为理解我国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个新的解释模式,也为理解其他人类社会经济现象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需要;行动;满意度
基金项目:2022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创新影响力对高新技术研发资金集聚促进机制研究”;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科研创新影响力的形成机理及其人才集聚效应优化研究”(编号:2021D013);西安市2022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国际化视角下西安创新影响力及其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2GL64);西安市2022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安农产品直播电商发展路径研究”(编号:22JX163)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9月11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转化,但却一直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总根据。继“三个有利于”评判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之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成为检验新时代改革开放成效的重要标尺。其中,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人的需要”维度,落后的物质文化生产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反映了满足人的需要所进行的“人的行动”维度,而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增强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反映了“人的满意度”维度。综合三个维度,可以提炼出人的“需要-行动-满意度”理论模式,为更好地理解认知个人和组织的行为现象提供了一个新框架。
一、人的“需要-行动-满意度”理论框架
(一)人的需要维度释义
1、人的需要的概念。人的需要是指人的身心不平衡状态引致的从不平衡状态趋向平衡状态的意向要求。当人们意识到身心不平衡状态引发某种意向要求时,某种需要就产生了。人的需要总是指向能够满足需要的对象,没有需要对象、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按指向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例如,物质需要包括米面油、肉蛋奶、酱醋茶、电力、天然气、住房、道路交通、通讯工具等需要对象,精神需要包括阅读文章、聆听音乐、观看电影、欣赏美景、人际交往、婚姻家庭等需要对象。人的需要还是满足需要的动机、目标和行动产生的基础。宇宙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但山峰石头自然脱落运动和石匠打磨石头的运动有着根本性不同,山峰石头自然脱落的原因主要来自于重力作用,而石匠打磨石头的原因却来自石匠的某种需要。
2、人的需要有轻重缓急之分。从需要划分来看,同一个人有众多不同类型的需要,而不同人之间既有共同性需要,也有差异化需要。人的不同需要有着不同的意义,有着不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以分出轻重缓急。按照轻重缓急程度大小,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所有的需要从高到低排列出一个顺序表。在认知上,需要顺序表可以视为一个思维辅助工具,帮助人们理解和决定满足需要的行动顺序。虽然马斯洛(2020)将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五个层级类型,但是马斯洛不认为五级需要必然要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依次满足,而是有例外情况的。也就是说,在有些情况下,人会优先满足高级需要,再满足低级需要,甚至舍弃满足低级需要。例如,为了国家荣誉,有些人会不吃不喝地连续奋战工作一天一夜,而有些人仅仅是为了个人研究兴趣,也能不眠不休地连续做十几个小时的科学实验。可见,人的行动中天然蕴含着当时当地当事人认定第一位的需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考察人的行动维度的含义。
(二)人的行动维度释义
1、人的行动也是普遍事实。人的行动是人有意识地用所需现实对象满足需要的活动。行动主体包括个人和由个人构成的组织两个基本类型。按有无人际间互动关系,人的行动可分为个人独行和人际互动两种基本形式。人的行动内容常常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大类活动,而每一个大类活动又可以分为中类、小类等类别的活动。例如,经济大类的活动可分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中类活动,其中的消费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衣、食、住、行等小类活动,衣、食、住、行还可以进一步各自细分为更为细小的消费门类活动,直到不可再分为止。按照行动性质划分,人的行动可分为和平与非和平(暴力与非暴力)、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不公平、合法与不合法、合乎道德与不合乎道德等类别。例如,学术交流、娱乐旅游、商务贸易、劳累休息等属于和平行动,而暴力犯罪、军事战争等属于非和平行动。
2、人的行动有“目标-手段”特征。参考马斯洛(2020)关于动机和罗斯巴德(2020)关于行动的论述,人的需要生成具体的预期行动目标,所认为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对象就是现实行动手段,所处环境就是一般行动条件,所以人的行动本然蕴含着“目标-手段”因果理念。由此可以说,人的行动统一集成了需要、目标、手段三个基本范畴,需要顺序表也同时扩展为一个包括了需要、目标、手段的综合顺序表。在此综合顺序表中,随着需要的轻重缓急程度从高到低递减,目标和手段的轻重缓急程度也在从高到低递减。也就是说,行动发生改变时,人的需要、目标和手段会以组合联动方式动态调整。人的行动意味着权衡取舍,会选择满足第一位的需要、目标、手段的组合,同时不得不放弃其余需要、目标、手段的组合。用西方经济学术语来说,所选择第一位需要、目标、手段的组合具有最高主观价值,也就是(机会)收益,而不得不放弃的其余需要、目标、手段的组合中具有的最大主观价值就是机会成本,(机会)收益与机会成本之差就是经济利润概念。然而,人的行动结果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并不能事事尽如人意,总会呈现出成功或失败、达标或未达标、盈利或亏损、满意或不满意等两可的效果状态,因此有必要再进一步考察评估人的满意度维度。
(三)人的满意度维度释义
