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金融/投资
甘肃省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探索
第704期 作者:□文/裴 雯1 时洁玉1 曹 琦2 时间:2023/5/1 15:37:18 浏览:289次

[提要] 高质量的绿色金融服务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源动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从政策发布方面分析甘肃省整体的绿色金融宏观环境,其次从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三个方面分析绿色金融业发展现状,发现绿色金融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甘肃;绿色金融;绿色发展;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绿色低碳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研究”(编号:GS2022GHB1777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817

引言

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引领乡村振兴,而处于乡村经济发展主导地位的绿色金融,对于农村区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绿色金融指的是金融部门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应对气候变化、围绕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对清洁能源、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等项目进行投资,合理分配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产品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绿色金融可持续性发展,是新时代金融体系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村生态宜居、环境治理有效、生活条件富足等的有效途径。

当前,出现了一些关于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安国俊、刘昆指出绿色金融和乡村振兴是相互作用关系,乡村振兴为绿色金融提供发展机遇,绿色金融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性动力。施永、黄建军从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角度发现绿色金融供给难以支持乡村振兴需求,主要体现在发展资金、经营主体、服务能力等方面。高彦彬、欧阳红兵等通过选取乡村振兴和绿色金融替代指标实证分析发现绿色金融对于乡村振兴起正向支持作用。何钢、张卫东、陈衍水等则是以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剖析银行内部的绿色金融业务是如何支持乡村振兴的。杨晖以赣州为调研对象,深入基层,探究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本文将以甘肃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现状以及困境,并提出针对性意见。

一、甘肃省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一)甘肃省绿色金融政策发展现状。随着近些年来环境恶化,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政府部门为了秉持“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开始对环境保护加以重视,先后出台了多项金融政策,使得“绿色金融”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绿色金融”一词来源于中央银行发布的《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于20168月在《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正式提出,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绿色金融体系。

甘肃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对绿色金融的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助力绿色金融发展。20168月发布的《甘肃省关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全省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以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为导向,实现制造业和工业的绿色发展;20173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构建绿色发展保障机制,推进绿色生态文化和文明建设相融合,形成全民绿色出行、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2018年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意见》中指出未来五年时间将逐步形成多结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多元化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和多层次政策帮扶体系;同年在《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生态产业体系将以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占据主体地位,为建设绿色发展奠定基础;201911月,甘肃兰州新区获批成为全国第9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经过两年的科学规划、稳步发展,累计注册企业1000余家,提供金融产品100多种,实现绿色贷款余额182.3亿元,先后出台了《兰州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兰州新区绿色金融发展五年发展规划(2020-2024)》《兰州新区绿色金融发展奖励政策(实行)》等文件,为甘肃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迈出成功一步,展示了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态势。

(二)甘肃省乡村振兴发展的绿色金融支持现状。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需要很长时间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且全面的规划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业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绿色金融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发展趋势,助推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可以说,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绿色金融也会对乡村振兴中产生的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方式,助力乡村经济发展,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绿色信贷。“绿色信贷”又称为“可持续性融资”,它是由环保部、人行和银监会三部门对于高消耗、高排放企业的商业贷款进行限制或者提高利率,而对于那些从事绿色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的企业提高银行贷款以及降低借贷利息。

在省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引下,全省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号召,不断地扩大绿色贷款资金、完善贷款流程。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为2529.19亿元,较上年增加了10.64%,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0.58%,为推进绿色信贷助力乡村振兴长期发展做出了金融支持。如,甘肃漳县村民通过金融机构提供的绿色信贷产品建立了农家乐,实现了脱贫致富;建行陇南分行联和湖南益阳分行通过银团贷款模式向徽县兴疆牧歌发放贷款,使其建成了全产业链生产流程;甘肃庆阳村民也通过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解决了家庭住房难问题;甘肃庆阳瓜农通过资金贷款改造了大棚、引进了新品种,增加了种植收入。在投放产业上,始终集中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等方面,还推出了“光伏贷” “风电贷” “节能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其中绿色基础设施主要为铁路、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可再生资源主要集中在风能和光伏领域。截至2020年末,绿色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达到1241.63亿元,占绿色贷款余额的54.32%;清洁能源贷款595.98亿元,占绿色贷款余额的26.07%。以上种种举措都充分体现了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宗旨。

