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市场/贸易
食品冷链物流应急策略
第704期 作者:□文/丁玉珍 宁鹏飞 黄汝丽 张恒涛 时间:2023/5/1 15:25:30 浏览:636次

[提要] 近几年,我国各地突发性灾害事件频繁发生,在应急环境下,冷链物流承担着调运食材、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职责,在我国全面建设常态冷链物流过程中,也要关注冷链应急物流。本文探讨食品冷链应急物流相关概念,分析突发性灾害事件下食品冷链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发展食品冷链应急物流的策略,以便为建设冷链应急物流体系提供系统性思考。

关键词:突发性灾害事件;食品冷链;应急物流

基金项目:佛山市2022年度社科规划项目:“突发性灾害事件下佛山食品冷链物流网络构建研究”(编号:2022-GJ062);广州工商学院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课程思政’视角下《冷链物流管理》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探索”(编号:ZC20211109);全国高校、职业院校物流教改教研课题:“校企协同就业背景下冷链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编号:JZW2022232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824

食品冷链物流是应急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极端天气、流行性疾病、严重自然灾害等突发性灾害事件下,食品冷链物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各地应急事件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食品冷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0年舟曲泥石流,商铺被埋、物资被淹、种植及畜牧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4亿元人民币;2020年初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企业供应链中断、负债增加、生产急剧萎缩,经济损失区域不断扩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2020 年全球经济萎缩4.4%,累计损失达8.5万亿美元;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因极端暴雨导致严重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多灾并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突发性灾害事件,蔬菜、水产品、肉制品等生活物资的短缺,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众恐慌不安的心理。如何快速保障人们基本的日常生活所需,食品冷链物流承担着供应食品运输、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职责。

一、食品冷链应急物流相关含义和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食品冷链的定义是:将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者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直至传入到消费者手中,其中的各个环节都要让产品始终处于所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对应急物流的定义是: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已经做好预案,并在事件发生时能迅速付诸实施的物流活动。因此,食品冷链应急物流是指发生突发事件时,为满足受灾人员的基本饮食需要,从源头供应商到最终需求方,在低温条件下将易腐食品运输直至传到灾区群众手上的一种紧急保障的特殊物流活动。

近年来,我国先后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表1是近几年部分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数据统计。这些突发事件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表1

在全球范围内,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是巨大的,如何及时有效地做好预警机制和灾后快速反应机制的保障使损失降低,对每个国家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食品冷链应急物流如何能够在最少的时间情况下,高效率、低损耗地为受灾人民提供充裕的食物补给,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冷链所适用的食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肉、水产品、速冻食品和快餐原料等。由于食品冷链是使食品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供应链系统。因此,保证冷链食品的安全性极为重要,而冷链食品作为应急物资如何高效率、高质量的运抵需求点才是问题的关键。

食品冷链应急物流与其他的物流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一是在突发事件下,对食品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参与主体多,供应保障能力要求高,同时既要保证食品的快速供应,又要确保食品的品质安全;二是食品存储期短、仓储周转率高,库存量变动大,冷链食品仓储管理难度大;三是大部分的食品属于易腐食品,需要全程温控,在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等环境下,运输道路易被破坏或受阻,增大了运输难度,运输风险进一步加大;四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的,要不计成本地进行救援工作,对物流组织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五是疫情期间受各地疫情管控政策影响,冷链流通受阻、冷链车辆难行。

二、食品冷链应急物流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消费需求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由于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起步较晚,冷链物流发展中还存在着“断链”、区域发展不平衡、损耗率高等问题。发达国家冷链流通率普遍保持在95%100%,而我国仅为20%40%。相比我国高达7%20%的生鲜农产品损耗率,发达国家仅5%。图1是中国和发达国家生鲜类流通率对比情况统计,图2是中国和发达国家生鲜类损耗率对比情况统计。(图1、图2,数据来源于头条、新赤湾网络货运)

通过我国与发达国家食品冷链物流的比较分析发现,目前的冷链物流发展规模难以满足我国发展需求。基于食品冷链应急物流的特殊性,更是对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我国食品冷链应急物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善,冷链应急物流技术水平低

一是应急物流节点建设不足,冷链应急网络布局不完善。目前冷链应急仓储设施以国家储备冷库为主,冷库设施的应急功能还没有充分体现,更多的是为平时生活服务。

二是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区域覆盖不均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分布总体依然呈现出东多西少、销地多产地少、城市多乡村少、沿海多内陆少等特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中主要包括冷藏车和冷库两大类。随着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存在许多问题,冷库位置分布不均衡,多分布在交通发达的地区。冷库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北和华南四大区域,并且华东地区占比近四成。而承担了大量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西北、西南等地区的冷链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总体来说,食品冷链运输能力不强,新型食品冷链技术应用率不高,对食品冷链技术研发不够深入,进而影响到食品冷链应急物流的运输能力。