1、人的满意度的等级性。人的满意度是指人对在比较行动的实际效果与期望效果之后所形成的心理感受到的满意状态的程度。人的行动总是面向未来的还未满足的预期性的人的需要。此处的未来可能是未来几秒钟、几分钟、一两个小时、三五天,也可能是一年半载或更长的未来时间。不管是半途而废还是坚持到底,人的行动总有一个结果,要么满足需要,要么没有满足需要。借鉴市场营销学的满意度理论,可将满足需要的程度和没有满足需要的程度整合在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中,使用五级评价量表(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七级评价量表(很不满意、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较为满意、满意、很满意)或满意度指数对行动效果进行评价。
2、人的满意度的评价方式。根据人的行动的复杂程度,对人的满意度评价可以分为简单评价和综合评价两大类方式。在操作层面,可以借用统计学的方法,设计选择简单指标对比评价方法和综合指标指数评价方法。举例来说,比如对个人健身行动效果之类的简单行动进行满意度评价时,可以选择设定一些较为简单直观的指标,例如可用运动时间计划完成度、运动频次、体重变化量等简单的观测指标进行比较后给出直观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若涉及维度多且内容较广,例如评价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人民对政府服务社会的满意度、城乡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时,则用综合多元指标的满意度指数的方法进行满意度计算,然后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满意度取值范围对应类型,给出满意度评价结果。
经过上述三个维度分析,综合人的需要、人的行动、人的满意度三个基本范畴,本文构建了人的“需要-行动-满意度”理论框架。(图1)
二、用新框架阐释小康社会典型案例
接下来,尝试应用新框架对中国建成小康社会做案例分析。
(一)从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程。小康和大同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构想。如今,小康有了新内涵,特指中国人普遍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小康社会是在解决了温饱不足之后,还能够更广泛地满足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的新社会形态。从1978~202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战略,历经40多年时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1、从解决温饱不足到建设小康社会。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1979年,邓小平指出20世纪末中国四个现代化概念是“小康之家”。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到2000年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873亿元,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不足问题,我国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截至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9,439亿元,提前实现了比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100,280亿元翻一番的目标。(图2,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2、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汇集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将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经济增长目标,调整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目标是对全面小康内涵的新界定,小康社会的含义更加丰富,而十七大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新提法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细化体现。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过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确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这一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1,828元,比200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942元翻了三番多。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二)用新框架对小康社会案例进行解析。以人的“需要-行动-满意度”理论框架来看,在实施和推进建设小康社会战略过程中:
1、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和各类组织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集中概括。从人的需要维度来看,小康社会反映了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阶段特征和时代特点,重心是消除绝对贫困,改善日常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满足衣、食、住、行、学、医、安等方面共同需要,涉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要。共同需要激发了产业标准化、流程化、规模化的生产和服务,而差异化需要引起了产业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和服务。
2、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各个领域展开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的集中体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不断调整优化,逐步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强大组合手段。为满足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党中央和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的具体措施分布在历届党中央报告、历届政府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行动方案中,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生态、安全等多领域全方位立体式的改革开放实践活动。1978~2021年,国家连续制定并实施了八个五年发展计划或规划,小康社会建设的指标体系持续优化,这些都成为全国各地扎实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动指南。