2、绿色保险。“绿色保险”又称“生态保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环境进行风险管理的一项基础手段,由保险公司评估,对受环境污染影响的企业以及社会个体进行经济赔偿,来保障受害者权益。近年来,涉重金属、危险废弃物、环境高风险等行业对环境的污染,甘肃省整体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以2013年环保部门联合保监会强制推行环境责任保险为背景,甘肃省政府积极发布《甘肃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文件,成为首批试点环境污染责任险的省份之一,甘肃各个金融机构才逐步推动绿色保险,如人保财险甘肃分公司、交通银行、兴业银行、甘肃银行等都推行了环境污染责任险,同期推行了碳汇指数保险、碳汇价格保险等产品。对于相关企业而言,2013年甘肃有27家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保费收入264万元;2014年投保企业212家,保险收入490万元;2015年投保企业167家,保费收入572万元;2017年投保企业866家,保险收入3765.8万元,由此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环境污染责任险,并且保险费用在逐年上升,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逐年提升。

3、绿色债券。“绿色债券”是指帮扶那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绿色项目进行再次融资所发行的债券。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绿色金融债券,旨在为绿色企业提供更广的融资渠道和增加金融机构更多的业务,2016年甘肃银行通过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编写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向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提交10亿元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券申请,次年5月成为甘肃省首单专项债券,并将其全部用于清洁能源、污染防治、资源节约等领域;2018年兴业银行业计划未来5年将向甘肃省投资500亿元的绿色融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生态安全等领域,提供投资、贷款、债券租赁等多元化服务;2020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兰州支行的推动下,甘肃银行和兰州银行注册并成功发行40亿元的绿色金融债券;2022年甘肃公航旅集团成功定价发行3年期2.5亿美元的境外绿色可持续发展债券,票面利率4.9%,这些表明甘肃省绿色债券发展得到了提升,但是现有的金融债券总量相对于发达地区还是较少,分配到农村地区的规模总量更少。

二、甘肃省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现实困境

在国家以及省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甘肃省绿色金融业已经步入正轨,绿色金融的整体框架已经建立,各大金融机构也积极开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业务,为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持续性动力。但与此同时,由于目前绿色金融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色金融主体意识淡薄。对于绿色金融供给主体金融机构来说,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周期长,导致绿色金融服务出现收益周期长、收益利润低等特征,所以很多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并不会向乡村倾斜,认为乡村的业务是不可取的。目前,大多数开展绿色金融服务的机构都属于国家性质的银行,如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及农村发展银行等,甘肃银行、兰州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参与其中,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由于资金周转、抗风险能力等问题基本很少参与,即使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更多的迫于国家政策要求、为完成考核指标。

对于绿色金融需求主体乡村居民来说,他们对于绿色金融这个概念还不是特别熟悉。一方面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20年甘肃农村居民家庭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占比较低,这直接导致农村居民对于环境保护缺少意识,自然对于绿色金融产品缺少关注;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经营主体规模小、专业性弱、各自为主、生产方式粗放、农业利润低,并且农民对于土地耕作兴趣低,导致资金需求小。

(二)绿色金融配套制度建设不完善。经过国家对绿色金融的大力支持,国家和政府层面基本完成了绿色金融政策的顶层设计,包含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和绿色投资等几个方面,但由于甘肃乡村经济建设速度缓慢,绿色金融在农村起步较晚,并且绿色金融一般只涉及涉重金属、危险废弃物、环境高风险等社会行业,对于乡村产业涉及的较少,存在机制偏差的问题。甘肃省政府在对乡村进行金融帮扶过程中,一般只局限于宏观层面,并没有根据地方的差异性进行制定措施,正是由于制度的不配套,导致全省各级政府没有形成绿色金融发展规划,进而对乡村振兴持续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一些农村金融机构也并没有根据绿色金融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文件,有时候仅仅通过办理人员的经验来办理绿色金融相关业务,导致绿色金融所涉及的范围不确定,降低金融机构的工作能力;对需求主体的经营范围、信用程度没有完全的掌握,造成贷款周期长、审批信用限制、不良贷款等情况发生。

(三)农村绿色金融人才的缺失。中国绿色金融起步较晚,同时发展绿色金融对于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需要从业人员了解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法律法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等多方面的知识。根据全国高校专业分类,甘肃省众多高校并没有此专业,主要以传统金融为主,部分学科的学生才以绿色金融为主要研究对象,导致绿色金融领域人才匮乏,目前为止还未组建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在农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绿色金融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极大地影响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及产品的创新发展。在绿色金融领域人才培养方面也不够成熟,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使得政府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一般都是按照传统金融的方式进行流程作业,导致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同时,甘肃省内金融机构也没有把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在绿色金融上,没有定期开展有效培训,导致专业人才缺乏。有的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生活条件艰苦,研究学者对其调查不够深入,导致对该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情况了解得不够全面,阻碍了绿色金融在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四)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少、创新力不足。部分乡村振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时间周期长、资金回流慢等问题,导致商业银行和乡村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业务方面推行的创新产品种类少、贷款额度小,并且绝大多数的绿色项目还是采用传统性质的贷款模式,很多大型国有绿色信贷银行将目标主要放在大中型企业或项目,针对中小型企业和乡村居民个人的绿色金融产品较少,难以真正地满足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资金,使得绿色金融产品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服务还存在较大的空白。虽然乡村振兴项目在短时间内难以回收资金的特征在整体上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利处,但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讲,长时间资金的不回流,会承担较大的金融风险,最终可能会导致不良贷款,对银行的营收指标不利。目前来看,各个金融机构相较于之前都在积极推行各种信贷产品,但是产品推行的领域较集中,产品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主要表现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金融市场上常见的绿色信托、碳中和债券、绿色基金、绿色PPP等金融产品使用得明显不足。