(二)冷链应急物流管理水平偏低

1、应急食品中,农产品占比较大。当前,我国农产品反季节存储还不是很成熟,冷库长期存放的农产品种类较少,规模小。特别是在突发状况下,从储备冷库发运的农产品数量难以满足爆发式的需求,这时需要向社会大规模调运,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和仓储的分散化为冷链应急的组织增加了难度。

2、冷链应急协调管理需不断加强。近几年,农业、商务、发改和交通等多个部门都在推进冷链体系建设,冷链管理部门比较多,增加了协调运作的难度,要畅通常态化冷链物流协调运行机制,并保证突发事件下的高效协同。

(三)冷链物流企业发展不平衡。由于食品冷链应急物流的高要求,需要具备专业化能力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承接这类业务。行业缺乏主导企业,大多数还是中小企业,冷链物流行业仍呈现出小而散的现状。就目前而言,随着生鲜电商进一步发展,电商平台搭建自营物流,生鲜类食品的供应链要短且全程冷链,难以满足长距离物流配送,同时存在生鲜电商物流配送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除此之外,国内只有少数冷链服务商能够承接远距离冷链配送服务。建立专业冷链物流队伍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购置专门用于食品冷链运输的冷藏车、设立储藏食品的冷库等基础设施,且投资回报期较长,物流企业资金无法立即回笼,无法承担相应的成本,因此大多数企业选择经营普通物流的运输业务。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难以完成食品冷链应急物流的运输。

(四)冷链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近几年,我国很多地区建设了区域性冷链公共信息平台,冷链信息平台应急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如应急状态下的食品调拨、车辆运力监测、在途运输等。突发性事件发生后,食品要及时、准确地运输或配送,冷链应急物流应加强车辆调运管理和温度控制应用信息化技术。

(五)冷链应急物流技术专业人员匮乏。据相关数据显示,物流人才的缺口非常大,高达130万。专业冷链物流人才供给的形式更为严峻,这主要是因为冷链物流对所需的人才要求很高,除了冷链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备项目操作和管理能力。

冷链应急物流从业人员既要掌握冷链物流操作技术,还应具有应急管理经验和应变能力,而相应的从业人员缺口很大。

以上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冷链物流业的发展,面对突发性灾害事件,也使得食品冷链应急物流不能够快速响应。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将受灾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降低,本文从完善物流设施网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协同生鲜电商加强冷链的稳定性、建设全链路食品质控和可追溯平台、加快信息化建设和培养冷链专业人才等方向对食品冷链应急物流进行改进,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食品冷链物流应急策略

(一)完善食品冷链应急物流设施网络。一是做好食品冷链应急物流节点的布局规划,以国家级冷链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建设冷链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完善多级冷链设施网络,构建国家级冷链储备库和地方社会化冷链储备库的网络体系。支持建设高标准冷库,扩大冷链物流节点的辐射面,强化冷链节点间的协调性,提升食品集散、分拨能力,增强常态冷链物流节点的应急功能,促进食品集聚。二是提升冷链应急物流运输效率。畅通冷链运输通道,支持冷链干线运输企业购置新型冷链车辆,提高运输能力,加快发展冷链零担运输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航空冷链,建设航空冷链基地、冷链分拨中心、末端冷链配送站,引进无人机配送,加强平时直升机、无人机冷链投放演练,发展立体式冷链联运体系。完善多式联运转换装备,全面推进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提高冷链设施设备的互联互通,促进食品转换运输方式,提升转换效率。