3、人民满意是中国共产党对领导实施小康社会战略构想及各族人民对小康社会建设效果满意度的集中表达。中国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在根本上履行的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施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在2020年7月发布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中国人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满意度超过93%。专注于信任研究的《2022年度爱德曼信任晴雨表》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高达91%,蝉联全球第一。2022年8月,党中央和国务院表彰397名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198个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动成效的肯定。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人的“需要-行动-满意度”理论框架有益于理解各种人类社会现象。在新时代,人的“需要-行动-满意度”理论框架仍然适用。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新发展阶段对美好生活需要新的集中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继续奋斗发展的行动指南,全国人民将继续对走共同富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满意度评价。
三、讨论与结论
综合需要理论、行动学理论和满意度理论方面的元素,本文构建了一个简明的理论框架,为理解我国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模式,也为理解其他人类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了有益参考。下面再对该框架中的基本概念做些讨论并总结全文。
(一)从人的需要思考人类社会经济现象
1、需要不同于需求。需要是人向某种对象或客体发出的意向要求,而需求是与供给相对同时成立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面对供给时人有支付能力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要或意愿。也就是说,在存在卖方前提下,才能存在买方需求,而不论有没有卖方,需要却都会存在。例如,某人有对高价汽车的需要,但无力支付高价费用,那么便只存在需要,却不存在需求。再比如,一个人常常有闭目养神、散步舒缓情绪或在家卧床休息等等之类的需要,这些需要都不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此,需求比需要范围要小,属于需要的一个子集。
2、需要是个中性概念。在纯粹形式意义上,人的需要是个中性概念,所以在具体内容上就能包括人的一切善恶好坏的需要。不管是好需要,还是坏需要,都是人的需要,都是行动目标以及相应行动方式的本源动力。在人类社会经济领域,有良善之举,也有罪恶之行,这些人类行动无不蕴含着人的某种需要。例如,在经济领域,一些企业负责人有弄虚作假、偷税漏税、不正当竞争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人类文明社会积极防范的需要,但不能否定其存在性,否则便无法解释社会中那些违法犯罪现象了。因此,人的需要概念适用性更广,包容性更强,解释面更大。
(二)从人的行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现象
1、行动不同于劳动。人的行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劳动指的是人在生产实践和科学探索中的活动。劳动概念适用于生产领域,不适用于消费领域。行动则不拘于生产活动,可用于人类一切类型的活动。例如,睡觉休息不是劳动,休闲娱乐不是劳动,但它们都属于人的行动。显然,人的行动比劳动的概念更为广泛。
2、行动是个中性概念。人的行动也是个中性概念,包含一切人类善恶行动类型,而且人的行动本然蕴含着“目标-手段”逻辑。可以说,不论善行还是恶行,人的行动都是人用手段追求达成预期目标。人的行动不可能没有目标,也不可能没有手段。任何对此理念的批驳无不陷入自相矛盾。毕竟,批驳也是一种人的行动,批驳是有目标的,批驳也会用到人体手段或其他辅助手段。各种辩论会上,正反双方之间的相互批驳行动就是很好的例子。人的行动基本主体和最小主体就是个人,而组织作为行动主体却是由个人构成的。从“目标-手段”视角考察组织现象时,重点对组织内外个人之间的关联互动考察,能对组织现象得到更清晰的理解。所以,人的行动提供了理解个人和组织现象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从人的满意度评价人类社会经济现象。人的行动总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行动结果也不确定,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人的满意度就是对满足需要的行动成效的评价结果。换言之,满意度可以用来评判一切人的行动效果。从个人工作状态、产品质量感知、旅游观光体验到企业经营成效、科技研发进展、医疗服务质量、政府服务水平、贸易谈判结果等诸多领域,都可以使用满意度进行实时评价、阶段评价或最终评价。甚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满意度比其他评价方式更合宜。例如,国家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大量通信基础设施投资毫无利润可言,但却满足了当地人们的通信需要,提升当地人的信息化水平,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促进社会长治久安。
总之,人的“需要-行动-满意度”理论框架是一个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会经济现象的简洁解释模式。人的需要、人的行动、人的满意度形成了一个正反馈闭环体系,可以对不同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国别的个人行为现象提供框架性的认知帮助,对观察思考如婚姻家庭、消费娱乐、创业与企业经营、政党活动、政府公共管理、国际组织行为、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等组织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目前,该理论框架还是一种探索性思考,在更为复杂系统性的现实操作层面,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细化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1.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西安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冉龄.普通心理学(第五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20.
[3]罗斯巴德.人、经济与国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4]肖贵清,林晨.小康社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形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