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人民银行创新性出台普惠中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政策、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稳定中小微企业融资性现金流,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商业银行作为经济市场间接融资主体,将和借款人借贷行为纳入重复博弈的框架,构建征信体系后,通过借贷双方静态博弈分析,得出信用博弈混合策略均衡结果。据此,提出建设全面共享的征信体系对于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两项政策;中小微企业;商业银行;重复博弈;征信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8月10日
长期以来,中国的投融资体系中,政府投资比重偏大,国有企业融资条件宽松,而中小微企业和居民消费融资则困难重重,内需不足,过度依赖投资与出口。这些特征与中国缺乏高效的征信体系密切相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中国市场经济效率的发挥。因此,本文试图从信息不对称与博弈论的角度对征信体系的作用机理及高效运行的实现条件加以理论上的阐释。
一、央行两项政策出台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强化对稳企业金融支持的要求,提高金融政策的“直达性”,经国务院同意,2020年6月1日,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以下简称《延期还本付息通知》)和《关于加大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以下简称《信用贷款支持通知》)。
二、中小微企业借助商业银行融资——以信息不对称视角
信用市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存在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作为经济市场主体、间接融资的桥梁,同时也承担了社会责任,自身有动力去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与壮大,与企业共同成长,实现合作共赢,但目前商业银行对于中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甄别普遍存在难点,成为其落实两项政策的“绊脚石”。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经济交易活动中,参与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掌握着更多信息。信息不对称问题根据存在于交易发生前后的时间段不同,又会引致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上述过程使得在最终接受借款的中小微企业中高信用风险者居多,因此商业银行的当期贷款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可能会相应提高。在进行下一期信贷决策时,商业银行可能会选择提高贷款利率以抵补潜在的信用风险,这又进一步导致真实信用较低的中小微企业离开信贷市场,真实信用风险较高的中小微企业进入信贷市场,信用风险进一步累积。
长此以往,资金的价格(利率)不断被拉升、扭曲,信用风险较高的中小微企业不断驱逐信用风险较低的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效率降低且风险增加,这就是由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在资金市场上,真实信用风险较高的贷款申请者可以利用其对自身实际信用风险水平所掌握的信息多于交易对手——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使自身受益(获得相对于真实信用风险水平抵补价格较低的贷款利率)而使交易对手受损,从而另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商业银行)难以恰当地进行贷款定价决策,于是贷款价格随之进一步扭曲、失衡,进而导致信贷市场的效率降低且商业银行的贷款经营风险提高。而在信贷合约签署后,商业银行往往难以持续跟进监督中小微企业是否确实按照其贷款时所宣称的资金使用计划进行操作,这又因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致出了道德风险问题:当协约的一方不完全承担其行为存在风险的后果时,往往会选择采取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方式行动,而这种行动一般会对协约另一方的利益造成损害。
三、构建征信体系中的博弈论研究