(二)协同生鲜电商加强冷链应急物流稳定性。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紧急性,突发事件指挥中心难以及时调度到充足的食品物资以及运输工具,可以通过增加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和配送服务,协同各大生鲜电商,生鲜电商遍布大小城市,与固定的农户或者合作社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具有食品供应充足的能力,能够实现近距离配送到家服务。由于区块链技术自身的去中心化以及共同信任机制,将其应用于供应链中,使得供应链的各个参与方都能够建立共同信任和相互协调机制。通过在原有供应链运营机制的基础上应用区块链技术,有效加强供应链上成员和合理的供应链管理,使得供应链上的节点组织响应更快。一旦应急指挥中心下达需求量,供应链上的各个参与者能够及时获取信息,相互协调,有效开展食品冷链的运输工作。最终使得这条冷链食品应急物流供应链价值更高,使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三)建设全链路食品质控和可追溯平台。目前,对于运输车辆的定位追踪功能,国内的物流服务商基本都能实现,而对于运输货物的相关信息却不能实时查询,那么在冷链应急物流服务的基础上,将RFID技术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通过在运输车辆上安装电子标签,对运输食品进行实时跟踪与预警,可随时查询运输车辆内货物情况。然而,由于RFID技术受电子标签信道以及自身硬件设备的约束,造成货物的存储信息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问题,发生存储信息的错误,导致食品品质难以把控。借助区块链技术的加密机制和防篡改机制,将供应链上每一个参与节点的操作信息加以记录,储存食品的货源、运输时品质把控情况等信息,消费者可以直接查询到食品的“来龙去脉”。一旦出现冷链食品品质问题,可以反向追溯出现问题的环节,并追责到供应链上相应的参与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专家表示疫情在短期内不会结束。以往大家对冷链物流的认知较为局限,随着疫情发生,全国多地查出了核酸检测的冷链食品呈阳性,大家开始关注起冷链食品的安全问题。其实,不论是新冠还是其他病毒,冷链食品的安全性这一问题都不可忽视。冷链物流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过去仅仅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在未来我们需要在防疫的基础上,做好全程冷链的温湿度调节,从源头严格保证食品安全。

在基于以上技术的冷链应急物流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下,由于RFID成本低、全天候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与区块链的应用更容易实现产品溯源、可视化操作,对食品冷链物流上的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控,确保各个环节的安全运作。在这一供应链上,从生产、加工、运输、流通、配送等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从源头控制,直至送至需求点,让群众吃得放心。

(四)加快食品冷链应急物流信息化建设,建立食品冷链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冷链企业信息化升级,鼓励企业应用冷链信息化管理系统,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冷链应急系统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需求分析、路线优化、产品溯源、运力监测,提高冷链应急的调度与组织能力、产品保障能力。

建立冷链仓储中心的应急产品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应急冷链产品共享云仓,实现应急食材集中管理、统一调运。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对车辆进行跟踪与调运。利用物联网技术,做好冷链车辆温控,确保食材新鲜、安全,发展智慧冷链,提升冷链供应链集成管理水平,促进上下游经营主体的高效协调。

国家可以政策扶持冷链物流行业,改进我国冷链物流设备陈旧、落后局面,宏观调控我国冷链物流各个地区发展不均衡现象。鼓励物联网技术与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物流行业的发展,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共享以及全程可视化操作,减少物流各个环节的信息失真现象,提高冷链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物流企业的成本。

借助先进技术,调动全社会力量建立食品应急冷链多方联动相应机制,推动食品应急冷链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将食品应急冷链这一条链上的所有参与者同时发送实时信息,使供应链上各个参与方都能及时共享信息,提高供应链协同管理效率和整体绩效。完善食品应急冷链物流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应急食品配送保障,优化应急食品储备系统,健全应急物流法律保障机制,逐步构建起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快速高效的食品应急冷链体系。同时,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及时反馈机制,由供应链中下游向上游传递在供应链体系流转中发现的问题源,帮助指挥部门及时调整策略,快速纠正相关问题。借助这一平台,政府、企业、群众能够及时交流、共享食品运输信息,尽可能减少灾后损失。

(五)培养冷链应急物流技术专业人员。支持高校开设冷链物流专业,根据冷链物流行业最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设立更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课程,增加冷链应急物流的教学内容,将应急物流与冷链物流内容充分融合,鼓励开展冷链应急物流教学改革,模拟应急状态下的冷链物流组织管理、货物调度、运力调拨,培养学生应急状态下的沟通协调能力、业务操作能力,让学生既掌握冷链专业技术,又掌握应急管理能力。

政府牵头开展社会冷链应急物流培训,理论实践相结合,促进常态冷链与应急冷链的融合管理,提升冷链从业人员对应急物流的认识与技能水平。在冷链行业内部定期开展冷链应急演练,模拟突发事件下应急货物组织、仓储分拣、包装、运输与配送的冷链物流全流程,提升应急实战能力。

综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类突发性事件频发,造成了难以预计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建立和谐社会为目的,完善食品冷链应急物流体系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对食品冷链物流应急策略的研究,在提高食品冷链物流应急效率的同时,为我国冷链应急物流提供切实可行的应用以及推广策略。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方昕.中国食品冷链的现状与思考[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411.

2]王瑶,金四鑫.食品冷链应急物流系统研究[J.现代商业,201029.

3]雷雨,乔玉洋.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现状及问题研究[J.物流科技,2020.4306.

4]罗梦洁.基于RFID的供应链多维防伪异常监控模型[D.海口:海南大学,2020.

5]许家铭,王强.区块链及RFID技术在智慧物流溯源系统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21.4001.

6]陈慧.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优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4.2808.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52710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