三、甘肃省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一)加强绿色金融主体意识。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提供具有特色的绿色金融产品。目前,甘肃省主流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不同的银行应该根据自身地位和实力提供不同种类的绿色金融产品去服务乡村振兴,如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乡村振兴项目应该由大型国有银行进行扶持,而对于时间短、资金乡村旅游生态项目由村镇金融机构进行支持,提高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意识。对于乡村居民来说,首先,应该明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为乡村居民服务,而绿色金融的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要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好坏与自身是密切相关的,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比如可以为绿色金融机构提供存款,缓解资金周转压力;对于排污超标企业,也可以进行监督举报,减少政府的监管成本;积极推广绿色金融,让乡村居民在生产活动中产生对绿色金融的兴趣,提高资金需求。

(二)完善绿色金融配套制度建设。全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针对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加强责任感和树立绿色金融服务意识,特别是对于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行为进行规范化。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乡村产业政策的制定,并且对于不同地区的不同产业应该具有倾向性,做到政策与产业的配套,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绿色金融机构应该及时制定关于绿色金融业务的操作文件,对于贷款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应该予以明确,不能再通过传统金融方式进行业务的办理,让金融机构在助力乡村振兴时做到事有所依,也方便乡村居民进行业务的办理,减少不必要的流程麻烦;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绿色金融业务的监管,制定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明确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和支持领域,规范绿色金融双方主体行为,杜绝变相违规行为,为绿色金融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培养绿色金融专业人才。未来,绿色金融一定是推进甘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助燃剂,而绿色金融人才无疑是最重要的主体,政府部门应该在全省范围内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首先,政府部门应该结合现在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关于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对绿色金融行业的资金投入,培养本地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也要鼓励这些人才积极投入到绿色金融相关工作中;其次,政府部门应该加快制定关于绿色金融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绿色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真正做到“引人才、留人才、做贡献”;最后,金融机构也应该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培训,学习绿色金融相关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定期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为企业培养真正的专业人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绿色金融发展不通畅问题。

(四)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出差异化产品。绿色金融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金融机构经常面对“风险高和利润低”的双重压力,导致金融机构不易向农村金融市场倾斜。甘肃省政府应该以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为基础,积极地支持全省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品的创新,同时秉承“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质量改善、生态有机物种植、清洁能源开发等方面的贷款,准确地服务乡村居民的资金需求;根据区域产业的特点开展绿色信贷产品,如天水花牛苹果、泰安蜜桃等优质品牌,探究“银行+品牌抵押贷款”模式;借鉴其他地区的“小组互助”贷款模式,构建“企业+农户+政府+银行”协同发展模式,既利于解决农业生产中资金流动问题,又减少了政府监管麻烦;为各个地区的农家乐、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主体提供更加便捷的信贷业务;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地理环境,不断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金融产品,以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

(作者单位:1.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中国邮政集团江西省分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安国俊,刘昆.绿色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中国金融,201810.

2]施永,黄建军.乡村振兴与绿色金融供需匹配问题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J.福建金融,201903.

3]高彦彬,王芬芬,闫云萍.河南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2206.

4]欧阳红兵,吴欣珂.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效应研究[J.征信,2022.4005.

5]何钢.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甘孜农商银行为例[J.中国金融家,2022Z1.

6]张卫东.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研究——以工行贵州省分行为例[J.中国金融家,202112.

7]陈衍水,陈琴.长乐农商银行 绿色金融“贷”动乡村振兴[N.农村金融时报,2022-05-23B03.

8]杨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挑战和对策——基于赣州市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902.

9]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自贡盐都支行课题组,邹珊.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研究[J.农银学刊,202105.

10]冯宗敬.甘肃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探索[J.中国金融,202205.

11]郭佳俊.生态保护视角下甘肃省绿色保险体系构建研究[D.兰州:兰州财经大学,2019.

12]姜再勇.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思路[J.甘肃金融,201701.

13]万雪梅,冯庆宇,黄莹逸,吴天昊,李月文.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问题研究——以江西省抚州市为例[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2.3505.

14]陈仔浩,刘熙宇,冯晨,沈晓梅.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与路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19.

15]张小涵,徐梓铭.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11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7313 位访客