征信体系之所以重要,在于通过信息共享使得信用使用者与信用提供者的一次信用活动变成一种长期重复的信用活动,即从一次博弈变成了重复博弈。根据博弈论中著名的无名氏定理,无限重复博弈或有限重复博弈(要求存在多个均衡)的合作解是可以作为均衡解(纳什均衡或子博弈完美均衡)的结果出现的。如果重复博弈的次数有限,且阶段博弈存在唯一的非合作均衡解,那么这个均衡解在每一个阶段重复出现是整个博弈的唯一均衡解,即合作不可能作为有限重复博弈的均衡解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者在有限重复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中引入了信息不对称,并证明了阶段博弈的合作非均衡结果是可以在博弈初期出现的。
上述模型中,合作之所以出现在于博弈参与者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博弈关系,如果参与者是随机匹配的,那么情况又会如何呢?随机匹配模型是重复博弈的一个重要运用,其假设在一个足够大的社区,人们两两随机匹配,因而两个人重新相遇的概率极低。这时,无法依靠个人实施惩罚来维持合作,只有靠社会实施惩罚才有可能实现合作。在信息有限和“社会规范”为公共信息条件下,大社区随机匹配模型中的合作解是可以作为纳什均衡解存在的(被称为规范均衡)。随机匹配模型无一例外地认为,信息传递机制在模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征信体系博弈模型的序列均衡分析
(一)无征信体系的有限重复信用博弈分析。假设信贷市场最初并不存在信息共享机制。在这个市场上,一个存活N期的借款者会与不同的商业银行在不同的时期相遇,由于不存在信息共享机制,一个借款者与商业银行的每次博弈结果并不为他人所知,因而每一期借款者和商业银行都孤立地从事如图1所示的信用博弈。在这个信用博弈中,自然决定借款者B的类型——到底是诚信(t1)还是投机(t2),借款者知道自己的类型,而商业银行不知道借款者的类型,但知道借款者类型的概率分布,不妨设p 为借款者诚信的先验概率。商业银行有两个纯策略,即贷款(C)或不贷款(W),借款者的纯策略则为四个,即(还款,还款)、(还款,违约)、(违约,还款)和(违约,违约)。用H表示还款,D 表示违约。为了简便,我们将贷款标准化为1,r 为贷款利率,b 则为借款者获得的利润率,通常假设b∈(0,1)。如果借款者诚信,违约使其收益为-1,而如果借款者投机违约将使其收益为+1,两者刚好相反。(图1)
可以证明图1所示阶段博弈存在唯一的序列均衡:即如果p>1/(1+r),那么商业银行贷款;如果p<1/(1+r),那么商业银行不贷款;如果p=1/(1+r),那么商业银行贷款或不贷款的期望收益一样,因而可以采用混合策略——随机选择贷款或不贷款,借款者的策略则为(还款,违约)。
由于阶段博弈存在唯一的序列均衡,因而该序列均衡在无征信体系的有限重复信用博弈的各阶段重复出现就构成整个博弈的唯一均衡解。该博弈的序列均衡表明:p与r成反方向变动,r 越接近0,商业银行贷款要求的p就越接近1(如果r 为负利率,那么贷款根本不会发生),信贷就越不会发生。例如,设r=10%,那么p>90%时贷款才可能发生,如果借款者的类型服从均匀分布,那么p>90%必然无法满足(平均而言,商业银行认为50%的借款者是诚信的),贷款将不会发生,信贷市场消失。这意味着有限重复信用博弈的均衡结果是信贷基本不会发生。如果不存在信息共享机制,那么信贷市场的规模必然较小,甚至消失。
(二)构建征信体系下商业银行借贷方静态博弈分析。若商业银行信贷领域存在一个征信体系,其将每一个借款人的所有贷款消费历史记录在案,并共享传递给其他贷款人。假设其进行严格审查可以确定借款人信用水平高低,宽松审查无法确定借款人类型,而且高信用水平借款人按时归还本息,低信用水平者违约。根据博弈者行动顺序,在商业银行审查之前并不知道借款人信用类型高低,借款人申请贷款前也不知道商业银行是否严格审查其类型,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博弈总是随机行动使得自身行为不被对手预测,因此博弈双方行动为同时行动,征信体系的存在又使得信用记录共享的可行,则将博弈转化为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下面对借贷双方做静态博弈分析,假设借款本金为D,V为借款所产生的效用,那么对于商业银行:(1)严格审查时,若借款人属于高信用类型,商业银行收益为rD-C>0,若其为低信用类型,则对其不予放款,收益为-C,即花费的审查成本投入;(2)宽松审查时,若借款人为高信用类型,则商业银行收益为rD,若为低信用类型时借款人违约,则商业银行收益为-D,即无法收回贷出资金。
对于借款人:(1)严格审查时,借款人按时还款收益为V-D(1+r),即贷款消费享受到的效用减去贷款本息;由于审查严格,评估之后若其为低信用借款人,对其不予贷款,被公司再次记录到征信系统对其以后借贷产生负效用,受到声誉损失L。(2)宽松审查时,高信用类型借款人按时还款,借款人收益为V-D(1+r),低信用借款人违约时收益为V-L,即借款人享受到了借贷消费的正效用,授信却再次被降低,声誉受到损失。因此,参与方博弈矩阵如表1所示。(表1)
作为借款人的和商业银行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E(XB)=p[V-D(1+r)]+(1-p)[-Lq+(1-q)(V-L)]
E(Xb)=q[p(rD-C)+(-C)(1-p)]+(1-q)[prD+(1-p)(-D)]
分别对p和q求一阶偏导并令其为零,得到收益均衡点的必要条件,即期望收益在该点随p和q变化率为零:
dE(XB)/dp=-D(1+r)+qV+L=0;dE(Xb)/dq=-C-D(p-1)=0
因此,可得借款人最优的还款概率和商业银行最优的严格审查概率分别为:
po=1-C/D;qo=D(1+r)-L/V
即借款人和商业银行之间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po,qo),其经济上的含义为:(1)当借款人实际还款概率p<po时,贷款人的最优选择是严格审查消费者;当借款人实际还款概率p=po时,贷款人将以qo的概率选择进行严格审查;当借款人的实际还款概率p>po时,贷款人最优选择是宽松监管。(2)当贷款人实际严格审查的概率q>qo时,借款人的最优选择是按时还款;当贷款人实际严格审查的概率q=qo时,借款人的最优选择将以po的概率选择按时还款;当贷款人实际严格审查的概率q<qo时,借款人的最优选择是违约不还款。
通过对上述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管理上的启示:(1)消费者均衡违约概率为1-po=C/D,借款人所借款项D越大,审查征信水平的成本C越小,借款人违约的均衡概率po越小。可解释为,理性的借款人考虑到贷款人在征信系统完善的情况下审查成本较低,较大的贷款款项,激励贷款人有严格审查消费者类型的动机,消费者违约概率降低。若审查成本较高,贷款额度较小,则贷款人受成本约束倾向于宽松审查,消费者均衡违约概率增大。(2)贷款额度D和利率r越小,征信系统共享水平、声誉损失L越大,则均衡水平下贷款人严格审查的概率qo越小。贷款人倾向于宽松审查的原因可解释为,在信贷领域共享水平高度发达,征信水平构建完善的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受到声誉损失的可置信威胁,不会以牺牲声誉为代价骗取较低额度的消费贷款。(3)借款人借贷消费享受到的隐性效用V越大,商业银行选择严格审查的概率越小。
在信息共享机制的征信体系下,无论借款人类型如何,(放贷,还款)的诚信合作组合行为出现,信贷市场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规模更大和更有效率。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运用随机重复博弈理论分析了商业银行信贷和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下的博弈问题。首先,研究无征信体系时博弈重复次数对信用博弈均衡的影响,发现无征信体系下消费信贷市场规模会缩小,抑制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其次,无征信体系时,无限次重复博弈下,当借款人对未来收益有足够的耐心时,(放贷,还款)是信用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基于上述博弈分析,证实了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对于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1)发展普惠金融是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能帮助全体社会成员享受金融交易的权益,征信体系的建立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违约风险,提升金融资源的供给积极性,拓宽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2)建立统一、全面共享的征信体系,共享度越高,对消费信贷违约行为的威胁越有置信度,越能有效规避违约风险。(3)加大对骗取贷款者的惩罚和法律责任追究,加强对消费贷款申请者的资质审查,建立信用不良者的黑名单,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4)进行立法建设,明确公民征信义务,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构建全面征信的重要性根据有限重复信用博弈模型的分析,如果贷款者对借款者诚信的初始信念越低(即p越小),那么信贷活动就能面向更多人群,使低收入者(例如,低收入家庭、农户、年轻人)、小型和微型企业纳入到信贷市场中,享受到信贷服务,从而使得社会的效率和总体福利得到增进。
(作者单位:连云港开放大学人文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范方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差异化监管体系构建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8(11).
[2]屈文洲,谢雅璐,叶玉妹.信息不对称、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06).
[3]孙维仁,李中华.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N].金融时报,2018-08-20(011).
[4]杨雯.大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01).
[5]白钦先,李士涛.基于普惠金融导向的征信体系发展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10).
[6]张杰.我国消费金融发展展望与策略选择[J].经济纵横,201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